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十二年國教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 --以南投縣秀林國小課程設計與國際交流為例
作者:唐子騏
作者(外文):TANG, TZU-CHI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黃照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十二年國教學校本位課程國際交流校訂課程12-year basic educationSchool-based curriculumInternational exchangeSchool-decided Curriculu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訂於108學年度開始實施,其中素養導向與校訂課程(彈性學習課程)為兩大重點,對於偏鄉小校而言,如何開發有特色、多元化且國際化的校訂課程,即成為教師的壓力與難題。
本研究以南投縣秀林國小為研究對象,其校訂美感教育課程奠基於實施多年的竹排笛教學課程,以此課程為基礎融入家鄉竹文化,結合自然、體育、藝術科目跨領域教學,曾榮獲108學年度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亮點學校殊榮,而學區內的田家樂社區曾辦理4年的國際交流活動,豐富經驗值得學習。故歸納秀林國小校訂美感教育課程之設計與實踐經驗,應可作為偏鄉小校的校訂課程建構之參考。本研究以半結構性訪談與文件分析法進行資料整理、回饋與反思,研究結果為:
學校本位課程建構模式:
一、確立學校願景與藍圖;二、檢視與盤點學校師資與特色;三、確立美感教育發展方向;四、檢視可融入美感教育之領域課程;五、制定美感教育課程目標;六、制定課程主題與執行策略;七、落實執行課程教學;八、課程教學輔導與調整。
校訂美感教育課程融入國際交流活動課程設計規劃:
一、國際禮儀;二、家鄉文化的介紹;三、竹樂器的簡介;四、交流國家文化的認識。
根據前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從實務執行與後續研究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議:
一、由全體教員確立學校願景;二、校訂課程需與部定課程充份結合;三、爭取校外專家學者協助;四、適時修正與調整;五、肯定自我文化、迎向世界舞臺;六、運用比較教育研究方法探析各國學校本位課程建構思維。
The new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is scheduled to be implemented in the 2019 school year, with literacy-oriented and school-decided curriculum as the two main focuses. The school-decided curriculum however has become a pressure and stress for teachers from small rural schools, on how to develop distinctive diversified and internationalized
This study was taken from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based on the bamboo panflute teaching curriculum of Sioulin Elementary School in Nantou County, that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many years. This curriculum is used as a basis to integrate into the bamboo culture of the hometown, combining the teaching of nature, sports, and art. And it won the 2019 School Year's Cross-Disciplinary Aesthetic Education Highlight School Award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Tianjiale Community in the school district has organised 4 years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ctivities. The rich experience is worth learning. Therefore, summarizing the design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Sioulin Elementary School's school-decided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h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s school-decided curriculum. This research uses unstructrued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s to organize data, feedback and reflecti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model:
1. Establish school vision and blueprint;
2. Review and analylise the school teachers’ CV and characteristics;
3. Establish the dire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 Review the fields that can be integrated into aesthetic education;
5. Formulate the goals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6, Identify the curriculum theme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7, Implement curriculum teaching;
8, Curriculum teaching guidance.
Editing the school-decided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o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planning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ctivities: 1. International etiquette; 2. Introduction to hometown culture; 3. Introduction musical instruments made from bamboo; 4. Understanding the exchange na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foregoing research result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and follow-up research:
1. All faculty members involved in establishing the school vision;
2. The school-decided curriculum must be fully integrated with the Ministry's curriculum;
3. Enlist the assistance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outside the school;
4. Timely revision and adjustment;
5. Affirming the value of local culture and presenting it to the world stage;
6. Usi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inking in various countries.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9)。 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方德隆等譯(2001)。統整課程的設計。S. M. Drake 著。高雄:麗文文化。(原著 為 1998 年版)
卯靜儒(2009)。美國60年代課程改革:從被動遭逢到主動面質。載於卯靜儒(主編), 課程改革:研究議題與取徑(頁95-113)。臺北市:學富。
吳清山 (1999)。推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行政配合之探究。教育 研究資訊,7卷1期,頁14-21。
佐藤學(2014),黃郁倫譯。學習革命的願景。臺北:天下雜誌。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市:學富。
林婷婕(2017)。臺灣中部兩所中學國際教育旅行實施理念、運作模式及其對師生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席汝楫(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許西玲(2018)。我國國民小學進行國際交流的現況與問題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扎根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臺北:教育部。
許志豪(2016)。菓林國小國際交流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 學,新竹市。
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 (2007)。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95-2511-S-003-001。
陳瀅(2008)。日本國際教育旅行之研究」中使用個案研究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明輝(2000)。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師苑。
黃文定(2015)。小學生國際交流跨文化能力指標之建構。教育研究與發展,11(1),135-164。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臺北:風雲論壇。
黃政傑 (1985)。課程改革。臺北:漢文。
黃政傑、洪詠善(2016)。學生學習與學校本位課程。2016邁向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學生學習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碧智(2012)。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推動與反思-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融入課程規劃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曾世君(2000)。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實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趙文德(2016)。臺灣小學推動學校本位國際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後龍國民小學反省性實踐歷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1995)。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臺北:雙葉書廊。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鄭淑慧(2000)。國民小學課程統整設計之個案研究-以華山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全(2006)。教育行政導論。載於作者等著,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臺北:五南。
謝文全(2014)。教育行政學(第五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鍾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臺北市:臺灣商務。
顏麗珠(2018)。以臺日國際交流活動為目標的課程設計之實踐研究 —以臺灣中等教育的案例為主要研究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饒見維(2002)。一所國民小學的學校本位教育革新經驗 ――家長參與、校務決策與課程發展。載於陳伯璋、許添明(主編),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務(頁257–310)。臺北市:高等教育。
二、英文部分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France: OECD.
Tzuchi, Tang(2018).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rategy - Example
of XiuLin Elementary School Cross-Disciplinary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5th Rajabhat University National &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Academic Conference.
三、網路部分
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 DNA》。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取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379316110.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18年10月9日取自 http://十二cur.naer.edu.tw/upload/files/96d4d3040b01f58da73f0a79755ce8c1.pdf
教育部(2019)。教育部總綱公播版第六版。2020年4月1日取自https://cirn.moe.edu.tw/Upload/ckfile/files/%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7%B8%BD%E7%B6%B1%E5%85%AC%E6%92%AD%E7%89%88%E7%AC%AC%E5%85%AD%E7%89%88(108_04_十二).pdf
陳雅慧(2017)。什麼是核心素養?跨越科目疆界、把知識用出來。親子天下。取自https://pse.is/AMNBM
國家教育研究院(1996)。總諮議報告書。2020年4月1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92,c1315-1.php?Lang=zh-tw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設計學術名詞釋義。2020年4月29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073/
曾榮華(2018)。從十二年新課綱看校訂課程。臺中市教育局電子報,83。取自:http://www.tc.edu.tw/epaper/index/print/id/302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