:::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宮漢玉:乾隆時期漢玉研究
作者:姚郁珊
作者(外文):YAO YU-SHA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莊吉發
林冠群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漢玉玉器乾隆Han JadeJadeQianlo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本論文是利用清代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的工藝記錄,來探討乾隆時期漢玉的定義、管理、製作與藝術特色,希望從檔案文獻研究乾隆帝對於漢玉的解釋看法、漢玉的用途、製作設計,進而歸納乾隆朝漢玉的藝術風格與特色。
乾隆時期,為我國玉器製作質與量發展的巔峰,當時製作的工藝品反應國家的富強與審美品味,極具代表性。由於乾隆皇帝愛玉,除時玉的製作,對於漢玉也有相當的喜愛之情。從漢玉蒐集的角度看來,除前朝宮廷所留下的漢玉外,因其個人的喜好,使朝臣、地方官紛紛進貢,讓乾隆時期成為清代漢玉蒐集集大成的時代,若沒有乾隆皇帝這樣的愛玉之情,我們將無法見到如此多漢玉的面貌。
本論文以乾隆帝對「漢玉」的觀點來解釋「漢玉」,其認為漢玉的時代範圍應從新石器時代至漢朝之間的玉器,皆可稱為漢玉。在製作上,由於漢玉皆於造辦處與京外八處製造,在歸納檔案記錄後,可以清楚了解乾隆皇帝對於漢玉的品味與興趣。從藝術史的角度,分析乾隆皇帝的藝術創意與審美標準,並論及清宮漢玉的品質控管與特色分析;從史學的角度作系統整理,並分析漢玉的用途、製玉的組織與特色。總而言之,本論文從漢玉製作的角度來看乾隆皇帝主導宮廷玉器藝術風格的發展,具有非常強烈的個人風格,讓漢玉發展風格,深受其所影響。
This dissertation has studied the definition, management, craft, application and art characteristic of Han Jade in the reign of Qianlong in Qing dynasty, through the study in the art documents from the Imperial Workshop of the Internal Affair Office. In has concluded the art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n Jade in Qianlong period from the research in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 of Empire Qianlong’s views in Han Jade explanation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s.
The jade carving art had achieved its peak in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art crafts had fully represented the wealth and art taste of the Dynasty. Empire Qianlong had high interests in jade, not only in jade craft and carving but also in Han Jade collections. As for Han Jade collections, in addition to those in the palace from previous dynasties,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ors had given tributes to Empire Qianlong on His favours. Thus, it has become the peak period of Han Jade during the reign of Empire Qianlong. If not for Qianlong’s affection in jade, we will not be able to find the beauty of Han Jade in all aspects.
The dissertation has elaborated “Han Jade” based on Empire Qianlong’s point of view, which had defined the time frame of Han Jade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Han Dynasty. In addition, Han Jade was carved and modified at Imperial Workshop and eight other imperial appointed workshops locally. From the filed documentation, we, as a result, have learned thoroughly Empire Qianlong’s interests and tastes in Han Jade.
In addition, from the art history angle, the dissertation has analyzed Empire Qianlong ‘s art creation and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discussed the quality controls and character analysis of Han Jade in the palace. Furthermore, the dissertation has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and organized the applications, the craft workshops and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Han Jade in the Qianlong period.
徵引書目

一、檔案資料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務府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雍正朝,影印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務府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乾隆朝,影印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懲辦貪污檔案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承德市文物局合編,《清宮熱河檔案》,北京 : 中國檔案出版 : 新華發行,2003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揚州市檔案館編,《清宮揚州御檔》,揚州 : 廣陵書社, 2010年10月。


二、官書典籍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清‧清高宗著,《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臺北:國立故宫博物院,民國65年。
清‧托津等修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80年。
淸‧崑岡等修 ,《欽定大清會典》,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趙璽巽撰,《清史稿》,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劉大同,《古玉辨》,臺北:藝術圖書公司,2009年5月。


