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趙雲信仰與傳說研究-以中國與臺灣為考察範圍
作者:葉威伸
作者(外文):Wei-Shen Yeh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彭衍綸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趙雲(趙子龍)傳說民間信仰歷史記憶三國演義方志三國歷史遺跡Chao Yun(Chao Zi Long)LegendsFolk beliefHistorical memory“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Local chroniclesHistorical heritag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趙雲為現今家喻戶曉的三國歷史名將,但在陳壽《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的描述極為簡短,隨後裴松之做注才稍微豐富他的生平功業;及至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趙雲的歷史與藝術形象方提升到了至高的地位。然而,自明清以後,受到《三國演義》傳播、戲曲及民間說話藝術等影響,各地開始出現崇祀趙雲的祠、墓與相關遺跡、紀念物,說明趙雲在某些地區受到地方官員及仕紳百姓的重視與崇拜,而趙雲的民間傳說也隨之發展、增多。
從明、清現存方志的祠祀、壇廟等諸志中,可以發現趙雲祠廟的分布並不廣,大多仍以歷史、《三國演義》或民間傳聞趙雲足跡曾屢及之地為主,其中以河北正定、湖南桂陽及四川大邑等地對趙雲信仰較為興盛。在趙雲未曾到訪的臺灣,亦有兩間始建於清代的子龍廟,早在同治年間纂輯出版的《臺灣府輿圖纂要》中有即以兩處以「子龍廟」為名的村莊名,正足以說明兩廟應於清中葉以前即已建廟而後因廟而成庄。
至於趙雲的民間傳說,在明、清方志中雖僅有湖北當陽〈當陽草〉及四川大邑〈漢趙順平侯顯靈退敵〉兩則傳說,但在近代出版的三國傳說故事集及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各地分卷中,卻有以清代方志記載的古蹟或地名發展成的風物傳說,如當陽的子龍街、太子橋與〈趙子龍單騎救主系列傳說〉,桂陽的萬軍泉與〈趙雲取桂陽〉及成都的子龍塘與〈子龍塘街〉等。而除了古蹟衍生的風物傳說外,各地開始亦出現不同型態特色的傳說:在湖北、湖南、四川成都與重慶等地的相關傳說大抵延續《三國演義》、戲曲故事發展,或以歷史為依據而自行衍生;四川大邑與臺灣則因其墓、廟,多為靈顯、建廟的主題式傳說;至於河北正定與臨城,不僅發展趙雲年少事跡傳說,還廣泛蒐錄、講述並移植、編寫各種傳說,將傳說歸諸於趙雲,使其成為箭垛式傳說人物。
本文從歷代地理志、明清現存方志、各地民間傳說故事集,並配合田野調查,來蒐集整理各地趙雲祠墓、遺跡紀念物和民間傳說等資料,並予以釐清並考證其歷史源流,不再局限以往僅從史傳、小說或戲劇表演藝術等面向來論趙雲,而是著重在民眾視角中的趙雲,以及了解人們如何形塑對趙雲的「歷史記憶」。因此本研究梳理了中國與臺灣各地趙雲民間信仰與傳說的發展情形;更體現走出經典的趙雲,仍在民間信仰與傳說中不斷持續演化與增長的文化價值。
Chao Yun is one of the famous characters in Chinese history, however, in the book of“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by Chen Shou, his efforts are not mentioned much in the main sections. Later, in the Pei Song Chi’s interpretation, he polished Chao Yun’s achievements, and moreover,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by Luo Guan Jhong, he raised Chao Yun’s historical and art image into the highest position at the time.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Ching Dynasty, the society was influenced by the historical romance. The trend of Chao Yun was popular around the different areas, which included his temples, historical heritages and mementos. The trend showed that how people and the government respected the effects of Chao Yun, thus, the legends of Chao Yun were developed rapidly at the time.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hronicles which were written in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Ching Dynasty, the temples of Chao Yun are not distributed extensively. From the history and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hich are referred to that most distributions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areas where Chao Yun ever visited. Some of them are focus on Hebei , Hunan and Sichuan province which Chao Yun’s achievements are revered by the local residents. Although Chao Yun never set foot in the Taiwan history, his legends is different with the historical romance and changed to exist as a belief in the society. There are two Zi-Long temples which were built in Ching Dynasty. In addition, based on early Taiwan history which recorded that there are two temples named Zi-Long temple. As the result of combining the local chronicle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which proved the Zi-Long culture was developed effectively in Taiwan since Ching Dynasty.
In the case of legends about Chao Yun, there were only two folk stories which sourced from Hubei Dangyan county and Sichuan Dayi county in Ming Dynasty to Ching Dynasty. However, the modern histories currently refer to the traditions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Chinese folklore literatures which were mentioned the historical interest and the toponyms that were created by Chao Yun culture. For example, the Zi-Long Street in Dangyan County, the Prince Royal Bridge, the Great army spring, the grave of Chao Yun at Nanyang County, and the Zi-Long pond in Sichuan Chengdu city, etc. Apart from these, there ar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legends spread widely around the Hubei, Hunan province and Sichuan Chengdu city, and the majority was referred to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moreover, the temples and mausoleum of Zi-Long were famous for efficacious stories in Sichuan Dayi county and Taiwan. Furthermore, the legends of Chao Yun in Hebei province were expanded as different performances, such as creating traditions of his boyhood, editing his records and public speeches of his stories. This trend led people to adorned Chao Yun for his heroic character and made his legends more and more.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and clarify the historical sources of Chao Yun. The content not only gathered materials from the local chronicles of the past dynasties, the records of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Ching Dynasty, and the popular traditions of various regions, but also combined the field surveys to organize the resources which included temples, heritages and legends. Through the deeply investigation which people can see Chao Yun from a completely perspective and understand how to create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him more than just discuss the appearances from the novels and drama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s of folk religions and legends about Chao Yun around various regions in China and Taiwan. Based on the typical historical recognition of Chao Yun, the culture value of his legends was developed effectively and constantly.
一、古代文獻(依作、編者朝代先後排列,朝代相同再依姓氏筆畫排列)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11第2版。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06。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據兩京遺編漢魏叢書影印。
東漢•趙曄,元•徐天祜音注:《吳越春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01。
西晉•司馬彪撰、梁•劉昭注補:《後漢書志》,北京:中華書局,2001.05。
西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10.04第二版。
西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
東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09。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2000。
南朝宋•范燁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1.05。
隋•陸法言撰,宋•陳彭年等重修:《覆宋本重修廣韻》,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唐•杜甫:《杜工部集》,湖南:岳麓書社,1987.05。
唐•柳宗元:《河東先生龍城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據民國十六年武進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影印。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覽》,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
北宋•歐陽修、宋祈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廣文出版社,1979。
南宋•陸游:《劍南詩鈔》,上海:大達圖書供應社,1935。
南宋•葛立方:《侍郎葛公歸愚集》,臺北:藝文出版社,1971。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五),2001.12。
元•佚名:《三國志平話》,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97。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1北京第5次印刷。
明•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10上海涵芬樓據明弘治本景印。
明•羅貫中撰,清•毛宗崗批,饒彬校訂:《三國演義》,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08第12版。
明•羅貫中著,沈伯俊評校:《沈伯俊評點三國演義》,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8.09。
清•王闓運:《湘綺樓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清•王定柱:《鴻泥日錄》,清道光七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
清•朱孔彰:《咸豐以來功臣別傳》,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清•李元:《蜀水經》,成都:巴蜀書社,1985.03。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12。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陶保廉著,劉滿點校:《辛卯侍行記》,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01。
清•陳夢雷編纂,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85.10。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清•趙一清:《三國志注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民國•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07。

