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燕樂・觀酺・慶壽—盛清宮廷承應戲研究
作者:曹官力
作者(外文):Tsao, Kuan-Li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劉人鵬
王安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燕樂觀酺慶壽宮廷承應戲儀式劇Banquet MusicFestival WatchingBirthday PartyImperial Court DramaRitual Pla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一、古籍文獻


〔晉〕葛洪撰,胡守為校釋:《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王根林校點:《幽明錄》,上海:上海古籍,2012年。
〔唐〕釋道世編撰:《法苑珠林》,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88年。
〔唐〕武曌:《樂書要錄》, 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宋〕李昉等編:《校補本太平廣記》,京都:中文,1972年。
〔宋〕洪邁: 《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1996年。
〔元〕余載:《韶舞九成樂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年。
〔元〕張雨:《玄品錄》,收入嚴一萍編:《道教研究資料》,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元〕脫脫等撰: 《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
〔明〕朱載堉:《樂律全書》, 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年。
〔明〕姜南撰,〔清〕吳陳琰增補:《通玄觀志》,收入張智、張健主編:《中國道觀志叢刊續編》,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明〕徐復祚原撰,〔清〕王奕清改訂:《霄光劍總綱》,收入黃仕忠等編:《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年。
〔明〕張岱撰,程維榮校注:《西湖夢尋》,上海:上海古籍,2001年。
〔明〕董其昌著,印曉鋒點校: 《畫禪室隨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2年。
〔明〕劉若愚:《酌中志》,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1967年。
〔清〕王文治著,劉奕點校: 《夢樓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2014年。
〔清〕王楷堂點定: 《霓裳續譜》,卷首,[乾隆十六年新鐫版〕。
〔清〕王際華:《王文莊日記》,收入《歷代日記叢鈔》,北京:學苑,2006年。
〔清〕毛奇齡:《聖諭樂本解說》,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年 。
〔清〕毛奇齡: 《西河合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
〔清〕毛奇齡: 《竟山樂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年。
〔清〕方苞: 《方望溪全集》,臺北:河洛圖書,1976年。
〔清〕方苞: 《方望溪遺集》,合肥:黃山書舍,1990年。
〔清〕王掞、王原祈等編:《萬壽盛典初集》, 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年。
〔清〕允祿、張照等:《律呂正義後編》, 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年。
〔清〕田雯: 《古歡堂詩集》,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
〔清〕呂士雄等編:《新定南詞定律》, 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點校:《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李紱:《穆堂初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清〕李紱: 《穆堂別稿》, 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
〔清〕吳綺:《亭臯詩集》,《林蕙堂全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阿桂等編:《八旬萬壽盛典》, 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年。
〔清〕周壎:《廣陵勝蹟》,收入王文章主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北京:學苑,2010年 。
〔清〕姚廷遴:《歷年記》,收入《清代日記匯抄》,上海:上海人民,1982年。
〔清〕洪亮吉撰,劉德權點校:《卷施閣文甲集補編》,《洪亮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洪昇著,徐朔方校注:《長生殿》,北京:人民文學,1983年。
〔清〕紀昀等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2000年 。
〔清〕昭槤,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收入《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1973年 。
〔清〕俞樾:《茶香室續鈔》,收入《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1973年。
〔清〕俞樾:《茶香室三鈔》,收入《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1973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徐麟:《慶千秋壽劇》,收於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主編 :《中國古代雜劇文獻輯錄》 ,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年。
〔清〕袁枚著,顧學頡校點:《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1960年。
