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陳百潭閩南語流行歌曲聲情分析
作者:王怡方
作者(外文):Wang, Yi-F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吳聖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陳百潭聲情實驗語言學閩南語歌曲Baitan Chensound art analysisLanguage experimentTaiwanese so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陳百潭是閩南語歌壇的奇葩。他不但能作詞、作曲,還身兼男歌手與製作人。他創作的多首閩南語流行歌曲,至今仍膾炙人口。
本文根據陳百潭創作的80首閩南語流行歌曲,由聲韻學的角度,進行音韻成分分析,與出現頻率統計,觀察字調與曲調的搭配關係,試圖探討這些歌曲的音韻特色,解釋它們受歡迎的原因。
首先利用PRAAT及SPPAS程式將陳百潭親自朗讀的歌詞作全面的聲學分析,用國際音標轉寫,分析陳百潭的閩南語音韻系統。再搭配曲調,作成歌詞成分分析與曲調走向對照表。再分別針對聲母、韻母、聲調、句式、曲調等方面,進行統計與相關性分析。藉著多種統計表格,具體描述陳百潭所作閩南語流行歌曲在「聲情」方面所展現的特色,總體來說,「聲情」的表現組成是透過許多元素搭配而成的,在交互組成下,必然形成各種妥協,而陳百潭歌曲之所以朗朗上口深得聽眾喜愛,主要原因在於使用半唸半唱的模式「唱歌」,且音域多落在一般人所接受的中音域,故這樣的唸唱調和成為其主要風格。
本文不但在文章風格學方面,完成了一項具體的個案分析。藉著訪談的機會,錄製了陳百潭親自朗讀的歌詞,也記載了他創作的心路歷程與作詞作曲的理念,為閩南語流行歌曲發展史,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Baitan Chen is an excellent Taiwanese singer. He not only writes lyrics and melodies but also a singer and producer. Many Taiwanese pop songs were composed from him. According to the 80 Taiwanese pop songs composed by Baitan Chen, 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ology of phonology to analyzes the phonological components, counts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and the colloc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d tones and the tunes. This research also tried to explore the ph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ongs and explain why they are popular.
Thus, this research would use PRAAT and SPPAS programs to perform a comprehensive acoustic analysis of the lyrics read by Baitan Chen and use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symbols to transcribe the lyrics to analyze Baitan Chen’s Taiwanese phonetic rhyme system at first. In the second, the results would compose a comparison table of lyrics composition analysis and tune trend. Then carry out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initials, finals, tones, sentence patterns, tunes, etc. respectively. Using a variety of statistical tables, describe in detai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 sound art " of Taiwanese pop songs by Baitan Chen
The expressive composition of " sound art " is form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many elements in generally. Under the interactive composition, various compromises will inevitably be formed. The main reason why Baitan Chen’s songs are catchy and popular among listeners is that they use the half-read half-sing mode of "singing". The range is mostly in the middle range accepted by ordinary people. Therefore, such singing and singing become his main style.
This research not only completes a specific case analysis in terms of article styl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interview, he recorded the lyrics read by Baitan Chen. The interview also recorded his creative mentality and philosophy of writing and composing, leaving valuable first-hand inform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aiwanese pop songs.
一、書籍(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1.Eduard Hanslick 著、陳慧珊譯,(1997)《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臺北:世界文物。
2.丁邦新,(1985)《臺灣語言源流》,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丁邦新、張雙慶,(2002)《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中國文學出版社。
4.文 翰,(1994)《流行音樂啟示錄》,臺北:萬象圖書。
5.王士元,(1988)《語言與語音》,臺北:文鶴。
6.王士元、彭剛,(2006)《語言.語音與技術》,上海:上海敎育出版社。
7.王南梅,(2009)《言語聲學分析(Acoustic Analysis of Speech 》,臺北:合記。
8.王朝聞,(1981)《美學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9.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10.王櫻芬,(1943)《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出版。
11.石計生,(2014)《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臺灣歌謠年代》,臺北:唐山出版。
12.朱光潛,(1958)《文藝心理學》,臺北:台灣開明書局。
13.朱曉農,(2010)《語音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14.何冬凡,(2005)《台語真簡單:台語快速入門》,臺北:三思堂文化。
15.吳玲宜,(2004)《台灣前輩音樂家群相》,臺北:大呂出版社。
16.吳祖強,(2003)《曲式與作品分析》,北京:新華書店。
17.吳國安,(2001)《台語e疊詞擬聲語》,臺北:現代台語文研究室。
18.吳國禎,(2016)《台語流行音樂史》,高雄:高市文化局。
19.呂鈺秀,(2007)《臺灣音樂史》,臺北:五南圖書。
20.呂鈺秀,(2009)《音樂學探索-臺灣音樂樂研究的新面向》,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1.宋 瑾,(2004)《西方音樂從現代到後現代》,上海:上海音樂出版。
22.李明璁,(2015)《時代迴音——記憶中的臺灣流行音樂》,臺北:大塊文化出版。
23.李明璁,(2015)《樂進未來——臺灣流行音樂的十個關鍵課題》,臺北:大塊文化出版。
24.李時銘,(2004)《詩歌與音樂論稿》,臺北:里仁出版社。
25.李勤岸,(2008)《台灣羅馬字拼音圖解》,台南:開朗雜誌。
26.李筱峰,(1998)《解讀二二八》,臺北:玉山出版社。
27.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臺北:玉山出版社。