二、志書(依修纂朝代排列,朝代相同再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古代志書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01。
北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11。
宋•盧憲撰,清•阮元輯編:《嘉定鎮江志》,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宛委別藏44。
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據咸豐五年粵雅堂本印。
南宋•祝穆撰、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北京:中華書局,2003.06。
南宋•歐陽忞:《宋本輿地廣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據國家圖書館藏宋刻遞修本影印。
元•俞希魯編纂:《至順鎮江志》,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06。
明•李賢等纂:《大明一統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據國立中央圖書館珍藏善本景印。
明•李采、範醇敬,清•張能鱗、彭欽纂:《明清嘉定州誌》,樂山:樂山日報社,2008.06。
明•周應中修,楊芳纂:《(萬曆)真定縣志》,明萬曆五年刊本,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古籍資料庫。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明•唐臣,雷禮纂修:《(嘉靖)真定府志》,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
明•陸應陽撰、清•蔡萬炳增輯:《廣輿記》,濟南市:齊魯書社,1996據湖南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六年聚錦堂科本影印。
明•楊佩修,劉黻纂:《(嘉靖)衡州府志》,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據嘉靖十五年岳亭書屋刊本影印,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59。
明•馮任修,張世雍等纂:《(天啟)成都府志》,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7.12,成都舊志叢書通志類7。
明•蔡懋昭修纂:《(隆慶)趙州志》,台北:新文豐出版,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2,1985。
明•虞懷忠,郭棐纂修:《四川總志》,濟南:齊魯書社出版,1996.8北京圖書館明萬曆刻本。
清•王基鞏修纂:《(康熙)安鄉縣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
清•孔傳金纂修,《(嘉慶)南陽府志》,嘉慶十二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方志。
清•有慶、王夢庚等修纂:《(道光)重慶府志》,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據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影印,《西南稀見方治文獻》第十七卷。
清•宋載:《(乾隆)大邑縣志》,清乾隆二十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方志。
清•宋錦修,李拔纂:《(乾隆)犍為縣志》,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6故宮珍本叢刊第214冊,四川府州縣志第10冊。
清•何紹章、馮壽鏡修,呂耀斗等纂:《光緒丹徒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06,《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29》。
清•吳鞏修,王來遴纂:《(嘉慶)邛州直隸州志》,成都:巴蜀書社,1992.08,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13。
清•吳鞏、董淳修,潘時彤等纂:《(嘉慶)華陽縣志》,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7.12據嘉慶廿一年刻本,成都舊志叢書通志類13。
清•佚名:《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4.10,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33。
清•阮恩光等修,王柏心等纂:《(同治)當陽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據同治五年修、民國二十四年重印本影印,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126。
清•李元才修,李葆員等纂:《(光緒)當陽縣補續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據光緒十五年鉛印本影印,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127。
清•和珅、穆彰阿等奉敕修纂:《大清一統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周承弼等修,王蔚等纂:《(同治)公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04據民國二十六年重印本影印,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125。
清•周鍾瑄修,陳夢林、李欽文纂:《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據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刊本影印。
清•周璽纂:《彰化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據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刊本影印。
清•倪文蔚等修,顧嘉蘅等纂:《(光緒)荊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據光緒六年刊本影印,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18號。
清•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清•婁肇龍修,楊州彥、栗引之纂:《(康熙)當陽縣志》,康熙九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方志。
清•黃仁修,童巒纂:《(乾隆)當陽縣志》,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年據乾隆五十九年刻本影印,故宮博物院藏稀見方志叢刊134。
清•黃廷桂等監修、張晉生等編纂:《(雍正)四川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陳謙等纂修:《(順治)真定縣志》,清順治三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方志。
清•陳詠修,張懷德纂:《(同治)欒城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據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
清•賀應旌編纂:《(康熙)欒城縣志》,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故宮珍本叢
刊第65冊。
清•張光祖修,徐永芝等纂,《(康熙)南陽縣志》,康熙三十二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方志。
清•張其維修,李懋泗纂:《嘉魚縣志》,清乾隆二年重修付梓,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方志。
清•張尊德修,王吉人、譚篆纂:《(康熙)安陸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第42冊。
清•張明敘修,李瓊林纂:《(雍正)桂陽州志》,雍正七年刻本,北京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方志。
清•張宏燧修,盧世昌等纂:《(乾隆)直隸桂陽州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04據乾隆三十年刻本影印,故宮珍本叢刊第153冊。
清•張綽修纂:《(乾隆)安鄉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74。
清•張希珝等編,王夢庚等纂:《(嘉慶)犍為縣志》,據嘉慶十九年刻本,北京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方志。
清•曹掄彬、曹掄翰纂輯:《雅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2據乾隆四年刊本影印。
清•楊芳燦等撰:《(嘉慶)四川通志》,台北:台灣華文書局,1967。
清•楊寬修、喬已百纂:《(康熙)臨城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71。
清•董之輔修,吳為相等纂:《(康熙)桂陽州志》,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北京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方志。
清•趙霦纂修、余上富增修:《(同治光緒)大邑縣志》,清同治七年重修,光緒二年增修,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方志。
清•潘守廉修、張嘉謀纂,《(光緒)南陽縣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9據光緒三十年刻本影印。
清•潘時彤纂輯:《昭烈忠武陵廟志》,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7.12據道光十年刻本點校,成都舊志叢書專志類2。
清•慶之金、賈孝彰修,趙文濂等纂:《(光緒)正定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10,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3。
清•劉傳經修、陳一沺纂:《(嘉慶)清溪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據嘉慶四年刊本影印。
清•鄭大進:《(乾隆)正定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1。
清•羅登瀛、胡昌銘修,朱美燮、樂純青纂:《(同治)通山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據同治七年心田局活字本影印,《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29》
民國•王熛編纂:《(民國)安鄉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據民國二十五年手抄本影印,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305號。
余良選等纂:《(民國)雅安縣志》,成都:巴蜀書社,1992.8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64。
民國•于華峰編著:《古常山郡新誌》,臺北:于華峰出版,1984。
民國•高覲昌、劉嘉斌等纂修:《(民國)續丹徒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06,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30。
民國•曾鑑修,林思進等纂:《(民國)華陽縣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7.10據民國二十三年刊本景印。
民國•賈鴻基著:《雅安歷史》,四川:日新工業社代印出版,1925。
民國•解汝襄修,龔維錡等纂:《(民國)大邑縣志》,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967.10景印初版。
民國•劉裕常修,王琢纂:《(民國)漢源縣志》,成都:巴蜀書社,1992.8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65。

