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基於地方感理論之廣州遠郊村永續發展研究
作者:陳全榮
作者(外文):Quan-rong Chen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黃承令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廣州遠郊村地方感農村永續發展農業多功能性「美麗鄉村」建設Guangzhou suburban villagessense of place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beautiful villages" constru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全球化與城市化衝擊下,廣大農村正面臨著嚴峻的危機與挑戰。近年來,農村發展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各級政府主導下進行著新一輪農村建設,以期解決困擾已久的「三農問題」,地處嶺南地區的廣州農村也不例外。然而,在以經濟、科技發展為導向的社會轉型進程中,廣州農村發展有重物質建設、輕人文建設的傾向,對人的精神需求與生命安頓較缺乏關心,人與土地、人與環境的地方感被忽視,造成人與地方的疏離,農村發展亦缺乏永續性。
廣州農村有著悠久的歷史,孕育與承載著豐富的嶺南傳統文化,不僅是兩百多萬廣州農村居民的共同家園,更是整個廣州市生態屏障及地方文化與價值系統的載體。以往對廣州農村的研究,往往侷限於某一專門領域,農村整體發展研究明顯不足;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更多聚焦於城市急速膨脹過程中產生之城中村與城邊村,其主旨乃是農村服從於城市發展需要,將農村發展置於城市發展從屬地位,而地處廣州遠郊的農村卻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關注。本研究將重點放在廣大鄉村腹地的遠郊村,採取書齋與田野並重之態度與方法,堅持現象學哲學直觀體驗之觀念,將每一個遠郊村聚落視為生產、生活、生態三者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綜合當前國內外農村發展的前沿理論和實踐經驗,以論述批判方式對現有廣州遠郊村發展現況與做法之不足進行反思檢討,據以提出基於地方感理論之廣州遠郊村永續發展具體精進策略。
本論文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闡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相關概念等,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回顧,分析現有研究之不足,進而明確本研究議題、研究方法以及具體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第二章對相關地方感、永續發展、農業發展、聚落與城鄉發展等理論進行梳理,並結合部分先進國家與地區農村發展優秀案例分析,總結其永續發展經驗,以期為廣州遠郊村永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經驗借鑑。第三章以中國近百年來不同階段農村發展道路探索為基礎,分析當前中國農村發展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並從宏觀層面探討廣州遠郊村發展的歷史脈絡、現況特徵及發展困境。第四章、第五章為廣州遠郊村抽樣調查,分別選取了兩個處於不同發展狀態下的遠郊村進行深度田野調查:其中舊高埔村是眾多廣州遠郊村中較具代表性的一個,而大埔圍村則是近幾年在政府主導下經過「美麗鄉村」建設後的示範村之一。透過個案田野訪談與現場直觀體驗,以貼近常民生活的視角,深入剖析兩者在產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與居住條件、農村社會生活、人文景觀資源等面向的發展現況,並進一步檢視當前兩個村落的地方感特徵。第六章闡明地方感與農村永續發展之重要意涵,明晰兩者之辯證關係,並進一步構建地方感與永續發展之融合構架。對現有廣州遠郊村發展現況與創建「美麗鄉村」過程中不足之處進行反思檢討,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基於地方感理論之廣州遠郊村永續發展策略之精進:(1)堅持農業基礎性,保育田園文化景觀;(2)發展綠色產業,融合六產發展;(3)創建宜居農村,引導青年返鄉;(4)社區培力,培育共同願景;(5)促進公眾參與,凝聚多元力量;(6)地方營造,恢復神聖場所。研究還對農村建設中不同參與主體提出具體準則建議,最後以舊高埔村為例,提出基於地方感之發展願景,明確發展目標,並訂定具體發展計畫。第七章為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vast rural areas are facing severe crisis and challenge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rur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 new round of rur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solve the long-standing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Guangzhou rural area, located in Lingnan area, is no excep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guided by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rural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 tend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material construction and neglect humanistic construction, and pay less attention to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and life settlement. The sense of place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people and environment is ignored, resulting in the alien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 place, and the lack of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development.
