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戰地到觀光勝地:以金門沙美聚落為中心的探討
作者:黃明仁
作者(外文):Ming-Jen Hu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指導教授:李君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沙美金山書院沙美萬安堂社區意識戰地記憶ShameiJin-Shan AcademyShamei Wanan Tang TempleCommunity AwarenessBattlefield Mem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沙美地區曾經是繁華熱鬧的市街,不過今日卻是門可羅雀,多數沙美人認為與金門解除戰地政務有關,駐守的國軍人數銳減,導致沙美商圈的沒落。但是,在兩岸對峙之前,沙美老街本身曾是商家匯集所在地,其商貿活動便很熱絡。本文的討論重點,是從「熱戰」到「冷戰」的過程中,沙美地區的「戰地記憶」,以及對金門歷史的影響。當金門的歷史發展,因時代局勢變化,在各種層面影響著沙美地區的社會變遷。駐軍逐漸裁撤後,消費力銳減,造成沙美商圈與老街的蕭條,沙美地區的青壯年,為了就業,外移他處,老街逐漸沒落、人口凋零。
地方人士感受到問題嚴重,地方認同與社區意識興起,有部分人士期待老街走向轉型。在地人思索金門與沙美地方特色,這也象徵著地方文化意識與地方創生興起。有部分的聲音,希望老街朝向文創產業發展;當然也有反對的聲音,認為應該可以發展商圈或商場建設,例如「金沙戲院」的拆除與運用等。其實,無論是老街商圈走向轉型,或者反對的意見,兩方均體現出沙美社區意識的成形與凝聚。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社區意識也表現出了沙美人的在地認同,有部分有志之士的在地人返鄉發展地方,而逐漸強化了地方認同凝聚力。
本研究的兩大重點,一為大歷史脈絡,由世界局勢談對於冷戰邊陲之金門的地方社會影響。這些影響包括商貿式微、人口外移、老街沒落等。一為從地方的角度思考,這樣的影響對於沙美住民的歷史記憶又有怎樣的呈現與描述。另外,藉由過往的歷史事件,如何凝聚社區的集體記憶,以及公共參與的過程。
本文將藉由歷史記憶之層面,擴大探究沙美的歷史人文變遷,輔以地理空間的思維為經緯,另延伸「空間記憶」的概念,來討論沙美聚落的種種變化,因其聚落型態有其特殊性與歷史脈絡。因此,空間記憶的討論,有助於釐清沙美地區的人地關係、聚落歷史與發展、社區意識與認同的諸多課題。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on the process from the "hot war" to the "cold war", and the confrontation of the war reflects the "battlefield memory" of Shamei Distric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history of Kinmen. The Shamei District used to bustling and busy, but today it is deserted and slow. The current problems are the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serious migration of young people. Most locals in the district believe that it is related to the lifting of the battlefield administration in Kinmen, and the number of troops stationed in the country has dropped sharply, which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Shamei District. However, before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Shamei Street itself itself was the place where merchants gathered, and its business activities were blooming. Because of the above phenomena and the author's love of his hometown, he started to study the customs and social changes in Shamei District. The two main points of this research ar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world situation on the local society of Kinmen on the border of the Cold War. These impacts include the decline of commerce,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the decline of the street. One is how such influences have manifested in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residents of Shamei District, and how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community can be condensed through past historical events,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Whe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Kinmen was affected by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of the times, social changes in Shamei District were affected at various levels. After the gradual abolition of the garrison, the sharp decline in consumption power caused the depression in Shamei District and street.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population in Shamei District moved to other places in order to find jobs. The street was gradually declining and the population was dying. Local people began to realize that the problem was serious, local identity and community awareness rose, and some people looked forwar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reet. Local people have begun to think about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Kinmen and Shamei, which also symbolizes the rise of local cultural awareness and local creation. Some voices hope that the street will develop towards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of course, there are also voices that oppos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trict or shopping mall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demolition and use of "Shamei Theater”.
In fact, whether it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reet and district or the opposition, both of them reflect the formation and cohesion of th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n Shamei Community.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kind of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lso shows the local identity of the Shamei people. Some people with lofty ideals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s to develop the place, and gradually strengthen the cohesion of local identity. This research will exp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humanistic changes of Shamei through the level of historical memory, supplemented by the geographical space thinking as the latitude and longitude, and extend the concept of "spatial memory" to discuss the social changes of the humanities of the Shamei settlements, due to the Shamei settlement type has its particularity and historical context. Therefore, the discussion of spatial memory can help clarify many issues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settlement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and community awareness and identity in Shamei District.
