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莊子心學思想研究:以內篇為核心
作者:彭振利
作者(外文):PENG,CHEN-LI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哲賢
陳佳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莊子》當代莊子心學國際漢學Zhuangzi's XinxueDaoist School,Zhuangzi's thoughtcontempora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當代莊子心學思想研究:以內篇為核心
摘要
莊子是道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而且也是先秦文化思想中的珍貴的智慧結晶。舉凡在哲學思想、文學或藝術方面的造詣,皆為後世學者不斷地揣摩與研究的對象。尤其,莊子心學在莊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核心地位,然而莊子心學思想的研究在當代之前並沒有得到全面的闡發,以致在中國思想史上並沒有像儒家的孟子心學,乃至宋明的陸王心學一樣,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如若,吾人一往如常的對於莊子心學不加以關注且未予深入研究,則將始終無法對莊子思想有全面的理解與把握,並且難以窺得莊子思想的全貌,更遑論了解其中深遂的哲學內涵。然而,目前國內外學界,對於莊子心學之研究,則未見整體而深入探討的研究,如此將不利於吾人對莊子思想研究發展取得更高成就的契機,因而引發筆者的研究動機。
莊子心學的本質,除了重視心的自覺之外,還加上深層的徹底反省。透過此一自覺與反省而產生觀照的作用,而能進而在深層的空明虛靜之中察覺存在於人之中的原初之心。由是可說,莊子的用心即在於為生命的主體找出一條出路,可以讓人遠離生命之與物相刃相靡的苶疲困頓,回到「心」的本來狀態,也就是貼近於「道」的虛靜本質。因此,莊子心學的終極關懷,始終聚焦於「心」與「道」的合一問題。〈德充符〉云:「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莊子以「心」的超越義確立了人「心」的主體性,而心具有往上提斯的超越能力,是「心學」意義的明顯特徵,同時也凸顯了莊子心學的實踐功夫義涵。本文題為《當代莊子心學思想研究:以內篇為核心》,探討的對象係以《莊子》內篇的文本材料,和當代學者的詮釋或討論莊子心學思想的研究文獻,形成一個以「詮釋系統的比對」為主,而以「文本的解析」為輔的研究方式。目的即在透過當代中、西學者的莊子心學詮釋觀點的比較與討論,試圖找出莊子心學合理的歷史定位,以及呈現具有當代國際漢學視野的莊子心學研究的意義,並且以茲拼湊成為可理解的莊子心學思想的完整風貌,此乃本文之主要的目的。
關鍵字:道、《莊子》、當代、莊子心學、國際漢學
Contemporary Study of Zhuangzi's Theory of Mind: Take the Inner Chapters as the Core
Abstract
Zhuangzi i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Pre-Qin Daoist School, and is famous for his philosophical argument of the human mind, especially Zhuangzi's theory of mind (Zhuangzi's xinxue, 莊子心學) has a core position in Zhuangzi's thought. However, for centuries scholars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Zhuangzi’s theory of mind, but mostly emphasized such issues as Dao, heaven and Qi氣until recent years. Although nowadays,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kept an eye on Zhuangzi’s theory of mind, they could not form a specific opinion of Zhuangzi’s theory of mind properly, that is scholars did not definite or confirm what the essence of Zhuangzi’s theory of mind is, and it is not clear from it, if Zhuangzi’s theory of mind further development.
Therefore, if we could not answer the questions remark above, we might not be able to understand Zhuangzi’s theory of mind properly, and affirm its meaning and position in the Pre-Qin intellectual history. Thus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research the essence of Zhuangzi’s theory of mind, and to present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commentaries on the Zhuangzi, but also the hermeneutic implication for Zhuangzi's theory of mind, which discussed by contemporary scholars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in order to manifest its significance and position in the Pre-Qin history of thought, and offer references for contemporary study of Zhuangzi’s theory of mind.