Guangzhou countryside has a long history. It breeds and carries rich Lingnan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not only the common home of more than two million rural residents in Guangzhou, but also the carrier of the ecological barrier and local culture and value system of Guangzhou. In the past, the research on rural areas in Guangzhou was often limited to a specific field,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wa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more on the villages in the city and the villages on the edge of the city, which were produced during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city.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was that the rural areas were subordinate to the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placed rural development in a subordinate position in urban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suburban villages of Guangzhou don''t get the attention they deserv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uburban villages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vast rural areas, adopts the attitude and method of both study and field, adheres to the concept of intuitive experience of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and regards each suburban village as an inseparable unity of production, life and ecology. Based on the frontier theorie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makes 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suburban villages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practices, so as to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suburban villag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nse of plac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clarifi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object and related concepts of this paper. By review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then clarifies the research topics, research methods, specific research process and research framework. The second chapter comb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sense of pla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ettlement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com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excellent cases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some advanc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experienc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suburban villages. In the third chapter,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tages in China in recent 100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lemma of the rural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 from the macro level. The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are the sampling survey of Guangzhou suburban villages. Two villages under differ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re selected for in-depth field investigation. Among them, Jiugaopu village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villages in Guangzhou, while Dapuwei village is one of the demonstration villages after the "beau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case field interviews and intuitive exper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two villages in the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rural social life,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and so on, and further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nse of place of this two villages. The sixth chapter clarifies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sense of pla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clarifi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further constructs the integration framework of sense of pla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suburban villages and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 "beautiful villa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suburban villages based on theory of sense of place: (1) adhering to the agricultural foundation and protecting the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2) developing green industries and integ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ix industries"; (3) creating livable villages to guide young people to return home; (4) Community building to cultivate a common vision; (5) promo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uniting multiple forces; (6) place making and restoration of sacred places. The study also put forward specific guidelines for different participants in rural construction. Finally, taking the Jiugaopu villag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vision based on the sense of place, defines the development goal, and formulates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plan.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中文書籍
蔡文川(2010),《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錚雲譯(2005),《現象學導論》,Dermot Moran 原著,臺北:桂冠。
程存旺、石嫣譯(2016),富蘭克林•H•金原著(1911),《四千年農夫: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北京:東方出版社,第18-19頁。
程建軍(2002),《嶺南古代大式殿堂建築構架研究》,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費孝通(2007),《鄉土中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馮濤譯(2009),《幸福建築》: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原著(2006),上海譯文出版社。
古沢広祐(2016),與地球共存的「食農世界」——危機重重的全球社會,頁27-50,收入潟俊子、谷口吉光、立川雅司等編著,蕭志強、種怡婷、林朝成、王偉剛譯,《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台北:開學文化。
顧朝林、陳田、丁金宏、虞蔚(1995),《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郭熙保等譯(2000),速水佑次郎,弗農•拉坦著,《農業發展的國際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16),《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普查員手冊》,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何盛明(1990),《財經大辭典》,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黃茗詩、林於婷譯(2011),《聚落的100則啟示》,原廣司原著(1998),新北:大家出版社。
姜志輝譯(2001),《知覺現象學》,Merleau-Ponty, M. 原著(1945),北京:商務印書館。
蔣祖緣(1993),《簡明廣東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金德群(1994),《民國時期農村土地問題》,第二版,北京:紅旗出版社。
金衡山譯(2006),《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簡•雅各(Jane Jacobs)原著(1961),南京:譯林出版社。
賴庭筠、李欣怡、雷鎮興、曾鈺珮譯(2019),《地方消滅:地方創生的理論起源》,增田寬也原著(2014),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李培林、李强、馬戎(2008),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培林譯(2003),《農民的終結》,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原著(196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秋香、陳志華(2003),《流坑村》,石家莊:河北敎育出版社。
李維倫譯(2004),《現象學十四講》,Sokolowski, R. 原著(2000),台北:心靈工坊。
李雯雯、殷國梁、高偉譯(2019),《日本農村再生:經驗與治理》,酒井富夫等原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曉明、李萍萍譯(2014),《永續農業概論》,莫利森(Mollison, B.)原著,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
林會承(2014),〈台灣聚落的類型與構成〉台灣圖書館《台灣學通訊》,第79期,頁4-7。
鈴木栄太郎(1969),《都市社会学原理》,鈴木栄太郎著作集,未來社。
劉潤泉譯(2012),愛德華•格萊澤(Edward Glaeer)原著(2011),《城市的勝利》,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劉致平(1957),《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盧志霞(2016),《廣州市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情況分析,廣州藍皮書•農業》,頁257-270。
羅一星(1994),《明清佛山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呂瑞蘭、李長生譯(2007),《寂靜的春天》,Rachel Carson 原著(1962),上海譯文出版社。
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課題組(2000),《中國農業發展新階段》,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彭一剛(1992),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青木辰司(2016),都市與農村的交流——以「農村綠色旅遊為例」,頁320-344,收入潟俊子、谷口吉光、立川雅司等編著,蕭志強、種怡婷、林朝成、王偉剛譯,《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台北:開學文化。
施植明譯(2010),《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Norberg-Schulz, C. 原著(1979),武漢:華中科技大出版社。
司徒尚紀(2001),《嶺南歷史人文地理-廣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較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宋應星(1637),《天工開物》,塗紹煃版。
孫詩錦(2012),《啟蒙與重建——晏陽初鄉村文化建設事業研究(1926-1937)》,北京:商務印書館。
