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一種人性,兩種視域:荀子與韓非子人性觀之比較
作者:朱敏伶
作者(外文):CHU, MIN-LI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潘小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荀子韓非子人性Xun ZiHan Fei ZiHuman NatureKINGGROU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為在小學進行教育工作二十年對人性的觀察與感悟,期盼能將《荀子》、《韓非子》的文本推廣為小學教學現場的教材。論題訂為「一種人性,兩種視域:荀子與韓非子人性觀之比較」,「一種人性,兩種視域」乃交代研究方法及視角,副標題則交代研究對象及範圍,詳細統整在第一章之內容。第二、三章則以《荀子》、《韓非子》的文本進行梳理,探究兩人同樣透過經驗考察人類的行為現象,卻各自展現出「性惡」、「自利自為」的不同解釋。第四、五章延續以《荀子》、《韓非子》的文本為基礎,分析荀子與韓非子對人性的不同解釋,如何衍生出其人性視域所預設呈現的不同風貌。第六章比較兩人的人性視域融合差異,並歸納出荀子與韓非子的政治哲學都以「君-群」為架構,但其細部歷程則出現重君德與重君權的差異。第七章的結論先述「荀子與韓非子思想之中國哲學特質」,關注兩人學說中都呈現「人-群-君」三個議題的共構返回循環彼此相互觀照;再論「荀子與韓非子思想的現代意義」,以人的本質關懷導向教育、法治的時代性詮釋作為裒多益寡的相互匯融。
參考文獻
一、字辭典
(一)中文著作
1.馮契主編:《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2.楊蔭隆主編:《西方文學理論大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二)編譯著作
1.布魯格‧華爾特(Brugger, Walter)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臺北縣:國立編譯館、先知出版社,1976。

二、原典註釋
(一)荀子部分
1.王天海:《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3.王忠林:《新譯荀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1972。
4.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0。
5.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二)韓非子部分
1.王先慎著,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1。
2.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3.賴炎元、傅武光:《新譯韓非子》,臺北市:三民書局,1990。
(三)其他
1.(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王進祥注音:《說文解字注》,臺北市: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2.(漢)劉向:《戰國策》,臺北市:里仁書局,1990。
3.朱友華、梅季、周本述:《商君書 慎子 孫子 吾子譯注》,臺北市:建安出版社,1998。
4.李生龍:《新譯墨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2000。
5.賀凌虛:《商君書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6.謝冰瑩、李鍌、劉正浩、邱燮友、賴炎元、陳滿銘:《新譯四書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1999。
7.韓兆琦:《新譯史記(六)列傳一》,臺北市:三民書局,2008。
8.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天工書局,1989。
9.楊家駱:《老子道德經注》,臺北市:世界書局,1956。

三、一般論著
(一)中文著作
1.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79。
2.王穎:《荀子倫理思想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3.王靜芝:《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縣新莊鎮:輔仁大學文學院,1977。
4.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1。
5.王讚源:《墨子》,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6。
6.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百家爭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8。
7.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市:學生書局,1979。
8.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
9.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2》,《名家與荀子》,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3。
10.宋洪兵:《韓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
11.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現代意義》,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
12.李甦平:《韓非》,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8。
13.李瑩瑜:《荀子內聖外王思想研究》,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14.李賢中:《墨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揚智文化,2003。
15.李賢中:《韓非,快逃!》,臺北市:三民書局,2016。
16.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縣樹林鎮:漢京文化出版社,1987。
17.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7。
18.林義正:〈先秦法家人性論之研究〉,《中國人性論》,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0。
19.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
20.姚厚介:《西方哲學史》,第二卷,《古代希臘與羅馬哲學(下)》,南京:鳳凰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21.姚厚介:《希臘哲學史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2.姚蒸民:《法家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06。
23.姚蒸民:《韓非子通論》,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9。
24.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14。
25.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6.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外一種),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7.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1968。
28.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十三,《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
29.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30.徐漢昌:《韓非的法學與文學》,臺北市:維新書局,1979。
31.高柏園:《人性管理的終結者》,臺北市: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32.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
33.張勻翔:《攝王與禮、攝禮於德—荀子之智德及倫理社會架構之意涵》,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34.張立文:《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35.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市: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36.張純、王曉波:《韓非子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37.張素貞:《韓非子的實用哲學》,臺北市:中央日報出版部,1989。
38.梅仲協:《法學緒論》,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1985。
39.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1989。
40.陳拱:《韓非思想衡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41.陳飛龍:《孔孟荀禮學之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2。
42.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臺北市:華正書局,2001。
43.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市:明文書局,1998。
44.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45.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三民書局,2000。
46.曾春海、葉海煙、尤煌傑、李賢中:《中國哲學概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05。
47.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
48.楊秀宮:《孔孟荀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0。
49.楊承彬:《孔、孟、荀的道德思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50.廖名春:《荀子新探》,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
51.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
52.趙士林:《荀子》,臺北市:東大圖書,1999。
53.趙中偉:《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54.潘小慧:〈荀子以「君-群」為架構的政治哲學思考〉,《儒家倫理學與士林哲學》,臺北市:至潔有限公司,2021。
55.潘小慧:〈荀子言性惡,善如何可能?〉,《儒家倫理學與士林哲學》,臺北市:至潔有限公司,2021。
56.潘小慧:〈從「解蔽心」到「是是非非」:荀子道德知識論的建構及其當代意義〉,《儒家倫理學與士林哲學》,臺北市:至潔有限公司,2021。
57.潘小慧:《從解蔽心看荀子的知識論與方法學》,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58.潘德榮:《詮釋學導論》,臺北市 : 五南出版社,1999。
59.蔡仁厚:《中國哲學史綱》,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
60.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
61.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62.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5。
63.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市:三民書局,1981。
64.龍宇純:《荀子論集》,臺北市:學生書局,1987。
65.謝雲飛:《韓非子析論》,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0。
66.羅光:《羅光全書》,六冊,《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6。
67.羅根澤:《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8.譚宇權:《荀子學說評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
69.關永中:《朗尼根的認知理論《洞察》卷一釋義》,臺北市 :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1991。
(二)翻譯著作
1.Hans-Georg Gadamer:〈真理與方法〉,洪漢鼎編譯:《詮釋學經典文選上冊》,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2005。
2.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2冊,第1卷,臺北市:時報文化,1993。
3.帕瑪(Richard E.Palmer)著,嚴平譯:《詮釋學》,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97。

