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的民俗學學科建構:知識論的思考
作者:蔡堉騰
作者(外文):Yuton Tsai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世偉
林美容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民俗學科學哲學知識論本土化建構實在論FolkloristicsPhilosophy of scienceEpistemologyIndigenousConstructive Rea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論文所關切的議題是臺灣民俗學的學科建構,並且以科學哲學的知識論的視角來思考與討論這個議題。
以知識論來思考民俗學學科的建構,首先,要先從「民俗學為何可能?」為討論的起點。
民俗學是以家鄉的生活世界為支點一門學科,家鄉泛指以自身生活為中心的場域。認識自己家鄉的生活世界,這是以瞭解自己為起點的哲學開端。從自己的家鄉民俗為起點所建構的內生性的本土化學科知識,可作為本土社會科學的知識基礎。此外,藉由對家鄉生活世界的重返,找尋生活世界裡的民俗哲學與價值,這是Husserl所提當代科技文明危機的對治之方。「民俗學為何可能?」的問題,說明了民俗學是以認識自我家鄉生活世界為起點的內生性本土化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以及從生活世界找尋當代科技文明危機問題的解方。
確認了「民俗學為何可能?」之後,接著要討論的是「民俗學如何可能?」
民俗學從目前應然學科的狀態,要發展至實然學科,除了外在的學術刊物、學會組織與教學研究機構的建置等的學科體制外在條件之外,知識論的科學哲學內在學科精神的建構,更是學科建構最為重要基礎的條件,這也是本論文所採取的主要觀點。
關於民俗學學科建構的知識論,學術研究的本土化為其進路,社會科學的實證主義、詮釋論與批判理論的知識旨趣為知識論的取徑,並以建構實在論將民俗實證論、民俗詮釋論與民俗批判論的多元知識論取徑典範,整合為民俗學建構實在論的知識論,以之作為民俗學學科建構的知識論基礎。
My concern is “ How to Construct Folkloristics ” . First of all to discuss is "Why is folklore possible?"
To know the life world of our hometown, Construct endogenous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 sciences. More importantly, through the life world, as a solution to the crisis of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second question is "How folkloristics is possible? "
To construct folkloristics, the epistemolog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structive Realism, that is the epistem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Folkloristics.
The main content of Folkoristical Constructive Realism is indigenous as approach. And integrating Folkloristical Positivism, Folkloristical Interpretivism, Folkloristical Criticism.
一、古籍
《論語》。
《金剛經》。

二、專書
文崇一、許嘉明、瞿海源、黃順二,《西河的社會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第六號,1997。
方 文,《學科制度和社會認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王 京、王曉葵,〈解說〉,收錄於柳田國男著,王曉葵、王京、何彬譯《民間傳承論與鄉土生活研究法》,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頁1。
王甫昌,〈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頁53-100。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石之瑜,《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朱建民,《知識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中華民國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0。
余安邦,〈臺灣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史略:從民族學研究所的歷史經驗談起(1970-1990年代)〉,收錄於胡台麗、余舜德、周玉慧主編,《跨文化: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視野》,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7,頁279-336。
余德慧,《台灣民俗心理輔導》,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85。
吳密察,〈《民俗台灣》發刊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收錄於《帝國裡的帝國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2008。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處版社有限公司,1999。
李亦園,〈人類學〉,收錄於《社會科學分類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4,頁85-94。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
李亦園,〈序〉。榮仕星、徐杰舜主編《人類學本土化在中國》,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頁1-3。
沈清松,《科技與文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
阮昌銳,《將學術還原社會:阮昌銳教授的臺灣民俗與原住民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3。
孟慧英,《西方民俗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林恆立,《辦桌:一個社會文化的觀察》,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林承毅、謝其濬,《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
林承緯,〈戰後臺灣民俗研究的發展歷程及展望:邁向臺灣民俗學之路〉,載於《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臺中:豐饒文化社,2016,頁47-68。