譚棣華(1993),《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唐艷鴻譯(2001),《我們被偷走的未來》,約翰•彼得森•邁爾斯(Myers, J. P.)、黛安娜•杜邁洛斯基(Dumanoski, D.)、西奧•科爾伯恩(Colborn, T)原著(1996),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唐忠等(2018),《中國農業發展40年:回顧與展望》,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王道還、廖月珍譯(2015),《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原著(1997),台北:時報文化,第112頁。
王恩湧、趙榮、張小林(2000),《人文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海龍、張家瑄譯(2000),《地方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原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王惠君譯(2007),《再造魅力故鄉》,西村幸夫,原著(1997),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王敬波譯,人類簡史:從遠古到二十一世紀,海斯、穆恩、韋蘭,原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第16-17頁。
王文科、王智弘(199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頁142-148。
王昀(2010),《向世界聚落學習》,台北市:積木文化。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2003),《文化地理學》,Mike Crang原著(1998),台北:巨流。
威廉•A•哈維蘭. 當代人類學. 由王銘銘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575–585. ISBN 7-208-00082-4.
吳良鏞(2001),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吳郁文(1995),《人文地理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姚茂華、李紅霞(2014),《生態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葉意雯譯,「社區學習」的視點,「區域環境的多元參與及學習」,曲田清維(2010),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頁10-45。
葉志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頁169。
余意峰(2016),《旅遊地地方感與忠誠度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
袁振龍(2010),《農民問題國際比較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張玫玫譯(1985),《住屋形式與文化》,拉普普(Amos Rapoport)原著(1969),臺北:鏡與象出版社。
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頁95。
張逸婧譯(2013),《空間詩學》,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原著(1957),上海譯文出版社。
志丞、劉蘇譯(2019),《戀地情節》,Yi-fu Tuan. 原著(1974),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呂芳上等)編(1989),《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二、學位論文
曾麗娟(2017),以建築工業化為導向的廣州新農村集合住宅設計策略研究,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曾美冠(2011),《加油!大家一起來發現我們的農村地方感:運用農村地方感知識化螺旋模式於薑麻園地區之初探》,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棟(2007),《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能值評價的研究》,湖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陳惠娟(2012),《增江流域村落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陳潔(2011),《珠三角水鄉傳統濱水建築空間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陳智敏(2017),《廣州都市型現代農業補貼政策研究》,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程喆(2016),《珠江三角洲農業企業化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廣州、東莞的農業企業為例》,華中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鄧雪瑩(2017),《廣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對策研究——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馮江(2010),《明清廣州府的開墾,聚族而居與宗族祠堂的衍變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高星星(2016),《廣州都市型農業生態旅遊的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華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顧曉君(2007),《都市農業多功能發展研究》,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
官武德(2013),《客家地區農村年輕力量之研究——以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胡小飛(2016),《珠江三角洲土地整治效益綜合評價》,華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黃晶(2011),政府在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定位,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黃偉佳(2014),廣州蘿崗區政府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作用研究,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姜雪婷(2010),《廣東永漢鄉土聚落生態與文化結構研究》,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論文。