(二)現代志書
公安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公安縣志》,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0.09。
尤春共等編,林桶法、簡炯仁纂:《恆春鎮志》,屏東縣:恆春鎮公所,1999
四川省雅安市志編纂委員會編纂:《雅安市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安鄉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安鄉縣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10。
汪榮林總編輯:《咱的故鄉-中埔》,嘉義縣:嘉義縣中埔鄉立圖書館,2005.11。
李汝何主修,王世慶整修:《臺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宗教篇(第五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06
河北省臨城縣文物保管所:《臨城縣文物志》,河北臨城:河北省臨城縣文物保管所出版,1983.12
河北省正定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正定縣志》,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2.3。
康原:《芳苑鄉志(文化篇)》,彰化:芳苑鄉公所,1997。
洪波浪主修:《臺南縣志》,臺南:臺南縣政府,1980。
佳里鎮志編纂委員會編纂:《佳里鎮志》,臺南:臺南縣佳里鎮公所,1998。
桂陽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桂陽縣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02。
許雪姬:《鹿港鎮志-宗教篇》,彰化縣:鹿港鎮公所,2000。
黃文博:《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臺南縣: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05。
黃文博:《南瀛地名誌•新營區卷》,臺南縣: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05。
黃丙煌、謝清輝:《後龍鎮誌》,苗栗縣:苗栗縣後龍鎮公所,2002.02。
湖北省宜昌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宜昌地區簡志》,湖北宜昌:湖北省宜昌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86.03。
湖北省嘉魚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嘉魚縣志》,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07。
楊生林主編,臨城縣志編纂委員會編:《臨城縣志》,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12。
戴文鋒編:《東山鄉志》,臺南:臺南縣東山鄉公所,2010。
顏尚文等:《嘉義縣志(卷九宗教志)》,嘉義縣:嘉義縣政府,2009。
羅茂順總編:《中埔鄉志》,嘉義縣:嘉義縣中埔鄉公所,1997。

