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120年來的客語教育政策與日本時代客語教材研究
作者:葉琬琦
作者(外文):YEH, WAN-CHI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江俊龍
馬行誼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日本時代客語政策客語教育客語教材Colonial JapaneseHakkaHakka teach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論文有兩個研究目的,第一,整理與回顧1895年以來的語言政策,特別是有關客語教學方面的文獻。第二,探討日本時代客語教材的內容。為了這兩個目的,本研究採用語料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外加歷史檢索法。對於第一個主題,經過相關文獻的分析與爬梳之後,縱然利用客語或客家兩個關鍵詞,並無法發現客語教學的相關資料,過去有人竟以為日本時代不把客語列為教學課程。然而進一步的文獻分析之後,我們發現客語的確是日本時代的教學課程之一,只是當時都採用「粵語」、「廣東語」。日據時期的教學對象是日本統治者,而粵語、廣東語並非臺灣的語言,這種誤用讓過去的文獻錯以為客語並非教學課程。我們的研究發現,至少在客語研究或臺灣歷史研究領域中,都具有相當的啟示意義。再者,若想研究臺灣客語在語音或語詞的改變,本研究也有相當的指標意義。至於對第二個主題,我們發現客語教材內的語詞、語句都是針對日常生活而編輯,因此本研究的發現讓臺灣教育研究進入新的指標,那就是客語或者任何語文教學,若要講求效益或成效,不但編輯方法應該反映教學方法或教學理念,更應該把內容貼近生活。日本時代的客語教材為我們現代的教材提共了很好的範本,內容、句型、語詞都不能脫離生活。本研究同時也期盼,無論就方法或主題上,未來有更多學者或研究者關心過去的客語教材的編輯方式。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wofold. The first one is to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the polices concerning the teaching of Hakka since 1985. The oth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Hakka adopted at the period of Colonial Japanese (1895-1945.) To achieve the goals, research methods were adopte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dded with historical survey. Now central for the first theme lies in the debate whether Hakka was treated as a target or a course in education given that no key word of Hakka teaching can ever be found. Careful investigation of related literature, most of which was almost entirely neglected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most of which was sound enough though, leads to the finding that Hakka was one of the subjects taught as a matter of course under the term of Cantonese. As is obvious that the target of teaching for the convenience of governing was confined to languages spoken in Taiwan, Cantonese as a language must have been excluded. With this background Cantonese was used as a covering term, inclusive of Hakka in nature. The finding is novel in many respec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either in the field of Hakka studies or in the research of Japanese education policies, is that Hakka can never be entirely ignored in history. In addition, the texts provide us with more traceable changes in phonology or in morphology, both of which await further studies in the future. So far as the second theme is concerned, the words or sentences to be taught in the materials reflect the direct needs for daily communication. How much similarity or difference, if compared with th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iled for the present Hakka teaching, would shed light on what should be the main focus in the teaching for the beginners. The findings of the thesis bring us to new landmarks that teaching materials for Hakka or for whatever languages, if effective in practice, are in need of two directions. The first one is that materials should be good enough to show what teaching approaches or teaching methods are adopted. Secondly, teaching materials are in need of scientifically basis on which empirical experiences can be traced. More implications can be detailed in the thesis. However, it is also expected that this research, methods or findings, can invite more researchers or scholar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new field.