賴瑛(2010),《珠江三角洲廣府民系祠堂建築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李貝寧(2017),《廣州增城區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研究》,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东生(2014),南沙新區美麗鄉村建設管理研究,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海波(2013),《廣府地區民居三間兩廊形制研究》,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李智新(2015),廣州市村莊規劃中的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廣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梁凱(2015),《珠三角都市邊緣鄉村發展建設策略研究——以增城西南村為例》,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廖斌(2016),《廣州鄉村旅遊發展對策研究》,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林楠(2016),空間句法視角下廣州村莊公共空間規劃更新對策研究,廣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林梓鋒(2017),廣州地區新農村住宅的空間優化設計研究,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劉昉(2006),《試論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夏商周時期文化》,鄭州大學碩士論文。
劉金鳳(2017),《廣州南沙圍墾公司休閒農業發展研究》,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劉淥璐(2014),《廣府地區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編制及其實施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劉銀欽(2016),《廣州增城區農業旅遊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華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柳士雙(2008),珠江三角洲農村地區產業集聚的空間公共政策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羅丹(2018),《城鄉等值化背景下廣州城邊村的規劃對策研究》,廣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羅瑜斌(2010),《珠三角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現實困境與對策》,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呂慧欣(2017),《財政農業支出效率問題研究——基於廣州市實踐》,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強百發(2010),《韓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秦勇(2017),《廣州市遠郊村規劃發展策略研究——以「鄉村綜合體」白雲區寮採村、增城區大埔圍村為例》,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水源(2016),《廣州市農業文化遺產調查及發展戰略研究》,華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萬忠(2006),《廣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華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王春生(2001),區域政治視角下的鄉村治理——珠三角農村村治變遷及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王健(2002),《廣府民系民居建築與文化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王韜(2014),《村民主體認知視角下鄉村聚落營建的策略與方法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韋松林(2014),《珠江三角洲傳統村落形態可控性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向家弘(2007),〈日常生活•社區營造與社會實踐―一個台灣社區工作者的觀察〉,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徐子軒(2016),《要素替代視角下大城市蔬菜產業生產研究——以廣州市為例》,華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楊曉蕾(2016),《廣州市觀光休閒農業發展研究——以從化區、增城區為例》,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葉紅(2015),《珠三角村莊規劃編制體系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葉傑(2018),《精明收縮視角下廣州都市鄉村空間優化與規劃策略研究》,廣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葉先知(2011),《嶺南水鄉與江南水鄉傳統聚落空間形態特徵比較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袁书梅(2016),《自組織理論視角下的廣州市村莊更新策略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蓓(2009),《都市農業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分析、評價及仿真研究》,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張菊梅(2013),廣東省農村公共服務中的公私合作模式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張銳生(2019),廣州市北部地區農村脫貧增收長效機制研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莎瑋(2018),《廣府地區傳統村落空間模式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張薇(2014),《韓國新村運動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張曉(2018),《珠三角城市邊緣區村莊規劃向村規民約轉化研究——以從化古田村為例》,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張喆(2013),《從化市傳統村落嶺南特色語匯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周理平(2016),廣州傳統村落公共空間重構規劃研究,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周倩儀(2010),《基於GIS與RS的近20年廣州市城市建設用地擴展研究》,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周毅剛(2004),《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的城鎮發展及其形態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周遊(2016),《廣東省鄉村規劃體系框架的構建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
祝曉瀟(2015),《廣州大城市周邊村莊規劃「失效性」及對策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鄒偉(2017),《全域化背景下廣州市鄉村更新指標體系研究》,廣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三、學術期刊
陳歡(2016),〈從地方感的生成看國家認同——基於人文地理學的視角〉,理論月刊,第8期,頁54-58。
陳全榮、劉淥璐(2018),〈地方感研究文獻評析〉,設計學研究,21(1),頁83-104。
陳志仁(2018),〈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發展經驗〉,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6(2),頁18-25。
陳重成(2010),〈全球化語境下的本土化論述形式:——建構多元地方感的彩虹文化〉,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4期,頁43-96。