三、近人著作(依作、編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中國民間故事傳說集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北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9.09,北京第一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南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2.12,北京第一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河南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河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1.6,北京第一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山西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山西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9.3,北京第一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四川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四川卷(上)》,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03,北京第一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卷(下)》,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03,北京第一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河北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河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3.01,北京第一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北京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北京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11,北京第一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江蘇卷》編輯委員會編(李進主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江蘇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12,北京第一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廣東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廣東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6.05,北京第一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寧夏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寧夏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9.6,北京第一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甘肅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甘肅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1.6,北京第一版。
王一奇等編:《三國人物別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11。
王登雲編:《三國傳說故事365》,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12。
白庚勝總主編,蔡建國、王友兵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當陽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4。
白庚勝總主編,楊君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猇亭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4。
白庚勝總主編,蔣杏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枝江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04。
江云、韓致中編:《三國外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6。
江介石、林蘭編述:《動物寓言與植物傳說》,台北:東方文化,《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十二冊,1977年複刊
成都市西城區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卷•成都市西城區卷》,成都:成都市西城區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1989.01。
成都市大邑縣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卷:成都市大邑縣卷》,成都市:成都市大邑縣集成辦公室,1989。
浙江文藝出版社編:《三國名人傳說》,杭州:杭州文藝出版社,2009.4。
湖北省襄樊市群眾藝術館編:《襄樊民間傳說》,湖北襄樊:湖北省襄樊市群眾藝術館,1983.05。
湖北省當陽縣文化館編:《長坂坡-三國故事傳說集》,湖北當陽:當陽縣文化館,1983.9。
湖北咸寧地區群眾藝術館編:《三國故事傳說集》,湖北咸寧:咸寧地區群眾藝術館,1983.10。
熊永編著:《荊州三國傳說》,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02。
諸葛緯編:《三國人物傳說》,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5。
鍾敬文、董曉萍等編:《《三國演義》的傳說》,北京:南海出版公司,1990.8。
蘇平修、王京瑞主編:《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正定縣故事卷(第一卷)》,石家庄市:石家庄市正定縣三套集成編輯委員會,1988.1。