林承緯,《台灣民俗學的建構:行為傳承、信仰傳承、文化資產》,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
林美容,〈臺灣民俗史料研究〉,載於《慶祝建館八十週年論文集》,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頁625-645。
林美容,《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臺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
林美容、陳淑娟,〈九二一震災後台灣各宗教的救援活動與因應發展〉,收錄於林美容、詹素娟、丁仁傑主編《災難與重建-九二一賑災與社會文化重建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3,頁257-288。
林美容,《臺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4。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
周德禎,《教育人類學-文化觀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清代在臺灣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
柳書琴,〈導言:帝國空間重塑、近衛新體制與臺灣「地方文化」〉,收錄於《帝國裡的帝國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2008,頁1-48。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高丙中,《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5。
張慶熊,《社會科學的哲學:實證主義、詮釋學和維根斯坦的轉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章英華、葉至誠、吳來信編著,《社會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6。)
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編著,《文化人類學(上冊)》(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2)。
陳 復,〈黃光國難題:如何替中華文化解開戈迪安繩結〉,陳復、黃光國主編,《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9,頁1-28。
陳秉璋、陳信木,《邁向現代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3。
喬 健,〈中國人類學發展的困境與前景〉。榮仕星、徐杰舜主編《人類學本土化在中國》,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頁1-7。
喬 健,〈傳統中國的底邊社會管窺〉。王秋桂、莊英章、陳中民編《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
喬 健編著,《底邊階級與底邊社會》,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彭衍綸,〈高雄市大樹龍目井相關傳說與民俗活動考察〉,收錄於《中國民間故事講述研究》,臺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頁376-414頁。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舒煒光、邱仁宗,《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0。
黃文博,《台灣民間藝陣》,臺北:常民文化,2000。
黃有志,《社會變遷與傳統禮俗》,臺北:幼獅文化,1991。
黃光國,《社會科學的理路》,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
黃光國,《科學哲學與創造力》,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
黃光國,《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1。
黃光國,《內聖與外王:儒家思想的完成與開展》(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光國,《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
黃光國,〈傳承儒家的進路〉,陳復、黃光國主編,《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9,頁323-338。
黃瑞祺,《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
楊中芳,〈本土心理學的研究策略〉,收錄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頁。
楊玉君,〈主編序〉,載於《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臺中:豐饒文化,2016,頁1;
楊國樞,〈本土化心理學的意義與發展〉,收錄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頁3-54。
楊國樞、文崇一編著《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究所,1982。
楊開道,〈楊序〉,收錄於瞿同祖著《中國封建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頁5-6。
葉啟政,《制度化的社會邏輯》,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葉啟政,《社會學和本土化》,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1。
葉啟政、顧忠華、黃瑞祺、蘇峰山、鄒川雄編著,《社會科學概論》,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4。
鄔昆如,《希臘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鄔昆如主編,《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劉英茂,《基本心理歷程》,台北:大洋出版社,1990。
蔡相煇、吳永猛編著,《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
蔡相煇、許育銘、王文裕、許世融編著,《臺灣史重要文獻導讀》,臺北:空中大學,2006。
蔡勇美、蕭新煌主編,《社會學中國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
蔡美麗,《胡賽爾》,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龍冠海,《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
