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莊子》天文譬喻與敘事之研究
作者:牟曉麗
作者(外文):Xiao-Li Mu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雅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莊子天文概念譬喻敘事學神話astronomyconceptual metaphorZhuangzimythologynarrat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莊子》一書多揚楚,對楚文明較為推崇。楚信巫鬼,重淫祀,其星占是古代巫術傳統中重要的一部分,且為天文發達之地。本文試圖理清《莊子》與楚巫術傳統、天文文化的內在關聯。同時,運用Lakoff-Johnson「概念譬喻理論」、敘事學研究、結合楚國的星占、戰國的五行等背景,闡發《莊子》寓言創作過程中制名稱義呈現的思維理路。
本論文分成六章:
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楚國的天文學淵源,回溯楚國天文學的歷史發展,探討楚國始祖神話系統中的天文譬喻,以有助於《莊子》之理解。第三章對《莊子》中與巫術傳統密切相關的天文譬喻進行系統解析。第四章將參考敘事學研究探討《莊子》文本與天文密切相關處。第五章分析與《莊子》文本類似以天文空間連接組成敘事情節之〈柳毅傳〉、〈任氏傳〉、〈桃花源記〉、〈赤壁賦〉等作品。第六章為結論。
在寫作方面,論文以文本細讀、文獻分析、概念譬喻理論、敘事學、詮釋學的文學批評等方法,結合中國漢字的音、形、義,以及巫術思維、天文學常識進行綜合研究。本論文期待能豐富研究《莊子》之視角。
Zhuangzi has many references to the Chu Kindom. The Chu civilization believed in witches and ghosts, and emphasized sacrificial ceremony. Astrology in Chu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witchcraft at that time. Based on this thinking,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Zhuangzi and the witchcraft tradition of Chu and astronomical culture.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rational trac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fables of Zhuangzi from their strange naming to their deed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study of the origins of Chu’s astronomy.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astronomical metaphors in Zhuangzi systematically. The fourth chapter will discuss the text of Zhuangzi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narratology.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works similar to the text of Zhuangzi.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In terms of writing, the author uses the methods of close reading, document analysi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narrativ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sound, form, and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 well as witchcraft thinking principles, and astronomical common sense for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he thesis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context of the astronomical metaphors in Zhuangzi, hoping to enrich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zi.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十三經注疏》,藝文印書館印行,2011年12月。
戰國˙韓非子:《韓非子》,《四部叢刊初編》,景上海涵芬樓藏景宋鈔校本。
戰國˙尸佼:《尸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六韜》,《四部叢刊初編》343冊。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武英殿二十四史》本。
漢˙班固:《白虎通德論》,《四部叢刊初編》。景江安傅氏雙鑒樓藏元刊本。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周禮》,《四部叢刊初編》。景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翻宋嶽氏刊本。
漢˙劉熙:《釋名》,《四部叢刊初編》。景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宋書棚本。
漢˙許慎撰、宋˙徐鉉等奉敕校定:《說文解字》,《四部叢刊初編》。景日本岩崎氏靜嘉堂藏北宋刊本。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四部叢刊初編》,景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
漢˙賈誼:《新書》,《四部叢刊初編》,景江南圖書館藏明正德乙亥吉藩刊本。
漢˙班固:《前漢書》,《武英殿二十四史》本。
漢˙高誘注:《呂氏春秋》,《四部叢刊初編》,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
漢˙劉向:《說苑》,《四部叢刊初編》。景平湖葛氏傳朴堂藏明鈔本
漢˙劉向:《古烈女傳》,《四部叢刊初編》。景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本。
漢˙趙爽注、北周˙甄鸞重述、唐˙李淳風等奉敕注釋、宋˙李籍:《周髀算經》,《四部叢刊初編》。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四部叢刊初編》。景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刊本。
晉˙張湛注:《沖虛至德真經》,《四部叢刊初編》。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北宋刊本。
晉˙郭璞注、唐˙陸德明音義、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
漢˙戴德撰、北周˙盧辯注:《大戴禮記》。《四部叢刊初編》。景無錫孫氏小綠天藏明袁氏嘉趣堂刊本。
晉˙干寶:《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晉˙崔豹:《古今注》,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百部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吳˙韋昭解:《國語》,《四部叢刊初編》。
南朝宋˙范曄撰、晉˙司馬彪補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1。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武英殿二十四史》本。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竹書紀年》,《四部叢刊初編》,景上海涵芬樓藏明天一閣刊本。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著:《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8。
唐˙房玄齡注:《管子》,《四部叢刊初編》,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王安石:《臨川文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
宋˙陸佃:《鶡冠子》,《四部叢刊初編》。景江陰繆氏藝風堂藏明覆宋刊本。
宋˙沈括:《夢溪筆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宋˙林希逸著、周啟成注解:《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朱勝非:《紺珠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歐陽脩:《詩本義卷十三》,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宋˙羅泌:《路史》,《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黃震,《黃氏日鈔•續諸子•莊子》(卷55),見《古今圖書集成》(卷440),北京:中華書局。
