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文學女作家書寫兒童文學作品研究
作者:黃愛真
作者(外文):Ai Jane Clare Hu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游珮芸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女作家台灣文學兒童文學女性研究兒童觀female writerTaiwan literatureChildren's literaturechildhoo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戰後台灣兒童文學書寫,一直不乏台灣成人文學女作家的參與。本論文以五Ο-六Ο年代、七Ο–八Ο年代、九Ο年代至二十一世紀三階段,分別探索女作家從成人文學書寫,跨越讀者對象,創作兒童文學文本的社會意義與兒童觀。
筆者指出各斷代社會意識特點在於,五Ο-六Ο年代大陸遷台女作家,開啟台灣現代性兒童文學開本與裝禎作品與「兒童的即家國的」創作。七Ο-八Ο年代民間基金會基於「成人作家應為兒童書寫的理念」以及身兼教師的作家,反應中小學兒少生活及升學問題,集結台灣知名成人女作家創作。而此時女作家發行單行本或者系列兒童文學創作,七Ο年代「五小」的九歌出版社為重要推手。九歌出版社和女作家的關係密切,及女作家龐大銷售量的商業機制帶動兒童讀物銷售。七Ο年代後,由於兒童文學專業作家創作漸趨獨當一面,台灣文學女作家在兒童文學創作影響力逐漸減小。九Ο年代後,女作家品牌的商業機制與兒童讀物出版結合,女作家挾其排行榜大眾文學的知名度與指名度,在兒童教育改革不斷變動的升學壓力等社會環境下,嘗試協助兒童少年從快樂與遊戲性閱讀出發,建立女作家之名的品牌王國。
台灣文學女作家的創作,每個時期呈現的兒童觀也略為不同:五、六Ο年代女作家作品嘗試建構國家處在內憂外患大時代下,兒童少年的「少」國民典範,七Ο-八Ο年代女作家創作反映台灣內部對於民族與鄉土階級分歧的兒童觀作品,以及進入現代化後的兒童少年從苦兒到中產階級的升學與家庭關係、國家社會經濟環境急速轉型期的舊社會兒童到現代兒童,同時也牽引出九Ο年代後,文學與市場文創連結,嘗試找回升學利基的東方文化兒童。兒童建構在於以教育為國家政治或經濟服務,也就是柄谷行人提出富國強兵的兒童觀。
本文研究,台灣女作家的兒童文學書寫,既是個人的,也映照出家國的意識。另一方面,所謂「鄉土」創作,女作家們很早即意識到自身所在的土地,兒童文學作品中從未脫離台灣「鄉土」,只是對於鄉土想像,各時期有所差異。
一、中文部份
(一)研究文本
心岱文,《恆春半島的故事》,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出版部,1993年
10月初版。
王漢倬(潘人木)文,立玉圖,《關東三寶》,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74年11月初版,1988年3月再版。
王漢倬(潘人木)文,立玉(曹俊彥)圖,《小紅與小綠》,臺中市:臺灣省政
府教育廳,1980年11月初版,1988年3月再版。
王漢倬文,蘇新田圖,〈西紅柿〉,《看》,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6年
12月初版,1986年5月再版。
朱天心文,〈家寶與貓〉,《當代作家兒童文學之旅4》,臺北市:財團法人洪健
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83年10月初版,1984年6月再版。
李昂文,〈冰箱裡的小毛蟲〉,《當代作家兒童文學之旅6》,臺北市:書評書
目,1991年7月三版。
李昂文,〈花季〉,《翩翩少年時:學生之愛-中學篇》,臺中市:晨星出版,
1993年5月,第十版。
李藍文,〈誰敢惹那個傢伙〉,《不識愁滋味:學生之愛-小學篇》,臺中市:晨星
出版,1989年4月,第八版。
李麗雯(潘人木筆名)等文、周浩中等圖,《愛心信心決心》,臺北市:臺灣省
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76年12月初版,1990年10月三版。
沙漠(潘人木筆名)文,唐圖圖,《放牛的孩子》,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
廳,1980年11月初版,1990年10月三版。
季季文,〈木瓜樹〉,《青青草》,臺中市:臺灣省教育廳,1980年11月初版,
1986年3月再版。
季季文,〈逐漸亮起來的天光〉,《當代作家兒童文學之旅5》,臺北市:財團法
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1年7月三版。
謝冰瑩文,《林琳》,臺北市:臺灣省教育廳,1966年。
謝冰瑩文,《小冬流浪記》,臺北市,國語日報社,1966年11月一版,1968年
10月二版。
苦苓編選,《不識愁滋味-學生之愛小學篇》,臺中市:晨星出版,1989年4月,
第八版。
徐薏藍文,〈樹林中的早晨〉,《當代作家兒童文學之旅3》,臺北市:財團法人
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83年10月初版,1984年6月再版。
洪素麗文,〈掉了一顆大門牙〉,《當代作家兒童文學之旅3》,臺北市:財團法
人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83年10月初版,1984年6月再版。
施懿琳文,《鹿港之旅》,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出版部,1988年6月
初版,1993年10月出版二刷。
許漢章(潘人木筆名)文,徐素霞圖,《水牛和稻草人》,臺北市:臺灣省政府
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86年12月初版,1993年10月初版二刷。
張曼娟文,《我家有個風火輪》,臺北市:親子天下,2017年1月初版,2018年
一版2刷。