〔清〕孫郁:《天寶曲史》,收入《全明傳奇續編》,臺北:天一,1996年。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中壢:聖環圖書,1994年。
〔清〕陳世倌:〈《清漣文鈔》序〉,〔清〕于振:《清漣文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
〔清〕陳廷敬:〈瀛臺迎薰亭紀恩〉,〔清〕張廷玉、梁詩正等編:《皇清文穎》, 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年。
〔清〕陳廷敬:《午亭文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年。
〔清〕陳廷敬著,張健偉點校:《午亭文編》,收入《陳廷敬集》,太原:三晉,2015年。
〔清〕陳康祺撰,褚家偉、張文玲點校:《郎潛紀聞四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郭棻:《學源堂詩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
〔清〕彭元瑞:《萬壽衢歌樂章》,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2000年。
〔清〕彭定求:《南畇老人自訂年譜》,收入《清初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年。
〔清〕彭定求著,黃阿明點校:《彭定求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16年。
〔清〕鄂爾泰、張廷玉等:《詞林典故》, 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年。
〔清〕董含:《蓴鄉贅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愛新覺羅・玄曄:《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年。
〔清〕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御製詩二集》,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2000年。
〔清〕愛新覺羅.玄燁著,李迪譯注:《康熙幾暇格物編譯注》,上海:上海古籍,2007年。
〔清〕愛新覺羅・弘曆:《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
〔清〕愛新覺羅・弘曆:《御製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1987年。
〔清〕愛新覺羅・永璇:《古訓堂詩》,美國國會圖書館藏稿本。
〔清〕愛新覺羅・胤禛: 《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 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年。
〔清〕趙翼著,李解民點校:《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蔣士銓著,邵海清校,李夢生箋: 《忠雅堂詩集》, 上海:上海古籍,1993年。
〔清〕談遷著,汪北平校點:《北遊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錢林輯,王藻編:《文獻徵存錄》, 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1986年。
〔清〕魏荔彤: 《懷舫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清〕劉廷璣撰、吳法源校點:《在園雜誌》,收入《清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2007年。
〔清〕顧陳垿:《顧賓陽先生文集》,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
《大明會典》,禮部儀制清吏司,卷72,頁1151a-1152b。
《大清會典》〔康熙版〕,禮部36,卷75,頁3a-4b。
《大清會典》〔雍正版〕,禮部51,卷107,頁5b-8a。
《欽定大清會典》[嘉慶版〕, 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新北:文海,1992年。
《欽定大清會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年。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年。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新北:文海,1992年。
《欽定宮中現行則例》, 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臺北:文海,1974年。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241,頁2a-b。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40,頁7880(17b)。
大連市圖書館文獻研究室等編:《清代內閣大庫散佚滿文檔案選編》,天津:天津古籍,1992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年。
禮部輯:《禮部慶典成案》,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臺北:文海,1979年。
內務府輯:《內務府慶典成案》,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臺北:文海,1979年。
中研院史語所內閣大庫檔,登錄號:091214-001。
中研院史語所內閣大庫檔,登錄號:099886-001。
中研院史語所內閣大庫檔,登錄號:107157-00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198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南京:江蘇古籍,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承德市文物局合編: 《清宮熱河檔案》,北京:中國檔案,2003年 。
中國國家圖書館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周明泰:《清昇平署存檔示例漫鈔》,排印幾禮居叢書本,1933年。
《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社,1991年 。
岳仁譯注:《宣和畫譜》,長沙:湖南美術,1999年。
《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北京:學苑,2004年。