Key words: Zhuangzi's Xinxue, Daoist School, Zhuangzi's thought, contemporary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一)、古典文獻
〔漢〕鄭玄注・〔唐〕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63卷 (據清嘉慶二十年宋本影印) 輯入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6冊,(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
〔漢〕孔安國傳・〔唐〕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20卷 (據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影印) 輯
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2冊 (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圖書,2008年)。
〔晉〕王弼注:《老子道德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頁5、91。
〔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7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宋〕朱熹集注•趙順孫纂疏:《四書纂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宋〕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輯入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7冊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宋〕王雱撰:《南華真經新傳》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卷1,頁196。
〔宋〕李元卓:《莊列十論》輯入《百部叢書集成》54 指海第6涵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5年)。
〔明〕憨山德清:《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再版)。
〔明〕王夫之撰•王敔增註:《莊子解》輯入靈峯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19
冊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明〕胡遠濬:《莊子詮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明〕董懋策:《莊子翼評點》 (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明]焦 竑:《老子翼》(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再版)。
〔清〕陳深:《莊子品節》輯入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11冊,(臺北:
藝文出版社,1972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據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堂重刊宋本影印
(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
〔清〕宣穎:《南華經解》六卷 (廣文書局,1978年)。
〔清〕盧文弨:《莊子音義考證》輯入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23冊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清〕屈復:《南華通》輯入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21冊 (臺北:藝
文印書館,1972年)。
〔清〕林雲銘:《莊子因》輯入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18冊,(臺北:
藝文印書館,1972年)。
〔清〕胡文英:《莊子獨見》輯入《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21冊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年)。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輯入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24冊 (臺
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清〕俞樾撰:《諸子平議》三十五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王先謙:《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二)、中文專著
丁原植:《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方 勇撰:《莊子纂要(貳)》(北京 : 學苑出版社,2012年)。
方 勇譯注:《莊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重印)。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王 淮:《老子探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王 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王 博:《莊子哲學》(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 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2版)。
王玉彬:《莊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王志楣:《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王金凌:《魏晉玄學講學錄》(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17)。
王昌祉:《諸子的我見》(臺中:光啟出版社,1961年)。
王叔岷:《莊學管闚》(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 (上)》(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1988年)。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王邦雄:《莊子道》(臺北 : 里仁書局,2010年)。
王邦雄:《道家經典文論: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
王德有:《以道觀之 : 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牟宗三主講.林清臣紀錄:《中國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
朱 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吳 怡:《逍遙的莊子》(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吳 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吳汝鈞:《道家詮釋學與純粹力動現象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1年)。
吳汝鈞:《純粹力動現象學六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8年)。
吳汝鈞:《絕對無詮釋學:京都學派的批判性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2年)。
吳汝鈞:《新哲學概論:通俗性與當代性》(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6年)。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1年)。
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李 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臺北:臺灣商業印書館,1976年)。
李大華:《自然與自由 : 莊子哲學研究》(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13年)。
杜保瑞:《莊周夢蝶----莊子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
周雅清:《成玄英思想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
姜允明:《心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姜允明:《當代心性之學面面觀》(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胡 適:《胡適文存》冊三 (臺北:遠東出版社,1953年)。