中文文獻
丁邦新(1980)。臺灣語言源流。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亓婷婷(2015)。新世紀的語文教育。臺北:萬卷樓。
尹章義(2003)。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文科(1983)。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
王文科(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南天。
王保鑑、邱榮舉(2012)。臺灣客家運動-客家基本法。臺北:五南。
王森田(2013)。日治時代日本人學習臺灣語的困境(上)。新北市:花木蘭文
化。
王榮昌、王靜玲、何畫瑰、林昌華、陳志榮、劉雅蘭(譯)(2012)。馬偕著。馬
偕日記 1871-1901。臺北:玉山社。
王學新(2013)。日據時期在臺華人史料選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2006)。陳培豐著。「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
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
丘昌泰(2014)。客家區域文化叢書:臺灣客家。新北市:華藝學術。
古國順等(2005)。臺灣客語概論。臺北:五南。
石原武峰(2008)。日治下的臺灣與沖繩之語言政策比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臺文所碩士論文。
石國鈺(2009)。現行國小語文教育的缺失與改善途徑。臺北市:秀威資訊科
技。
申美貞(1998)。日據時期台灣與韓國教育政策比較研究-以1922年頒佈的新教
育令為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亦方、劉修豪、黃炳煌(2011)。行塑完美的國民:課程史觀點。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頁253-276)。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伊原大策(2013)。日治初期的臺語教本系譜。編譯論叢,6卷(2),頁67-98。
吉野秀公(1997)。臺灣教育史。臺北:南天。
朱紹菱(2007)。提升鄉土語言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江文雄(主編)(2006)。職業類科課程教材教法通論。臺北:師大書苑。
江俊龍(2017)。自由評論網。2018年9月2日取自 http:
//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41978
江孏乙(2013)。日治時期臺灣桃竹苗地區的客家教育(1895-1945)。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佐藤源志(1999)。台灣教育之進展。臺北:成文。
何義麟(2014)。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市:五南。
何義麟、簡宏逸(2016)。圖說臺北師範校史。臺北:五南。
宋偉航(譯)(2001)。David Crystal著。語言的死亡。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吳文星、周婉窈、許佩賢、蔡錦堂、中田敏夫、富田哲(2003)。日治時期臺灣
公學校與國民學校讀本:解說.總目次.索引.。臺北:南天。
吳守禮(1997)。福客方言綜誌。臺北:從宜工作室(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出
版)。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臺北:五南。
吳俊憲(2009)。本土教育課程改革。臺北:五南。
吳玲青(譯)(2012)。小熊英二著。臺灣領有。載於薛化元(主編):近代化與殖
民。日治台灣社會史研究文集(頁61-12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吳密察、許佩賢、林詩庭(譯)(2017)。駒仄武著。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
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吳清山(2006)。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吳清基(2014)。教育政策創新與行政發展。臺北:五南。
吳鈺瑾(2015)。島民、新民與國民:日治臺籍教師劉克明(1884~1967)的同化之
道。臺北:秀威資訊。
吳潛誠(2009)。中英翻譯:對比分析法。臺北:文鶴。
呂菁菁等(2019)。我應該怎麼做?初任閩客語教師最想知道的一些事。臺北:
致出版。
李文良(2019)。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增訂版)。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李明峻、賴郁君(譯)(2005)。許世楷著。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臺北:玉山社。
李明峻(譯)(2005)。涂照彥著。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人間。
李建興(2009)。教育改革與挑戰。臺北:師大書苑。
李建興(2016)。臺灣教育發展史:見證百年樹人的希望工程。臺北:遠見天下
文化。
李喬(2002)。臺灣客家的情結與共政策(頁 1-1~1-10)。臺北:客委會。
李雄揮(2014 年 9 月 17 日)。臺灣歷史各時期語言政策之分析比較。載於張
學謙、楊允言、謝昌運編。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
1~4-12)。臺東:臺東大學語教系。
李勤岸(1996)。語言政策與台灣獨立。載於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教授論
壇專刊(3)(頁135-157)。臺北:前衛。
李園會(1994)。日本統治臺灣初期之教育政策。初等教育研究集刊 (2) ,1-
10。
李園會(2005a)。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臺南:復文書局。
李園會(2005b)。日據時期臺灣初等教育制度。臺北:國立編譯館。
周婉窈、許佩賢(2003)。臺灣公學校國民學校國與讀本總解說:制度沿革、教科和教科書。載於: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解說.總目錄.索引.(頁3-44)。臺北:南天。