董正華(2015),〈德美農業:更保護小農模式而非規模化農場〉,《中國與世界觀察》,總第39期,頁1-2。
馮江、阮思勤(2010),〈廣府村落田野調查個案:塱頭〉,新建築,000(005),頁6-11。
馮雙生、張桂文(2016),〈德國農村建設對我國宅基地置換的啓示〉,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第6期,頁88-92。
傅娟、馮志豐、蔡奕暘、許吉航(2014),〈廣州地區傳統村落歷史演變研究〉,南方建築,第4期,64-69。
高強(2002),〈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農業與農村的發展〉,世界農業,第7期,頁28-30。
高強、劉同山、孔祥智(2013),〈家庭農場的制度解析:特徵、發生機制與效應〉,經濟學家,000(006),頁48-56。
胡書東(1996),〈家庭農場:經濟發展較成熟地區農業的出路〉,經濟研究,第5期,頁65-70。
胡志全、朱殿霄、辛嶺、侯麗薇、王東陽(2018),〈基於產業要素年代差距分析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國際比較研究〉,中國農業科學,51(7),頁1412-1420。
黃向、保繼剛、Wall, G.(2006),《場所依賴:一種遊憩行為現象的研究框架〉,旅遊學刊,第21期,頁19-24。
黃宗智(2014),〈「家庭農場」是中國農業的發展出路嗎?〉中國鄉村研究,(1),頁100-125。
姜長雲(2015),〈日本的「六次產業化」與我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經濟與管理,2015(03)。
金其銘(1988),〈我國農村聚落地理研究歷史及近今趨向〉,地理學報(4),頁311-317。
李超民(2006),〈20世紀美國農場經營制度的演化與農場支持政策軌跡〉,世界農業,第2期,頁15-18。
李永展、陳錦賜(2001),〈永續發展之反思〉,建築與規劃學報,2(1),頁43-57。
李中華、李強(2015),〈日本農業六次產業化的實踐經驗與啓示〉,中國農民合作社,第6期,頁40-42。
劉聰德(2008),〈台灣在國際社會的永續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4期,頁71-74。
劉敦楨(1956),《中國住宅概說》,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01),頁1-17。
劉麗川(2011),〈論清咸豐同治年間廣州府東路的土客共存——以增城為中心〉,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頁492-508。
劉沛林、董雙雙(1998),〈中國古村落景觀的空間意象研究〉,地理研究,17(1),頁31-38。
劉英傑(2004),〈德國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特點及其啓示〉,世界農業,第2期,頁36-39。
蘆千文、姜長雲(2018),〈歐盟農業農村政策的演變及其對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啓示〉,中國農村經濟,406(10),頁121-137。
陸琦、潘瑩(2009),〈珠江三角洲水鄉聚落形態〉,南方建築,第6期,頁63-69。
陸琦、卓柳盈(2011),〈廣州市小洲村的整體格局與空間形態〉,南方建築,000(001),頁36-39。
羅慧、霍有光、胡彥華、龐文保(2004),〈可持續發展理論綜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1),頁35-38。
羅小玲,郭慶榮,謝志宜,楊劍軍,柴子為,劉漩,伍世豐(2014),〈珠江三角洲地區典型農村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分析〉,生態環境學報,23(3),頁485-489。
孟秋菊(2008),〈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概念辨析〉,農業現代化研究,29(3),頁267-271。
牛玲娟(2002),〈日本環境教育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3期,頁66-69。
潘建非、邱麗(2011),〈嶺南水鄉景觀空間形態的分析與營造〉,中國園林(05),頁55-59。
盛婷婷、楊釗(2015),〈國外地方感研究進展與啓示〉,人文地理,第4期,頁11-17+115。
施瑛、潘瑩(2011),〈江南水鄉和嶺南水鄉傳統聚落形態比較〉,南方建築,000(003),頁70-78。
孫大章(1996),〈中國傳統民居分類試探〉,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第七輯)——中國民居第七屆學術會議論文集,頁96-104。
唐文躍(2007),〈地方感研究進程及研究框架〉,旅遊學刊,第11期,頁70-77。
童明(2014),〈擴展領域中的城市設計與理論〉,城市規劃學刊,第1期,頁53-59。
汪先平(2008),〈當代日本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及其啓示〉,中國農村經濟,第10期,頁74-80。
王俊豪(2005),〈歐洲鄉村憲章草案〉,農政與農情,160,頁67-70。
王俊豪、周孟嫻(2006),〈農業多功能性的影響評估——歐洲農業模式評估計畫,主要國家農業政策法規與經濟動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 coa. gov. tw/view. Php。
王文卿、陳燁(1994),〈中國傳統民居的人文背景區劃探討〉,建築學報,7,頁42-47。
王燕(2017),〈民國時期職業教育的地方人才選用——基於中華職業教育社徐公橋實驗區的考察〉,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7(1),頁30-33。
吳連賞(1999),〈三民區聚落商街空間發展與鄉土環境問題調查研究〉,環境與世界,第3期,頁137-161。
肖旻、楊揚(2012),〈廣府祠堂建築尺度模型研究〉,華中建築(06),頁153-157。
熊志根、孫誠(2006),〈國外農業微觀組織演變特點及啓示〉,經濟縱橫,第11期,頁58-59。
楊貴慶(2014),〈我國傳統聚落空間整體性特徵及其社會學意義〉,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頁60-68。
楊念群(2004),〈「地方性知識」、「地方感」與「跨區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會科學,第6期,頁70-77。
楊霞(2012),〈千畝土地流轉的背後〉,農業經營管理,第3期,頁12-13。
易鑫、克里斯蒂安、施耐德(2013),〈德國的整合性鄉村更新規劃與地方文化認同構建〉,現代城市研究,第6期,頁51-59。
尹才祥(2017),〈地方的褪色與中國特色〉,社會科學家,第3期,頁35-39。
尹凱(2017),〈地方的多重感知:一種生態博物館的路徑〉,民俗研究,第5期,頁21-29。
尤明慧(2014),〈「社」文化之於「地方」與「地方性」的人類學詮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頁66-71。
張中華(2012),〈地方理論——邁向「人-地」居住環境科學體系建構研究的廣義思考〉,發展研究,第7期,頁47-55。
張中華、王興中(2009),〈旅遊地形象設計的地點觀建構原理〉,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2),頁57-63。
朱光文(2003),〈榕樹•河湧•鑊耳牆——略談嶺南水鄉的景觀特色〉,嶺南文史(04),頁41-46。
朱光文(2011),〈明清廣府古村落文化景觀初探〉,嶺南文史,第3期,頁15-19。
朱雪梅、林垚廣、範建紅、王國光(2016),〈廣東省古村落現狀與保護利用模式研究〉,華南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版),18(6),頁105-113。
莊翰華、賴秋華(2011),〈農村再生條例的永續發展向度研究〉,農業推廣文彙,第56輯,頁59-74。
四、研究報告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9).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 Highlights (ST/ESA/SER.A/423).
