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殷卜辭與人相關之義近形旁通用研究
作者:陳冠勳
作者(外文):CHEN, KUAN-HSUN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許進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甲骨義近形旁斷代王族卜辭花東卜辭字樣Oracle BoneInscriptionsSynonymous Pictographic Componentsperiodic classificationHuadong Inscriptionsziy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文以殷卜辭與人相關之義近形旁通用現象為研究主題,擇定二十字例,透過字義的分析、辭例的對比及頻次的統計,觀察諸字例是否確能相通。文章可概分為三部分,簡述如下:
首先,本文所研究的二十字例中,不能通用者有五例,包括:即、鬼、兄、見、妥,印;暫定相通者二例,包括:
競、曼;確定相通者則有十三例,包括:毓、蔑、「女力」、艱、夢、得、采、爯、鼓、「施」、逆、遘。從上述字例,
筆者將義近形旁通用的條件定義為「兩形旁之詞義含括範圍必須有交集之處,由兩形旁組成之異體字皆要合於其創意,且文獻意義相同,並考慮其時代性」,不可隨意言其通用。
其次,經過頻次的統計以整理殷商各期文字使用情形,發現甲骨文字確有一定程度的規範性,惟各期用字情況不盡相同:第一期用字最為整齊,第二、四期則略遜於第一期,第五期異體字亦不多,特色是代表字與早期不同,而王族卜辭之用字規範則較同期之王室卜辭寬鬆。此一結論,與董作賓、許進雄先生對各期書體、鑽鑿之描述吻合,或可用以輔助斷代。並由此析出甲骨文字中所隱含之字樣觀念有二,即有因時制宜觀及用字道德觀。
最後,將甲骨文字中所隱含之字樣觀念運用於斷代上,除觀察字形外,仍需討論各期代表字與異體字之間的關係。若從字樣角度切入,第一期用字整齊,與王族卜辭多異體字、《花東》卜辭多晚期字形之情況不若,且武丁期政治規範力強大,王族卜辭、《花東》卜辭不應歸屬於此期,應斷定為晚期為妥。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phenomenon of interchangeable usage of the radical components related to “Ren” (Humans). To observe if each pair of characters can be used interchangeably, this research chooses twenty characters as study cases. By analyzing the meanings of characters, comparing the examples of phrases and counting the frequencies, this dissertation displays the study results in three parts, as follows:
First, among the twenty chosen cases,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outcomes. Five characters cannot be used interchangeably, Ji, Guei, Shiung, Jian, Tuo and Yin. Two cases are tentatively judged as interchangeable usages such as Jing and Man. Thirteen characters are explicitly interchangeable, such as Yu , Mie , Jia , Jian , Meng , De , Tsai , Cheng , Gu , Shi , Ni , Gou .With this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fines synonymous pictographic components as “the meanings of compared radical components should have an intersection and the variant characters derived from the radical components should match the creation of meanings of words, the literature, and the time.” The interchangeable usage should be defined under strict rules instead of random use.
Second, after counting the frequencies to sort out the condition of use of charact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during the Shang dynasty, this study discovers that oracle bone scripts did carry some standard. Though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periods may be different, the standard still exists. For example, characters in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Wu Ding reign are arranged neatly, with the fewest variant characters of all. In the second and the fourth period there are more variant characters. In the fifth period, there are only a few variant characters with the feature that the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early period. Moreover, the standard of word use of the inscriptions for king’s family is looser than those for the king in the same period. This conclusion meets the description and research findings DONG Zuobin and HSU Chin-hsiung have made on characters and inscriptions in a different period, and it helps the periodic classification. This part attempts to argue that there are two implied ideas of ziyang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s) in oracle bone scripts: matching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thic of using words.
Lastly, the study tries applying the implication of characters in oracle bone scripts to the periodic classification. Besides observing the forms of charact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presentative word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ir variant characters should be discussed as we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iyang, the characters in the first period are neat, but the inscriptions of the king’s family are full of variant characters, and in Huadong Inscriptions, most characters are in the forms of those in the later period, which is contradictory. Furthermore, the scope of Wu Ding’s political disciplines is vast. Thus, the inscriptions of the king’s family and Huadong Inscriptions should not belong to the first period. Instead,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be the creations of the later periods.