周美香(2018)。荷日時代臺灣語文教育規劃和語文教學法研究。臺中教育大學
語文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林正芳(譯)(1999)。派翠希亞•鶴見著。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
教基會。
林正慧(2010)。19世紀西人眼中的臺灣Hakka。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研究。
2019年12月29日搜尋下載: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2050398
林正慧(2015)。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臺大出版中
心。
林玉体(1988)。教育概論。臺北:臺灣東華。
林玉体(2003)。臺灣教育史。臺北:文景。
林永豐等(2019)。邁向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臺北:五南。
林弘宣、許雅琦、陳珮馨(譯)(2009)。甘為霖著。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台灣筆記。臺北:前衛。
林佩欣(2013)。日治時期臨時臺灣戶口調查之開展及其意涵。成大歷史學報,
45,87-128。
林明德(譯)(2014)。矢內原忠雄著。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
灣史料基金會。
林品桐等(編譯)(1993)。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二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
林品桐等(編譯)(1994)。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三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
林品桐等(編譯)(1994)。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四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
林品桐等(編譯)(1995)。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五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
林品桐等(編譯)(1995)。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六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
林品桐等(編譯)(1995)。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七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
林品桐等(編譯)(1995)。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八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
林品桐等(編譯)(1996)。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九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
林品桐等(編譯)(1997)。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十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
林品桐等(編譯)(1998)。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十一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啟三(譯)(1996)。日據時期南投郡轄內概況。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林新發(2001年9月)。跨世紀台灣小學教育改革動向:背景、理念與評析。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頁75-108。
林晉輝(2005)。台灣語言教育發展之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中心。彰化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晚生、鄭仰恩(譯)(2007)。馬偕著。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臺北:前衛。
林進材(2006)。教學論。臺北:五南。
林朝鳳(1994,39)。海峽兩岸國(初)中課程內涵之比較研究。師大學報,頁1-62。
林瑞榮(2011)。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林德揚(2005)。幼兒語文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林慶勳(2005)。日據時期臺灣閩南語辭書所收詞彙研究之一─以《日台小字典》為探討(II)。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勁草(2013)。傳教士到臺灣。臺北:五南。
姚榮松(2012)。兩岸語文的橋樑:我讀臺灣語文政策概述。台灣學誌,4,111-
117。
客家委員會(2017)。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
客家委員會。
施正鋒(編)(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
會。
洪秀菊(2014)。國際跨語言與文化。臺北:商鼎數位。
洪惟仁(1992)。台灣語言危機。臺北: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1994)。小川尚義與高本漢漢語語音研究之比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
究,1(2),25-84。
洪惟仁(1998)。閩南語母語教材的編輯。載於董忠司(主編),台灣語言及其教
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53-474)。新竹:全民書局。
洪惟仁(2009)。小川尚義對漢語研究的貢獻。臺灣語文研究,4,33-69。
胡育寧(2008)。客語生活學校國小學童客語使用及能力之分析。聯大學報,
5(2),47-65.