廣州市規劃局(2013),《廣州市村莊規劃編制指引(試行)》。
廣州市規劃局,北京零點前進策略咨詢有限責任公司(2013),《廣州市村莊規劃「村民參與」指引手冊(試行)》。
廣州市農業局、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1),《廣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年9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5),農村再生第二期(2016-2019年度)實施計畫。
黃承令(2013),《桃園縣龍潭鄉黃唐村水田老屋客家莊研究調查計畫總結報告書》,第97-98頁。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6),《2016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衡量生態投入與人類發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北京,中國。
五、未出版文献
陳民炫、劉紀呈、蔡一飛、石啟倫(2020),《增城舊高埔村調研與測繪》,暨南大學建築學專業《建築測繪》課程作業。
廣東省建科建築設計院(2013),《增城區增江街大埔圍村村莊規劃(2013-2020)》。
廣州市增城區人民政府、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2010),《增城區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
廣州市增城區人民政府增江街道辦事處、廣州市圖鑒城市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2019),《增江街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區建設工程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
黃承令(2017a),《設計史論》課程講義,未發表,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黃承令(2017b),《歷史建築再利用》課程講義,未發表,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黃邁、葉揚楠、劉燕妮、王繼鋭(2020),《鄉村調研——增城大埔圍村調研與測繪》,暨南大學建築學專業《建築測繪》課程作業。
九齡學堂服務隊(2018),「人文修養培訓」夏令營——2018年華南師範大學暑期社會實踐校級立項團隊項目申報表,華南師範大學。
林會承(2019),《聚落研究》課程講義,未發表,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
王金宣、林鐸、蔡浩華、魯藝豪(2020),《增城舊高埔村調研與測繪》,暨南大學建築學專業《建築測繪》課程作業。
王玨、周子楨、李觀霖、黃澤浩(2020),《鄉村觀察記——增城大埔圍村調研與測繪》,暨南大學建築學專業《建築測繪》課程作業。
六、參閱網站
《舊高埔村昌華公祠的風尚流傳——合祠堂、書房、花園為一體,是當時民間風俗的實物》,360個人圖書館,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506/10/36403512_833705792.shtml。(檢索時間:2020/3/10)。
廣州德盛農牧公司官網,http://www.ds-farming.com/page84(檢索時間:2020/3/6)。
廣州市農村(社區)集體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台,http://www.jtcqlz.gov.cn/(檢索時間:2020/1/20)。
廣州市統計局網站,http://112.94.72.17/portal/queryInfo/statisticsYearbook/index(檢索時間:2020/2/10)。
聯合國永續發展知識平臺網站,http://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intgovmental.html(檢索時間:2020/2/18)。
林會承(2019),臺灣聚落的類型與構成,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41151446333.pdf(檢索時間:2019/7/10)2019年7月10日檢索。
林盛豐(2019),台灣公共電視台系列紀錄片《農村的遠見(The Eternal Farm Villages)》,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7961456/(檢索時間:2020/3/10)。
盧誌銘、黃啟峰(1995),《全球永續發展的緣起與發展》,資料來源:http://rain.as.ntu.edu.tw/earth_sys/climate/develop2.htm(檢索時間:2019/12/28)。
米其林指南2019年5月11日新聞報導:在台北搭捷運逛八個農夫市集,https://guide.michelin.com/tw/zh_TW/taipei-region/taipei/article/travel/8-farmers-market-to-visit-by-mrt-in-taipei(檢索時間:2020/2/16)。
澎湃新闻網2015年5月2日新聞報導:面對工業化農業,德國人說:「我們受夠了!」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22831(检索时间:2020/2/16)。
上下游News&Market(2018),日本地方創生專題/地域振興協力隊&移居地方的人們,https://www.newsmarket.com.tw/jp-regional/(檢索時間:2020/2/20)。
世界銀行統計數據,https://data.worldbank.org.cn(檢索時間:2019/12/10)。
搜狐新聞:理直氣壯!比珠江還早580年,我要為增江街正名!https://www.sohu.com/a/194772238_391241(檢索時間:2020/5/15)。
台北花博農夫市集臉書。
台北希望廣場農夫市集臉書。
湯俊(2018),日本白川鄉丨鄉村留住了鄉愁,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agriculture/p99lnme.html
中國經濟網2013年2月27日新聞:環保部拒公開污染信息,土壤污染狀況不該是個「謎」,http://views.ce.cn/view/ent/201302/27/t20130227_24148511.shtml(檢索時間:2020/2/16)。
中國歷史耳熟能詳,增城增江街上下五千年你知曉多少?https://kknews.cc/culture/bm46n89.html(檢索日期:2020/05/15)。
中國農藥網2017年6月26日新聞:近年來中國農藥使用量驚人,https://www.nonglinmuyu.com.cn/article/txwszt.html(檢索時間:2020/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8年1月31日新聞報導:http://www.cssn.cn/xnc/201801/t20180131_3834639.shtml(檢索時間:2019/12/28)。
中國鄉村網2014年5月23日新聞報導,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農業附加值,http://snckw.org/bencandy.php?fid=51&id=72741/(檢索時間:2020/4/20)。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 2015年11月13日新聞報導:http://www.gov.cn/xinwen/2015-11/13/content_2965587.htm(檢索時間:2019/12/28)。
七、英文文獻
Agnew J. (1987),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ltman, I. and Low, S. M. (Eds.), (1992). Place Attachment, 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12nd edition), New York: Plenum Press.