(二)民間文學研究著作
李福清:《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07。
金榮華:《民間故事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7。
張紫晨:《中國古代傳說》,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7。
婁子匡編纂:《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十五冊,臺北:東方文化,1970複刊。
許端容:《梁祝故事研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7。
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7。
陳泳超:《背過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間傳說生息的動力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0。
譚達先:《中國傳說概述》,台北:貫雅出版社,1993.6。
譚達先:《中國的解釋性傳說》,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08。

(三)臺灣民間信仰、文化相關著作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1996.06。
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編:《全國佛剎道觀總覽:王爺專輯(第一冊)》,臺北:樺林,1988。
周宗揚:《臺南請水儀式研究》,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9。
林藜:《台灣民間傳奇(1)》,台北:稻田出版社,1995。
林美容:《媽祖婆聖靈:從傳說、名詞與重要媽祖廟認識臺灣第一女神》,臺北:前衛出版社,2020.04。
施翠峰:《思古幽情集》第一冊,台北:時報文化,1975。
黃慶祥:《古典小琉球》,屏東縣東港鎮:黃慶祥,2008.10。
黃文博著:《南瀛祀神故事誌》,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09.3。
許書銘等著:《南瀛神明傳說誌》,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10.6。
張昀俊:《台灣奇譚:民間地理風水傳說》,臺北:台灣書房,2008.3。
雲林天龍宮:《道正燈明金篇》,斗六市:天龍宮,1979初版,2011再版。
雲林天龍宮:《茫海金篇(第二冊)》,斗六:天龍宮,1965印,1980再版。
謝石城、陳清誥:《臺灣省臺南縣市寺廟大觀》,高雄市:興臺文化,1963。