胡哲敷:《老莊哲學》(臺北:中華書局,2015年)。
湖遠濬:《莊子詮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侯外盧:《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5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香港九龍 : 新亞研究所,1966-197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 : 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 : 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香港:新亞研究所,197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臺北 : 臺灣學生書局,197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 : 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再版)。
涂光社:《莊子範疇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郭 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重印)。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高利民:《有無「之間」---莊子道論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陳少明:《〈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啟天:《莊子淺說》(臺北:中華書局,2015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初版)。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陳鼓應:《莊子人性論》(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陳鼓應:《莊子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陳鼓應:《莊子的開放心靈與價值重估:莊子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2版)。
陳清春:《「六合內外」莊子內篇道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
陳冠學:《莊子新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陸永品:《莊子通解》(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
曹受坤:《莊子哲學》(臺北;文景書局,2002年)。
曹礎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張成秋:《先秦道家思想研究》,(臺北:中華書局,2015年三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張耿光:《莊子內篇》(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
張默生:《莊子新釋》(臺北:漢京文化出版社,2004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2年)。
康中乾:《從莊子到郭像---《莊子》與《莊子注》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頁298。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馮友蘭:《新原人》收入《新理學 新事論 新世訓 新原人 新原道 新知言》編入
《民國叢書》第五編14 (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
馮友蘭:《新原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莊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黃瑞雲:《莊子本原》(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
程兆熊:《道家思想---老莊大義》(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童書業:《先秦七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
湯一介:《郭象》(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前古典與後現代的視界融合》(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葉國慶:《莊子研究》輯入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30冊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詹 康:《爭論中的莊子主體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4年)。
楊國榮:《以道觀之:莊子哲學思想闡釋》(臺北:水牛出版社,2007年)。
楊立華:《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楊儒賓:《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熊十力:《新唯識論》(臺北:唯一書業中心,1975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年)。
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蒙培元:《情感與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趙衛民:《莊子的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趙衛民:《莊子的風神:由蝴蝶之變到氣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鄭 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鄧聯合:《逍遙遊釋論:莊子的哲學精神及其多元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歐崇敬:《莊子與解構主義》(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0)。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黎翔鳳撰:《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蔣錫昌:《莊子哲學》(臺北:萬年青書店,1974年)。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股分有限公司,1991年)。
賴錫三:《道家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年)。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蕭純伯:《莊子治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蕭裕民:《《莊子》「心」思想研究:一個「道」「物」兼含與「心」「物」溶融之示例》(臺北:
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
鐘 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韓林合:《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關 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書局,1961)。
嚴 復:《侯官嚴氏評點莊子》卷二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嚴靈峯:《道家四子新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嚴靈峯:《老子達解》(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美〕安樂哲:《中國哲學問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三)、期刊論文
方金奇:〈《莊子•內篇》之「情」新釋〉,《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 2005年8月),頁32-36。
王玉玫:〈論《莊子.齊物論》的核心觀念與義旨〉,《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1期
( 2012年12月),頁17-27。
王永豪:〈莊子「小大之辨」論達到逍遙遊的前提〉,《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第17卷2期 (2006年4月),頁148-153。
王向清•朱小略:〈性之發端與盡心之始:先秦「心性之辯」的邏輯發展〉,《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4卷6期(2011年11月),頁34。