28.杜文靖,(1993)《大家來唱台灣歌》,臺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29.杜文靖,(2005)《臺灣歌謠歌詞呈現的臺灣意識》,臺北:北縣文化局。
30.沈冬主編,(2013)《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臺北:臺大圖書館出版。
31.貝先明、向檸,(2016)《實驗語音學的基本原理與PRAAT軟件操作》,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32.周世箴,(2003)《語言學與詩歌詮釋》,臺北:晨星出版社。
33.周長楫,(1996)《詩詞閩南話讀音與押韻》,高雄:敦理。
34.周長楫,(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臺灣的傳播》,臺北:台笠出版社。
35.林 二、簡上仁,(1979)《臺灣民俗歌謠》,臺北:眾文圖書。
36.林央敏,(2005)《希望的世紀》,臺北:前衛。
37.林正三 ,(1999)《閩南語聲韻學簡述:附韻鏡》,臺北:廣文書局。
38.林松源 ,(2001)《台灣話語音研究》,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39.林 燾、王理嘉,(1995)《語音學教程》,臺北:五南。
40.武俊達,(1999)《戲曲音樂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41.竺家寧,(2001)《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42.竺家寧,(2016)《語音學之旅》,臺北:新學林出版公司。
43.柳若邊,(2019)《最專業的語音辨識全書:使用深度學習實作》,臺北:深智數位。
44.段鍾沂,(2011)《滾石30專輯全紀錄 1981~》,臺北:滾石文化出版。
45.洪惟仁,(1985)《臺灣河佬語聲調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46.洪惟仁,(1992)《臺灣方言之旅》,臺北:前衛出版社。
47.洪惟仁,(1996)《台灣話音韻入門》,臺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
48.洪惟仁,(1996)《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49.洪惟仁,(2019)《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區分 理論與方法》,臺北:前衛出版社。
50.胡甫才,(1958)《詩體釋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1.孫德銘、莊永銘,(1994)《臺灣歌謠鄉土情》,臺北:孫德銘出版。
52.徐玫玲,(2014)《解析臺語流行歌曲-鄉愁、翻轉與逆襲》,臺北:東和音樂。
53.徐玫玲、嚴綠芬,(2006)《台灣的音樂》,臺北:李登輝學校。
54.徐富美、高林傳,(2009)〈歌詞聲調與旋律曲調相諧和的電腦檢測〉,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55.翁嘉銘,(1996)《迷迷之音:蛻變中的臺灣流行歌曲》,臺北:萬象出版。
56.翁嘉銘,(2010)《樂光流影:臺灣流行音樂思路》,臺北:典藏文創出版。
57.馬壯寰,(2008)《索緒爾語言理論要點評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8.馬重奇,(2002)《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59.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60.張光宇,(2003)《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
61.張君玫,(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巨流。
62.張洪模,(1993)《音樂美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
63.張娣明,(2013)《歌謠與臺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
64.張振興,(1989)《臺灣閩南方言記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5.張清郎,(2000)《如何演唱臺灣歌曲》,臺北:前程企業管理。
66.張銀樹,(2006)《音樂、文學與教育》,臺北:輔仁大學出版。
67.張德水,(1992)《激動,台灣的歷史》,臺北:前衛。
68.張德明,(1995)《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出版社。
69.張慧美,(2014)《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出版社。
70.張鐵志,(2010)《時代的噪音》,臺北:印刻文學出版。
71.張鐵志,(2011)《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臺北:商周出版。
72.教育部,(2008)《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臺北:教育部。
73.曹志耘,(2004)《漢語語言學文萃方言卷》,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74.曹逢甫、蔡美慧 ,(1995)《臺灣閩南語論文集》,臺北:文鶴。
75.莊永明,(1993)《傳唱台灣》,臺北:時報週刊。
76.莊永明,(1994)《台灣歌謠追想曲》,臺北:前衛出版社。
77.莊永明,(2011)《臺灣歌謠:我聽我唱我寫》,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
78.莊永明、陳郁秀,(1997)《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臺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79.莊婕筠,(2004)《音樂治療》,臺北:心理出版社。
80.許常惠,(1996)《台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81.許極燉,(1994)《臺語文字化的方向》,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
82.許極燉,(1998)《台灣語槪論》,臺北:前衛出版社。
83.郭長揚,(1996)《中國藝術歌曲曲調分析》,臺北:樂韻出版社。
84.郭麗娟,(2002)《台灣歌謠臉譜》,臺北:玉山社出版社。
85.郭麗娟,(2005)《寶島歌聲之壹》,臺北:玉山出版社。
86.陳俊光,(2011)《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修訂版)》,臺北:文鶴。
87.陳郁秀,(1996)《音樂台灣》,臺北:時報文化。
88.陳郁秀,(1997)《臺灣音樂閱覽》,臺北:玉山。
89.陳新雄,(2005)《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90.陳碧娟,(1995)《臺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臺北:樂韻出版社。
91.陳蝶衣,(1977)《流行歌曲譚》,臺北:中華日報。
92.曾遂今,(1993)《現代通俗歌曲觀念與技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93.曾慧佳,(1997)《由流行歌曲的歌詞演變來看臺灣的社會變遷:1945~1995》,臺北:五南出版。
94.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臺北:桂冠。
95.賀登崧,(2003)《漢語方言地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96.黃 仁,(1994)《悲情台語片》,臺北:萬象出版社。
97.黃文車,(2008)《日治時期臺灣閩南歌謠研究》,臺北:文津出版。
98.黃文車,(2009)《行醫濟人命、唱歌分人聽—林清月及其作品整理研究》,臺北:文津。
99.黃信彰,(2009)《李臨秋與望春風的年代》,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00.黃信彰,(2009)《傳唱臺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101.黃春明,(1976)《鄉土組曲》,臺北:遠流。
102.黃美娥,(2004)《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
103.黃惠君,(2006)《雨夜花飄望春風:臺灣歌謠奇才鄧雨賢和他的音樂時代》,臺北:臺北228紀念館。
104.黃裕元,(2005)《臺灣阿歌歌:歌唱王國的心情點播》,臺北:向陽文化。
105.楊兆禎,(1970)《歌唱理論與實踐》,臺北:全音出版社。
106.楊克隆,(2007)《台灣歌謠欣賞》,臺北:新文京。
107.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108.楊瑞慶,(1994)《通俗歌曲創作漫談》,臺北:世界圖書出版社。
