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澎湖烏崁靖海宮小法咒語研究
作者:周舜瑾
作者(外文):Shun-Chin Chou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益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澎湖小法法師法教咒語PenghuXiaofaRitual MasterReligion of Ritualincant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4
民間信仰經常具地域色彩,廣博雜糅的吸納制度化宗教的元素,為其一大特點,由於甚少以經典作為信仰內涵的教化,反而多透過民間文學的方式,紀錄神明生平、神蹟、神格,或宣揚理念、禁忌、解釋等等,故傳說、故事可視為一種文本形式。除此之外,儀式文本亦可視為探討民間信仰另一重要的文本形式,而法教的咒語本,是民間信仰少數以自身立場撰構的儀式文本。
澎湖小法是澎湖宮廟最重要的儀式專家之一,所行之法深入民間生活,源於淵遠流長的古老俗信與在地儀式傳統,其執行的儀式項目繁多,各具不同目的與性質,能傳承至今,必然與信徒基於共同的認知意義與信仰觀,其中咒語即是儀式的重要符號,幫助並建構出神明在信徒與儀式專家心中的圖像與儀式神聖意義,進一步達到儀式目的。本研究即以咒語為出發點,以澎湖烏崁靖海宮小法廟中祀神請神咒語為例,作為理解民間信仰與法教內涵的途徑,探看咒語的傳習過程、文本分析、象徵意義與信仰意涵。
本研究首先紀錄靖海宮第十屆小法培訓與咒語傳習情形,咒語是培訓項目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唯一有文本的學習項目,培訓期間以常用咒語為主,所有過程都在強調合格的小法身份才能使咒語具有效性。本文總共分析16首請神咒,發現咒文的文本來源有小說、演義、戲劇、史傳、民間傳說、佛典與道經說法,但又非照單全收,而是依民間認知有所轉化、改寫、挪用與互滲,身世不明的神咒少有文本來源,強調職能。請神咒中的神明形象常與現實不符,具名實差異,同時也呈現小說之教的影響力,以及神明形象的「刻劃標誌」與「疊加」。
Folk beliefs often have a regional color, and it is a major feature of incorporating elements of institutionalized religion in a broad and mixed manner. Since the classics are rarely used as the teach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beliefs, they mostly use folk literature to record the lives, miracles, and deities of gods. , or to promote ideas, taboos, interpretations, etc., so legends and stories can be regarded as a form of text. In addition, ritual text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nother important textual form for discussing folk beliefs, and the incantation texts of legalism are ritual texts composed by a few folk beliefs from their own standpoint.
Penghu Xiaofa(小法)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itual experts in Penghu palaces and temples. The methods they practice go deep into folk life and originate from the ancient beliefs and local ritual traditions that have a long history. The nature, which can be passed down to this day, must be based on the common cognitive meaning and belief concept with the believers. The incanta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ritual, which helps and constructs the image of the gods in the hearts of believers and ritual experts and the sacred meaning of the ritual, and further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the ritual. This study takes mantra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akes the incantations in the small law temple of Wukan Jinghai Temple(烏崁靖海宮) in Penghu as an example. and belief meanings.
In this study, we first recorded the situation of the 10th Xiaofa(小法) training and incantation training in Jinghai Temple. Incant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it is also the only learning program with text. During the training period, the commonly used incantations are mainly used, and all the processes focus on qualified The status of the minor law can make the spell eff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a total of 16 sacred incantations, and finds that the text sources of the incantations include novels, romances, dramas, historical biographies, folklor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Taoist scriptures, but they are not all collected, but transformed according to folk cognition. , rewriting, misappropriation, and mutual infiltration, there are few textual sources of unidentified divine spells, emphasizing their functions. The image of the gods in the incantation often does not match reality, and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al and the nam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shows the influence of the teaching of fiction, as well as the "marking" and "superposition" of the image of the gods.