Bott, S. E. (2000),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metric Scales to Measure Sense of Place, unpublished PhD thesis,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Cooper Marcus, C. 1992. Environmental memories. In Place attachment, edited by I. Altman and S.M. Low, 87-112. New York: Plenum Press.
Cresswell, T. (2004),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London: Blackwell.
Dixon, P. (2019). The Future of Almost Everything: How our world will change over the next 100 years. Profile Books, 250.
Gregory, D., Johnston, R., Pratt, G., Watts, M.and Whatmore, S. (Eds.) (2009),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5th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anson, S. (Ed.)(1997), Ten Geographic Idea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New Brunswich: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Hashemnezhad, H., Heidari, A. A. and Mohammad Hoseini, P. (2013). “Sense of place” and “place attach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velopment, 3(1), 5-12.
Heidegger, M. (1962). Being and Time, New York: Harper & Row.
Hummon, D. M. (1992). Community attachment. In Place attachment Springer, Boston, MA, 253-278.
Kyle G., Chick G. (200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sense of place, Leisure Sciences, 29(3), 209-225.
Lewicka, M. (2011), Place attachment: How far have we come in the last 40 yea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31, 207-230.
Liu, C. Z. (2001). The Village Renewal in German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aiwa,農業經濟半年刊,(69), 129-165。
Liu, C. Z. (2003). A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Germany,農業經濟半年刊,(74), 169-207。
Lynch, K.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IT Press.
Murdoch, J. (2000). Networks—a new paradigm of ru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6(4), 407-419.
Piorr, A., S. Uthes, K. Müller, C. Sattler and K. Happe, 2005, Design of a MEA-compatible multifunctionality concept, Müncheberg: European Commission.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Ed.). (2000). How to turn a place around: A handbook for creating successful public spaces.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Incorporated.
Relph, E.(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Pion.
Relph, E.(1996), Reflections on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Environmental and architectural phenomenology newsletter, 7(3), 14-16.
S Campbell (1996), 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2, 296-312.
Shamai, S. (1991). Sense of place: An empirical measurement, Geoforum, 22(3), 347-358.
Smit, B., & Pilifosova, O. (2003).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qu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8(9), 9.
Spiro Kostof. (1991). The City Shaped: 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 Thames and Hudson.
Steele, F. (1981), The sense of place, Boston: CBI Publishing Company, Inc.
Stokols, D. and Shumaker, S. A. (1981). People in places: A transactional view of settings, In Harvey (Ed.), Cognition social behaviour and the environment,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
Tuan Yi-Fu (1974),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and Value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I.
Tuan Yi-Fu. (1977), Space and Place, Minneapolis: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Weizsacker, E. U. von, A. B. Lovins, & L. H. Lovins, (1998), Factor Four: Doubling Wealth, Halving Resource Use, London: Earthscan.
Williams, D. R. and Van Patten, S. R. (2006), Home and away? Creating identities and sustaining places in a multi-centered world, Multiple dwelling and tourism: Negotiating place, home and identity, 32-50.
Wright, J. K. (1966). Human nature in geography: Fourteen papers, 1925-1965.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