張曼娟主講,《孔夫子大學堂:曼娟老師的十堂《論語》課》,臺北市:親子天
下出版,2017年8月發行。
琦君文,《賣牛記》,臺北市:臺灣省教育廳。1966年9月初版。
潘琦君文,周春江圖,《老鞋匠和狗》,臺中市:臺灣省教育廳,1988年3月再
版。
黃秋芳文,《輕鬆讀三國:對字多一點感覺》系列,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13
年1月初版。
黃秋芳文,《你快樂嗎?》,桃園縣﹕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初版。
黃秋芳文,《逆天的騷動》,臺北市:幼獅文化,2017年11月初版。
黃秋芳文,《魔法雙眼皮》,臺北市﹕九歌文化,2003年1月初版,2009年11
月初版二刷。
黃秋芳文,《不要說再見》,臺北市﹕九歌文化,2008年6月初版。
黃秋芳文,《向有光的地方走去》,臺北市﹕九歌文化,2010年9月初版。
黃秋芳文,《床母娘珠珠》,臺北市﹕九歌文化,2015年6月初版。
陳銘民編著,《中學之愛》,臺中市:晨星出版,1993年5月,第十版。
陳幸蕙文,〈青果〉,《翩翩少年時:學生之愛-中學篇》,臺中市:晨星出版,
1993年5月,第十版。
路遙.曼怡(潘人木筆名)文,徐秀美等圖,《金鈴兒》,臺中市:臺灣省政府
教育廳,1979年1月初版,1986年5月再版。
楊小雲文,〈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代作家兒童文學之旅4》,臺北市:財團
法人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83年10月初版,1984年6月再版。
楊小雲文,《小勇的故事》,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83年3月初版,1989年9
月七版。
楊小雲文,《豆豆的世界》,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84年2月初版,1987年8
月四版。
楊小雲文,《我愛丁小丙》,臺北市:九歌出版,1986年2月初版,1989年8月
四版。
楊小雲文,《她的成長》,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1996年11
月初版36刷。
楊小雲文,《嘉嘉流浪記》,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1990年
11月初版三刷。
楊小雲文,《小瑩和她的朋友》,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90年2月初版,1991
年2月初版三刷。
楊小雲文,《胖胖這一家》,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潘人木文,沈鎧圖,〈老冠軍〉,《花環集》,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4
年4月初版,1988年4月五版。
簡扶育文/攝影,《臺灣小朋友的臉–35個照片的故事》,臺北市:臺灣省政府
教育廳兒童出版部,1998年12月初版。
華霞菱文,《春暉》,臺中市:臺灣省教育廳,1971年10月初版,1986年5月
三版。
謝冰瑩文,《小冬流浪記》,臺北市:國語日報社,1966年11月初版,1968年
10月二版。
謝冰瑩文,《愛的故事》,臺北市:正中書局,1955年1月初版。
蘇偉貞文,〈紅豆〉,《當代作家兒童文學之旅4》,臺北市:書評書目,1991年
7月三版。
羅佳莉文,〈獎狀〉,《不識愁滋味:學生之愛-小學篇》,臺中市:晨星出版,
1989年4月,第八版。。
嚴友梅文,徐素霞圖,《老牛山山》,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
部,1987年4月初版,1993年10月初版二刷。
鍾肇政文,郭東泰圖,《茶香滿地的龍潭》,臺中市:臺灣省教育廳,1982年12
月初版,1993年10月初版三刷。

(二)其他文學文本
心岱文,《飛行貓奇幻之旅》,臺北市:小魯,2013年12月初版。
艾雯文,《森林裡的秘密》,臺北市:臺灣兒童,1962年。
孟瑤文,《荊棘》,連載國語日報,1967年。
孟瑤文,《忘恩負義的狼》,連載國語日報,1967年。
孟瑤文,《楚漢相爭》,臺中市:臺灣省教育廳,1974年2月初版,1986年3月
再版。
林滿秋文,《漫走,在熊的國度裡》,臺北市:野人文化,2013年4月。
施叔青文,《聖雄甘地》,臺北市:臺灣商務,1969年4月初版。
張曉風文,貝果圖,《張曉風為孩子說故事—抽屜裡的秘密》,臺北市:國語日
報,初版2011年10月,2017年10月,第一版七刷。
張秀亞譯,《狐狸與金嗓子》,臺北市:國語日報社,1972年。
張愛玲文,〈弟弟〉,《中學生晨讀10分鐘-成長故事集》,臺北市:天下雜誌,
2010年7月。
張愛玲文,〈秋雨〉,南一版五年級上學期國語課本,2016年。
張曼娟文,陳狐狸圖,《星星碼頭》,臺北市:親子天下,2018年10月初版。
張曼娟文,《噹!我們同在一起》,臺北市:皇冠文化,2008年9月初版。
張曼娟文,《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臺北市:天下文化,2020年3
月初版。
陸西星/許仲琳文,《封神演義》,臺北市:桂冠圖書出版,2000年7月。
陸西星文,《封神演義》,臺北市:佳禾圖書,1982年1月初版。
琦君文,《琦君寄小讀者》,臺北市:純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初版。
琦君文,《鞋子告狀:琦君寄小讀者》,臺北市:九歌出版,2004年8月初版,
2019年4月新版四版。
琦君文,《桂花雨》,臺北市:格林出版,2002年7月初版。
琦君文,《玳瑁髮夾》,臺北市:格林出版,2004年8月初版。
琦君譯,《傻鵝皮杜尼》,臺北市:國語日報社,1965年。
琦君譯,《好一個餿主意》,臺北市:遠流,1992年。