徐南號(1996)。臺灣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
徐國章(譯注)(2005)。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郝永崴等(譯)(2007)。Borich G. D.著。有效教學法。臺北:五南。
戚嘉林(2007)。臺灣史。臺北市:海峽。
張正平(譯)(2000)。德希達著。他者的單語主義。臺北:桂冠。
張世忠(1999)。教材教法之實踐:要領、方法、研究。臺北:五南。
張光宇(196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
張光宇(2016)。閩客方言史稿(增訂版)。臺北:五南。
張良澤(1998)。日治時代台語正規教育始末。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
文集,517-532。新竹:全民書局。
張惠貞(2008)。國小閩南語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張漢裕(2000)。政治關係-日本時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張維安等(2015)。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清領至民國九o年代。南投:國史館
臺灣文獻館。
張維安、陶振超(2016)。跨界思維:臺灣與全球客家的政策對話。新竹:交大
出版社。
張學謙(2013)。臺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語言人權的觀點。臺東大學人文學
報,3(1),45-81。
張鐸嚴(2005)。臺灣教育發展史。臺北縣蘆洲市:空大。
連橫(1984)。臺灣通史。臺北:大通。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74)。修訂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參考資料。臺北:教育部國教司。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臺北:教育
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語文領域-本土語文(客家語文)。臺北:教育部。
郭輝(編譯)(2003)。井出季和太著(1937)。日據之下之臺政-臺灣治績志卷一。臺北:海峽。
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
曹逢甫、蔡美慧(編)(1995)。臺灣客家語論文集。臺北:文鶴。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臺北:文鶴。
曹逢甫、黃雅榆(2002)。客語危機以及客家人對客語和政府語言政策的態度。
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 (頁2-1~2-57)。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梅家玲(2010)。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
語文教育為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集刊,7,125-160。
莊英章、黃宣衛(主編)(2018)。客家移民與在地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莊懷義、謝文全、吳清基、陳柏璋(編著)(1990)。教育問題研究。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許世融(2014)。20世紀上半臺中地區閩客族群的分布-幾種日治時期種族祖籍
調查的分析比較。興大人文學報,52,49-91。
許佩賢(2005)。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
許佩賢(2012)。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台灣新式教育的誕生。新北市:東
村。
許錫慶(譯注)(2010)。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南投:國史館臺灣文
獻館。
許錫慶(編著)(2012)。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許錫慶(編著)(2013)。日據時期初等教育史料選編(教育系列1)。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出版社。
陳文添、謝鴻嶷、林品桐(編譯)(1992)。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一輯。南
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弘昌(1991)。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陳正治(2008)。國語文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陳奇祿等(1996)。見證-台灣總督府1895-1945(上)。臺北:立虹。
陳奇祿等(1996)。見證-台灣總督府1895-1945(下)。臺北:立虹。
陳俊安(2012)。日治時期日人對臺灣客家社會印象之探討。臺灣文獻季刊,
63(3),263-301。
陳美如(1997)。臺灣戰後語言課程與教學演變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
刊:人文及社會科學,7(2),198-219。
陳美如(2009)。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
陳偉智(2014)。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培豐(2001)。殖民地臺灣國語「同化」教育的誕生-伊澤修二關於教化、文明與國體的思考。新史學,12(1),115-155。
陳新仁(譯)(2012)。Wright Su著。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從民族主義到全球化。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運棟(1989)。臺灣的客家人。臺北:台原。
陳運棟(1998)。五十年來的臺灣客家研究。臺灣文獻,6,171~189。
陳麗華(2011)。談泛臺灣客家認同-1860-1980年代臺灣客家族群的塑造。臺大
歷史學報,48,1-49。
陳麗華(2015)。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臺北:國立臺
灣大學出版中心。
彭文正(2005)。客家元素與收視行為結構模式探究。廣播與電視,24,63-91。
彭欽清(1998)。客語句型練習教學與變異詞關係初探。載於董忠司(主編),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47-267)。新竹:全民書局。
彭馨平(2011)。日治時期台灣的客語教材研究-以<<廣東語集成>>為例。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曾月紅(2000)。兒童英語文教學全語文觀點。臺北:五南。
朝克(2003)。日語的規範與傳播:日本語言政策研究。載於:國家、民族與語
言:語言政策國別研究(122-131)。北京:語文出版社。
游馥瑋(2011)。從國語傳習所看日治初期台灣的教育政策(1896年7月-1898年10月)。東海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湯廷池(1998)。母語教學與研究的實際問題。載於第三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