一、史料部份
(一)地方志書
(明)洪受,《滄海紀遺》,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70[1568原刊]。
(明)洪受原著;吳島校釋,《滄海紀遺校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
(明)林涇等撰,《福建運司志》(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1)。
(明)徐敏學、吳維新纂;(明)陽思謙修,《萬暦重修泉州府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明萬曆壬子(40年)刊本影印。
(清)林焜熿,《金門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1882刻印]。
(清)黃任、郭賡武纂;懷蔭布修,《乾隆泉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2000。
(清)萬友正纂修,《馬巷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光緒19年[1893]補刊本影印。
吳錫璜等纂、林學增等修,《同安縣志》,臺北:福建省同安縣同鄉會,1986,據民國18年排印本影印。
田中一二,《空爆下の南支那》,臺北:大日本國防青年會臺灣支部,昭和13年[193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奏疏選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二)史料彙編
何培夫主編,《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
李仕德編譯,《金門的戰爭與和平 : 823砲戰期間美國外交文書有關金門文獻選譯》,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4。
林正珍,《烈日顯影:1937-1945年日據金門檔案史料彙編》,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5。
林正珍編著,《悲憫大地:1946-1964年金門鼠疫防治檔案暨其它相關史料調查研究(一)》,金門:金門縣政府文化局,2018。
林正珍編著;郭雲萍翻譯,《日據時期金門鴉片檔案譯註暨相關調查研究》,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4。
國史館史料處編輯,《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史料.初輯》,臺北:國史館,1979。
國史館史料處編輯,《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史料.續輯》,臺北:國史館,1982。
葉鈞培、許志仁、王建成,《金門古文書》【第一輯】,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3。

(三)鄉鎮市志
呂允在總編纂,《增修烈嶼鄉志》(上) (下),金門:烈嶼鄉公所,2010。
李仕德總編修,《金門縣志:96年續修》,金門:金門縣政府,2009。
李增德總編輯,《金寧鄉志》,金門:金寧鄉公所,2005。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編印,《金門縣志》上下,金門:金門縣政府,1979。
金門縣金門學研究會,《金城鎮志》(上) (下),金門:金城鎮公所,2009。
郭堯齡等編撰,《金門縣志》,金門:金門縣政府,1992。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縣金湖鎮志》(上) (下),金門:金湖鎮公所,2009。
楊天厚、林麗寬總編篡,《金門縣金沙鎮志》,金門:金沙鎮公所,2007。

(四)口述訪談
黃明仁訪問,〈黃奕焮先生口述訪談〉。口訪地點:金門縣金沙鎮汶沙里(自宅),口訪時間:2020年9月13日。
黃明仁訪問,〈張雲盛先生口述訪談〉。口訪地點:金門縣金沙鎮沙美萬安堂,口訪時間:2020年9月14日。
黃明仁訪問,〈王添泉先生口述訪談〉,王添泉,1951年生。口訪地點:金門縣金沙鎮汶沙里復興街,口訪時間:2020年9月16日。
黃明仁訪問,〈林勤芳先生口述訪談〉,林勤芳,1950年生。口訪地點:金門縣金沙鎮洋山營源廟,口訪時間:2020年9月17日。
黃明仁訪問,〈周淑菲女士口述訪談〉,周淑菲,1955年生。口訪地點:金門縣金沙鎮沙美商圈新同晉商行,口訪時間:2020年9月17日。

(五)其他
張玲月提供,《沙美張氏族譜》長房譜稿,金門縣金沙鎮,2015年。
張玲月提供,《沙美張氏族譜》二房譜稿,金門縣金沙鎮,2015年。
張玲月提供,《沙美張氏族譜》三房譜稿,金門縣金沙鎮,2015年。


二、專書
上田信著、葉韋利譯,《海與帝國:明清時代》,臺北:臺灣商務,2017。
中國技術學院,《金門縣縣定古蹟東溪鄭氏家廟調查研究》,金門:金門縣政府,2002。
王先正,《書寫金門》,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7。
內政部營建署,《蘭嶼國家公園計畫(草案)》,臺北:行政院內政部營建署,1991。
古蒙仁,《浯島春秋:金門新誌書》,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8。
田立仁,《金門之熊:國軍裝甲兵金門保衛戰史》,臺北:田立仁發行,2011。
江柏煒、陳閔惠、莊舜惠撰文,《老聚落新生命:金門社區總體營造之觀念作法與借鏡》,金門:金門縣政府,1998。
江柏煒,《大地上的居所-金門國家公園傳統聚落導覽》,金門:金門國家公園,1998。
江柏煒,《閩粵僑鄉的空間營造》,金門: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2。
江柏煒,《冷戰金門 : 世界史與地域史的交織》,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7。
江柏煒、楊天厚、林麗寬,《文化的載體:金門影像記事》,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7。
艾波林(G. Aplin)著、劉藍玉譯,《文化遺產:鑑定、保存與管理》,臺北:五觀藝術,2005。