琦君譯,《涼風山莊》,臺北市:純文學出版,1988年4月初版。
琦君譯,《比伯的手風琴》,漢藝社研,1989年7月初版。
琦君譯,《愛吃糖的菲利》,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2001年初
版五刷。
琦君譯,《小偵探菲利》,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2003年初版
二刷。
琦君譯,《菲力的幸運符咒》,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
陳郁如文,《追日燭光》,臺北市:親子天下,2020年3月初版。
黃春明文,《愛吃糖的皇帝》,臺北市:聯合文學,2011年3月初版。
黃春明文,《短鼻象》,臺北市:聯合文學,2011年3月初版。
黃春明文,《小駝背》,臺北市:聯合文學,2011年3月初版。
楊小雲文,《親密頻道-親親老媽小頑子》,臺北市:健行文化,2001年7月初
版。
楊小雲文,《幸福比完美重要》,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6年2月初版。
謝冰瑩文,《太子歷險記》,臺北市:正中書局,1955年。
謝冰瑩文,《動物的故事》,臺北市:正中書局,1955年。
謝冰瑩文,《愛的故事》,臺北市:正中書局,1955年。
謝冰瑩文,《南京與北平》,臺北市:華國出版社,1964年。
謝冰瑩文,《小讀者與我》,香港:文化互助社,1984年。
謝冰瑩文,《仁慈的鹿王》,臺中市:慈明月刊出版,1963年。
謝冰瑩文,《善光公主》,後者臺北市:慈航雜誌社,1969年。
鍾梅音文,《到巴黎去玩兒》,臺北市:臺灣省教育廳,1969年。
鍾梅音文,《燈》,臺北市:臺灣省教育廳,1970年。
鍾梅音文,《不知名的鳥兒》,臺北市:臺灣省教育廳,1971年。
鍾梅音文,郭玉吉圖,《泰國見聞》,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1年10月
初版,1986年5月三版。
鍾肇政文,《魯冰花》,臺北:遠景出版,2004年12月初版。
鍾肇政文,曹俊彥圖,《姑媽做的布鞋》,臺北市:臺灣省教育廳,1983年4月
初版,1987年3月再版。
蘇偉貞改寫,《醒世姻緣》,臺北市:聯經出版,2002年2月初版三刷。

(三)專書
王鈺婷著,《女聲合唱-戰後臺灣女性作家群的崛起》,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
館,2012年12月。
王浩威著,《臺灣少年記事》,臺北市:幼獅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王政忠著,《我的草根翻轉:MAPS教學法》,臺北市,親子天下,2016年5月
初版。
石計生等著,《意識形態與臺灣教科書》,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3年5月初
版。
五味太郎著,《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海南省:南海出版社,2016年8月
初版。
羊憶蓉著,《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臺北市:桂冠圖書,1994年2月初
版。
行政院青輔會,《青少年白皮書–一九九七年版》,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
員會,1998年8月初版。
李瑞騰、莊宜文主編,《琦君書信集》,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年8月
初版。
李雪莉、簡永達、余志偉著,《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臺北
市:衛城出版,2018年9月初版。
吳玫瑛著,《主體、性別、地方論述與(後)現代童年想像:戰後臺灣少年小說
專論》,臺南市:成大出版社,2017年4月初版一刷,2017年9月增訂一
版。
吳明燁著,《父母難為:臺灣青少年教養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
2016年1月初版。
杜明城著,《兒童文學的邊陲、版圖與疆界-社會學與大眾文化觀點的探究》,臺
北市:書林出版,2017年3月初版。
周芬伶著,《小說與故事課》,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19年7月初版。
林文寶著,《兒童文學與閱讀》,臺北市:萬卷樓,2011年11月初版。
林文寶、趙秀金著,《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的歷史與身影》,臺東縣臺東市:國立
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3年10月初版。
林海音著,《兩地》,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1月重印二版。
林海音著,《作客美國》,臺北市:遊目族文化,2000年重印版,
林海音著,《寫在風中》,臺北市:遊目族文化,2000年重印版。
河合隼雄著,《童年之惡》,臺北市:成陽出版,2000年5月初版。
河合隼雄著,林暉鈞譯,《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臺北市:心
靈工坊,2016年6月初版。
拉黑子.達立夫著,《混濁》,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10月。
夏祖麗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2000年10月初版,2010年3月七刷。
胡錦媛著,《在此/在彼:旅行的辯證》,臺北市:書林出版,2018年10月初
版。
范銘如著,《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市:麥田出版,2008年9月