鍾敬文,《鍾敬文文集˙民俗學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發展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1991。

三、期刊論文
三尾裕子,〈以殖民統治下的「灰色地帶」做為異質化之談論的可能性-以「民俗臺灣」為例〉,《臺灣文獻》55期3卷,2004,頁25-61。
方志強,〈「歷史事實」-「 事實」與「解釋」的互動〉,《新史學》13卷3期,2002,頁149-191。
王婷儀,〈《民俗臺灣》看柳田國男對臺灣民俗研究的建構與可能〉,《台灣文獻》68卷第2期,2017,頁59-108。
石之瑜,〈從東方主義批判到社會科學本土化〉,《二十一世紀》74期, 2002,頁74-84。
安德明,〈家鄉-中國現代民俗學的一個起點與支點〉,《文化研究》2004年2期,2004,頁25-40。
余安邦、余德慧,〈「人文諮商」做為臨床本土化的實踐路線: 遠去是為了歸來〉,《應用心理研究》58期,2013,頁187-231。
吳密察,〈《民俗台灣》發刊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收錄於《帝國裡的帝國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2008。
阮昌銳,〈臺灣民俗研究的過去與未來〉,《臺灣文獻季刊》36卷3期(1985),頁25-31。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學研究所集刊》62期,頁53-114。
段寶林,〈中國民俗學與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學報(哲會科學版)》1992年5期,1992,頁21-37+127。
夏傳位,〈新自由主義是什麼?三種理論觀點的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 27 期,2014,頁 141-166。
張修慎,〈戰爭時期台灣知識份子心中關於「民俗」的思考〉,《臺灣人文生態研究》9期2卷,2007,頁1-20。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期,2006,頁33-58。
陳竹亭、唐功培,〈跨科際教育在臺灣大專院校實施之探究〉,《長庚人文社會學報》6卷第2期,(2013.10,頁159-196。
陳金文,〈試論民俗學的獨立學科性質-兼與施愛東博士商榷〉,《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2009,頁146-152。
陳紹馨,〈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2期,1966,頁9-14。
黃光國,〈文化傳統與社會行動:論舊傳統的新論釋〉,《通識教育季刊第3卷第1期》,1996,頁43-59。
黃光國,〈建立「學術的主體性」〉,《大葉學報,1999》第8卷第2期,頁1-10。
黃光國,〈本土心理學的知識論目標〉,《高雄行為科學刊》2期,2010,頁7-19。
楊牧貞,〈何以九二一大地震的受災戶喜歡尋求非專業團體進行心理輔導?〉《應用心理研究》4期,1999,頁8-9。
楊國樞,〈發刊辭〉,收錄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研究1:本土心理學的開展》,臺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3,頁1-4。
楊國樞,〈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收錄於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研究8:本土心理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7,頁75-120。
葉啟政,〈我對黃光國著《知識與行動》的評論〉,收錄於《本土心理研究5:中國人的人際心態》,臺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6,頁335-342。
劉惠萍,〈戰後臺灣民間俗信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東亞文化研究》8期,2006,頁189-218。
劉惠萍,〈在「傳統」與「發明」之間〉,《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3期,2007,頁1-2。
潘英海,〈文化識盲與文化糾結:本土田野工作者的「文化」問題〉,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研究8:本土心理學方法論》,臺北: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7,頁37-74。
薛雅慈(曉華)、薛珍華,〈大學學科制度專門化與職業化的波盼分析:知識社會學與批判教育學的視角〉,收錄於《教育與社會研究》第26期,2013,頁83-129。

四、會議論文
林美容、辜神徹,〈末端儀式-漢人宗教的儀式結構〉。發表於台灣人類學學及民族學會年會,2008。

五、學位論文
王利紅,《歐洲浪漫主義史學思想研究》,(復旦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博士論文,2007。
林恆立,《辦桌:一個社會文化的觀察》,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林清泉《喪葬禮儀的傳統及演變-以宜蘭地區漢人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湘釔,《臺灣的辦桌文化》,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施晶琳,《台南市金銀紙錢文化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袁晰臨,《人文社會學科科學分類體系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圖書館學博士論文,2011。
陳學春,《近代科學學科規訓制度的生成與演化》,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博士論文,2004。
彭榮邦,《牽亡-惦念世界的安置與撫慰》,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翟亞軍,《大學學科建設模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論文,2007。
劉小強,《學科建設:元視角的考察-關於高等教育學學科視角的反思》,廈門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論文。
劉小寶,《論“跨學科”的系譜》,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博士論文,2013。
蔡昇德,《「辦桌」行業的演變:高雄縣內門鄉總舖師的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蔡昇德,《學科與權力:臺灣民俗學學科發展的知識社會學解析》,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2。
歐惠萍,《高雄縣內門鄉辦桌產業文化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六、翻譯著作
Allan Dundes 編,陳建憲、彭海斌譯,《世界民俗學》,(上海:上海文藝,1990。