王英娜:〈莊子「物化」思想探析〉,《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 2012年第6 期,頁60-
62。
王邦雄:〈莊子哲學的生命精神(下)〉,《鵝湖月刊》第31期 ( 1978年1月),頁2-12。
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月刊》第193期 ( 1991年7月),頁1-12。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月刊》第246期 ( 1995年12月),頁7-15。
王邦雄:〈《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 ( 2006年6月),頁
15- 31。
王鍾陵:〈唯道集虛 — 讀《莊》劄記之六〉,《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 第2期
(1997年4月),頁30-57。
牟宗三:〈莊子〈齊物論〉講演錄(一)〉《鵝湖月刊》第319期 ( 2002年1月),頁1-10。
牟宗三主講•盧雪昆紀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二)〉第320期 ( 2002年2月),頁1-11。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紀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鵝湖月刊》第327期( 2002年9
月),頁2-8。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紀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一)〉《鵝湖月刊》第328期( 2002年
12月),頁2-6。
朱松苗:〈論莊子之情〉,《運城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2011年6月),頁42-45。
沈清松:〈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6期(1987年6月),頁13-23。
吳肇嘉:〈牟宗三「作用的保存」概念所蘊涵之道家認識觀〉,《耕莘學報》第9期
(2011年6月),頁65- 77。
吳祖剛:〈解其桎梏-莊子論心靈的解放〉,《哲學與文化》第44卷第6期(2017年6月),頁
135- 147。
吳全蘭〈論莊子的「心」觀〉,《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2期
( 2010年4月),頁44-47。
吳廷玉:〈虛靜思維之規律:坐忘 坐馳 見獨〉,《文藝研究》(1994年9月),頁31-38。
吳根友:〈莊子《齊物論》「莫若以明」合解〉,《哲學研究》2013年第5期,頁41- 49。
李 巍:〈立場問題與齊物主旨:被忽視的莊子「因是」說〉,《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42卷第4期 ( 2015年9月),頁72-79。
李百容:〈論道與藝-以《莊子》心齋「氣」觀念與「氣韻生動」之關聯性為考察核心〉,《鵝
湖月刊》第422期 ( 2010年8月),頁32。
李美燕:〈從「莊周夢蝶」論莊子的「物化」觀〉,《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0期 (1997年),頁
362。
李振綱:〈夢與莊子哲學——釋《莊子》中的五個「夢」境〉,《哲學研究》2013 年第3期,
頁47-53+127。
肖雲恩:〈「忘知之知」- 試析莊子的「真知」〉,《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
期 ( 2010年9月),頁5-9。
施友忠:〈二度合諧及其他〉,《中外文學》第4卷第7期(1975年12月),頁4-38。
馬 耘:〈「心」概念於莊子修養論中之意義與地位〉,《止善》第4期 (2008年6月 ),頁
203-224。
馬曉慧:〈莊子「吾喪我」的內在意蘊-----一條自我存在的實現的路徑〉,《新亞論叢》第19卷
(2018年10月),頁19-27。
唐端正:〈郭注〈齊物論〉糾謬-論天籟、真宰、道樞、環中、天鈞、兩行〉,《鵝湖月刊》第
326期 ( 2002年8月),頁21-25。
徐 強:〈西方漢學界關于莊子哲學之神秘主義性質的論辯〉,《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35卷第
1期(2019年1月),頁13-17。
徐春根:〈論莊子的「心思」〉,《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45卷第5期
( 2009年10月),頁15-20。
陳 靜:〈「吾喪我」—《莊子.齊物論》解讀〉,《哲學研究》(2001年5月),頁49- 53+80。
陳少明:〈從莊子看心學〉,輯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生活•讀書•新
知三聯書店,1999年),頁309-325。
陳少明:〈「吾喪我」:一種古典的自我觀念〉,《哲學研究》2014年第8期,頁42-50+128。
陳政揚:〈以「知」與「真知」的分析為核心:論莊子由「忘」達「道」的境界工夫〉,《人文與
社會研究學報》第47卷第1期 ( 2013年4月),頁33-51。
陳榮華:〈從莊子的無主體性思考論中國文化特性〉,輯入沈清松編:《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年),頁135-6。
陳德和:〈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鵝湖學誌》第24期 ( 2000年6月),頁41-72。
陳鼓應:〈《莊子》內篇的心學(上):開放的心靈與審美的心境〉,《哲學研究》2009 年第2期,
頁25-35+68。
陳鼓應:〈莊子論情:無情、任情與安情〉,《哲學研究》2014年第4期,頁50-59+128-129。
陳佳銘:〈從孔、孟的命論談儒家意義治療學之建構〉,《生死學研究》第9期 ( 2009年1月) ,
頁45-80。
郭梨華:〈王弼、郭象之性情論兼及其詮釋進路〉,《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12期 (2013年12
月),頁44。
郭智勇:〈夢覺皆幻——《莊子》內篇世界觀與印度古代幻現論之比較研究〉,《湘潭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 (2006年1月),頁70-74。
張洪興:〈論莊子心學〉,輯入方勇主編:《諸子學刊》第六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頁109-128。
許宗興:〈莊子本性論探微〉,《華梵人文學報》第10期 (2008年7月),頁37-86。
許雅芳:〈從笛卡兒之「夢幻論證」探究「莊周夢蝶」的哲學意涵〉,《鵝湖月刊》第366 期
( 2005年12月),頁34-43。
梅 廣:〈「內聖外王」考略〉,《清華學報》第41卷第4期 (2011年12月 ),頁621 - 667。
曾春海:〈方東美及其對莊子哲學的詮釋〉,《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8期 (2012年8月),頁
176。
曾 鑫:〈論莊子真情流露的「無情」〉,《美與時代》(下旬刊)2016年第7期,頁44- 46。
曾振宇:〈「內在自由」:莊子自由思想的特點及其哲學證明——從「以道觀之」到逍遙自由何
以可能〉,《哲學與文化》第43卷第6期 (2016 年6月),頁105–119。
楊儒賓:〈遊之主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5期 (2014 年9月),頁1-39。
楊儒賓:〈莊子「由巫入道」的開展〉,《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1期 ( 2008年6月),頁
79- 109。
鄭柏彰:〈試論王夫之對莊子「逍遙義」之詮解 - 以「神凝」概念爲體而發「兩行」之用爲
命題展衍〉,《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 ( 2008年3月),頁53-68。
劉濤:〈分與物化:莊周夢蝶的主旨〉,《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10卷第1期 ( 2010年1月),頁20-22。
劉振維:〈論《莊子》書中「情」字蘊義與情感議題〉,《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9卷第2 期 (2011
年2月),頁151-178。
劉振維:〈莊子物化的哲學蘊義〉,《朝陽學報》第13期 (2008年9月),頁379-404。
劉榮賢:〈從《莊子》之「遊」看黃老天德觀念的形成與發展〉,《興大中文學報》第29期 ( 2011
年6月),頁77-93。
劉錦賢:〈儒道釋三家鏡喻析論〉,《興大中文學報》第42期 ( 2017年12月),頁79-118。
錢 穆:〈孔子之心學〉,收入高明,陳大齊等著《孔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1983
年)。
賴錫三:〈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2卷第3期 (2012年9月),頁59-102。
蕭裕民〈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0期(2006年12月),
頁315- 346。
謝明陽:〈〈齊物論〉「成心」舊注詮評〉,《東華漢學》第3期 (2005年5月),頁23 - 49。
謝明陽:〈王叔岷《莊子校詮》勝義舉隅〉,《臺大中文學報》第28期 ( 2008年6月),頁197-
229。
鍾振宇:〈莊子的氣化現象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2期 ( 2013年3月),頁109 - 148.