二版。
柄谷行人著,《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臺北市:麥田出版,2017年12月初
版。
洪國鈞著,何曉芙譯,《國族音影–書寫臺灣·電影史》,新北市:聯經出版,
2018年10月初版。
徐蘭君著,《兒童與戰爭-國族、教育及大眾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年9月初版。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林鐘隆》,臺南市:國立臺
灣文學館,2016年12月初版。
曹俊彥著,《雜燴》,臺北市:信誼基金會、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2011年7
月。
梅家玲著,《性別,還是家國?--五Ο與八、九Ο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市:
麥田出版,2004年9月初版。
雅克.德里達、安娜.杜弗勒芒特爾著,《論好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8年11月初版。
張瑞芬著,《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市:麥田出版,2007年4月初版。
張瑞芬著,《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2
月初版。
張倩儀著,《另一種童年的告別》,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11月。
張頌聖著,《現代主義.當代臺灣》,臺北市:聯經出版,2014年4月初版。
陳芳明著,《臺灣新文學史》上下冊,臺北市:聯經出版,2011年10月初版。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頌聖、劉亮雅等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市:
麥田出版,2007年3月初版。
陳若曦著,《堅持.無悔–七十自述》,新北市﹕新地文化,2016年5月初版。
黃秋芳著,《兒童文學的遊戲性:臺灣兒童文學初旅》,臺北市:萬卷樓,2005
年1月初版。
楊照著,《霧與畫—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臺北市:麥田出版,2010年8月初
版。
鍾思嘉編,《兒童心理診所》,臺北市:桂冠出版,1900年1月初版。
蔡美兒著,錢基蓮譯,《虎媽的戰歌》,臺北市:天下文化,2011年3月初版。
藍佩嘉著,《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臺北市:春山出版,
2019年6月。
謝冰瑩著,《我的回憶》,臺北市:三民書局,1967年11月初版,2004年1月
二版一刷。
謝冰瑩著,《女兵自傳》,臺北市:東大圖書,1980年10月初版,1985年9月
再版。
譚鳳霞著,《邊緣的詩性追尋-中國現代童年書寫現象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
社,2013年10月出版。
遲景德策畫,陳梅生口述,《陳梅生先生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2000年12月初版。
Joanne P. Sharp著,司徒懿譯,《後殖民地理學》,2012年2月初版,新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
John Ury著,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臺北市:書林出版,2007年12月一
版,2013年5月七刷。
John Woods著,魏宏晉等譯,《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關的精神分析
觀》,臺北市:心靈工坊,2012年7月初版。
Neil Postman著,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臺北市:遠流出版,2007年1月
初版。
Richard W. Wilson著,丁庭宇等譯,《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臺北市:桂冠圖
書,1989年7月四版。

(四)碩博士論文
王淑美,《鬼故事與現代兒童》,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出版。
余品慧,《「中華兒童叢書」插畫中的兒童形象研究》,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
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出版。
施忻妤,《臺灣六O、七O年代女性作家童書寫作研究(1960-1979)》,東海大
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出版。
張曼娟,《明清小說點評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5月。
符玉梅,《臺灣抗戰背景少兒小說中兒童形象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出版。
楊雯妃,《兒童文學創意改寫中國經典研究──以《奇幻學堂》、《唐詩學堂》為
例》,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蔡宜津,《兒童文學中古典小說創意改寫研究─以《奇幻學堂》、《古靈精怪》系
列為例》,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1年。