四、期刊論文
1.方旭東:〈可能而不能—荀子論為善過程中的意志自由問題〉,《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卷第12期,2007年12月,頁55-68。
2.王邦雄:〈從儒法之爭看韓非哲學的現代意義(上)〉,《鵝湖月刊》第91期,1983年1月,頁2-8。
3.王邦雄:〈從儒法之爭看韓非哲學的現代意義(下)〉,《鵝湖月刊》第92期,1983年2月,頁22-30。
4.王曉波:〈韓非的人性論社會論與歷史論〉,《食貨月刊》第12卷第2期,1982年5月,頁49-64。
5.白彤東:〈韓非子與現代性-一個綱要性的的論述〉,《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9月,頁49-57。
6.朱弘道:〈對詹康〈韓非論人新說〉的反思〉,《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6期,2016年7月,頁113-158。
7.李賢中:〈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卷第4期,2007年4月,頁7-24。
8.沈清松:〈論公民德行的陶成〉,《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5卷第5期, 1998年5月,頁406-418。
9.林安梧:〈韓非政治哲學的特質及其困限-以「法」、「術」、「勢」三者為核心展開的分析〉,《鵝湖學誌》第1期,1988年5月,頁97-119。
10.林育瑾:〈以韓非思想反思審議式民主的困境與可能〉,《國家發展研究》第15卷第2期,2016年6月,頁91-130。
11.洪巳軒:〈從《韓非子》「人設之勢」論政治權力之鞏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51期,2016年3月,頁1-34。
12.韋政通:〈韓非及其哲學〉,《現代學苑》第8卷第11期,1971年11月,頁441-449。
13.張勻翔:〈本於立人道之荀子「不求知天」與「知天」觀之智德內涵〉《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卷第12期,2007年12月,頁69-86。
14.傅玲玲:〈「不以善惡論之」-韓非人性論之討論〉,《哲學論集》第40期,2007年7月,頁79-96。
15.景海鋒:〈解釋學與中國哲學〉,《哲學動態》第271期,2001年7月,頁13-18。
16.曾暐傑:〈尊君原是為民-論韓非的集權專制思想以「利民」為目的〉,《應華學報》第15期,2014年6月,頁39-76。
17.黃藿:〈民主社會中的公民德行與公民教育-教育哲學角度的省思〉,《哲學與文化(月刊)》第46卷第4期,2019年4月,頁3-21。
18.詹哲裕:〈韓非法學思想體系之探析〉,《復興崗學報》第45期,1990年6月,頁357-383。
19.詹康:〈韓非論人新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6期,2008年9月,頁97-153。

五、碩博士論文
1.王淑理:《荀子之政治哲學與其人性論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
2.朱敏伶:《從荀子的性惡論看「善」的實現》,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2。另收錄於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二九編,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9。
3.吳源鴻:《荀子禮治與韓非法治理論基礎述評》,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4。
4.李載學:《荀子的禮治思想與韓非子的法治思想之比較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2。
5.周筱葳:《韓非子對墨子政治思想承與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
6.林育瑾:《論韓非「存王論霸」之「正道」政治思想》,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
7.金春燕:《荀子「天人分合」思想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
8.張永杰:《《韓非子》法思想及其現代意義》,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
9.張竹貞:《《荀子》與《韓非子》教育思想之比較》,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10.張庭:《先秦法家法治思想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山東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07。
11.許薌君:《從《韓非子》寓言論韓非的政治思想》,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12.葉冰心:《荀子的人觀—以社群倫理為核心的探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9。
13.歐嘉慧:《先秦荀子與韓非子法家思想之比較》,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4。
14.盧品青:《從「禮─法」觀比較荀子與韓非之政治哲學》,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1。
15.鍾麗琴:《荀子與韓非教育思想之比較》,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六、網路資料
1.「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pdf,瀏覽日期:2019年1月25日。
2.「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網站: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DsJCqY/webmge?mode=basic,瀏覽日期:2021年10月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