一、專書
(一)古籍
東周.左丘明著、楊伯峻注 《春秋左傳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西漢.司馬遷 《史記》 臺北,商務印書館。(宋慶元黃善夫刊本)2010年。
東漢.班固著、清.陳立撰 《白虎通疏證》 北京,中華書局。(淮南書局刊本)1994年。
東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 《說文解字》 北京,中華書局。(陳昌治刻本)2010年。
東漢.許慎撰、宋.徐鍇撰 《說文解字繫傳》 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經韻樓藏版)2001年。
東漢.鄭玄注 《禮記》,《漢魏古注十三經(附四書章句集注)》 北京,中華書局。(相臺岳氏家塾本)1988年。
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 《廣雅疏證》 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 《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 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梁.顧野王 《大廣益會玉篇》 北京,中華書局。(張氏澤存堂本)2008年。
唐.顏元孫 《干祿字書》,《叢書新編集成》第35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夷門廣牘本)1985年。
宋.鄭樵 《通志》 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丁度等編 《集韻》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述古堂影宋鈔本)1985年。
宋.戴侗 《六書故》 北京,中華書局。(李鼎元刊本)2016年。
元.周伯琦 《六書正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8冊 臺北,商務印書館。(國立故宮博院藏本)1983-1986年。
明.梅膺祚 《字匯.卷末》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康熙戊辰靈隱寺本影印)1991年。
明.張自烈、清.廖文英補 《正字通》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秀水吳氏清畏堂序刊本)1996年。
清.陳介祺 《十鐘山房印舉》 北京,中國書店。(涵芬樓影印本)1985年。
清.黃以周 〈釋鼔〉,《說文解字詁林及補遺》 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二)專著
1.古文字材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小屯南地甲骨》 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李霜潔 《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刻辭類纂》 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貝塚茂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本文篇》 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0年。
姚孝遂主編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 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馬承源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 《英國所藏甲骨集》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松丸道雄編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圖版篇》 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3年。
胡厚宣主編 《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9年。
許進雄先生 《明義士收藏甲骨釋文篇》 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977年。
許進雄先生《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979年。
陳年福 《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 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
郭沫若主編 《甲骨文合集》 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1983年。
2.論著
【一劃至五劃】
丁山 《殷商氏族方國志》,《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 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丁福保編纂 《說文解字詁林及補遺》 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 《甲骨文字詁林》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釋林》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子楊 《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 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
王宇信 《新中國甲骨學六十年(1949-2009)》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 《甲骨學一百年》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國維 《觀堂集林》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獻唐 《古文字中所見之火燭》 濟南,齊魯書社。1979年。
王襄 《簠室殷契徵文附考釋》 天津,河北第一博物院。1925年。
王襄《簠室殷契類纂》 天津,河北第一博物院,192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殷墟婦好墓》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方稚松 《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 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白于藍 《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白川静 《漢字百話》 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9年。
白川静《白川静著作集別卷.甲骨金文学論叢上》 東京,平凡社。2008年。
白川静《白川静著作集別卷.甲骨金文学論叢下》 東京,平凡社,2012年。
白川静著、鄭威譯 《漢字百話》 新北,大家出版社。2012年。
【六劃至十劃】
朱歧祥 《甲骨學論叢》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朱歧祥 《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朱歧祥等編 《甲骨文詞譜》 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李孝定 《讀《說文》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
李宗焜編著 《甲骨文字編》 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李學勤、彭裕商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沈建華、曹錦炎編著 《甲骨文字形表(增訂版)》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
宋鎮豪 《夏商社會生活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宋鎮豪主編 《百年甲骨學論著目》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宋鎮豪、段志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何景成編 《甲骨文字詁林補編》 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何琳儀 《戰國文字通論》 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補訂)》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吳其昌 《殷虛書契解詁》 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吳俊德先生 《殷卜辭先王稱謂綜論》 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吳俊德先生《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5年。