何志強,《六甲水濱之巔-浦邉-傳承鄉土的記憶》,金門:金門縣政府文化局,2018。
何孟興,《浯洲烽煙:明代金門海防地位變遷之觀察》,金門:金門縣政府文化局,2013。
何孟興,《防海固圉:明代澎湖臺灣兵防之探索》,臺北:蘭臺出版社,2017。
何孟興,《禦敵海上:明代閩海兵防之探索》,臺北:蘭臺出版社,2017。
余光弘、魏捷茲編,《金門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主題研究與高級人才培育計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
呂允在,《金門建縣百年歷史風華》,金門:金門縣政府,2014。
呂清福等撰文;黃子娟主編,《1995-2015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二十週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5。
呂靜怡,《記憶與認同:金門婦女隊員出操的回顧》,金門:呂靜怡,2014。
宋怡明(Mochael Szonyi)著;黃煜文、陳湘陽譯,《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李允銖,《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分析》,臺北:龍田出版,1982。
李仕德,《十七世紀的海上金門》,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4。
李仕德,《世紀金門‧百年輝煌》,金門:金門縣政府文化局,2014。
李仕德,《金門危機:1950年代美國的外島政策》,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7。
李仕德總編輯,《世紀金門.百年輝煌:金門建縣一百年紀念》,金門:金門縣政府,2014。
李善惠,《金門之殤:來自臺灣的一位參戰老兵親口講述的歷史》,北京:華文出版社,2011。
李錫隆總編輯,《金門坑道藝術節成果專刊.2006》,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6。
李增德,《金門宗祠之美》,金門:財團法人金門史蹟維護基金會印行,1995。
李增德主持,《金門人文采丰:金門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1996。
李錫回主編,《敬恭桑梓 飛躍十年:金門解嚴後縣政重大施政紀要》,金門:金門縣政府,2001。
汪啟疆,《戰爭的島,和平的人:金門、馬祖、我們》,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出版中心,2019。
卓克華,《古蹟.歷史.金門人》,臺北:蘭臺出版,2008。
林正珍主編,《2008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烽火僑鄉.敘事記憶-戰地.島嶼.移民與文化》,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8。
林怡種,《營山風情》,金門:金門縣政府文化局,2019。
林金榮,《金門脊墜風情》,金門:金門縣政府文化局,2009。
林金榮,《金門人文紀事》,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8。
林建育,《金門中秋搏餅文化調查研究》,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5。
林美吟譯,《歷史街區與聚落的活化保存方法》,臺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10。
林培雅編著,《金門瓊林聚落民間文學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9。
林培雅編著,《金門瓊林聚落民間信仰》,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9。
林麗寬,《金門王爺民間信仰傳說之研究》,臺北:林麗寬,2012。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傳統聚落保存暨修復研討會論文集-民宅的營造過程》,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02。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國家公園計畫書(第一次通盤檢討)》,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03。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國家公園計畫書(第二次通盤檢討)》,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2。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課撰文,《金門國家公園》,金門:金門國家公園,2009再版。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課撰文,《金門國家公園》,金門:金門國家公園,2017三版。
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金門古典文獻探討》,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1。
金門縣政府,《金門特定區計畫》,金門:金門縣政府,1995。
金門縣政府文化局,《金門各姓族譜類纂》,金門:金門縣政府文化局,2012。
金門縣臨時縣議會編印,《金門未來發展與前途座談會實錄》,金門:金門縣臨時縣議會,1993。
洪楙彧,《金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尋找金門的下一尊風獅爺》,金門:洪楙彧,2010。
唐蕙韻主編,《2015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閩南文化的流動」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5。