元˙梁益:《詩傳旁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釋德清撰,黃曙輝點校:《莊子內篇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商周出版,2018。
清˙林雲銘:《莊子因》,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清˙孫詒讓:《定本墨子閑詁》,臺北:世界書局,2018。
清˙錢大昭:《廣雅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16。
淸˙王夫之:《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
淸˙吳峻撰:《莊子解》,《昭代叢書》本。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清˙趙在瀚:《七緯˙春秋緯》,北京:中華書局,2012。
清˙張玉書:《康熙字典》,上海書店出版,1985年。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崔述:《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民國˙焦琳:《詩蠲卷十二》太原:范華製版印刷廠,1935。
二、近人著作
1、專書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丁綿孫:《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基礎知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方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田•從修養功夫論莊子「道」的性格》,臺北立緒,1999。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
王乾坤:《一路「洋蔥皮」》,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1979。
白川靜:《甲骨文的世界》,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江曉原:《周髀算經新論˙譯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1993。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1983。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北京:中華書局,2014。
吳怡:《逍遙的莊子》,臺北:三民書局,2009。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9.10。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種的天道與上帝˙詩書中的天帝觀》,臺北藍燈,2000。
李春青:《詩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16。
李澤厚:《由巫到禮 釋禮歸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李鏡池:《周易通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1。
杜而未:《莊子宗教與神話》,臺北:學生書局,1985。
周紹賢:《莊子要義》,臺北市:中華書局,2015。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1990。
武家璧:《觀象授時——楚國的天文曆法》,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金春峰:《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東方出版社,1986年版。
胡亞敏:《敘事學》,台中:若水堂股份有限公司,2014。
胡適、魯迅、梁啟超等著:《民國語文——八十堂大師國文課》,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1。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書店,2001。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袁宙宗:《莊子學說體系闡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1977.06。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袁柯:《古神話選釋》,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袁閭琨、薛洪勣:《唐宋傳奇總集・唐五代(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文物出版社1980。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1。
張正明:《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1989。
張立文:《天》,臺北七略,1996。
張軍:《楚國神話原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章太炎:《國學講義》,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5。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郭沫若:《郭沫若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陳文濤:《先秦自然學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
陳泳超:《堯舜傳說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陳品卿:《莊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09。
陳鼓應:《莊子哲學研究》,臺北:自印本,1975。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學生,1985。
曾春海、葉海煙、尤煌傑、李賢中:《中國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2005。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逯欽立:《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馮時:《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天文曆法》,北京:開明出版社,2013。
黃一農:《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黃錦鈜:《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2001。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黃懷信:《鶡冠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8。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
楊伯峻:《孟子譯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
楊雅惠主編:《臺灣海洋文學》,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
楊寬:《楊寬古史論文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2016。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賈學鴻:《莊子名物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廖平著:《廖平選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
熊鐵基、劉固盛、劉韶軍:《中國莊學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上海:開明書店,1948,複印本。
齊銳、萬昊宜:《漫步中國星空》,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7。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天津:南開大學,2000。
劉生良:《鵬翔無疆——莊子文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05。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注釋、詮釋,還是創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劉釗:《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灣書房,2004。