關永中:〈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與莊子懇談見道及其所引致的平齊物議〉,《國立臺灣大
學哲學論評》第32期 ( 2006年10月),頁45-73。
羅安憲:〈莊子「吾喪我」義〉,《哲學研究》第2013年06期,頁54-61+78+128-129。
羅惠齡:〈論《莊子‧齊物論》中「可行已信」所帶出的生命真宰〉,《衍學集》第5期
( 2012年7月),頁75-87。
嚴靈峯〈莊子的知識論〉,《哲學論集》第14期 (1982年2月),頁1-13。
蘇韋菱:〈「周化」與「蝶化」—論陳治安對《莊子》的「物化」詮釋〉,《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
會學報》第5卷第1期 (2012年3月),頁1 - 26。

(四)、學位論文
方雅慧:《莊子心論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堯程:《論「因是」:從名學觀點詮釋《莊子‧齊物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哲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陳達昌:《莊子無情論》(臺北: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二、外文書目(含譯著)
(一)專書
〔日〕池田知九著•王啟發、曹峰譯:《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莊子》為中心》(鄭
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9年)。
〔瑞士〕耿寧著.倪梁康等譯:《心的現象: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北京:商務
印書館。2012年),頁216、225-226。
〔瑞士〕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四講》(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Allinson, Robert E., Chuang-tzu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Inner Chapter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9.
Anthony, Storr, Jung: Selected Writings. London: Fontana Press, 1983.
Creel, Herrlee G. Chinese Thought: from Confucius to Mao Tse-tu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
Fung, Yu-lan, Chung-Tzu: A New Selected Translation with An Exposi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Kuo Hsi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9.
Graham, A. C., Chuang-Tzu: The Inner Chapter. 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2001.
Graham, A. C. Reason and Spontaneity. London and Dublin: Curzon Press, 1985.
Graham, A. C., Disputes of the Ta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 La Salle Illinois: Open Court Press, 1991.
Graham, A. C. Unreason Within Reason: Essay on the Outskirts of Rationality. La Salle Illinois: Open Court Press, 1992.
Hansen, Chad, 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Hall, David L. and Ames, Roger T., Thinking From The Han.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
Kohn, Livia, Early Chinese Mysticism: Philosophy and Soteriology in The Taoist Trad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Ling, Shang Ge, Liberation As Affirmation: The Religiosity of Zhuangzi and Nietzsche.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
Moeller, Hans-Georg, Daoism Explained: From The Dream of The Butterfly to The Fishnet Allegory. Peru, Illinois: Open Court, 2006.
Allinson, Robert E., Chuang-tzu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An Aanalysis of The Inner Chapters,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9.
Rorty, Richard,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Schwartz, Benjamin,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Watson, Burton, (trs.) 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68.
Wong, David B. Moral Relativit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Wu, Kuang-ming, The Butterfly As Companion: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of The
Chuang Tzu.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二)論文集論文
Berling, Judith, “Self and Whole in Chuang Tzu,” in Individualism and Holism: Studies in Confucian and
Taoist Values, ed. Donald J. Munro.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5, PP.101-119.
Cline, M. Erin, “Mirrors, Minds, and Metaphors,” in Experimental Essays on Zhuangzi, ed. Victor Mair. Dunedin, FL.: Three Pines Press, 2010, pp. 154-176.
Goldin, Paul R. “A Mind-Body Problem in the Zhuangzi?” in Hiding the World in the World: Uneven Discourses on the Zhuangzi, ed. Scott Cook. Albany, N.Y.: Sta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 2003, pp. 226-47.
Graham, A. C. “How much of Chuang Tzu Did Chuang Tzu Write?” in Roth, Harold, A Companion to Angus C. Graham’s Chuang Tzu.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pp. 58-103.
Graham, A. C. “Daoist Spontaneity and The Dichotomy of ‘Is’ and ‘Ought,’” in Experimental
Essays on Zhuangzi, ed. Victor H. Mair. Dunedin FL.: Three Pines Press, 1983, pp. 3-22.
Oshima, Harold H., “A 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the Conception of Mind in the Zhuangzi,” in
Experimental Essays on Zhuangzi, ed. Victor Mair. Three Pines Press, 2010, pp. 62- 82.