徐志仁,《金門洋樓建築》,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
徐佳伶等撰文,《戰役史蹟:金門國家公園》,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0。
格奧爾格.伊格爾斯,《全球史學史:從18世紀至當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主辦 ;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金門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
張火木,《金門當代藝文史料彙編(1912-2001年)》,金門: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2002。
張明洵總編審,《金門國家公園》,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1996。
張雲盛,《金門沙美萬安堂彩繪石雕故事集》,金門:金門沙美萬安堂管理委員會,2007。
張雲盛等編輯,《金門沙美萬安堂各尊王爺乩示文輯錄》,金門:金門沙美萬安堂管理委員會,2008。
張雲盛編著,《財神公園財神略傳》,金門:金門沙美萬安堂管理委員會,2012。
張雲盛編著,《臺灣宗教百景金門沙美大士宮宗教園區》,金門:金門沙美萬安堂管理委員會,2015。
張雲盛總策畫, 《金門沙美萬安堂新聞報導剪輯》,金門:金門沙美萬安堂管理委員會,2010。
張震鐘計畫主持,《金門縣歷史建築張文帝洋樓修復或再利用計畫》,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7。
許正平,《金門聚落建築的防禦系統》,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0。
許正平、王怡超,《金門聚落建築的水系統》,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1。
許志仁,《明代海禁政策下的金門及其海域》,金門:許志仁,2010。
郭哲銘總編輯,《戰爭無情 和平無價 : 823金門戰役五十週年專輯》,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8。
陳炳容,《金門的古墓與牌坊》,金門:金門縣政府,1997。
陳炳容編著,《族譜與金門史研究》,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8。
陳為學,《下坑的美麗與哀愁》,金門:金門縣政府,2000。
陳益源主編,《2017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8。
陳益源主編,《2018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國立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19。
陳麗玉,《后宅聚落風華》,金門:金門縣政府文化局,2018。
陸炳文,《金門祖厝之旅》,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6。
寒玉,《熱血青年從軍去—金門一般榮民的故事》,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7。
曾文吉建築師事務所,《金門縣縣定古蹟陳顯墓調查研究》,金門:金門縣政府,2002。
黃士哲等編著,《金門民俗與有關文物資料彙編》,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9。
黃子娟主編,《走過1995-2015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二十週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5。
黃世輝,《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臺北:建築情報出版,2001。
黃克全,《島之書:金門、歷史、人文、自然書寫》,臺北:情書出版社,2015。
黃振良,《金門軍事遺產的普世價值》,金門:金門縣政府文化局,2012。
黃振良,《浯洲鹽鄉:西園.後珩》,金門:金門縣政府文化局,2018。
黃振良文、唐振瑜圖,《金門戰地文化實錄》,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3。
黃振良總編輯,《金門區漁會志》,金門:金門區漁會,2018。
黃振良編著,《浯江衍派:金門徙衍古同安內地的家族聚落》,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9。
黃瑞華總策畫,《金門沙美萬安堂各尊王爺乩示文輯錄第二集》,金門:金門沙美萬安堂管理委員會,2010。
黃瑞華總策畫,《金門沙美萬安堂各尊王爺乩示文輯錄第三集》,金門:金門沙美萬安堂管理委員會,2012。
黃瑞華總策畫,《金門沙美內閣三忠廟乩示文輯錄第一集》,金門:金門沙美萬安堂管理委員會,2016。
黃瑞華等總編輯,《金門沙美內閣三忠廟甲午年奠安紀念專輯》,金門:金門沙美萬安堂管理委員會,2018。
黃嘉隆等撰文、吳啟騰等攝影,《金門國家公園總論》,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0。
黃應貴,《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寺廟巡禮》,臺北:稻田出版公司,1998。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官澳風華》,金門:金門縣政府文化局,2018。
楊加順主編,《2006年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7。
楊加順總編輯,《胡璉將軍紀念專輯》(上中下冊),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0。
楊育瑛,《重塑後浦城》,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7。
楊肅獻等著,《金門近代史》,金門:金城鎮,2009。