蕭旭雯,《「張曼娟現象」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年。

(五)專書論文
王璦玲文,〈重寫文學史–「經典性」重構與明清文學之新詮釋〉,《經典轉化與
明清敘事文學》,臺北市:聯經出版,2009年8月初版,頁129-192。
王琰如文,〈左右開弓一能人—記手執兩隻彩筆的潘人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
究資料彙編—潘人木》,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3月初版,頁
119-124。
王鈺婷文,〈青春里程碑-艾雯研究評述〉,《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艾
雯》,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初版,頁95-109。
王拓文,〈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
分析〉,《凝視人間,回望現實–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台北﹕聯合文
學,2019年3月初版,頁110-131。
王德威文,〈《漣漪表妹》—兼論1930-1950年代的政治小說〉,《臺灣現當代作
家研究資料彙編—潘人木》,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3月,頁
157-174。
呂正惠文,〈閨秀文學的社會問題〉,《小說與社會》,臺北市:聯經出版,1988
年5月,頁135-136。
何依霖文,〈國家寓言再探:當代臺灣的公寓與私密書寫〉,《跨文化的想像主體
性–臺灣後殖民/女性研究論述》,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年10月初版,2015年4月初版二刷,頁295-332。
李舒中文,〈西方人類學研究中「兒童」概念與意涵的轉變〉,《兒童/童年研究
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學富文化,2009年6月初版,頁51-92。
范銘如文,〈臺灣新故鄉-五Ο年代女性小說〉,《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
市:麥田出版,2000年9月,頁35-65。
范銘如文,〈由愛出走-八、九Ο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
論》,臺北市:麥田出版,2008年9月,二版一刷,頁151-188。
范銘如文,〈導論/看見空間〉,《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市:
麥田出版,2008年9月,頁15-40。
范銘如文,〈京派.吳爾芙.臺灣首航〉,《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林海
音》。頁227-242。
封德屏文,〈國民黨來台後軍中文譯的推廣〉,《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三輯》,
臺北市﹕秀威經典,2017年1月出版,頁95-109。
周克勤文,林宛瑩譯,〈戰後國民政府與儒家思想:西學為體,中學為用?〉,
《臺灣的文化發展》,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7年12月初版,2002
年3月修訂一版,頁59-90。
周芬伶文,〈女性自傳散文的開拓者-謝冰瑩的散文研究與歷史定位〉,《臺灣現
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謝冰瑩》,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12月初
版,頁117-142。
林武憲文,〈縱橫於小說與兒童文學之間-潘人木研究資料粽述〉,《臺灣現當代
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潘人木》,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3月,頁
91-108。
洪曉菁文,〈兒童文學的長青樹–潘人木專訪〉,《兒童文學工作者訪問稿》,臺
北市:萬卷樓,2001年6月初版,頁27-52。
洪喜美文,〈五四前後婦女時尚的變革—以剪髮為例的探討〉,《五四運動八十周
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9-301。
胡忠信、封德屏對談,林佩蓉整理,〈知識女性的一片天〉,《從閨秀到摩登—臺
灣女性書寫》,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9月出版,頁95-109。
馬森文,〈在社會變遷中小人物的悲喜劇〉,《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黃
春明》,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初版,頁95-109。
許俊雅文,〈論林海音在《文學雜誌》上的創作〉,《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
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2003年5月初版,頁55-77。
唐啟華文,〈五四運動與1919年中國外交之重估〉,《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頁63-84。
高永光文,〈從「五四」對德先生的追求論當代中國的民主發展〉,《五四運動八
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33。