松丸道雄、高嶋謙一 《甲骨文字字釋綜覽》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林宏明 《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 臺北,萬卷樓。2011年。
金祖同 《殷契遺珠》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屈萬里 《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 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姚孝遂、肖丁 《小屯南地甲骨考釋》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 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
島邦男 《殷墟卜辞研究》 弘前,弘前大学文理学部中国研究会。1958年。
島邦男著、濮茅左、顧偉良譯 《殷墟卜辭研究》(中譯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夏大兆編 《商代文字字形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高明 《中國古文字學通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唐蘭 《古文字學導論》 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唐蘭《殷虛文字記》 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唐蘭著、唐復年整理 《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編》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孫海波 《甲骨文錄》 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孫海波《甲骨文編》 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孫詒讓 《契文舉例》,《叢書集成續編》第18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姬佛陀輯、王國維考釋 《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王國維全集》第5卷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
【十一劃至十五劃】
崎川隆 《賓組甲骨文分類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常玉芝 《商代周祭制度》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常耀華《殷墟甲骨非王卜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商承祚 《殷契佚存》 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年。
郭仕超 《甲骨文字形演變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郭沫若 《卜辭通纂》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3年。
郭沫若《殷契粹編》 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
許錟輝 《說文重文形體考》 臺北,文津出版社。1973年。
許進雄先生 《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8年。
許進雄先生《甲骨上鑿鑽形態的研究》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許進雄先生《簡明中國文字學》 臺北,學海出版社,1990年。
許進雄先生《簡明中國文字學(修訂版)》 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許進雄先生《中國古代社會》 臺北,商務印書館,2013年。
許進雄先生《字字有來頭》 新北,字畝文化創意,2017年-2018年。
許進雄先生《博物館裡的文字學家》 新北,商務印書館。2017年。
陳夢家 《殷虛卜辭綜述》 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陳邦懷 《殷契拾遺》 出版地不詳。略識字齋石印本,1927年。
陳邦懷 《殷虛書契考釋小箋》 出版地不詳。略識字齋石印本,1925年。
陳冠勳 《殷卜辭中牢字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張光直 《商文明》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世超 《殷墟甲骨字跡研究--組卜辭篇》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守中、張小滄、郝建文撰集 《郭店楚簡文字編》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張秉權 《殷虛文字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1972年。
張學城 《《說文》古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黃天樹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黃天樹主編 《甲骨拼合集》 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續集》 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曾榮汾先生 《字樣學研究》 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曾榮汾先生《歷代重要字書俗字研究──《字彙》俗字研究》 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書,1996年。
湯餘惠主編 《戰國文字編》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程邦雄 《孫詒讓文字學之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溫少峰、袁庭棟 《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 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
董作賓 《殷曆譜》,《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董作賓 《董作賓先生全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楊樹達 《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 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楊郁彥 《甲骨文合集分組分類總表》 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葉玉森 《殷虛書契前編集釋》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葉蜚聲、徐通鏘 《語言學綱要》 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4年。
鄒曉麗、李彤、馮麗萍 《甲骨文字學述要》 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趙林 《殷契釋親論商代的親屬稱謂及親屬組織制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趙誠 《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 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劉釗 《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劉風華 《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辭整理與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劉義峰 《無名組卜辭的整理與研究》 北京,金盾出版社。2014年。
蔡哲茂 《甲骨綴合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續集》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彙編(圖版篇)》 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十六劃至二十劃】
韓偉 《漢字字形文化論稿》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