109.楊嘉主,(2015)《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10.楊蔭瀏,(1986)《語言與音樂》,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11.楊麗仙,(1984)《臺灣西洋音樂史綱》,臺北:橄欖基金會。
112.楊麗祝,(2003)《歌謠與生活》,臺北:稻鄉出版社。
113.葉德明,(2008)《華語語音學:語音理論上篇》,臺北:師大書苑。
114.葉德明、張孝裕,(2000)《中國語發音續篇》,臺北:國立編譯館。
115.葉龍彥,(1895)《臺灣唱片思想起 : 1895-1999》,臺北:博揚文化。
116.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
117.葛 濤,(2009)《唱片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18.董同龢,(1965)《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19.董同龢、趙榮琅、藍亞秀,(1967)《記臺灣的一種閩南語》,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20.董忠司,(1991)《台灣地區的閩南方言簡述-臺北市、台南市、鹿港、宜蘭方言音系的介紹》,新竹:新竹師範學院編印。
121.董忠司,(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臺北:文建會。
122.董忠司,(2001)《臺灣語語音入門》,臺北:遠流。
123.董忠司,(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24.詹伯慧,(1991)《現代漢語方言》,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社。
125.臧汀生,(1980)《臺灣閩南語歌謠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6.劉志明,(1998)《西洋音樂史與風格》,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127.劉秀庭,(2002)《曾仲影的音樂生涯》,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128.劉琢瑜,(2004)《怎樣唱好戲》,臺北:威秀出版社。
129.劉靖之,(2009)《中國新音樂史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30.蔡振家,(2011)《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131.蔡振家,(2013)《音樂認知心理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132.蔡振家、陳容珊,(2017)《 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從認知心理學出發,
探索華語抒情歌曲的結構與情感》,臺北:臉譜出版社。
133.蔡慧玉,(1997)《走過兩個時代的人--臺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籌備處。
134.鄭良偉,(1987)《臺語與國語字音對應規律的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5.鄭良偉、鄭謝淑娟,(1977)《臺灣福建話的語音結構及標音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6.鄭恆隆、郭麗娟,(2002)《臺灣歌謠臉譜》,臺北:玉山社。
137.鄭英敏,(1995)《鄉土音樂》,臺北:臺北市教師協會編印。
138.鄭靜宜,(2011)《語音聲學:說話聲音的科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139.盧廣誠,(2003)《臺灣閩南語槪要》,臺北:南天書局。
140.賴淳彥,(1999)《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代》,臺北:吳三連基金會。
141.薛鳳生,(1986)《國語音系解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42.謝艾潔,(1997)《鄧雨賢音樂與我》,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143.謝奇任,(2006)《國際唱片工業研究-跨國唱片公司的全球化、本土化、數位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44.謝雲飛,(1971)《中國聲韻學大綱》,臺北:蘭臺書局。
145.謝雲飛,(1978)《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46.簡上仁,(1988)談光復前本省古老歌謠的價值和意義。台灣音樂之旅,臺北:自立報系出版部。
147.簡上仁,(1988)《台灣音樂之旅》,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
148.簡上仁,(1992)《台灣民謠》,臺北:眾文圖書。
149.簡上仁,(2001)《台灣福佬語: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及創作之研究》,臺北:眾文圖書。
150.簡上仁、林二,(1984)《臺灣民間歌謠》,臺北:眾文。
151.羅悅全,(2015)《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探索》,臺北:立方文化聯合出版。
152.鐘榮富,(2002)《台語的語音基礎》,臺北:文鶴。
153.龔煌城、姚榮松、洪惟仁,(1994)《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四年期-臺灣南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國科會計畫。

二、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順序)
1.孔仁芳,(2013)《臺灣當代客家歌曲研究與演唱詮釋》,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博士論文。
2.方漵溱,(2000)《日據時代台語創作歌曲之研究:一九三二~一九三九》,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3.王欣瑜,(2010)《跟我們的土地糴歌:林生祥與鍾永豐的音樂文本與社會實踐》,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4.王真如,(2010)《葉俊麟及其歌詩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5.王淳眉,(2016)《製作類型:戰後國語通俗音樂「流行曲」與「搖滾樂」的系譜考察,從「滾石」、「飛碟」到「水晶」》,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6.朱介英,(2011)《戰後台語歌曲的殖民想像與文化書寫1950~1970》,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7.江亭誼,(2009)《華語流行歌曲中國風現象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
8.何金鳳,(2004)《國語老歌內容形式及風格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語言教學碩士論文。
9.吳心韻,(2015)《臺灣臺語歌手與市場互動-以吳淑敏為例》,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10.吳淑惠,(1979)《聲響與文情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1.吳聲鋒,(2014)《使用於中文自發性語音辨認之聲學模式及韻律模式》,國立交通大學電信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2.李宗寶,(2012)《利用K最近鄰居法辨識中文單音及舌齒音的探討》,國立中興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李東霖,(2015)《黃俊郎流行歌詞研究》,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
14.李泳杰,(2007)《國語流行歌曲成為經典之過程:以紅包場作為實踐場域》,臺大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15.李雨珍,(2007)《數位時代下臺灣音樂人之創作行為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6.李姿倫,(2008)《台灣閩南語口語變調與韻律分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周宗憲,(2011)《葉俊麟台語流行歌詞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類。