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北京:北京古籍,1982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2000年。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程硯秋玉霜簃戲曲珍本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2014年。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昇平署月令承應戲》,北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1936年。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社,1989年。
故宮文獻館輯:《文獻叢編》,臺北:臺聯國風,1964年。
《傅惜華藏古典戲曲叢刊》,北京:學苑,2010年。
國立國樂院傳統藝術振興會編:《樂學軌範》,收入《韓國音樂學資料叢書》, 漢城:銀河,1989年 。
黃寬重等主編:《俗文學叢刊》,臺北:新文豐,2001年。
唐復禮:《十門辯惑論》, 收入此土著述:《乾隆大藏經》,臺北:世樺國際,2003年。
黃仕忠主編:《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廣州:廣東人民,2013年。
〔韓〕朴世堂:《西溪燕錄》,收入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首爾:東國大學校,2001年。
〔韓〕朴趾源: 《熱河日記》,收入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首爾:東國大學校,2001年。
〔韓〕柳得恭: 《灤陽錄》, 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1989年。
〔韓〕徐浩修:《熱河日記》,收入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首爾:東國大學校,2001年。
〔韓〕姜世晃:《豹菴燕京編》,收入林基中編:《燕行錄續集》,首爾:尚書院,2008年。
〔越〕阮偍:《華程消遣集》, 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漢喃研究院合編:《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上海:復旦大學,2010年。
〔越〕潘輝益: 《星槎紀行》, 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漢喃研究院合編:《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上海:復旦大學,2010年。
〔法〕錢德明:〈錢德明神父致阿拉爾神父的信〉,收入〔法〕杜赫德編,耿昇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 鄭州:大象,2005年。
〔英〕馬戞爾尼著、劉半農譯:《乾隆英使覲見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
〔英〕喬治・斯當東(George Staunton)著,錢麗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北京:電子工業,2016年。


二、近代論著

么書儀:《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清代至民初京師戲曲的輝煌》,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
王小恒:〈厲鶚入京考-兼論其心態嬗變〉,《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7年7月,頁23-26。
王芷章編:《清昇平署志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王定勇:〈張潮在揚州的刻書事業〉,《揚州文化研究論叢》,2015年第2期,頁113-121。
王永健:《洪昇和長生殿》,上海:上海古籍,1982年。
王秋桂:〈元宵節補考〉,《民俗曲藝》,第65期,1990年5月,頁5-33頁。
王玫罡:《乾隆藝苑攬勝》,哈爾濱:北方文藝,1992年。
王政堯:《清代戲劇文化史論》,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王政堯:《清代戲劇文化考辨》,北京:北京燕山,2014年。
王春曉:〈乾隆時期內廷慶典承應戲的演出場合與體制〉,《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2017年2月,頁81-87。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1983年。
左漢林:〈唐代的大酺與詩歌〉,《文史知識》,3013年1期,頁43-48。
丘慧瑩:《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臺北:文津,2000年。
江巨榮: 《劇史考論》 ,上海:復旦大學,2008年。
江巨榮:《明清戲曲:劇目、文本與演出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14年。
朱天舒:〈生死輪圖像的水車起源及其在大乘佛教裏的演變〉,《法鼓佛學學報》,2008年第3期,頁195-231。
朱希祖:〈整理昇平署檔案記〉,《燕京學報》,1931年10期,頁2083-2122。
朱希祖:《中國文學史要略》,收入陳平原輯:《早期北大文學史講義三種》,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朱希祖:《朱希祖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
朱希祖:《朱希祖書信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朱則杰:〈清代千叟宴與千叟宴詩考論〉,收入杜桂萍主編:《明清文學與文獻》,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2年。
朱家溍: 《故宮退食錄》,北京:紫禁城,2010年。
朱家溍、丁汝芹:《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北京:中國書店,2007年。
朱曙輝:〈厲鶚前後期詩風轉變及其原因淺探〉,《德州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9年6月,頁31-35。
余少華:〈康熙皇帝對黃鐘律的理解及其對清代宮廷音樂的影響〉,《復興劇藝學刊》,第23期,1998年4月,頁1-20。
余少華:〈蒙古樂與滿洲舞在清代的文化功能〉,《滿學研究》,北京:民族,2000年。