楊樹清,《金門族群發展》,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6。
楊樹清,《金門田野檔案》,臺北:稻田出版,2001。
楊樹清,《消失的戰地-金門世界文化遺產顯影》,臺北:新新聞文化,2004。
董群廉,《金門民防史話1949-1992》,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9。
蜀洪,《我們在金門:一九五八[八二三]臺海役戰役》,臺北:八八出版社,2004。
漢光建築師事務所,《金門縣二級古蹟朱子祠之調查研究》,金門:金門縣政府,1996。
劉小如、江柏煒、李玲玲、邱郁文等著、謝偉松發行,《金門國家公園103年度保育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5。
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郑维中译,《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7。
蔡玉羨主編,《精采100金沙傳芳金沙國小建校100週年紀念專輯》,金門:金沙國民小學,2013。
鄭玟和等編輯,《金門第一石雕勝境沙美東方藥師七佛淨土公園專輯》,金門:金門沙美萬安堂管理委員會,2018。
閻亞寧總編輯,《金門走向世界遺產 : 由戰爭到和平》,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1。
閻亞寧總編輯,《金門與世界文化遺產保存暨傳統聚落保存發展探微》,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2。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
顏生龍,《金門史蹟源流》,金門:金門縣政府,1987。
顏立水,《金門與同安》,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
顏忠誠等口述;卓遵宏、董群廉訪問;董群廉、陳中禹記錄整理,《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3。
羅志平,《金門行業文化史:金門》,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
羅志平,《爺們的天空:金門學術研究略論》,臺北:獨立作家,2016。

三、期刋論文
(一)期刋
王天源、宋永鑾,〈老市街實施都市更新的可行性之研究-以金門沙美老街為例〉,《中華建築技術學刊》8卷1期(2011.06),頁63-68。
王宏男,〈金門是否應該開賭?〉,《九鼎》58期(2012.08) ,頁49-52。
王懷慶,〈八二三砲戰後白團對金門的視察報告--兼論島嶼反登陸作戰〉,《陸軍學術雙月刊》54:560(2018.08),頁11-29。
江亞玉,〈風獅爺民俗信仰探源〉,《勤益人文社會學刊》2期(2010.12),頁69-93。
江柏煒,〈晚清時期的華僑家族及其僑資聚落:福建金門山后王氏中堡之案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5卷1期(2003.03),頁1-57。
江柏煒,〈金門的傳統聚落與民居建築〉,《國家公園》季刊(2007.01),頁32-39。
江柏煒,〈誰的戰爭歷史?:金門戰史館的國族歷史vs.民間社會的集體記憶〉,《民俗曲藝》156(2007.06),頁85-155。
江柏煒,〈軍事治理下的地方社會:以金門華僑網絡為中心之考察(1949-1970s)〉,《考古人類學刊》71期(2009.12),頁7-46。
江柏煒,〈「混雜的現代性」:近代金門地方社會的文化想像及其實踐〉,《民俗曲藝》174期(2011.12),頁185-257。
江柏煒,〈金門洋樓:近代閩南僑鄉文化變遷的案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0(2012.12),頁1-24。
江柏煒,〈“五腳基洋樓”:近代閩南僑鄉社會的文化混雜〉,《建築學報》2012(總530期),頁92-96。
江柏煒,〈戰地生活、軍人消費與飲食文化:以金門為例〉,《中國飲食文化》9:1(2013.04),頁157-194。
江柏煒,〈人口遷徙、性別結構及其社會文化變遷:從僑鄉到戰地的金門〉,《人口學刊》46(2013.06),頁47-86。
何孟興,〈金門、澎湖孰重?論明代福建泉州海防佈署重心之移轉(1368-1598年)〉,《興大人文學報》44期(2010.06),頁179-206。
余光弘,〈台灣區神媒的不同形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期(2000.06),頁91-105。
余泰魁、李能慧,〈台灣地區北部民眾對金門旅遊滿意度模式之建構與實證〉,《戶外遊憩研究》14卷4期(2001.12),頁51-76。
余泰魁、李能慧、吳桂森,〈金門觀光客旅遊行為意向實證研究-線性結構模式之交叉效度驗證〉,《觀光研究學報》11卷4期(2005.12),頁355-384。
吳宛真、張梨慧、洪瑞鴻,〈遊客滿意度、社會心理承載量與付費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金門地區觀光景點為例〉,《國立金門大學學報》8卷1期(2018.05),頁41-58。
吳忠宏、林麗娟、謝奇明,〈金門山后聚落遊客的懷舊情感對負責任環境行為之影響:兼論地方依賴與地方認同的中介效果〉,《環境教育研究》15卷2期(2019.12),頁81-120。
吳武忠、方彥博、呂謙、張瑞心、甘唐沖,〈傳統聚落保存與觀光遊憩衝突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卷3期(2010.09),頁1-21。
吳武忠、賴宏昇、王蘭薰、李俊彥,〈從澳門、濟州島等國外島嶼觀光再發展經驗探討金門地區未來觀光發展方向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8卷2期(2010.06),頁105-123。
吳海波,〈近百年來中國歷代鹽業改革研究述評〉,《中國史硏究》第63輯 (2009.12),頁265-302。
吳傳正,〈在鋼盔中煮熟哲學-一場兼具歷史文化和人文生態的金門參訪之旅〉,《自然保育季刊》77期(2012.03),頁71-80。
宋怡明(Michael Szonyi)著、李仁淵譯,〈戰火下的記憶政治:金門,1949-2008〉,《考古人類學刊》71期(2009.12),頁47-69。