--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2集(頁105-130)。新竹:全民
書局。
湯誌龍(2006)。教學方法。載於江文雄主編。職業類科課程教材教法通論(頁
139-167)。臺北:師大書苑。
湯錦台(2010)。千年客家。臺北:大雁文化。
程大學(1994)。第四章日據時期之教育行政。載於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教育行政篇(頁151-44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菅向榮(1974)(1933年版)。標準廣東語典。臺北:警察協會。
雲惟利(1998)。臺灣和新加坡近二三十年來的語言政策與華族母語的興衰。載
於董忠司編。第三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
會論文集 (頁161-181)。新竹:全民書局。
黃子堯(主持) (2003)。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臺灣客家運動史的研究與論ㄖ
述。臺北:行政院客委會研究計畫。
黃光雄、王培光、曾火城、楊自強(1911)。教育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光雄(1990)。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1991)。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黃幸素(2009)。伊澤修二與小川尚義的語言觀:從日語教育的觀點論述。臺灣
語文研究,4,87-99。
黃秀政(2009)。總論。載於李奉儒編。臺灣全志卷八教育志學校教育篇(頁1-
17)。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黃宣範(2008)。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
出版。
黃英哲(譯)(2013)。黃昭堂著。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
黃新亞、鍾建英(1983a)。苗栗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
黃新亞、鍾建英(1983b)。苗栗縣志(二)。臺北:成文出版社。
黃嘉雄(1996)。臺灣教育行政之演進。載於徐南號編,臺灣教育史(5-32)。臺
北:師大書苑。
楊孟哲(2013)。日帝殖民下台灣近代美術之發展。臺北:五南。
楊惠芳報導(2018,5月8日)。立法院初審通過國家語言列國民教育必修。國
語日報,一版。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葉嘉青(譯)(2013)。Mandel L.著。兒童文學在幼兒園中的運用:發展孩子的閱
讀理解力及興趣。臺北:心理。
董忠司主編(1996)。臺灣客家話概論講授資料彙編。臺北:臺灣語文學會。
詹素娟(2010)。「族系未詳」再思考:從「國勢調查」到「戶口調查」的人群分
類變遷。臺灣風物,60(4), 77-100。
詹雅能(2002)。明志書院沿革志。新竹:竹塹文化。
雷國鼎(1990)。教育學。臺北:五南。
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臺北:常民文化。
廖錦文(2006)。教材選編。收錄於江文雄主編。職業類科課程教材教法通論(頁
103-138)。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11)。國小課程標準修訂的課程史分析。收錄於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頁 277-29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潘慧玲、黃曬莉、陳文彥、鄭淑惠(2020)。學校準備好了嗎?國高中教育人員實施108課綱的變革準備度。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6(1),65-100。
蔡榮峰編譯(2015)。姜茉安著。微觀語言政策—換一種角度看台灣的母語角力。「菜市場政治學」網頁資料:https://whogovernstw.org/2015/05/08/marie-alicemclean-dreyfus1/?fbclid=IwAR16NvwObvLGGJS9wC6BJPlV0hy71kn3DRa5jHc8rPQ_TaQNP0Y4vG_hDoA
蔡錦堂(2003)。臺灣教科用書國民讀本與公學校國民讀本。載於吳文星等編
著,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解說.總目錄.索引.(頁45-58)。臺北:南天。45-58.
鄧天德(2004)。鄉土語言教學的省思。市師社教學報,1-15。
鄭良偉(1996)。民主化政治目標及語言政策:七十年代的一個台灣語文計畫草
案。載於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頁1-20)。臺北:前衛出版社。
鄭明中、徐碧珠(2013)。國民小學客家語教科書學習內容之比較分析。屏東教
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0,35-76.
薛化元(主編)(2012)。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臺北:臺大出版社。
鍾屏蘭(2011)。從語料庫的開發探討客語教材的編輯與出版。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6,347-370。
鍾榮富(2002)。台灣語言政策與實際語用的現況.載於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 
  集(頁4-1~4-11)。臺北:行政院客家委會。
鍾榮富(2006)。當代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
鍾榮富(2009)。對比分析與華語教學。臺北:正中書局。
鍾榮富(2014)。台灣客家話在地化現象之考察。臺灣語文研究,9(1), 29- 
  54。
鍾肇政(2004)。臺灣客家族群史:總論。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簡後聰等(編)(2000)。福爾摩沙傳奇:臺灣的歷史源流。臺中:行政院文化 
  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簡楚瑛、陳淑娟、黃玉如、張雁玲、吳麗雲(譯)(2009)。Machado J. M.著。幼兒語文教材教法。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顏心怡(2008)。從殖民地看向東亞:留日學生蔡培火的身分意識。國家發展研
究,7(2),119-142.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羅肇錦(1995)。客家語教學的規劃與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03-110)。臺北:漢文。
羅肇錦(1997)。客語。載於重修臺灣省通治卷三住民志語言篇(377-706)。南
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羅肇錦(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羅濟立(2005)。日本統治下臺灣客家話的學習與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國家實
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羅濟立(2006)。統治初期日本人之臺灣客語學習-「廣東語」「臺灣土語叢誌」
的成立及其音韻表記、語彙。東吳外語學報,23,87-123.