國立臺灣文學館編,〈文學年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張曉風》,
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年12月初版,頁63-116。
陳國偉文,〈簾內幽夢影.窗外有情天-愛情小說〉,《類型風暴-戰後臺灣大眾文
學》,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1月初版,頁85-144。
陳明仁文,〈該打?不該打?這確實是個問題!臺灣校園體罰信念的轉變分析:
以1950-1980年代報紙媒體的論述為例〉,《兒童/童年研究的理論與實
務》,臺北市:學富文化,2009年6月初版,頁251-302。
張頌聖文,〈臺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市:聯合
文學,2001年6月初版,頁113-133。
張頌聖文,〈臺灣七Ο、八Ο年代以副刊為核心的文學生態與中產階級文類〉,
《臺灣小說史論》,臺北市:麥田出版,2007年3月初版,頁275-316。
張秀亞文,〈抗戰時期中我的文藝生涯〉,《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張秀
亞》,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初版,頁119-130。
張瑞芬文,〈心中永遠有隻自由鳥-論心岱散文〉,《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
論篇》,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2月,頁273-280。
張素貞文,〈人前亮三分的生命之歌-潘人木後期文藝創作〉,《臺灣現當代作家
研究資料彙編—潘人木》,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3月初版,頁95-109。
梅家玲文,〈女性小說的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林海音與凌淑華的北京故事〉,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林海音》,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1年3月初版,頁243-264。
陳芳明文,〈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五Ο年代以降臺灣女性散文的流變〉,《霜後的
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
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年5月初版,頁295-311。
陳碧月文,〈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
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
年5月初版,頁31-51。
彭小妍文,〈巧婦童心—承先啟後的林海音〉,《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林海音》,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初版,頁157-162。
黃逸民文,〈簡介生態女性論述〉,《生態人文主義–邁向一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
的社會》,臺北市:書林出版,2002年11月,頁95-109。
黃宗潔文,〈同伴動物篇Ⅰ當人遇見狗〉,《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
臺北市:新學林出版,2017年9月初版,頁93-126。
黃愛真文,〈臺灣/北京書寫的猶疑與斷裂—林海音《蔡家老屋》兒童文學作品
研究〉,《兒童文學論文集:圖像‧文創‧女性研究的多元視野》,臺北市:萬
卷樓,2016年7月初版。文章修改,2020年5月,頁165-186。
閻純德文,〈林海音的歷史地位—文學史的考察〉,《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
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
處。2003年5月初版,頁135-148。
葉石濤文,〈林海音論〉,《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林海音》,臺南市: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初版,頁137-156。
楊聯芬文,〈「新女性」的誕生〉,《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新北市:聯
經出版社,2019年4月初版,2019年5月初版第三刷,頁97-101。
楊銘塗文,〈生態女性主義評析〉,《生態人文主義》3,臺北市:書林出版,
2006年5月,頁95-109。
蔡詩萍文,〈小說族與都市浪漫小說-「嚴肅」與「通俗」的互相顛覆〉,《流行
天下-當代臺灣通俗文學論》,臺北市:時報文化,1992年1月,頁163-
192。
應鳳凰文,〈張秀亞-在文字草原裡尋夢的牧羊女〉,《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
名女作家》,臺北市:威秀資訊,2007年5月,頁6。
劉育忠文〈待實現的小大人或返璞歸真的赤子:試探哲學中的孩童圖像與主體修為〉,《兒童/童年研究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學富文化,2009年6月初版,頁35-50。