(四)趙雲與三國相關著作
王錦泉編撰:《赤膽忠心的趙子龍》,雲林縣:虎尾埒內拱雲宮管理委員會,2000.10。
王京瑞:《趙子龍傳奇》,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90.3。
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
方北辰:《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9。
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2012。
沈伯俊:《沈伯俊說三國》,北京:中華書局,2005.12。
沈伯俊、譚良嘯編著:《三國演義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07。
李則芬:《三國歷史人物論集》,臺北:黎明文化,1982.10。
李福清:《關公傳說與三國演義》,臺北市:雲龍出版社,1999.8。
李雲舒編著:《三國演義名將趙雲傳奇》,瀋陽:瀋陽出版社,1994.12。
侯風春主編:《關於趙雲故里》,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07。
祝秀俠:《三國人物新論》,臺北:聖文書局,1987.10。
袁闊成、李程編著:《趙子龍》,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2。
袁闊成改編播講:《評書三國演義》,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02。
夏日新:《湖北三國文化調查》,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04。
張國良:《長坂坡:長篇評話三國之四》,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10。
陳樹文:《趙雲與通都大邑》,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1。
陳翔華:《諸葛亮形象史研究》,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1990.12。
陳俊芳編著:《評話長坂坡》,杭州:東海文藝出版社,1957.04。
曹偉:《三國猛將趙雲傳》,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4。
郭瑞林:《《三國演義》的文化解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
趙春陽:《完美武將:趙雲》,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5。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2。
楊欽鑒計劃主持:《趙子龍信仰在臺灣-探尋全台子龍廟》,臺南:大城北文化,2011.5。
臺灣趙子龍文化協會編著:《走訪趙子龍信仰》,臺南:臺灣趙子龍文化協會,2021.8
熊楊明桂等編:《話說子龍》,臺南:子龍社區發展協會,2013.11。
劉海燕:《從民間到經典: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演變生成史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蔡東洲、文庭海:《關羽崇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
鄭土有:《關公信仰》,臺北:學苑出版社,1994。
衛復華:《子龍墓祠志》,四川大邑:大邑縣趙子龍文化研究會,2006。
戴宗立:《三國演義之鐵膽英雄趙子龍》,臺北市:廣達文化,2012.4。

(五)史學著作
王子今:《中國盜墓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1。
古鴻廷、黃書林編:《臺灣歷史與文化(一)》,臺北:稻香出版社,2000。
牟復禮、崔瑞德編:《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02。
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02。
林平、張紀亮編纂:《明代方志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市:五南圖書,2017.06。
黃自進訪問,簡佳慧紀錄:《林金莖先生訪談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06。
陳超:《曹學佺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07。
陳世松:《余玠傳》,重慶:重慶出版社,1982.12。
張治安:《明代監察制度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00。
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市:玉山出版社,1996.09。
梁方仲編著:《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北京:中華書局,2008。
曾旺萊:《蕭壟走番仔反:臺灣抗日秘辛》,臺南:臺南縣文化局,1998.11。
楊念群主編《空間•記憶•社會轉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趙志強、柳敏和:《正定民俗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1990。
戴偉謙:《中國武舉與武術之探微》,臺北市:師大書苑,2006.3。

(六)其他
上海市戲曲學校楊小佩、孫雄、楊旭濤整理記譜:《京劇曲譜:黃鶴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3.02。
中國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8。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輯:《京劇叢刊(第三集)》,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3.12。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02。
王本元編:《漢中名勝錄》,陝西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03。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編:《武侯祠大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4。
任景新主編:《吃在西城-北京西城名餐館名菜肴集萃》,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9.08。
李福清:《李福清論中國古典小說》,臺北:洪葉文化,1997。
林世德、楊張猷編著:《湘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01。
河北省戲曲學校編,劉烈邦整理、侯伶記譜、高旭校譜:《河北梆子表演專業劇目教材:黃鶴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3.09。
河北省臨城縣地名辦公室編:《河北省臨城縣地名資料匯編》,河北臨城:臨城縣地名辦公室,1983。
武英偉、武威振:《大佛之城-正定》,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8.5。
桂陽縣政協委員會編:《桂陽民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09。
馬昌松編:《黃鶴樓縱橫談》,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12。
重慶市地名領導小組編:《四川省重慶市地名錄》,重慶:重慶市地名領導小組,1986.6。
陝西漢中地區文化局編;《漢中地區名勝古蹟》,陝西漢中:陝西漢中地區文化局,1983.04
郭開興:《正定大觀》,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9。
陳艷秋:《佳里火鶴紅》,臺北:城邦文化,2003.08。
彭廣業:《州志之外》,北京:線裝書局,2014.05。
湖南省烹飪協會、湖南省接待服務協會主編:《中國湘菜湘點-地方菜》,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06。
歐陽厚今:《天下桂陽》,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10。
錢木爾•達瓦買提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大辭典•綜合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9。
簫滌非等撰:《唐詩鑑賞集成》,臺北:五南出版社,1990。