韓耀隆 《中國文字義符通用釋例》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羅振玉 《增訂殷虛書契考釋》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羅振玉考釋、商承祚類次 《殷虛文字類編》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譚飛 《羅振玉文字學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嚴一萍 《美國納爾森美術館藏甲骨卜辭考釋》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饒宗頤 《殷代貞卜人物通考》 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

二、單篇論文
【一劃至五劃】
丁驌 〈說后〉,《中國文字》31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69 年。
于省吾 〈釋「逆羌」〉,《甲骨文字釋林》 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于省吾〈釋〉,《甲骨文字釋林》 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于省吾〈釋女蔑〉,《甲骨文字釋林》 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于省吾〈釋遘〉,《甲骨文字釋林》 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于省吾〈釋爯冊〉,《雙劍誃殷契駢枝續編》 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于秀卿、賈雙喜、徐自強 〈甲骨的鑿鑽形態與分期斷代研究〉,《古文字研究》第 6 輯 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王慎行 〈古文字義近偏旁通用例〉,《古文字與殷周文明》 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年。
王國維 〈《史籀篇證》序〉,《觀堂集林》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石璋如 〈小屯第四十墓的整理與殷代第一類甲種車的初部復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40 本下冊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9 年。
石璋如〈殷車復原說明〉,《商文化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年。
白川靜 〈辠辜關係字說-主として中国古代における身體刑について-〉,《甲骨金文学論集》 京都,朋友書店。1973 年。
白川靜〈釋師〉,《甲骨金文学論集》 京都,朋友書店。1973 年。
白川靜〈作冊考〉,《白川静著作集別卷.甲骨金文学論叢上》 東京,平凡社。2008 年。
白川靜〈殷代雄族考.其三〉,《白川静著作集別卷.甲骨金文学論叢下 1》 東京,平凡社。2012 年。
白川靜著、鄭清茂譯 〈作冊考〉,《中國文字》40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71 年。
白玉崢 〈契文擧例校讀(四)〉,《中國文字》32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69 年。
白玉崢 〈契文擧例校讀(十四)〉,《中國文字》46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72 年 3 月。
【六劃至十劃】
朱歧祥 〈甲骨文一字異形研究〉,《甲骨學論叢》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朱歧祥 〈殷墟甲骨文字的藝術〉,《甲骨學論叢》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年。
朱德熙 〈古文字考釋四篇〉,《古文字研究》第 8 輯 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朱鳳瀚 〈論卜辭與商金文中的「后」〉,《古文字研究》第 19 輯 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吳俊德先生 〈第四期卜旬辭的整理與運用〉,《臺大中文學報》第 15 期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 年。
吳俊德先生 〈花東卜辭時代的異見〉,《北市大語文學報》第3期 臺北,臺北市立大學,2009年。
吳俊德先生 〈「同形異字」說簡議〉,《儒學研究論叢》第 4 輯 臺北,臺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中心,2011 年。
宋鎮豪 〈甲骨文中的夢與占夢〉,《文物》第 6 期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年。
何會〈龜腹甲新綴第十七則〉,先秦史研究室 2010.08.02(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006.html)
李運富 〈關於「異體字」的幾個問題〉,《語言文字應用》2006 年 1 期 北京,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2006 年 2 月。
李學勤 〈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物》1977 年第 11 期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 年。
李學勤 〈關於師組卜辭的一些問題〉,《古文字研究》第 3 輯 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李濟 〈跪坐蹲居與箕踞--殷墟石刻研究之一〉,《李濟文集》卷 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沈培 〈殷卜辭中跟卜兆有關的「見」和「告」〉,《古文字研究》第 27 輯 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林宏明 〈說殷卜辭見字的一種特殊用法〉,《古文字研究》第 27 輯 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林宏明 〈甲骨新綴第八五~八六例〉,先秦史研究室 2010.06.03(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935.html)
林政華 〈甲骨文成語集釋(上)〉,《中國書目季刊》第 17 卷第 4 期 臺北,中國書目季刊社。1984 年。
林澐 〈從子卜辭試論商代家族形態〉,《林澐學術文集》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年。
林澐 〈小屯南地發掘與殷墟甲骨斷代〉,《林澐學術文集》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年。
林澐 〈評〈三論武乙、文丁卜辭〉〉,《出土材料與新視野》 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年。
金祥恆 〈加拿大多侖多大學安達略博物館所藏一片牛胛骨刻辭考釋〉,《金祥恆先生全集》第 2 冊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0 年。
金祥恆 〈從甲骨卜辭研究殷商軍旅制度中的三族三行三師〉,《金祥恆先生全集》第 2 冊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0 年。
姚孝遂 〈商代的俘虜〉,《古文字研究》第 1 輯 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殷康 〈古鼓和古文鼓字〉,《社會科學戰線》1979 年第 3 期 長春.社會科學戰線雜誌社,1979 年。
孫海波 〈卜辭文字小記〉,《考古社刊》第 3 期 北京,考古學社,1935 年。
孫海波 〈卜辭文字小記續〉,《考古社刊》第 5 期 北京,考古學社,1936 年。
高嶋謙一 〈甲骨文中的並聯名詞仂語〉,《古文字研究》第 17 輯 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徐錫臺 〈殷墟出土疾病卜辭的考釋〉,《中國語文研究》第 7 期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85 年。
【十一劃至十五劃】
許進雄先生 〈釋御〉,《許進雄古文字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許進雄先生〈談貞人荷的年代〉,《許進雄古文字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許進雄先生〈工字是何形象〉,《許進雄古文字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許進雄先生〈判定字形演變方向的原則〉,《許進雄古文字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許進雄先生〈古文字中特殊身份者的形象〉,《許進雄古文字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常玉芝 〈殷墟甲骨「先用字體分類再進行斷代」說評議〉,《殷都學刊》2019 年第 4 期 安陽,安陽師範學院。2019 年。
連劭名 〈甲骨刻辭中的血祭〉,《古文字研究》第 16 輯 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張玉金 〈論殷墟卜辭命辭語言本質及其語氣〉,《中國文字》新 26 期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0 年。