18.周美香,(2008)《路寒袖台語歌詩的語言美研究──以語音和聲情為中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周嘉郁,(2008)《追憶「幸福」年代—回首合唱教育家林福裕的音樂人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林乃乙,(2009)《日治時期臺灣閩南語流行歌謠對傳統文學之承祧連結與轉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21.林良哲,(2009)《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林怡君,(2008)《地方節慶的網絡治理模式——以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為例》,臺大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23.林怡瑄,(2003)《臺灣「獨立唱片」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文。
24.林豈含,(2018)《臺灣閩南語金曲歌曲用韻研究(1990~2015)》,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25.林敏華,(2008)《1930、40年代上海流行歌曲之歌詞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研究所論文。
26.林森仁,(2004)《解嚴以來台語流行歌曲研究--歷史探索與語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27.林雅秋,(2012)《集句與犯調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8.林瑛琪,(2010)《的音樂與音樂家》,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29.林曉文,(2014)《徐志摩詩的韻律風格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0.邱明怡,(2010)《蕭泰然四首台語藝術歌曲的詮釋與》,台南科技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31.邱婉婷,(2011)《「寶島低音歌王」之路:洪一峰創作與混血歌曲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
32.邱雅芳,(2009)《南方作為帝國欲望: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臺灣書寫》,國立政治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3.邱蘭婷,(2006)《臺灣意識歌曲研究——以閩南語歌謠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4.俞大惠,(2016)《十方一念──林夕2004~2014國語歌詞修辭探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35.段文琦,(2017)《以頻譜解析度探討華語聲母聽辨難易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36.洪文傑,(2011)《台灣國台語流行歌曲之比較研究》,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7.洪惟仁,(2003)《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8.洪梅芳,(2005)《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9.洪慧鈺,(2006)《台灣閩南語擬聲詞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40.高仲恆,(2011)《國家、市場與音樂-戒嚴時期台灣愛國歌曲的流變(1949-1987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41.商慧珍,(2009)《紀露霞的流行音樂世界-其音樂聲響的演變》,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音樂學組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42.張苑伶,(2010)《日治時期歌仔戲樂師蘇桐陳秋霖陳冠華台與流行歌曲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系碩士班。
43.張修瑞,(2019)《端對端語音辨識技術於電腦輔助發音訓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44.張哲修,(2009)《新台語歌運動的政治想像》,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45.張哲修,(2008)《新台語歌的政治想像》,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46.張釗維,(1992)《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臺灣現代民歌發展史:建制,正當性論述與表現形式的建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47.張清郎,(2009)《台灣歌曲之「字調、詞調」與「曲調、歌調」之美學關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48.張瑋芩,(2011)《當日語歌化身為台語歌—文夏翻唱歌曲詞曲配合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9.張璧瑩,(2005)《戒嚴時期臺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50.許怡雯,(2010)《從寶島歌后到音樂藝術家-紀露霞演唱生命史之社會學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1.許凱琳,(2005)《日治時期放送節目音樂內容之研究,1937-1941》,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2.許樂加,(2013)《韻律結構及音段對聲情現象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班。
53.郭庭彰,(2015)《葉俊麟臺語流行歌詞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
54.郭詠茹,(2015)《戒嚴時期(1949-1987)國、臺語流行歌曲歌詞意涵的比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
55.陳永哲,(2018)《基於深度學習之端對端閩南語語音辨識》,國立臺灣大學電信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6.陳奈君,(1991)《流行歌曲與文化消費》,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57.陳怡君,(2016)《臺灣戒嚴時期流行歌曲的禁歌研究》,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58.陳舒環,(2012)《戰後(1950-1970)日臺翻唱曲音樂風格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59.陳禕璠,(2010)《90以來台語創作歌之鄉土情懷》,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60.陳錫章,(2009)《一九三O、四O年代上海流行歌曲之歌詞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
61.陳麒盟,(2011)《葉俊麟及其閩南語流行歌詞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班。
62.曾大衡,(2016)〈華語當代流行歌曲與戲曲曲體形式的關聯性〉,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論文。
63.曾華璽,(2018)《以變調與斷詞改善台語語音辨識並以諧音建置台語幽默對話特徵》,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64.黃以丞,(2007)《台灣閩南語漳泉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5.黃玲娥,(2018)《「演歌」在台灣的發展與變遷 ―透過「演歌」愛好者的調查》,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66.黃國超,(2010)《製造「原」聲:臺灣山地歌曲的政治、經濟與美學再現(1930-1979)》,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學位論文。
67.黃湛森,(2003)《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77)》,香港大學哲學博士論文。