李沃牆,〈從金門發展現況看未來政經走向〉,《經濟前瞻》80期(2002.03),頁116-122。
李沃牆,〈解嚴後金門的政經分析〉,《經濟前瞻》52期(1997.07),頁134-137。
李宗霖、呂美瑩、馮妙瑜、劉重華,〈金門居民觀光發展認知及參與態度之研究〉,《創新研發學刊》8卷2期(2012.12),頁12-24。
李長晏,〈從空間夥伴治理觀點探討擴大金門縣地方區域發展的策略〉,《中國地方自治》64卷8期(2011.08),頁23-44。
李能慧、古東源、吳桂森、余泰魁,〈金門觀光客行為傾向模式之建構〉,《管理學報》21卷1期(2004.02),頁131-151。
李琦華、林峰田,〈台灣聚落的空間結構與社會脈絡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65期(2008.09),頁45-62。
李翘宏,〈金门民间道教仪式的知识流动与重组〉,《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卷5期(2005.10),頁14-21。
李福井,〈金門冷戰的歷史與其影響〉,《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1期(2011.03),頁341-351。
林劲、聂学林,〈1949年以来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臺灣研究集刊》2008卷4期(2008.12),頁22-32。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期(1987.12),頁53-114。
林進財、張皆欣,〈金門地區“第一屆觀光節”系列活動滿意度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6卷2期(2000.11),頁119-138。
林麗寬,〈金門太武山海印寺匾聯碑文化探索〉,《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學報》3期(2008.03),頁47-70。
侯錦雄,〈形式的魅影-金門觀光的戰地異境想像與體驗〉,《觀光研究學報》5卷1期 (1999.06),頁39-52。
紀俊臣、紀和均,〈離島治理之策略與成就:以澎金馬治理法制觀點〉,《中國地方自治》72卷4期(2019.04),頁3-34。
紀博棟,〈金馬地區「小三通」對人口數變化影響之研究〉,《國立金門大學學報》5卷2期(2015.09),頁13-35。
紀博棟,〈金廈地區交流利益之研究〉,《國立金門大學學報》3期(2013.03),頁51-68。
紀博棟,〈後戰地金門經濟發展之研究〉,《人文學報》37(2013.08),頁71-89。
唐蕙韻,〈乩示中的神、靈與儀式、習俗的系統關係:金門中堡威靈殿張公壇乩示紀實〉,《民俗曲藝》183期(2014.03),頁71-138。
唐蕙韻,〈金門后盤山閭山派科儀書中的地方神系與信仰民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32期(2016.04),頁1-26。
徐泓,〈風華再現-清代福建社會風氣的變遷〉,《歷史人類學學刊》4卷2期(2006.10),頁37-70。
袁興言,〈由九三到八二三砲戰之間闢建金門太武山坑道的中美協防爭議〉,《臺灣文獻》71卷3期(2020.09),頁149-181。
袁興言,〈金門明代戰地史蹟之歷史地理考查-五巡檢司城、倭亂攻防與鄭成功會師〉,《國立金門大學學報》7卷1期(2017.06),頁100-143。
谈谭,〈论17世纪郑氏海商集团的生存困境〉,《中州學刊》2010卷2期(2010.03),頁193-197。
高立學,〈價值觀對金門國家公園旅遊選擇之預測〉,《島嶼觀光研究》2卷3期(2009.09),頁1-18。
高素蘭,〈中共對臺政策的歷史演變(1949-2000)〉,《國史館學術集刊》四期(2004.09),頁189-228。
張亦民,〈從革命解放到和平統一政策的形成-金門炮戰真相〉,《海峽評論》77期 (1997.05)23-31。
張伯宇,〈臺灣鄭成功廟祠群集之地域特色興建立源起類型歸納〉,《海洋文化學刊》13期(2012.12),頁47-74。
張梨慧,〈全球化下衝突性邊界的觀光規劃―以金門為例〉,《城市與設計學報》20期(2008.09),頁131-163。
張梨慧,〈節慶活動參與動機、價值體驗、滿意度、行為意圖之研究-以金門中秋博狀元餅活動為例〉,《國立金門大學學報》3期(2013.03),頁69-82。
張梨慧、黃茱珺、楊玲,〈宗教活動的涉入對居民地方依附感之影響〉,《觀光旅遊研究學刊》11卷1期(2016.06),頁23-41。
張淑雅,〈臺海危機前美國對外島的政策(1953-19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期(1994.06),頁295-330。
張漢寧,〈金門串街路 老街再生〉,《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6卷2期(2018.06),頁104-110。
郭培贵,〈明代金门岛的科举盛况及其成因〉,《史学集刊》185期(2019.11),頁4-15。
陳建民,〈兩岸交流中的環境安全問題-以金廈「小三通」爲例〉,《全球政治評論》20期(2007.10),頁53-82。
陳建民,〈金廈“小三通”對金門經濟安企的影響-從民眾認知的角度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9卷4期(2008.10),頁53-96。
陳建仲,〈戰爭地景的建築保存-金門海岸反登陸防禦工事〉,《文化研究月報》104期(2010.05),頁13-23。
陳恒鈞、張家齊,〈金門國家公園發展爭議之探討:網絡管理觀點〉,《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2卷3期(2014.09),頁201-263。
陳博翼,〈漳浦遷海考-堡寨所見遷界範圍與社會變遷〉,《歷史人類學學刊》15卷2期(2017.10),頁89-127。
陳鋒,〈近百年來清㈹鹽政研究述評〉,《漢學研究通訊》總98期(2006.05),頁1-12。
黄国盛,〈清代闽台“三通”及其历史影响〉,《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卷6期(2009.11),頁105-113。