一、古籍
(漢)馬融、鄭玄注;王應麟輯;孫星衍補輯,《古文尚書十卷》,經學輯佚文獻彙編8,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清乾隆嘉慶間孫氏刻本,2010。
(漢)鄭玄注,《禮記鄭注》,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79。
(晉)郭璞.注、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第十七,臺北縣,漢京文化,清瑯環仙館刻本,1983。
(北涼)曇無讖譯,《佛所行讚經》,收入《大正大藏經.第4冊.本緣部下》,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1995。
(元)楊景賢,《西遊記》,收入《元曲選外編(第二冊)》,臺北市,中華書局,1967。
(明)無根子集、葉明生校注,《海遊記》,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0。
(明)《正統道藏》第二冊,《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7。
(明)《正統道藏》第19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7。
(明)《正統道藏》第49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7。
(明)《道法會元•卷一二一》〈南宮火府烏暘雷師秘法〉,收入《正統道藏》第29冊,臺北市,新文豐,1977。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臺北市,天工書局,1987。
(清)李光地等撰,《欽定協紀辨方書》,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六九冊,北京市,商務,2005。
(清)林豪,《澎湖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1963。
(清)徐道撰、程毓奇續,周晶等點校,《歷代神仙演義》,瀋陽,遼寧古籍出版,1995。
(清〕錢大昕撰、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第九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清)林豪總修、薛紹元訂補、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澎湖廳志(下)》卷九〈風俗〉,臺北市,文建會,2006。
(清)胡建偉編纂、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澎湖紀略》,臺北市,文建會,2004。


二、專書
二階堂善弘著、劉雄峰譯,《元帥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4。
丸井圭治郎,《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1卷)(1919)》,臺北,台灣總督府,幼捷出版社重刊,1993。
大淵忍爾,《中國人の宗教儀禮:佛教、道教、民間信仰》,東京都,福武書店2005。
王耀華,《福建傳統音樂》,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甘村吉,《澎湖的王爺信仰圖錄》,馬公市,自版,2010。
甘村吉,《澎湖廟宇的法師與乩童圖錄》,馬公市,自版,2009。
甘村吉、陳定國,《澎湖宮廟小法與祭祀科儀》,澎湖縣,澎湖縣文化局,2014。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中卷)(1928)》,東京,刀江書院,昭和3年。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台灣踏查日記(下冊)-伊能嘉矩的台灣田野探勘》,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
朱延獻,《尚書研究》,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7。
朱茂林等編著,《澎湖住民、寺廟與善書之發展》,馬公市,澎湖縣馬公觀音亭由新社省善堂,2009。
朱茂林等編著,《澎湖住民、寺廟與善書之發展》,馬公市,澎湖縣馬公觀音亭由新社省善堂,2009。
余光弘,《清代澎湖的班兵與移民:澎湖的個案研究》,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98。
余光弘、黃有興,《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二.宗教志》,澎湖縣,澎湖縣政府,2005。
吳永猛,《澎湖宮廟小法的功能》,馬公市,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6。
吳永猛、謝聰輝合著,《台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縣,空中大學,2005。
吳建興,《澎湖舊網垵社聚落的領域層次》,澎湖縣,澎湖縣文化中心,1999。
呂永昇、李新吾,《師道合一:湘中梅山楊源張壇的科儀與傳承》,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15。
呂祝義、蕭啟村、翁柏偉編撰,《澎湖傳統音樂調查研究:小法儀式音樂》,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2005。
呂祝義編纂,《澎湖地區姓氏族譜調查研究》,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2004。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市,稻鄉出版社,1992。
呂錘寬,《台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臺北市,學藝,1994。
松本浩一,《中國の咒術》,東京,大修館,2001。
林文鎮、洪文源、葉茂生編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業書•第九輯•馬公興仁里、烏崁里》,馬公市,澎湖縣馬公市公所,2007。
林瑋嬪,《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
洪瑩發,《代天宣化-臺灣王爺信仰與傳說》,臺北市,博揚出版社,2017。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臺北縣,中國社會科學,2000。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高怡萍,《澎湖群島的聚落、村廟與犒軍儀式》,澎湖縣,澎湖縣政府文化局,1997。
高國藩,《敦煌符咒風俗》,香港九龍,東亞文化出版社,2005。