68.黃筱晰,(2011)《流行音樂應用五聲音階素材的研究——「以2003–2008年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學碩士班論文。
69.黃裕元,(2000)《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0.黃裕元,(2011)《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71.黃詩茜,(2005)《三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2.黃曉君,(2009)《1930至196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與臺語電影之互動探討》,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73.楊克隆,(1998)《台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74.楊麗仙,(1984)《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台北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75.葉千詩,(2011)《臺灣閩南語流行歌詞的文學性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76.臧汀生,(1979)《臺灣民間歌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77.臧汀生,(1989)《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謡新探》,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78.趙 婷,(2009)《音樂及政治-戒嚴時期禁歌之研究》,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9.劉兆恩,(2013)《臺語流行歌曲社會關懷精神發展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80.劉建志,(2012)《當代國語流行歌曲創作及相關問題之研究—90年代迄今之考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1.劉祐銘,(2010)《臺灣國語流行歌曲歌詞用韻研究(1998~2008)》,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82.蔡佩吟,(2011)《Káu-Kuài的歌聲—郭大誠台語歌詞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
83.鄭淑珍,(2010)《臺灣閩南語流行歌曲「雨」、「夜」、「花」意象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84.鄭淑儀,(1982)《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85.蕭曼茹,(2008)《台語歌曲與國家統治》,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86.賴靖珉,(2016)《流行歌曲與臺灣社會之互動(1945-2015)~以歌詞為中心之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
87.戴慈容,(2009)《解讀江蕙流行歌詞中的性別意涵》,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
88.謝味珍,(2007)《閩南語語音系統的聲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89.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90.羅天宏,(2019)《探討聲學模型化技術與半監督鑑別式訓練於語音辨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91.蘇正偉,(1994)《臺灣通俗歌曲之發展與影響》,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92.鐘綺華,(2007)《70年代校園民歌內蘊與藝術性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
93.鶴田純,(2007)《1950、60年代「日本曲台語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
1.Brigitte Bigi,(2012)〈The SPPAS participation to Evalita 2011〉,Lecture Notes in Artifical Intelligence, LNAI-7689,頁312-321。
2.Brigitte Bigi,(2012)〈SPPAS: un outil user-friendly pour l’alignement texte/son〉,In Actes de la conférence conjointe JEP-TALN-RECITAL,頁85-92。
3.Brigitte Bigi,(2012)〈SPPAS: a tool for the phonetic segmentation of speech〉,In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LREC),頁1748-1755。
4.Brigitte Bigi,(2013)〈A phonetization approach for the forced-alignment task〉,In 3rd Less-Resourced Languages workshop and 6th Language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Poznań (Poland),頁397-410。
5.Brigitte Bigi,(2014)〈A Multilingual Text Normalization Approach〉,Human Language Technology Challenges for Computer Science and Linguistics,頁515-526。
6.Brigitte Bigi,(2015)〈SPPAS - Multi-lingual Approaches to the Automatic Annotation of Speech〉,The Phonetician111,頁54-69。
7.Brigitte Bigi,(2018)〈Annotation representation and file conversion tool〉,Contributi del Centro Linceo Interdisciplinare ‘Beniamino Segre’ 137,頁99-116。
8.Brigitte Bigi,(2019)〈Filtering multi-levels annotated data〉,In 9th Language & Technology Conference: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ies as a Challenge for Computer Science and Linguistics,頁13-14。
9.Brigitte Bigi, Armelle Brun, Jean-Paul Haton, Kamel Smaïli, Imed Zitouni,(2001)〈Dynamic Topic Identification: Towards Combination of Methods〉,In Proceedings of the Recent Advance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RANLP),頁255-257。
10.Brigitte Bigi, Armelle Brun, Jean-Paul Haton, Kamel Smaïli, Imed Zitouni,(2001)〈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pic Identification on Newspaper and E-mail〉,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ing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IEEE Computer Society (SPIRE),頁238-241。
11.Brigitte Bigi, Armelle Brun, Kamel Smaïli, Jean-Paul Haton,(2001)〈A Hierarchical Approach for Topic Identification〉,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Speech and Computer (SPECOM),頁1-4。
12.Brigitte Bigi, Béatrice Priego-Valverde,(2019)〈Search for Inter-Pausal Units: application to Cheese! Corpus〉,In 9th Language & Technology Conference: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ies as a Challenge for Computer Science and Linguistics,頁289-293。