四、外文著作(依作、編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原文
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臺北:捷幼出版社,2006.10。
相良吉哉:《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北:大通書局,1933.12臺南初版發行,2002.03臺北初版2刷。
曾景來:《臺灣宗教と迷信陋習》,臺北:南天書局,1995.08臺北二版二刷。
稻田尹:《臺灣むかし話》第二輯,臺北:臺灣藝術社,1943.05。

(二)譯著
片崗巖撰,陳金田譯:《臺灣風俗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96.9。
柳田國男著,連湘譯:《傳說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5.12。
焦大衛(David K. Jordan),丁仁傑譯:《神‧鬼‧祖先:一個臺灣鄉村的民間信仰》,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10
鈴木清一郎撰,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9.11。
增田福太郎撰,黃有興譯:《臺灣宗教信仰:增田福太郎名著《臺灣の宗教的全面解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楊樹與柳樹》,羅馬: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1979。
濱島敦俊著,朱海濱譯:《明清江南農村與民間信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五、期刊、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毛一波:〈北白川不是橫死的嗎?〉,《臺南文化》第2卷第4期(1953.01),頁354-356。
石萬壽:〈明鄭時期臺灣漢人的墾殖〉,《臺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1990),頁171-186。
沈伯俊:〈論趙雲〉,《三國演義學刊》第二輯(1986年8月),頁124-139。
李春:〈淺論趙雲〉,《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7卷第3期(2005.09),頁53-55。
李媛:〈民間傳說「王莽趕劉秀」研究〉,《戲劇之家》2016年第4(上)期(2016),頁238-239。
林衡道:〈台灣的民間傳說〉,《漢學研究》第8卷第1期(1990.06)
洪麗完:《族群與聚落─臺灣中、南部大埔漢人移墾活動之比較研究》,客委會研究報告,(2012.11)
姚品文、張峰:〈論羅貫中趙雲形象的創造〉,《江西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 (1991年),頁70-74。
侯遵賢:〈半個世紀話大智—記智良俊同志在正定〉,正定古文化研究會《古圃》第3冊(1997),頁78-83。
索紹武:〈白璧無瑕卻有瑕-論《三國演義》中的趙雲〉,《西北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1984年),頁144-156。
秦進才:〈趙雲故里、故居辨證(上)〉,《石家庄學院學報》第16卷第5期(2014年),頁5-14。
秦進才:〈趙雲故里、故居辨證(下)〉,《石家庄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15年),頁5-13。
黃清源:〈從史卷中走進文學畫廊的趙子龍〉,《荷澤師專學報》第1期(1997年),頁25-31。
陳香璉:〈「五虎將」結構下的趙雲形塑-從史料素材到演義小說的藝術軌跡〉, 《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11期(2012年10月),頁99-120。
陳道淵:〈回憶將軍廟〉,《大邑子龍文化創刊號》(2017.12),頁47-48。
萬建中:〈民間傳說的虛構與真實〉,《民族藝術》2005年第3期,頁71-75、108。
游明康:〈子龍碑與子龍廟〉,《大邑子龍文化創刊號》(2017.12),頁78-82。
黎春林:〈壁山神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2期(2012),頁114-118。
樊志勇:〈趙子龍將軍與其故里〉,正定古文化研究會《古圃》第2冊(1995),頁32-33。
駱周能:〈漢順平侯祠〉,《大邑子龍文化創刊號》(2017.12),頁55-56。
劉應默:〈趙雲敕葬大邑即相關文獻〉,《大邑子龍文化創刊號》(2017.12),頁65-70。
劉紅彬整理:〈銀屏山照子龍祠墓〉,《三教探源》第一期(2011.06),頁39-41。
劉枝萬:〈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臺灣文獻季刊》第11卷第2期(1960.06),頁37-236。
謝良:〈談清代大邑知縣李德耀重修子龍廟〉,《大邑子龍文化創刊號》(2017.12),頁58-62。
闕正宗:〈臺灣觀音道場的建寺傳奇初探〉,《古今論衡》第8期(2002年6月),頁104-112。