三、專書著作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玉器全集6清》,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編,《你應該知道的200件玉器》,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8年6月。
那志良,《中國古物通鑑》,臺北:雯雯出版社,民國69年5月。
那志良,《古玉論文集》,臺北 : 國立故宫博物院,,民國72年。
那志良,《謙謙君子》,臺北:書泉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三刷。
那志良,《古玉鑑裁》,新北:旺文社,2013年6月。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宋小君,《清代玉器之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7年9月。
何傳馨主編,《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臺北 : 國立故宫博物院,民國102年10月。
李鵬年等編著,《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6月二版二刷。
李鳳公,《玉雅》,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年4月。
李宏為,《乾隆與玉》,北京:華文出版社,2013年4月。
林淑心,《清代玉雕藝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80年10月再版。
周南泉,《中國玉器定級圖典》,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7月。
桑行之等編,《說玉》,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張麗端,《宮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畫意玉器特展圖錄》,臺北 : 國立故宫博物院,2004年1月。
張尉,《乾隆玉》,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8年1月。
張廣文,《玉器史話》,臺北:眾文圖書公司,民國81年10月。
張廣文,《張廣文談玉器》,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年7月。
張廣文,《明代玉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8月。
張廣文,《玉器收藏入門》,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11年7月。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6月。
馮雪松,《玩玉鑑真偽─觀形制》,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8年1月。
馮明珠主編,《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臺北: 國立故宫博物院,民國91年。
馮明珠主編,《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臺北: 國立故宫博物院,民國98年。
楊永年,《古代中國男人的時尚:鼻煙壺與配飾收藏》,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楊伯達,《古玉史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3月。
楊伯達主編,《出土玉器鑑定與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4月一版二刷。
楊伯達,《古玉鑑定:隋唐至明清》,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楊伯達,《中國古玉辨偽》,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
楊伯達,《大師說器‧楊伯達說玉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6月。
趙丕成,《切磋琢磨─玉器》,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鄧淑蘋,《古玉圖考導讀》,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2年9月。
鄧淑蘋主編,《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導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年2月。
劉大同著,熊寥譯註,《古玉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年5月。

四、專書、期刊論文

朱家溍,〈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前言〉,《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04期,頁12-14。
李久芳,〈清玉瑣談〉,《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年02期,頁31-43,49。
周南泉,〈論空前發達的清乾隆朝玉器》,《故宮文物月刊》,第104期,民國80年11月,頁100-118。new window
周南泉,〈明清琢玉、雕刻工藝美術名匠》,《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01期,頁79-87。
周曉晶,〈清代偽古玉的生產與辨偽〉,《收藏家》,2012年01期,頁57-64。
胡建君,〈話說乾隆與收藏〉,《大美術》,2005年07期,頁100-105。
莊吉發,〈翠華南幸‧揚州寫真─盛清君臣眼中的揚州〉,《盛清社會與揚州研究─恭賀陳捷先教授八秩華誕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11月,頁177-225。new window
許曉東,〈乾隆時期的仿古玉〉,《收藏家》,2013年09期,頁35-43。
張廣文,〈清代宮廷仿古玉器〉,《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年02期,頁39-51。
張廣文,〈玉器的顏色變化及玉器的染色做舊〉,《中原文物》,2005年第4期。
張廣文,〈仿古玉與清宮舊藏明代仿古玉器〉,《紫禁城》,2008年第12期,頁128-143。
張麗端,〈從「玉厄」論清乾隆中晚期盛行的玉器類型與帝王品味〉,《故宮學術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九年冬季,頁61-116,182-183。new window
張麗端,〈從《活計檔》看清高宗直接控管御製器用的兩個機構〉,《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四卷第一期,民國九十五年秋季,頁45-70。new window
張麗端,〈其來有自─乾隆皇帝青壯期的玉器觀點〉,《故宮文物月刊》,第369期,2013年12月,頁56-69。new window
郭福祥,〈檔案所見乾隆時期宮廷裡的蘇州玉工傳略〉,《故宮學刊》,2015年01期,P219-241。
楊伯達,〈清玉掇英〉,《故宮文物月刊》,第116期,民國81年11月,頁48-61 。new window
楊伯達,〈清姚氏染玉法與琥珀燙〉,《美術觀察》,1998年06期,頁73-75。
鄧淑蘋,〈古玉新銓─百年來古玉研究的回顧〉,《故宮文物月刊》,第85期,1990年4月,頁116-127。new window
鄧淑蘋,〈「古玉後雕」的新認知〉,《故宮文物月刊》,第175期,1997年10月,頁98-107。new window
嵇若昕,〈評介《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第一輯(雍正朝)〉,《東吳歷史學報》,第13期,民國94年6月,頁197-207。new window
嵇若昕,〈乾隆時期的如意館〉,《故宮學術月刊》,第23卷第3期,2006年春季,頁127-159。new window

五、學位論文

余佩瑾,《乾隆官窯研究:做為聖王的理想意象》,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100年7月。new window
侯皓之,《傳統與創新:盛清時期在華西洋工藝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7年6月。new window
覃瑞南,《清高宗御製工藝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6月。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