13.Brigitte Bigi, Christine Meunier,(2018)〈Automatic segmentation of spontaneous speech〉,Revista de Estudos da Linguagem. International Thematic Issue: Speech Segmentation26(4),頁1489-1530。
14.Brigitte Bigi, Christine Meunier, Irina Nesterenko, Roxane Bertrand,(2010)〈Automatic detection of syllable boundaries in spontaneous speech〉,In Language Resource and Evaluation Conference (LREC),頁3285-3292。
15.Brigitte Bigi, Cristel Portes, Agnès Steuckardt, Marion Tellier,(2013)〈A multimodal study of answers to disruptions〉,ournal on Multimodal User Interfaces7(1-2),頁55-56。
16.Brigitte Bigi, Cristel Portes, Agnès Steuckardt, Marion Tellier,(2011)〈Catégoriser les réponses aux interruptions dans les débats politiques〉,In 18èmes conférence annuelle Traitement Automatique des Langues Naturelles (TALN),頁167-172。
17.Brigitte Bigi, Daniel Hirst,(2012)〈SPeech Phonetization Alignment and Syllabification (SPPAS): a tool for the automatic analysis of speech prosody〉,In Speech Prosody,頁19-22。
18.Brigitte Bigi, Renato De Mori, Marc El-Bèze, Thierry Spriet,(2000)〈A Fuzzy Decision Strategy for Topic Identification and Dynamic Selection of Language Models〉,Special Issue on Fuzzy Logic in Signal Processing, Signal Processing Journal80(6),頁1085-1097。
19.Brigitte Bigi, Yan Huang, Renato De Mori,(2004)〈Vocabulary and language model adaptation using information retrieval〉,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 (ICSLP),,頁1361-1364。
20.Carlyn Burris, Houri K. Vorperian, Marios Fourakis, Ray D. Kent and Daniel M. Bolt,(2014.2)〈Quantitative and Descriptive Comparison of Four Acoustic Analysis Systems: Vowel Measurements〉,《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卷57第1期,頁26-45。
21.Chien-Ju Hsu and Cynthia K. Thompson,(2018.2)〈Manual Versus Automated Narrative Analysis of Agrammatic Production Patterns: The Northwestern Narrative Language Analysis and Computerized Language Analysis〉,《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卷61第2期,頁373-385。

22.Claudio Carpineto, Renato De Mori, Giovanni Romano, Brigitte Bigi,(2001)〈An Information Theoretic Approach to Automatic Query Expansion〉,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19(1),頁1-27。
23.Daniel Hirst, Brigitte Bigi, Hyongsil Cho, Hongwei Ding, Sophie Herment, Ting Wang,(2013)〈Building OMProDat: an open multilingual prosodic database〉,In Proceedings of TRASP, Tools and Resources for the Analysis of Speech Prosody, a satellite workshop of Interspeech,頁11-14。
24.Dhanshree R. Gunjawate, Rohit Ravi and Rajashekhar Bellur,(2018.1)〈Acoustic Analysis of Voice in Singers: A Systematic Review〉,《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卷61第1期,頁40-51。
25.Ekaterini Derdemezis, Houri K. Vorperian, Ray D. Kent, Marios Fourakis, Emily L. Reinicke and Daniel M. Bolt,(2016.8)〈Optimizing Vowel Formant Measurements in Four Acoustic Analysis Systems for Diverse Speaker Groups〉,《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卷25第3期,頁335-354。
26.Elizabeth S. Heller Murray, Ashling A. Lupiani, Katharine R. Kolin, Roxanne K. Segina and Cara E. Stepp,(2019.7)〈Pitch Shifting With th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Eventide Eclipse: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Changes to the Speech Signal〉,《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卷62第7期,頁2270-2279。
27.Ellen Gurman Bard, Corine Astésano, Alice Turk, Mariapaola D'imperio, Noël Nguyen, Laurent Prévot, Brigitte Bigi,(2013)〈Aix MapTask: A (rather) new French resource for prosodic and discourse studies〉,In Proceedings of TRASP, Tools and Resources for the Analysis of Speech Prosody, a satellite workshop of Interspeech,頁15-19。
28.F. Stahlberg, T. Schlippe, S. Vogel, T. Schultz,(2012)〈Word segmentation through cross-lingual word-to-phoneme alignment〉。
29.FaustinoNúñez BatallaaRocíoGonzález MárquezaM. BelénPeláez GonzálezbIreneGonzález LabordabMaríaFernández FernándezbMartaMorato Galána,(2014.5)〈Acoustic Voice Analysis Using the Praat programmeComparative Study With the Dr. Speech Programme〉,《Acta Otorrinolaringologica (English Edition)》卷65第3期,頁170-176。
30.FelixStahlbergaTimSchlippeaStephanVogelbTanjaSchultz,(2016.1)〈Word segmentation and pronunciation extraction from phoneme sequences through cross-lingual word-to-phoneme alignment〉,《Computer Speech & Language》卷35,頁234-261。