余少華:〈中國音樂的邊緣 少數民族音樂〉,收入彭麗君編:《邊城對話:香港・中國・邊緣・邊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3年。
吳正格編著:《滿族食俗與清宮御檔》,瀋陽:遼寧科學技術,1988年。
吳書蔭:〈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程硯秋玉霜簃戲曲珍本叢刊序〉,《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程硯秋玉霜簃戲曲珍本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2014年。
沈冬:《唐代樂舞新論》,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
吳秋慧:《唐代宴飲詩研究》,收入龔鵬程主編:《古典詩歌研究叢刊》,臺北:花木蘭,2016年。
何冠彪:〈昇平嘉宴——清朝內廷首次賜宴漢官始末〉,《故宮學術季刊》,卷16,1999年第3期,頁113-139。
李孝悌: 《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2008年。
李宜樺:《清代越南燕行使節的北京書寫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11月。
李家瑞著,王秋桂編:《李家瑞先生通俗文學論文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李建民:《中國古代遊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臺北:東大,1993年。
李勝利、王漢民:〈清周壎劇作考〉,《藝術百家》,2012年第1期(總124),頁116-118。
李舜華:《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李靜:《明清堂會演劇史》 ,上海:上海古籍,2011年。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收入鍾彩鈞主編:《傳承與創新——中研院文哲所十週年記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
李豐楙:〈神話與謫凡:元代度脫劇的主題及其時代意義〉,收入李豐楙主編:《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文學、文化與事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李豐楙:〈許遜的顯化與聖蹟—一個非常化祖師形象的歷史刻畫〉,收入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頁367-441。
李豐楙:《慶典禮俗》,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10年。
李寶臣:《禮不遠人:走近明清京師禮制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沈惠如:《尤侗《西堂樂府》研究》,收入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新北:花木蘭文化,2007年),五編,第23冊。
汪超宏:《吳綺年譜》,杭州:浙江大學,2011年。
余慧君:〈遵律度於無疆:《皇朝禮器圖式》樂器卷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020年3期,頁95-134。
周艾久、侯美蓮編著:《中國壽文化圖畫》,北京:學苑,2001年 。
周明泰:《清昇平署存檔事例漫鈔》,北京:幾禮居戲曲叢書排印,1933年 。
林士炫:《清代蒙古與滿洲政治文化》,臺北:政大歷史系,2009年)。
林存陽:《三禮館:清代學術與政治互動的鏈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8年。
林恆立:《辦桌:一個社會文化的觀察》,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林姝:〈崇慶皇太后的萬壽慶典圖〉,《紫禁城》,2015年10期,頁44-55。
林湘釔:《臺灣的辦桌文化》,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6月。
林鶴宜:〈論明清傳奇敘事的程式性〉,收入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年。後收入徐朔方、孫秋克編:《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存:南戲與傳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2004年。
金俐伶:《《萬壽慶典初集》與康熙盛世》,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月。
俞冰:《齊如山百舍齋善本知見錄》,北京:國家圖書館,2017年。
俞為民:〈《長生殿》與《梧桐雨》主題的異同〉,收入謝柏梁、高福民主編:《千古情緣:長生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頁238-260。
紅豆:〈曹寅撰《太平樂事》〉,《紅樓夢研究集刊》,輯1,上海:上海古籍,1979年,頁432。
侯汶尚:《西山朝北使詩文研究——以四部燕行錄為考察中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4月。
洪芷庭:《聖不自聖——以千叟宴與《萬壽盛典初集》論康熙聖王形象塑造》,臺灣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7月。
馬麗梅:《宋詞與宴飲》,收入龔鵬程主編:《古典詩歌研究叢刊》,臺北:花木蘭,2016年。
范麗敏:《清代北京戲曲演出研究》,北京:人民文學,2007年。
郝小雯:〈唐代大酺再探〉,《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205期,2012年2期,頁21-26。
恭王府管理中心編:《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2006年。
容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臺北:麥田,1997年。
孫洪軍、高廷愛:〈論清代前期的「千叟宴」〉,《長春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第1期,2018年1月,頁60-64。
孫衛國:《從「尊明」到「奉清」:朝鮮王朝對清意識的嬗變(1627-1910)》,臺北:臺灣大學,2018年。
殷偉、殷斐然編著:《中國壽文化》,昆明:雲南人民,2005年。
殷偉、殷斐然編著:《圖說壽文化》,北京:清華大學,2013年。
翁敏華: 《古劇民俗論》,上海:上海古籍,2012年。
唐權:〈“倭語”之戲:曹寅《日本燈詞》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頁52-65。