曾逸仁,〈傳統建築修繕的發展與困境-以金門宗祠建築為例〉,《建築學報》85期(2013.09),頁205-225。
黃杏娟,〈太武山在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後的空間利用〉,《島嶼觀光研究》6卷3期 (2013.09),頁26-61。
黃茱珺、鄭春發,〈從地方文化與聚集概念探討金門貢糖產業變遷脈絡〉,《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5(2015.12),頁17-33。
楊松年,〈移民與信仰文化的傳佈:金門村落文化與信仰文化傳佈的探究〉,《華人文化研究》5卷2期(2017.12),頁7-23。
楊肅獻,〈金門史的研究與寫作:評《金門史稿》〉,《臺大歷史學報》34期(2004.12),頁425-434。
廖慶六,〈試論金門家廟文化景觀〉,《臺灣源流》42期(2008.03),頁38-52。
熊蒂生,〈八二三戰役與戰地政務對金門後續發展之影響〉,《中華軍史學會會刊》24 (2019.08),頁257-284。
趙庭輝,〈當戰場變成情場:青少年電影《夏天協奏曲》的文化再現〉,《廣播與電視》36期(2014.06),頁69-90。
趙嘉裕、謝榮豐、呂謙、陳建廷、蔡美玉,〈節慶活動情緒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金門迎城隍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7卷1期(2020.03),頁1-26。
劉小蘭、陳志霞、劉峯銘,〈金門古蹟與建築的文創活化再思〉,《德明學報》39:1(2015.06),頁49-58。
劉名峰,〈文明歷程及道德的地緣政治學:在金門個案中對古典理論之西方現代性的反思〉,《國際文化研究》12卷2期(2016.12),頁66-103。
劉名峰,〈民主轉型及其間對土地之情感模式的變化:BOT案的爭議及其在2014年之金門縣長選舉中的角色〉,《社會科學論叢》11卷2期(2017.12),頁117-171。
歐陽儀雄、李文良、洪瑛鈞、蔡宗憲,〈金門地區遊樂園建置之可行性研析〉,《國立金門大學學報》6卷2期(2016.11),頁15-34。
歐聖榮、顏宏旭,〈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7卷4期(1994.12),頁61-89。
蔡宏明,〈“小三通”對兩岸互動的影響〉,《遠景季刊》2卷2期(2001.04),頁135-161。
蔡志良,〈兩岸經貿正常化之先行示範區域 金門發展成為「兩岸經濟自由區域」之可行性評估〉,《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1卷5期(2008.05),頁80-86。
蔡承旺,〈兩岸邊境旅遊的合作發展─以建構「金廈旅遊圈」為例〉,《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卷2期(2012.08),頁1-19。
蔡承旺,〈金門「小三通」自由行實施後的觀光發展策略研究〉,《國立金門大學學報》2期(2012.03),頁235-254。
蔡慧敏、李其霖,〈金門島的海防角色及轉變:1300~1937〉,《海洋文化學刊》23(2017.12),頁37-86。
鄭振滿,〈明代金門的制度變革與社會轉型-以鹽政改革為中心〉,《歷史人類學學刊》11卷2期(2013.10)),頁85-107。
謝欣穎,〈史蹟保存與聚落發展的關係-以金門國家公園為例〉,《藝術欣賞》3卷3期 (2007.06),頁22-30。
謝紀康,〈清季對臺政策的探討:從海禁到防臺〉,《台南女院學報》第24期(2005.10),頁511-526。
嚴佳代、張正杰、張曉楨、張國珍,〈臺灣海洋休閒觀光人才供需現況與未來發展〉,《海洋休閒管理學刊》6期(2016.08),頁1-18。

(二)學位論文
丁茂庭,〈地景空間的現象學演繹-從海德格之存在意識生發〉,臺北:國立臺北科大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碩士論文,2005。
石弘毅,〈清代康熙年間治臺策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
江錦財,〈金門傳統民宅營建計劃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吳培暉,〈金門聚落的變遷與空間的意義的再界定〉,臺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李皓,〈金門戰地政務下的民防自衛體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李雯,〈從漁村、軍港到商港-金門料羅村及其港口之空間變遷〉,金門: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林一琳,〈從金門延平郡王祠看鄭成功信仰、形象與歷史記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林予棠,〈傳統市街產業空間之變遷研究−以金門縣沙美老街為例〉,金門: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林明毅,〈金門傳統建築保存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金以蕾,〈金門開放觀光的社會變遷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巿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洪千惠,〈金門傳統民宅營建法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洪曉聰,〈烈嶼傳統聚落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張雲盛,〈金門道教文化與宗教團體管理之研究-金門沙美萬安堂個案探討〉,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張慧玲,〈金門民間信仰的變遷:沙美聚落與境廟的觀察〉,金門: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莊素清,〈士林老街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科大