蘇峰山文,〈童年的社會學想像:知識與權力的建構〉,《兒童/童年研究的理論
與實務》,臺北市:學富文化,2009年6月初版,頁23-34。
錢清泓文,〈學童體罰觀的啟示:師生書寫/對話「體罰」議題之初探〉,《兒童
/童年研究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學富文化,2009年6月初版,頁215-
250。
嚴淑女文,〈論潘人木先生的編輯理念對臺灣兒童文學發展的影響〉,《臺灣現當
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潘人木》,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3月,
頁338。
嚴昌洪文,〈五四運動與社會風俗變遷〉,《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9年4月初版,頁669-685。
Christine Wilkie-stibbs文,郭建玲譯,〈互文性與兒少讀者〉,《理解兒童文學》,
上海:上海世紀初版,2010年4月初版,頁305-322。
Northrop Fry文,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天津市﹕百花文藝
出版,1998年11月初版,頁305-322。
Keith McMahon(馬克夢)文,〈《兒女英雄傳》中的無為丈夫和持家妻妾〉,《經
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市:聯經出版,2009年8月初版,頁375-
388。
S. Freud文,宋文理譯,〈不可思議之事〉,《重讀佛洛伊德》,臺北市:心靈工坊
文化,2018年5月,初版一刷,頁305-322。

(六)期刊論文
周倩漪,〈解讀流行音樂性別政治〉,《中外文學》,第25卷,第2期,1996年
7 月。頁33-34。
吳玫瑛,〈言說「好孩子」與男童氣質建構—以《阿輝的心》和《小冬流浪記》
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第13期,2008年。頁63-80。
林文瑛、王震武,〈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親子關係與教
化》,《本土心理學研究》第三期,1995年2月。頁2-92。
林玉薇,〈指引幸福的精靈–專訪張曼娟女士〉,《文訊》總號217,1993年11
月。頁116-119。
林耀德,〈從張曼娟現象談起〉,《自由青年》地81卷2期,1989年2月初版,
頁20-23。
林良,〈林海音先生和兒童文學〉,《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8卷1期,
2001年。頁4-5。
林美容,〈鬼的民俗學〉,《臺灣文藝》新生版第3期。頁59-64。
林麗娟紀錄,〈兒童讀物民族風格的展現〉座談會紀錄,《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
會會訊》4卷3期,1988年6月,頁19-33。
皇冠雜誌企劃,「純真張曼娟系列」,皇冠雜誌580期,2002年6月。頁4-
136。
陳立夫,〈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工作略述〉,《中央月刊》,1991年7
月,頁38-40。
黃盛雄,〈《聊齋》女性的主宰力〉,《臺中師院學報》第11期,1997年。頁52-
70。
彭富源,〈臺灣初等教育改革重點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第411輯。頁1-
24。
張忠良,〈民國史料與民國文學–張忠良:史料再掘,意義重啟〉,《民國文學與
文化研究》第二輯,臺北市:秀威資訊,2016年6月,頁318-322。
劉還月,〈人鬼原是一家親〉,《臺灣文藝》新生版第3期,1994年。頁45-51。
龔鵬程,〈若有人兮山之阿〉,《聯合文學》16卷10期,2000年。頁39-42。
Hazard Adams文,曾珍珍譯,〈經典﹕文學的準則/權力的準則〉,《中外文學》
第23卷第2期,1994年7月,頁6-26。

(七)一般文章
丘秀芷主編,〈老太遊上海:楊小雲〉,《風華50年-半世紀女作家精品》,臺北
市:九歌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
邱淑女,〈幸福女子張小雲〉,《誰領風騷一百年:女作家》,臺北市:天下遠見
出版,2011年9月初版。
向陽,〈酸甜苦辣看童年–「學生之愛」小學篇序〉,《不識愁滋味:學生之愛-
小學篇》。
林良,〈為孩子寫作〉,《當代作家兒童文學之旅》,臺北市:財團法人洪健全教
育文化基金會,1983年10月初版,1984年6月再版。
林良,〈值得珍惜的三篇兒童故事〉,《林海音童話故事》,臺北市:天下遠見,
2011年11月初版。
林良,〈活潑自然具風姿—談林海音的散文〉,《寫在風中》,臺北市:遊牧族文
化,2000年5月。
林海音,〈書桌〉,《英子的鄉戀》,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3年12月。
林武憲,〈為喜歡的書寫再版序〉,《童詩導遊手冊》,臺北縣:富春文化,2005
年1月一版一刷,2005年3月一版二刷。
林耀德,〈你的故事我愛聽嗎?–序黃秋芳〈你的故事我愛聽嗎?〉〉,《我的故
事你愛聽嗎?黃秋芳小說集》,臺北市:希代初版,1988年1月一版一刷,1988年3月一版第三刷。
孫大川,序文,《搖滾祖靈-臺灣原住民藝術家群像》,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1998年6月初版。
黃秋芳,〈青春,會被記得〉,《你快樂嗎?》,桃園縣: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5月初版。
黃秋芳,〈餓,讓我們更飽滿!〉,《童詩導遊手冊》,臺北縣:富春文化,2005