陳正宏:〈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宮游歷與戲曲觀賞〉,收入〔日〕磯部彰編:《清朝宮廷演劇文化の世界》(東京 : 東北大学東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2012年),頁65-72。
陳汝潔: 《趙執信研究叢稿》,北京:中國戲劇,2009年。
陳汝潔:〈訥齋抄本《秋谷詩集》所存趙執信未刊詩〉,《齊魯文化研究》,2012年第12輯,頁225-235。
陳芳妹:〈蔣元樞與臺灣府學的進口禮樂器〉,《故宮學術季刊》,2013年3期,頁123-184。
陳雯:〈論唐代大酺中的社會動員意義〉,收入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西安:三秦,2009年),頁139-146。
陳葆真:《圖畫如歷史》,臺北:石頭,2015年。
陳萬鼐:《清史樂志之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馮佐哲:〈從《日本燈詞》看清初的中日文化交流〉,《日本的中國移民》,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馮佐哲:〈曹寅與日本〉,《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3期,頁153-157。
曹官力:《休閒與事業:清末民初的京劇票界(1871-1929)》,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曹官力:〈政治獻戲:清康熙時文人創作的三部宮廷承應戲〉,宣讀於中國廣州中山大學主辦之「第二屆全國中文學科博士生學術論壇」。(發表時間:2013年8月22日,地點:廣州中山大學中文堂戲曲民俗分會場)。
曹官力:〈《牡丹亭‧勸農》在清代宮廷的演出〉,《四川戲劇》,2014年第5期(總165期),頁15-23+27。
曹官力:《長生殿》的創作意識與王府媒介——兼論徐麟《慶千秋壽劇》的發現〉,宣讀於中央研究院主辦之「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時間:2015年12月10日,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三樓會議室)
梁帥:〈朱希祖未刊稿本《續曲錄》編纂始末——附《續曲錄》整理本〉,《文化遺產》,2018年5期,頁52-64。
張淨秋:《清代西遊記考論》,北京:知識產權,2012年。
張曉蘭:《清代經學與戲曲——以清代經學家的戲曲活動和思想為中心》,上海:上海世紀,2014年。
張繼光:《霓裳續譜研究》,臺北:文津,1989年。
張濤:《乾隆三禮館史論》,上海:上海人民,2015年。
陸萼庭:《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學林,1995年。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上海:上海世紀,2006年。
康樂:〈轉輪王觀念與中國中古的佛教政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67本第1分,頁109-143。
程芸:《元明清戲曲考論》,中國社會科學,北京:2013年。
曾永義:《洪昇及其長生殿》,臺北:國家,2009年。
曾品滄:〈辦桌——清代台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新史學》,21卷4期,2012年12月,頁1-55。
黃建軍:《康熙與清初文壇》,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游路湘:《洪昇及其詩歌研究》,杭州:浙江大學,2014年。
傅惜華:《清代雜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1981年。
傅謹主編:《京劇歷史文獻彙編》,南京:鳳凰,2001年。
葛兆光:《想像的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萬依、黃海濤:《清代宮廷音樂》,北京:紫禁城,1985年。
葉泉宏:《朝鮮王朝大使行之研究》,新北:上大聯合,2014年。
葉曉青著,夏曉虹編:《西學輸入近代城市》,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
楊承祖:《元結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楊連啟:《清萬壽慶典戲曲檔案考》,北京:中國戲劇,2013年。
楊連啟:《清代宮廷演劇史》,北京:文化藝術,2017年。
楊海山:《京郊清代墓碑》,北京:學苑,2014年。
趙榮光:《滿漢全席源流考述》,北京:崑崙,2003年。
廖蔚卿:《中古樂舞研究》,臺北:里仁,2006年。
臺靜農:《靜農論文集》,臺北:聯經,1989年。
熊靜:《清代內府曲本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18年。
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編:《長生殿討論集》,北京:文化藝術,1989年。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全編》,上海:上海古籍:2009年。
蔡欣欣:〈歲時長生/忉利情永——清傳奇《長生殿》「死與再生」的節令意涵〉,收入王秋桂主編:《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09年,頁640-674。
劉人鵬:〈章太炎的「神經病」:作為生存位置與革命知識情感動能〉,《文化研究》,2013年16期,頁81-124。
劉枚:〈洪昇詩詞七首輯佚〉,《文獻》,2006年第3期,頁84。
劉苑如:〈周穆王欲肆其心?——《穆天子傳》中的巡遊書寫與其事類隱喻〉,《成大中文學報》,第38期,2012年9月,頁1-40。
劉桂林:〈千叟宴〉,《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1981年4月,頁49-55。
劉桂騰:《滿族薩滿樂器研究》,瀋陽:遼寧民族,1999年。
劉家駒:〈千叟宴與多寶格——乾隆皇帝這個人〉,《故宮文物月刊》,1卷4期,1983年7月,頁4-11。
劉崇德:《敝帚集》,保定:河北大學,2001年 。
劉澄清:〈本學門所藏清昇平署劇本目錄〉,《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1925年11期,頁262-263;1926年13期,頁23;1926年18期,頁22-23;1926年19期,頁159-160;1926年20期,頁181-183。
劉澄清:〈清代昇平署戲劇十二種校刊記〉,《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1927年7+8期,頁869-876。
劉輝:《小說戲曲論集》,臺北:貫雅,1992年。
劉錚雲:〈舊檔案、新材料——中研院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現況〉,《新史學》,1998年3期,頁135-162。