劉毓慶、郭萬金:《從文學到經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4.04。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范祥雍編:《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蔡宗陽:《莊子之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09。
鄭金德:《人類學理論發展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盧央:《易學與天文學》,中國書店出版,2003。
錢穆:《莊老通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2005。
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顏崑陽:《莊子的寓言世界》,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嚴靈峰:《莊子》,臺灣臺北市:正中書局,1987。
嚴靈峰編著:《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臺灣:正中書局印行,1975。
鐘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鐘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鐘泰著、陳贇編:《鐘泰學術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日﹞中井積德:《古詩逢源》,靜嘉堂文庫藏明治寫本,山西大學國學研究院複印本。
﹝日﹞藤原岩友:《巫系文學論》,東京:大學書房,1969。
﹝比利時﹞鐘鳴旦、杜鼎克、蒙曦主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臺北利氏學社,第十六冊,2009。
﹝波蘭﹞英加登著,陳燕谷、曉禾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
﹝美﹞J.Hillis Miller著,陳東榮譯:〈時間的地理誌:丁尼生的眼淚〉,《中外文學》二十二卷四期
﹝美﹞韋勒克(René Wellek)、﹝美﹞華倫(Austi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美﹞勒內.韋勒克、﹝美﹞奧斯丁.沃倫著,劉象愚、邢培明、陳聖生、李哲明譯:《文學理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美﹞雷可夫(George Lakoff)、﹝美﹞詹森(Mark・Johnosn)合著,周世箴譯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6。
﹝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美﹞羅伯特・所羅門、凱思琳・希金斯著,張卜天譯《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
﹝英﹞伊莉莎白.弗洛恩德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
﹝意﹞昂貝多˙艾柯:《詮釋與過度詮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德﹞H.R.姚斯:《走向接受美學》,周甯、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德﹞伊瑟爾:《閱讀過程:一種現象學的論述》,《隱含的讀者》,霍布金斯大學,1974。
﹝德﹞凱西勒著、劉述先譯:《論人》,台中:東海大學,1959。
2、期刊論文
王小滕:〈莊子「變」的哲思探析〉,《東華人文學報》,第十八期,2011年元月,頁1-30。
王邦雄:〈莊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中國哲學論集(增訂三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朱思信:〈談《莊子》寓言〉,《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頁33-40。
朱哲:〈先秦道家的天人哲學論〉,《宗教哲學》第五卷第二期,頁93-108。
李亦園:〈和諧與均衡——民間信仰的宇宙詮釋與心靈慰藉模型〉,現代人心靈的真空及其補償研討會論文,中原大學,76年5月,頁1-26。
李光摩:〈《桃花源記旁證》發覆〉,《學術研究》,2012年第6期,頁139-144。
李炳海:〈祭星主祈風雨的生動畫面——《九歌˙東皇太一》新探〉,《求索》,1988,(06),頁86-91。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頁287-318。
段毅、武家璧:〈靖邊渠樹壕東漢璧畫墓天文圖考釋〉,《考古與文物》,2017年第1期,頁78-88。
胡厚宣:〈甲骨文所見商族鳥圖騰的新證據〉,《文物》,1977,第2期。
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鳥圖騰的遺跡〉,《歷史論叢》(中華書局,1964)第1輯。
唐君毅著:〈中國原始民族哲學心靈狀態之形成〉,《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臺北:學術書局,1988。
孫永健:〈鯤字音義考辨〉,《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一期,頁82-85。
徐振韜:〈從帛書《五星占》看先秦渾儀的創制〉,《考古》,1976年02期,頁89-94+84。
張存釗:〈《莊子.逍遙遊》中大鵬之神話溯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第8期,頁68-69+71。
張亨:〈莊子哲學與神話思維——道家思想溯源〉,《東方文化》,第21卷第2期,1983,頁115-135。
張洪興:〈論明代中後期莊子學的勃興及其表現特徵〉,《蘭州學刊》,2012.01,頁169-172+178。
張偉然:〈學問中的證與悟——陳寅恪、唐長孺對《桃花源記》的解讀〉,《中國政法大學人文論壇》第一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樹國:〈漏卮與《莊子》卮言探源〉,《文學遺產》,2021年第1期,頁48。
郭沫若:〈先秦天道觀之進展〉,《青銅時代》,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陳致:〈「逍遙」與「舒遟」:從連綿詞的幾種特別用法看傳世經典與出土文獻的解讀〉,《簡帛研究二○一五(春夏卷)》,頁1-14。
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清華學報》第11卷1期,1936年1月。
陳德和:〈黃老哲學的起源與特色〉,第三屆比較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南華,2002年5月。
童書業:〈三皇考序〉,《古史辨》第七冊(中),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馮時:〈《周易》乾坤卦爻辭研究〉,《中國文化》,2010年02期,頁65-93。
黃鳴:〈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與文學〉,《文學典故史話》,2008(6),頁35-43。
黃錦鋐:〈近三十年來之莊子學──專著部分〉(1951-1981)》,《漢學研究通訊》,第1卷1期,1982.02,頁3-5。
黃錦鋐:〈近三十年來之莊子學──論文部分(1951-1981)〉,《漢學研究通訊》,1卷4期,1982.02,頁147-149。
楊國強:〈莊子鯤鵬原型新探〉,《韶關大學學報》,第21卷第3期,2000.06,頁27-31。
楊闊:〈《莊子》的現實空間敘事與觀念空間敘事〉,《教師教育學報》,2010年04期(2010/07/04),頁181–184。
葉海煙:〈天人之間——回應周啟成〈莊子學派天人觀辨析〉〉,《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七卷第二期,頁193-195。
賈學鴻:〈《莊子》寓言連類相次的結構藝術〉,《北方論叢》,2007年01期,頁15-18。
劉秋固:〈莊子的神話思維與自我超越的文化心理及其民俗信仰〉,《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5期,頁179-204。
劉起釪:〈《洪範》成書時代考〉,《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03期,頁155-170。
劉寧:〈論地支十二字源自新石器時代星象〉,《考古與文物研究》,2020年第3期,頁71-79。
蔣振華:〈關於《莊子》寓言定分種種〉,《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1期,頁3-5。
簡光明:〈近二十年來之莊子學〉,《諸子學刊》第三輯,頁435-466。
3、學位論文
肖捷飛:《莊子寓言探析》,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明宣丞:《敘事學視野下的《莊子》寓言研究》。青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林振湘:《莊子神話意象研究——兼論莊子神話與山海經之關係》,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許迅:《《莊子》空間敘事研究》。江西師範大學,2013碩士學位論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