31.GregShortaKeikichiHirosebMarikoKondoaNobuakiMinematsub,(2015.10)〈Automatic recognition of Japanese vowel length accounting for speaking rate and motivated by perception analysis〉,《Speech Communication》卷73,頁47-63。
32.IlariaTorre、Jeremy Goslin、LaurenceWhite,(2020.4)〈If your device could smile: People trust happy-sounding artificial agents mor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卷105,頁1-10。
33.Minh-Quang Vu, Laurent Besacier, Eric Castelli, Brigitte Bigi, Hervé Blanchon,(2004)〈Interchange Format-based Language Model for 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in Speech-to-Speech Translation〉,In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RIVF),頁47-50。
34.Philippe Blache, Brigitte Bigi, Laurent Prévot, Stéphane Rauzy, Julien Seinturier,(2010)〈Annotation schemes, annotation tools and the question of interoperability: from Typed Feature Structures to XML Schemas〉,In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obal Interoperability for Language Resource (ICGL),頁1-4。
35.Philippe Blache, Roxane Bertrand, Brigitte Bigi, Robert Espesser, Mathilde Guardiola, Stéphane Rauzy,(2011)〈Une expérience d'annotation à large échelle : le projet OTIM〉,In Journée Atala,頁1-3。
36.Pravin BhaskarRamtekeShashidhar G.Koolagudi,(2019.2)〈Phoneme boundary detection from speech: A rule based approach〉,《Speech Communication》卷107,頁1-17。
37.Quang Vu-minh, Laurent Besacier, Hervé Blanchon, Brigitte Bigi,(2004)〈Modèle de langage sémantique pour la RAP dans un contexte de traduction〉,In Proc. of 11èmes conférence annuelle Traitement Automatique des Langues Naturelles (TALN),頁1-6。
38.Sopheap Seng, Sethserey Sam, Viet-Bac Le, Brigitte Bigi, Laurent Besacier,(2008)〈Which unit for acoustic and language modeling for Khmer 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I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poken Languages Technologies for Under-resourced languages,頁33-38。
39.Timo B. Roettger aBodo Winter bHarald Baayen,(2019.3)〈Emergent data analysis in phonetic sciences: Towards pluralismand reproducibility〉,《Journal of Phonetics》卷73,頁1-7。
40.Yannick JadoulBill ThompsonBart de Boer,(2018.7)〈Introducing Parselmouth: A Python interface to Praat〉,《Journal of Phonetics》卷71,頁1-15。
41.王少靜,(2009.8)〈當代流行歌詞的文化底蘊及其審美風貌〉,《延安大學學報》第31卷第4期,頁83-87。
42.王 梅,(2009.9)〈現代流行歌曲流行、發展之思考〉,《湖北函授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頁150-151。
43.王維真,(1991.8)〈〈收酒矸〉與〈燒肉粽〉―兩首台語歌曲的故事〉,《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頁124-126。
44.石計生,(2009)〈社會環境中的感覺建構:寶島歌后紀露霞歌謠演唱史與臺灣民歌之研究〉,《社會理論學報》第12卷第2期,頁433-447。
45.江文瑜,(1996)〈從「抓狂」到「笑魁」——流行歌曲的語言選擇之語言社會學分析〉,《中外文學》第25卷第2期,頁60-81。
46.江文瑜、邱貴芬,(1997)〈查某儂嘛要抓狂——當代臺語流行女歌的後殖民女性主義詮釋與批判〉,《中外文學》第26期,頁23-48。
47.吳文瀚,(2009.7)〈論當代流行歌曲的類型劃分〉,《美與時代》第2009卷7B期,頁69-70。
78.吳聖雄,(2006)〈廣西省三江縣西南官話的聲調─單字調的計量觀察〉,《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頁541-552。
49.吳聖雄,(2014.10)〈愛拼才會贏〉的聲情分析,《聲韻論叢》第18期,頁123-144。
50.吳聖雄、江佳璐,(2018)〈廣西三江縣西南官話的元音格局〉,《漢語與漢藏語前沿研究—丁邦新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453-470。
51.呂訴上,(1943.8)〈臺灣流行歌的發祥地〉,《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頁93-95。
52.李筱峰,(1997)〈時代心聲:戰後二十年的臺灣歌謠與臺灣的政治和社會〉,《臺灣風物》第47卷3期,頁127-159。
53.杜文靖,(1995.9)〈光復後臺灣歌謠發展史〉,《文訊》第119期,頁23-27。
54.杜文靖,(2005.12)〈臺灣歌謠歌詞的文學藝術定位〉,《北縣文化》第87期,頁82-84。
55.杜文靖,(2006.12)〈臺灣創作歌謠詞曲名家葉俊麟、楊三郎〉,《北縣文化》第91期,頁29-34。
56.周世箴,(1995.5)〈聲韻與詩歌:聲韻類聚的聲情作用〉,《聲韻論叢》第8期,頁35-90。
57.林谷芳,(1995.9)〈藝術造詣與文化功能―從兩個角度下看流行音樂〉,《文訊》第81期,頁18-19。
58.林珍瑩,(2008.6)〈「文學與音樂」之課程設計——以流行音樂為例,談文學與音樂之關係〉,《高雄師大學報》第24期,頁87-104。
59.侯建州,(2007.7)〈詩與歌:臺灣華文現代詩與歌詞的關係問題試析〉,《玄奘人文學報》第9期,頁47-80。
60.施又文,(2008.11)〈三〇年代臺語愛情流行歌曲的修辭藝術〉,《明道通識論叢》第5期,頁97-119。
61.洪惟仁,(2013.1)〈台灣的語種分布語分區〉,《語言暨語言學》第14卷第2期,頁315-369。
62.翁嘉銘,(1995.9)〈時代的歌聲風景〉,《文訊》第119期,頁36-38。
63.郝世寧,(2010.6)〈析流行歌曲歌詞的超常搭配現象〉,《語文學刊》第 2010卷第6A期,頁21-22。
64.崔婭輝,(2008.12)〈流行歌曲歌詞中重疊現象探析〉,《現代語文》第2008卷第36期,頁53-55。
65.張屏生,(2007)〈閩南語辭典所列方言變體的處理回顧與發展〉,《小川尚義一百年會議文本》,頁1-19。
66.張清郎,(2009.5)〈「臺灣歌曲」之「字調、詞句調」(Words)與「曲調、歌調」(Melody)之美學關係〉,《音樂研究》第13期,頁157-208。
67.張釧維,(1991.8)〈流行歌謠 詞曲作家大事記(初稿)〉,《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頁130-151。
68.梁鴻彬、王逸如,(2019)〈國語語音辨識系統中之人名語言模型〉,《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Speech Processing
ROCLING 2019》(會議),頁343-357。
69.陳君凡,(2010.3)〈也談流行歌曲〉,《美與時代》第 2010卷第3B期,頁52-54。
70.陳培豐,(2008.6)〈從三種演歌來看重層殖民下的臺灣圖像〉,《臺灣史研究》第15卷第2期,頁79-133。
71.陳淑娟,(2009)〈台灣閩南語元音系統及陰、陽入聲調的變異與變化—台灣閩南語的字表調查分析〉,《台灣語文研究》第3期,頁157-178。
72.陳淑娟、杜佳倫,(2011.12)〈臺北市泉腔閩南語央元音的變異與變化〉,《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頁329-370。