鄭志良: 《明清戲曲文學與文獻探考》,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蔣國江、溫冬妮:〈清代戲曲家周壎生平及創作考論〉,《影劇新作》,2014年第2期,頁71-75。
蔡毅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滕德永:〈清代帝后萬壽點景述論〉,《故宮學刊》,2013年1期,頁164-182。
滕德永:〈康熙六旬萬壽與南巡的關係——以康熙六旬萬壽點景為中心〉,《滿族研究》,總123期,2016年2期,頁74-80。
滕德永:〈崇慶皇太后的萬壽點景〉,《滿族研究》,總133期,2018年4期,頁68-72+80。
滕德永:〈嘉慶皇帝六旬萬壽點景:讀《萬壽慶典彙總畫樣》〉,《紫禁城》,2015年10期,頁64-71。
錢劍夫:〈大酺考〉,《中華文史論叢》,總32輯,1984年4期,頁59-67。
錢葉春:〈《長生殿》主旨美人寄託與戲劇主旨——論《長生殿》的政治理想與文學的繼承和創新〉,《戲劇文學》2010年第4期(總323期),頁42-46。
錢葉春:〈《長生殿》人物形象的主體性色彩——再論“美人寄託與戲劇主旨” 〉,《戲劇文學》2010年第7期(總326期),頁16-20。
賴惠敏:〈崇慶皇太后的萬壽盛典〉,《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總28期,2016年12月,頁1-52。
賴毓芝:〈「圖」與禮︰《皇朝禮器圖式》的成立及其影響〉,《故宮學術季刊》2020年2期,頁1-56。
戴雲:〈《康熙萬壽雜劇》散論〉,收入黃仕忠編:《戲曲與俗文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6年。
薛若鄰:《尤侗論稿》,北京:中國戲劇,1989年。
羅明輝:〈清代宮廷燕樂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期1,頁58-59。
羅明輝:〈清代宮廷音樂的政治文化作用〉,《滿學研究》,北京:民族,2000年 。
羅燕:《清代宮廷承應戲及其形態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顧平旦:〈曹寅《太平樂事》雜劇初探〉,《紅樓夢研究集刊》,輯4,頁287-292。
〈研究所國學門重要紀事〉,《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1923年1期,頁199。
〔日〕大木康:《馮夢龍《山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17年。
〔日〕小塚由博著,顧春譯:〈清初江南文人的交流——以張潮作品的編撰為線索〉,收入陸建德、趙京華編:《東西方交匯中的中日文學與思想——共同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6年 。
〔日〕田仲一成撰,布和譯:《中國祭祀戲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
〔日〕磯部祐子:〈略論節戲中的月令承應戲〉,《中國文學》,2013年第1期,頁184-203。
〔日〕磯部彰:〈朝鮮燕行使節所見的清朝宮廷大戲——以乾隆時期《昇平寶筏》為中心〉,《文學遺產》,2019年第1期,頁161-168。
〔日〕櫻木陽子:〈康熙萬壽盛典戲臺圖考釋〉,《中華戲曲》,輯40,2009年12月,頁105-125。
〔韓〕吳秀卿:〈曲破的兩個重要資料及其在南戲中的運用〉,《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吳秀卿卷》,鄭州:大象,2018年。
〔美〕蔡九迪(Judith T. Zeitlin)撰,顏彥譯:〈洪昇《長生殿》的音樂與表演〉,《勵耘學刊(文學卷)》,2009年第2期,頁176-195。
〔英〕盧卡斯・博亞(Lucian Boia)著,徐有鎔、陳焱譯:《長生不老:長壽文化史》,廣州:花城,2007年。
〔義〕馬國賢著,李天綱譯:《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在華回憶錄》,上海:上海古籍,2013年。
〔日〕中見立夫:〈北京への途—外藩モンゴル王侯による「年班」と清朝宮廷文化の受容—〉,收於〔日〕磯部彰編:《清朝宮廷演劇文化の研究》,東京:勉誠,2014年。
〔日〕竹村則行:《楊貴妃文學史研究》,東京:研文,2003年。
〔日〕村上正和:《清代中国における演劇と社会》,東京:山川,2014年。
〔日〕熊遠報:〈8世紀における北京の都市景観と住民の生活世界 : 康熙六旬『万寿盛典図』を中心に〉,《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總164集,2013年12月,頁99-164。
Pratt, Keith. 1993.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Qing Court Music. CHIME, no.7, pp.90-103.
Yuhang Li. Oneself as a Female Deity: Representations of Cixi Posing as Guanyin. Nan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Vol.14 (2012), issue 1, pp. 75-118.
Matteo Ripa. Memoirs of Father Ripa : during thirteen years’ residence at the court of Peking in the service of the emperor of China. 1995 Reprint. Originally published: London : J. Murray, 1844.
Matteo Ripa. Storia della fondazione della congregazione e del Collegio de' cinesi. Napoli : Institute Universitario Orientale. 1983. Vol.2. CapoXXI.
Robbins, Helen Henrietta Macartney. Our first Ambassador to China: an account of the life of George, Earl of Macartney, with extracts from his letters, and the narrative of his experiences in China, as told by himself, 1737-1806. Orginally published: London : J. Murray, 1908. 2004 Reprint.
「土默熱紅學」,網址:http://blog.tianya.cn/post-1943908-16460563-1.shtml 。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