Hansen, Chad, “Language in the Heart-mind,” in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Mind: The Philosophy Roots, ed. Allinson Rober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75-124.
Hansen, Chad, “A Dao of ‘Dao’ in Zhuangzi,” in Experimental Essays on Zhuangzi, ed. Victor Mair. Dunedin, FL.: Three Pines Press, 2010, pp. 23-55.
Hansen, Chad, “Guru or Skeptic? Relativism Skepticism in the Zhuangzi,” in Hiding The World In The World, ed. Scott Cook.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3, pp.128-162.
Ivanhoe, Philip J. “Was Zhuangzi a Relativist?” in Essays on Skepticism, Relativism, and Ethics in the Zhuangzi,” ed. Paul Kjellberg and Philip J Ivanho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6, pp 196-214.
Jochim, Chris, “Just Say No to No-self in Zhuangzi,” in Wandering At Ease in the Zhuangzi, ed. Roger T. Am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 pp.35-74.
Kjellberg, Paul, “Sextus Empiricus, Zhuangzi and Xunzi on why Be Skeptical?” in Essays on Skepticism, Relativism, and Ethics in the Zhuangzi, ed. Paul Kjellberg and Philip J. Ivanho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6, pp.1-25.
Randall, P. Peerenboom, “Living Beyond the Bounds: Henry Miller and Quest for Daoist Realization,” in Wandering at Ease in the Zhuangzi, ed. Roger T. Am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 pp. 125-142.
Raphals, Lisa, “Skeptical strategies in the Zhuangzi and Theaetetus,” in Essays on Skepticism, Relativism, and Ethics in the Zhuangzi, ed. Paul Kjellberg and Philip J Ivanho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6, pp. 26-49.
Roth, Harold D. “Bimodal Mystical Experience in the ‘Qiwulun’ Chapter of the Zhuangzi,” in Hiding The World in The World, ed. Scott Cook.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3, p.15-32.
Schwitzgebel, Eric, “Zhuangzi’s Attitude Toward Language and His Skepticism,” in Essays on Skepticism, Relativism, and Ethics in the Zhuangzi, ed. Paul Kjellberg and Philip J. Ivanho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6, pp. 68-96.
Yeraley, Lee, “Zhuangzi’s Understanding of Skillfulness and the Ultimate Spiritual State,” in Essays on Skepticism, Relativism, and Ethics in the Zhuangzi. ed. Paul Kjellberg and Philip J. Ivanho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6, pp.152-182.
Yearley, Lee, “The Perfect Person in The Radical Zhuangzi,” in Experimental essays on Zhuangzi, ed. Victor H. Mair. (Dunedin FL.: Three Pines Press, 1983, pp. 122-136.
Ziporyn, Brook, “How Many Are Ten Thousand Things and I? Relativism, Mystical, and the Privileging of Oneness in the “Inner Chapters,”” in Hiding The World in the World: Uneven Discourse on the Zhuangzi. ed. Scott Cook. N. 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3, pp. 33-63.

(三)、期刊論文
Berkson, Mark A. “Conceptions of Self/No-self and modes of Connection: Comparative Soteri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Zhuangzi,”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33.2 (May. 2005): pp. 293-331.
Bryan, W. Van Norden, “Compet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Inner Chapter of the Zhuangzi,”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6.2 (Apr. 1996): pp. 247-268.
Graham, A. C. “Chuang-tzu's Essay on Seeing Things as Equal,” History of Religions 9. 2/3 (Nov. 1969 - Feb. 1970): pp. 137-159.
Goodman, Russell, B. “Skepticism and Realism in the Chuang Tzu,”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5.3 (Jul. 1985): pp. 231-237.
Moeller, Hans-Georg, “Zhuangzi's Dream of the Butterfly: A Daoist Interpretatio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9: 4 (Oct. 1999): pp. 439-450.
Thomas, Ming, “Sleeping Beauty and the Dreaming Butterfly: What Did Zhuangzi Doubt About?” Dao 11 (Oct. 2012): PP. 497–512.
Slingerland, Edward, “Conceptions of the Self in the Zhuangzi: Conceptual Metaphor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Thought,”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54.3 (Jul. 2004): pp. 322-342.
Wenzel, Christin Helmut, “Ethics and Zhuangzi: Awareness, Freedom, and Autonomy,”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0.1 (Mar. 2003): 115-12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