73.陳富容,(2011.6)〈現代華語流行歌詞格律初探〉,《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2期,頁75-100。
74.馮怡蓁,(2012.9)〈自然語料中語音變異對語音認知之影響—語音語料庫之建置及其應用〉,《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3卷4期,頁131-143。
75.黃文車,(2006.7)〈談林清月《仿詞體之流行歌》之相關臺灣歌謠創作——從七字仔到白話流行歌曲的過渡〉,《民間文學研究通訊》第2期,頁1-34。
76.黃文車,(2011.7)〈從電影主題曲到臺語流行歌詞的實踐意義——以李臨秋戰前作品為探討對象〉,《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第7期,頁74-93。
77.黃國超,(2011.10)〈臺灣戰後本土山地唱片的興起:鈴鈴唱片個案研究(1961-1979)〉,《臺灣學誌》第4期,頁1-43。
78.黃維樑,(2004.6)〈文學的音樂性〉,《臺灣詩學學刊》第3期,頁49-54。
79.董同龢,(1959)〈四個閩南方言〉,《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0卷第2期,頁729-1042。
80.劉秀雪,(2018.11)〈華閩雙語人元音分布變異—以臺南為例〉,《東吳中文學報》第36期,頁181-225。
81.蔡懋堂,(1960.5)〈近三十五年來的台灣流行歌〉,《台灣風物》第11卷5期,頁69-70。
82.鍾榮富,(2011.3)〈語音聲學及其應用〉,《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2卷2期,頁103-109。
83.鍾榮富,(2013.6)〈河婆客家話元音的聲學特性〉,《客家研究》第6卷第1期,頁1-36。

四、報章雜誌(依筆劃順序排列)
1.〈布袋戲捧紅歌星西卿〉,《聯合報》,1971年8月25日。
2.〈金曲龍虎榜—票選歌曲活動今起登場〉,《民生報》,1989年9月19日。
3.〈金曲龍虎榜—投票過程〉,《民生報》,1990年1月20日。
4.〈金曲龍虎榜—春季第4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2月24日。
5.〈金曲龍虎榜—夏季第1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4月21日。
6.〈金曲龍虎榜—夏季第2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4月28日。
7.〈金曲龍虎榜—夏季第3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5月5日。
8.〈金曲龍虎榜—夏季第4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5月12日。
9.〈金曲龍虎榜—夏季第5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5月19日。
10.〈金曲龍虎榜—夏季第6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5月26日。
11.〈金曲龍虎榜—夏季第7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6月2日。
12.〈金曲龍虎榜—夏季第8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6月9日。
13.〈金曲龍虎榜—夏季第9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6月16日。
14.〈金曲龍虎榜—夏季第10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6月23日。
15.〈金曲龍虎榜—夏季第11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6月30日。
16.〈金曲龍虎榜—夏季第12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7月7日。
17.〈金曲龍虎榜—夏季總排行榜單〉,《民生報》,1990年7月14日。
18.〈金曲龍虎榜—秋季第1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7月21日。
19.〈金曲龍虎榜—冬季第1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10月20日。
20.〈金曲龍虎榜—冬季第2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10月27日。
21.〈金曲龍虎榜—冬季第3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11月3日。
22.〈金曲龍虎榜—冬季第4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11月10日。
23.〈金曲龍虎榜—冬季第5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11月17日。
24.〈金曲龍虎榜—冬季第6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11月24日。
25.〈金曲龍虎榜—冬季第7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12月1日。
26.〈金曲龍虎榜—冬季第8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12月8日。
27.〈金曲龍虎榜—冬季第9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12月15日。
28.〈金曲龍虎榜—冬季第10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12月22日。
29.〈金曲龍虎榜—冬季第11週榜單〉,《民生報》,1990年12月29日。
30.〈金曲龍虎榜—1990年全年度總排行榜單〉,《民生報》,1991年1月21日。
31.〈金曲龍虎榜—春季第1週榜單〉,《民生報》,1991年2月9日。
32.〈金曲龍虎榜—春季第2、3週榜單〉,《民生報》,1991年3月2日。
33.〈金曲龍虎榜—春季第4週榜單〉,《民生報》,1991年3月9日。
34.〈金曲龍虎榜—夏季第12週榜單〉,《民生報》,1991年7月13日。
35.〈金曲龍虎榜—秋季第1週榜單〉,《民生報》,1991年7月27日。
36.〈金曲龍虎榜—秋季第2週榜單〉,《民生報》,1991年8月3日。
37.〈金曲龍虎榜—秋季第3週榜單〉,《民生報》,1991年8月10日。
38.〈金曲龍虎榜—秋季第4週榜單〉,《民生報》,1991年8月17日。
39.〈金曲龍虎榜—秋季第5週榜單〉,《民生報》,1991年8月24日。
40.〈金曲龍虎榜—秋季第6週榜單〉,《民生報》,1991年8月31日。
41.〈金曲龍虎榜—秋季總排行榜單〉,《民生報》,1991年10月19日。
42.〈金曲龍虎榜—1992年冬季第12、13週榜單〉,《民生報》,1993年1月2日。
43.〈談文夏,文夏談〉,《中華日報》,1965年12月31日。
44.冬 禾,〈台語歌與台語流行歌〉,《中華日報》、1965年7月30日。
45.史白靈,〈台語歌曲演變的方向〉,《聯合報》,1965年7月26日。
46.李世聰,〈亟待改進的台語歌〉,《中華日報》、1965年8月24。
47.李世聰,〈亟待改進的台語歌〉,《中華日報》、1965年8月24。
48.佩 韋,〈平心靜氣談台語歌曲〉,《中華日報》、1965年8月8
49.柏 楊,〈歌唱片風靡日本〉,《中華日報》,1966年6月7日。
50.家 欣,〈如何改進台語歌〉,《新聞報》,1965年1月6日。
51.淡 雲,〈關於台語歌曲:不能全怪歌星〉,《中華日報》、1965年8月5日。
52.陳和平,〈談寶島之歌〉,《台灣晚報》,1967年8月25日。
53.陳恨美,〈文夏談台語歌曲的發展〉,《中華日報》,1965年7月13。
54.寒 得,〈台語歌曲與歌星的新趨勢〉,《台灣日報》1965年5月15日。
55.蔡有信,〈也談台語歌曲的發展〉,《中華日報》、1965年7月27。
56.樹 先,〈也談:台語歌〉,《新聞報》,1965年1月1日。

五、網路資料
1.《104年資深音樂人口述歷史—陳百潭》(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MVuawhDTE
2.《中視改變的起點–音樂大師陳百潭 跨越生死的人生體悟》(2017):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Wh3INTEI8
3.KKBOX:https://www.kkbox.com/tw/tc/
4.PRAAT官網:http://www.fon.hum.uva.nl/praat/
5.SPPAS官網:http://www.sppas.org/
6.台灣流行音樂資料庫:https://www.pmdb.org.taipei/
7.佳佳唱片:https://www.ccr.com.tw/goods/233843
8.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http://dict.concised.moe.edu.tw/jbdic/
9.陳相瑜的音樂世界:https://hysylvia.blogspot.com/2018/04/blog-post_8.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