羅濟立(2007)。日本統治初期之客語假名遣考─以「廣東語」『臺灣土語叢誌』
的同字異注為例。東吳外語學報,24,65-100。
羅濟立(2008)日治後期殖民警察與臺灣客家語言、文化之學習:以『警友』雜
誌為資料。東吳外語學報,27,173-202.
羅濟立(2010)。統治後期殖民地警察與臺灣四縣、海陸客語之學習。東吳外語
學報,31,57-86.
羅濟立(2011)。日治後期之殖民地警察與臺灣客語、民俗文化的學習。臺北:
五南。
蘇上惠(2011)。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6期(本土語言教科圖書審查制度簡介與反思)。搜尋於: 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6&content_no=341

日文文獻
ケルン原著(1893)。格氏普通教育學。東京:冨山房書店。
小川琢治(1896)。台湾諸島誌。東京:東京地学協会。
天野馨(1895)。地理風俗臺灣事情(附全島明細新圖)。東京:山口屋。
井出季太和(1937)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台灣教育會編(1939初版),1995年二刷,台湾教育沿革誌。臺北:南天書局。
外務省(1953)。日本外交文書(第28卷,第2冊)。編輯地未知:日本國際連和協會。
伊澤修二(1895)。日清字音鑑。東京:益木善道。
伊澤修二(1901)。視話法。東京:大日本圖書株式會社。
坂井釟五郎(1895)。台湾会話編。東京:嵩山房。
志波吉太郎(1915)。廣東語會話篇(附國語練習書)。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村上玉吉(1899)。台湾紀要。東京:警眼社。
林進發(編)(1932)。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
松島剛、佐藤宏(1897)。臺灣事情。1985臺灣出版。臺北:成文。
高野岩三郎(1907)。國勢調查に就て。臺灣統計協會雜誌,23,6。
原房助(1932)。臺灣大年表。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
野田岳陽(1900)。台灣土語叢誌第6、7、8號「廣東語」。臺北:博文堂。
新竹州警察文庫(1926)。警友。新竹州:山中印刷部。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1985)(原件明治31年11月30日發行)。臺灣總
督府事務成績提要(二)。臺灣:臺灣日日新報社印刷出版。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1898)。日臺小字典。東京:秀英社第一工廠。
劉克明(1919)。廣東語集成。臺北:新高堂書店。
憲兵司令部(1901)。臺灣語通譯教程。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憲兵司令部(1901)。臺灣語通譯教程下卷後編。出版地不詳。
羅濟立(2008)。統治初期の日本人による台湾客家語音韻、語彙の学習: 「廣
東語」『臺灣土語叢誌』、『廣東語會話篇』を手がかりに。臺北:致良。
羅濟立(2015)。日本語における台湾客家語との交渉─対訳辞書の廣東語辭典を資料として─。臺北:五南。

英文文獻
Brown, J. S. C. A. &. D. P., 1988.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18), 12, p. 48.
Griego-Jones, T., Spring 1994.. ASSESSING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BILITERACY IN TWO WA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ssues of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v13 , pp. p79-93 .
Larsen-Freeman, D. a. M. H. l.,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New York: Longman.
MacKay, G. L., 1895. From Far Formosa: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Chicago: F. H. Revell Company.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