Argust Comte著,黃建華譯《論實證精神》,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Bronislaw Kasper Malinowski,于嘉雲譯,《南海舡人I:美拉尼西亞新幾內亞土著之事業及冒險活動報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Clifford Geertz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Conar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05。
Edo Pivčević著,廖仁義譯《胡賽爾與現象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議《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Émile Durhheim著,許德珩譯《社會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
Eric Hobsbawn著,陳思文等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Immanuel Wallerstein著,劉健芝等編譯《學科、知識、權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Jürgen Habermas著,郭官義、李黎譯《認識與旨趣》,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Karl Mannheim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烏托邦》,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Karl Marx,〈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頁57-57。
Karl Marx,〈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頁62-138。
Karl Marx,〈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頁584-689。
Karl Popper著,莊文端、李英明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Leonard Mlodinow著,沈慧芳譯,《科學大歷史》,臺北:漫遊者文化出版,2017。
Lewis Henry Morgan著,楊東莼、馬雍、馬巨譯,《古代社會:從蒙昧、野蠻到文明》,臺北:臺灣商務,2000。
Robert Merton著,魯旭東、林聚任譯《科學社會學-理論與經驗研究(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Roger Trigg著,黎德星、朱家琳、蘇羿如譯,《社會科學概論》,
Shumway、Ellen著,黃德興譯〈學科規訓制度導論〉,收錄於《學科˙知識˙權力》,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Thomas Kuhn著,王道還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Zygmunt Bauman著,楊渝東、史建華譯《現代性與大屠殺》,江蘇:譯林出版社,2002。
柳田國男著,王曉葵、王京、何彬譯,《民間傳承論與鄉土生活研究法》,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洪長泰著,董曉萍譯,《到民間去:1918-1937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上海:上海文藝社,1993。
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極盛而衰的演變》,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
七、英文著作
Fredrik Barth, 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 1970.
Philip G. Zimbardo , Psychology and Life ,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1992.
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Tseng, Wen-shing, Folk Psychotherapy in Taiwan. In Culture-Bound Syndrome, Ethnopsychiatry, and Alternate Therapies. Edited by William P. Lebra. Pp168-178. Honolulul : University Press of Huawaii. 1976.

八、網路資源
中國時報,一九九八年七月七日,版五
中國時報,〈大學危機,55系所明年消失〉,「中時新聞網」,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5%A4%A7%E5%AD%B8%E5%8D%B1%E6%A9%9F-56%E7%B3%BB%E6%89%80%E6%98%8E%E5%B9%B4%E6%B6%88%E5%A4%B1-215005065.html,2016.12.27。
自由時報,〈如願成為臺灣人,76歲法國神父劉一峰「很高興」〉,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17.03.22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濁水溪文化記憶庫」網站,〈李勇廟傳說與歷史紀錄,2020〉,網址:https://crc.culture.tw/ChoshuiRiver/zh-tw/%E5%9C%B0%E5%9C%96/511009,2020。
教育部,「大學暨技術院校課程資源網」,網址:https://course-tvc.yuntech.edu.tw/web_nu/search_course.aspx,2023
教育部高教司,「111學年度大專校院一覽表」,網址:https://ulist.moe.gov.tw/Query/AjaxQuery,2022。
綠色和平組織,〈臺灣空氣汙染來源是什麼?與空污有關的8個嚴峻事實〉,「綠色和平組織網站」,網址: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13980/臺灣空氣污染來源是什麼?與空污有關的-8-個嚴峻/ 。2017.04.14。
常春月刊,〈中元普渡拜拜、燒金紙小心吸廢氣致癌! 專家提「3大自保原則」〉,「長春月刊網站」,https://www.ttvc.com.tw/中元普渡拜拜-燒金紙小心吸廢氣致癌-專家提-3大自保原則-a-14507.html,2021.08.17。
溫宗翰,〈環保單位別把民間信仰當作空汙提款機〉,「聯合報鳴人堂」,網址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9789/2199394?fbclid=IwAR20HzjDa064cgK7ndbUO-52CuZD9pk9_i-9UUMctOleFvNLVaIQuXT-21Q,2016.12.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