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許中昀,〈金門浯島城隍廟會之研究─地方廟會的文化傳統與資產價值考辨〉,金門: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許文琦,〈金門國家公園傳統聚落再生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許華山,〈金門前水頭傳統聚落建築形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科大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明德,〈空間記憶消褪之心理反應探究-以懷念為例〉,臺北:國立臺北科大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書文,〈金門縣夏興村傳統聚落變遷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湯文昊,〈金門地景空間變遷之歷史社會分析〉,臺北:淡江大學建研所碩士論文,1991。
蔡建鑄,〈廟宇型社區發展之研究—以金門瓊林保護廟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碩士論文,2008。
蔡珮君,〈從傳統聚落到”戰鬥村”:以金門瓊林為例〉,金門: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蔡惠欣,〈如何經營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以流轉的金門為例〉,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碩文,2010。

(三)專書論文
林正珍,〈「消失」在臺灣歷史文化中的金門〉,林正珍主編,《2008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烽火僑鄉.敘事記憶-戰地.島嶼.移民與文化》(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8),頁 221-236。
林正珍,〈日本南進政策中的金門與台灣〉,陳益源主編,《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大中文系;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9,頁 453-476。
林正珍,〈消失中的「閩南」意象:金門人在台灣的社會文化再建構〉,金門縣文化局編,《2012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2,頁 371-388。
林正珍、劉燕琪,〈以疾病為名:鼠疫流行與近代金門社會的變遷(1860-1960〉,陳益源主編,《2016 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7,頁 41-57。
林正珍,〈成為馬來西亞人(一):新山華人移民社會的整合與變遷〉,陳益源主編,《2017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8,頁499-518。
江柏煒、林美華,〈聲音的記憶〉,收於江柏煒、王秋桂主編,《歷史島嶼的未來:2015年金門歷史、文化與生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5,頁405-427。

四、研究調查計畫
包允莊主持、洪清漳協同,〈金門國家公園戰役史蹟保存維護計畫 口述歷史訪談及文物典藏計畫之先期規劃〉,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執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計畫,2016年12月。
江柏煒主持,〈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建築物調查與變遷分析成果報告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執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2014年12月。
江柏煒主持,〈海外金門人僑社調查實錄-菲律賓篇〉,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執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報告,2014年12月。
林金榮主持,〈金門古洋樓裝飾藝術調查研究〉,金門縣金門文化協會執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2011年12月。
林晏州主持,〈金門國家公園自然人文資源保育整體價值評估〉,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執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2010年12月。
金門縣政府,〈金門縣金沙鎮沙美特色街區風貌維護輔導實施計畫〉,2017年1月3日。
孫治本主持,〈公民意識之培養與建構〉,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2004年9月。
徐泓主持、唐立宗,〈明清金門戰事紀錄調查〉,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執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報告,2009年12月。
許維明、許碧霞、許維權、王先正等,〈金門島上民防隊事蹟及國共戰役調查研究〉,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金門國家公園戰役紀念展示研究計劃,2000年11月15日。
謝顒丞主持,〈金門國家公園數位典藏計畫〉,宜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 2010年12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