六、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威:《趙雲形象史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王威凱:《宜蘭頭城慶安堂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
王雲卿:《臺灣城隍的司職與傳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王慧瑜:《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1895-193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王淑慧:《嘉義地區客語教學與推展研究-以中埔鄉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白修安:《三國故事名角和名駒考證》,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江鑀萍:《鄭成功信仰的成立與發展》,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
何文:《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曹操人物形象流變研究》,西安:陝西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
呂志忠:《內門地區宋江陣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水雲:《台南市歸仁區廟宇傳說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林桂朱:《臺南佳里「金唐殿」傳說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的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4。
洪瑩發:《臺灣王爺信仰的傳說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主的考察》,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
徐明政:《三國演義張飛、趙雲之形象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凌熙:《鯉魚傳說與建廟信仰-以東勢永安宮與西港慶安宮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麥語芹:《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周瑜形象之演變》,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
張谷良:《諸葛亮民間造型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張清文:《諸葛亮傳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張惟修:《雲林縣玄天上帝信仰及其傳說》,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
陳昭昭:《從戲劇小說看關公形象嬗變》,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陳瑩嬑:《張飛形象之演變-以《三國志》到《三國演義》的敘事嬗變為核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彭美琴:《清水祖師傳說故事與信仰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蔡婉婷:《臺南市寺廟建廟傳說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羅永裕:《《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藍馨怡:《說故事-貂蟬的歷史敘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2017。

七、報刊暨網路資源(依筆畫排列)

(一)報刊
《河北日報》記者:〈趙雲故居遺址確在正定城內〉,《河北日報》,2010.4.13。
劉萍:〈省政府公布173項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北日報》,2009.6.17。

(二)網路資源
「四川農村發展組織」網頁
(http://cn.dors.org.uk/about/261259a)瀏覽日期:2020年9月18日。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網站之〈臺灣寺廟苗栗縣後龍鎮和興宮〉(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MiaoliCounty/houlung/0506004-HXG)瀏覽日期:2021年2月20日。

「百度百科」網站之〈古山重〉詞條(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1%B1%E9%87%8D%E6%9D%91/800489?fromtitle=%E5%8F%A4%E5%B1%B1%E9%87%8D&fromid=8529045)
瀏覽日期:2021年3月20日。

「百度百科」網站之「曲園酒樓」詞條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B%B2%E5%9B%AD%E9%85%92%E6%A5%BC)瀏覽日期:2019年12月3日。

「百度百科」網站之「南陽趙雲祠墓」詞條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7%E9%98%B3%E8%B5%B5%E4%BA%91%E7%A5%A0%E5%A2%93/3647566)瀏覽日期:2020年5月7日。

「百科知識中文網」網站之「桂陽東塔公園」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桂陽東塔公園)
瀏覽日期:2019年7月6日。

「搜狐」網站
(https://www.sohu.com/a/197962590_100040934)
瀏覽日期2020年7月30日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瀏覽日期:2021年3月4日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站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
瀏覽日期:2021年3月4日

「新浪博客」網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27e4840100d1u5.html)
瀏覽日期2019年7月2日

劉婉君:〈整治菜寮溪 居民請命〉,《自由時報電子報》,2011.10.06,檢索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529541)瀏覽日期:2021年3月12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