張亞初 〈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 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張世超 〈釋「女力」〉,《古文字研究》第 27 輯 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張長壽、張孝光〈殷周車制略說〉,《商周考古論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張桂光 〈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古文字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張桂光〈甲骨文形符系統特徵的探討〉,《古文字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桂光〈古文字義近形旁通用條件的探討〉,《古文字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張桂光〈古文字考釋四則〉,《古文字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張秉權 〈卜辭中所見殷商政治統一的力量及其達到的範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50 本 1 分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年。
陳劍〈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 年。
陳冠勳 〈從字樣角度試探甲骨相關問題〉,《有鳳初鳴年刊》第 6 期 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班,2010 年。
曹錦炎 〈甲骨文合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 19 輯 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曾榮汾先生 〈漢語俗字的演化〉,《華語文教學研究》第 3 卷第 2 期 臺北。華文世界雜誌社。2006 年。
黃天樹 〈《說文》部首與甲骨部首比較研究〉,《文獻》2017 年第 5 期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17 年。
黃天樹 〈甲骨部首整理研究〉,《文獻》2019 年第 5 期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19 年。
楊升南 〈對商代人祭身分的考察〉,《先秦史論文集》 西安,人文雜誌編輯委員會,1982 年。
楊升南 〈商代人牲身份的再考察〉,《歷史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1988 年。
楊潛齋 〈釋冥力女〉,《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 年 3 期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81 年。
詹鄞鑫 〈卜辭殷代醫藥衛生考(節本)〉,《華夏考詹鄞鑫文字訓詁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董作賓 〈大龜四版考釋〉,《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董作賓 〈殷墟文字乙編序〉,《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董作賓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 年。
裘錫圭 〈甲骨卜辭中所見的逆祀〉,《出土文獻研究》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裘錫圭 〈甲骨文中的見與視〉,《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年。
裘錫圭 〈論卜辭「多毓」之「毓」〉,《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年。
裘錫圭 〈關於殷墟卜辭的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年。
趙誠 〈甲骨文行為動詞探索一〉,《古文字研究》第 17 輯 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趙鵬 〈殷墟甲骨文女名結構分析〉,《甲骨文與殷商史》新 1 輯 北京,線裝書局,2008 年。
謝明文 〈說 與蔑〉,《出土文獻》第 8 輯 上海,中西書局。2016 年。
聞宥 〈殷虛文字孳乳研究〉,《東方雜誌》第 25 卷第 3 號 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年。
劉一曼、曹定雲 〈三論武乙、文丁卜辭〉,《考古學報》2011 年第 4 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1 年。
劉一曼、曹定雲 〈四論武乙、文丁卜辭——無名組與歷組卜辭早晚關係〉,《考古學報》2019年第 2 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9 年。
劉釗 〈釋甲骨文中的「秉棘」〉,《書馨集--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叢》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
蔡哲茂 〈逆羌考〉,《大陸雜誌》第 52 卷第 6 期 臺北,大陸雜誌社。1976 年。
蔡哲茂 〈釋殷卜辭的「見」字〉,《古文字研究》第 24 輯 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蔣玉斌 〈釋甲骨文「烈風」--兼說「 」形來源〉,《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 6 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
【十六劃至二十一劃】
戴君仁 〈同形異字〉,《臺大文史哲學報》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3年。
戴蕃豫 〈殷栔亡說〉,《考古社刊》第 5 期 北京,考古學社。1936 年。
羅琨 〈商代人祭及相關問題〉,《甲骨探史錄》 北京,三聯書店。1982 年。
羅運環 〈甲骨文金文「鄂」字考辨〉,《古文字研究》28 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嚴一萍 〈釋屰〉,《中國文字》4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61 年。
嚴一萍〈釋得〉,《甲骨古文字研究》第 1 輯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年。
嚴一萍〈䵼祭祀譜〉,《甲骨古文字研究》第 1 輯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年。
嚴一萍〈婦好列傳〉,《殷商史記》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 年。
顧頡剛 〈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古史辨》第 2 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三、學位論文
許學仁 《戰國文字分域與斷代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年。
施順生 《甲骨文異體字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施順生《甲骨文字形體演變規律之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年。
劉釗 《古文字構形研究》 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1991 年。
林清源 《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 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彭慧賢 《甲骨文从人偏旁通用研究》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蔣玉斌 《殷墟子卜辭的整理與研究》 吉林,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6 年。
黃榮順 《古文字字形演變之實證--以《說文解字》第五卷(上卷)為例》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張琬渝 《殷墟卜辭中的酒祭研究》 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林欣穎 《殷墟「王貞卜」卜辭整理與研究》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年。

四、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 http://bronze.asdc.sinica.edu.tw/qry_bronze.php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 http://www.xianqin.org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正式六版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