年1月一版一刷,2005年3月一版二刷。
黃愛真,〈義大利國民教育經典書籍《愛的教育〉,《愛的教育》推薦文,桃園
市:目川文化。2020年4月初版。
黃凡、林耀德,〈總續-我們書寫當代也創造當代〉,《新世代小說大系》,臺北
市:希代書版公司,1989年5月。
鍾梅音,〈裹傷而戰〉代序,《天堂歲月》,臺北市:皇冠出版社,1980年6月初
版。
楊小雲,〈寫在初版三十刷之前〉,《水手之妻》,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79年
10月初版(1-50印),2003年1月重排初版。
簡靜惠,〈序〉,《當代作家兒童文學之旅》,臺北市:財團法人洪健全教育文化
基金會,1983年10月初版,1984年6月再版。
謝冰瑩,〈我愛作文〉,《女兵自傳》,臺北市:東大圖書,1980年10月初版,
1985年9月再版。
蕭蕭,〈怎麼了,是不是要記過–「學生之愛」中學篇序〉,《翩翩少年時:學生
之愛-中學篇》。臺中市:晨星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1989年11月十六版。
(八)影音資料
張曼娟,《教出孩子的中文力》影音資料,含CD、DVD。臺北市:天下雜誌,
2009年5月初版,2010年11月一版四刷。
張曼娟,《孔夫子大學堂:曼娟老師的十堂《論語》課》,臺北市:親子天下出
版,2017年8月發行。
張曼娟、趙少康主講,《張曼娟小學堂》系列有聲書,台北市﹕飛碟廣播,2007
年。
(九)網路資料
YAHOO新聞,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2016%E9%8D%BE%E8%82%87%E6%94%BF%E6%96%87%E5%AD%B8%E7%8D%8E-569%E4%BB%B6%E4%BD%9C%E5%93%81%E5%8F%83%E5%8A%A0%E8%A9%95%E9%81%B8-104715249.html
九歌文學網:http://www.chiuko.com.tw/author.php?au=detail&authorID=557#History
臺灣文學網,網址:http://www.taiwan2go.com/Article/D_LPChQEgJxHJRXBNuThDoLepLYNsaBRQzU,2020
全國法規資料庫,「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網站: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
「林鍾隆兒童文學推廣工作室」臉書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LinZhongLongMemorial
林則宏,〈提醒戰爭不遠?央視推出十集金門砲戰紀錄片〉,2020-05-29報導,
桃園市政府新聞處新聞稿,網址:https://news.tycg.gov.tw/home.jsp?id=9&parentpath=0%252C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512060002&aplistdn=ou=news,ou=chinese,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
張愛玲的〈秋雨〉,2016年五年級上學期南一書局版本國語課本選入課文。網站:https://blog.xuite.net/welkin1116/sunshine/378183288-%E4%BA%94%E4%B8%8A%E5%8D%97%E4%B8%80%E5%9C%8B%E8%AA%9E%E7%A7%8B%E9%9B%A81%E6%96%87%E6%9C%AC%E5%88%86%E6%9E%90
陳靜瑜,〈臺灣留美移民潮1949-1978〉,國立臺灣圖書館網站: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81181605782.pdf
黃秋芳創作坊臉書首頁https://www.facebook.com/DreamSector/。
張曼娟官網,http://www.prock.com.tw/main.htm
博客來網路書店,〈【2019年博客來報告】網站: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2695?fbclid=IwAR1zMmVDfA_-D4vg2xaLmQ7Nvun8mHWLJ8zo3BahH792Gk4F_HArYSW1jIw
鄭仲嵐,〈八二三炮戰60年:從血淚戰地到兩岸橋樑的金門〉,BBC新聞網: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5296259
應鳳凰、鄭秀婷,〈會寫書的姥姥與歷久彌新的作家——潘人木〉,網站﹕五Ο年代文藝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http://tlm50.twl.ncku.edu.tw/wwprm1.html。
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332/4599296
顛倒歌-華老師的花園網站,https://blog.xuite.net/hua_garden/blog/346466713-%E8%8F%AF%E9%9C%9E%E8%8F%B1%E8%80%81%E5%B8%AB%E5%89%B5%E4%BD%9C%E5%B9%B4%E8%A1%A8%28+%E5%88%9D%E7%B7%A8%29+

二、外文專書
Bettelheim, Bruno, The Uses of Enchantment: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Fairy Tails. New York: Penguin Putnam Inc., 199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