莊東等編纂,《澎湖縣誌.卷十三.文化志》,澎湖縣,澎湖縣政府,1997。
許宇承,《臺灣民間信仰中的五營兵將》,臺北市,蘭臺出版社,2009。
許嘉勇,《許我一間厝、許我一塊埔 : 鹿港許厝埔十二庄》,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2007。
郭金龍等撰述、施添福總編輯,《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2。
陳天啟,《注壽延生:金門「進桶盤」儀式研究》,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2016。
陳文生總編校、林石頭著,《普庵教妙法寶筏法度(卷上)》,彰化縣,逸群圖書,2001。
陳信聰,《幽冥得度:儀式的戲劇觀點-台南市東嶽殿打城法事分析》,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1。
勞格文、呂鵬志主編,《閩西南永福閭山教傳度儀式研究(上冊)》,臺北市,新文豐,2017。
曾光棣,《澎湖的五營:以空間角度來看》,澎湖縣,澎湖縣文化中心,1999。
黃有興,《澎湖的民間信仰》,臺北市,台原出版社,1992。
黃有興、甘村吉,《西瀛尋塔記》,澎湖縣,澎湖縣政府文化局,1997。
黃有興、甘村吉,《澎湖民間祭典儀式與應用文書》,澎湖縣,澎湖文化局,2003。
黃有興、高明宗,《澎湖廟在高雄市》,澎湖縣,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05。
黃建興,《師教:中國南方法師儀式傳統比較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2018。
楊仁江,《澎湖的石敢當》,澎湖縣,澎湖縣政府,1993。
楊博淵,《水垵的建築》,澎湖縣,澎湖縣文化中心,1999。
葉明生,《福建省建陽市閭山派科儀本彙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07。
葉明生,《福建省龍巖市東肖鎮閭山教廣濟壇科儀本彙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06。
葉明生,《閩西南永福閭山教傳度儀式研究(上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17。
葉明生編著,《福建省龍巖市東肖鎮閭山教廣濟壇科儀本彙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6。
趙崇欽,《空間位序在澎湖社會之運用》,澎湖縣,澎湖縣文化中心,1998。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劉枝萬,《台湾の法教-閭山教科儀本と符式簿の解讀》,東京,風響社,2019。
劉海燕,《從民間到經典-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生成演變史論》,臺北市,萬卷樓,2019。
劉敏耀,《澎湖的風水》,澎湖縣,澎湖縣文化中心,1998。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編〉,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劉黎明,《宋代民間巫術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
澎湖縣政府編,《澎湖: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暨澎湖設治七百年》,澎湖,澎湖縣政府,1981。
蔡文榮、陳知青編纂,《澎湖宗教民俗》,澎湖縣,澎湖史志業書編印委員會,1996。
蔡相煇、吳永猛,《臺灣民間信仰》,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2001。
鄭煌濱,《普庵正法》,臺中,如意堂,2001。
賴賢宗、蕭進銘著,《臺灣的仙道信仰與丹道文化》,臺北市,博揚文化,2010。
龍晦等譯注,《太平經全譯(上)》,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戴瑋志、周宗揚、邱致嘉、洪瑩發,《臺南傳統法派及其儀式》,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
謝世維,《道密法圓-道教與密教之文化研究》,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18。
顧希佳,《祭壇古歌與中國文化-吳越神歌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0。
顧希佳,《祭壇神歌研究》,臺北市,商務印書館,2001。

《宣鏡真講》,烏崁靖海宮清心社專善堂,1924。
《真鏡挽世》,烏崁靖海宮清心社專善堂,1925。
Bronislaw Malinowski(馬凌諾斯基),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市,協志工業叢書,2006。
Bronislaw Malinowski(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市,協志工業叢書,2006。
Edward L. Davis(戴維斯), “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uty of Hawar’i Press,2001
J.J.M.de. Groot(高延)著、芮傳明譯,《中國的宗教系統及其古代形式、變遷、歷史及現狀(第六卷)》(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Its Ancient Forms, Evolution, History and Present Aspect, Manners, Custom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Connected Therewith),廣州,花城出版社,2018。
Justus Doolittle(盧公明)著、陳澤平譯,《中國人的社會生活》(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Kennth Dean(丁荷生), “Taoist ritual and popular cults of Southeast China,"N.J. :University of Princeton Press, 1993.
Lucien Levy- Bruhl(列維、布留爾 ),《原始思維》,臺北市,臺灣商務,2001。
Lucien Levy- Bruhl(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台北市,臺灣商務,2001。
Paul Russell Katz(康豹),吳光正、劉瑋譯,《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濟南,齊魯書社,2010。
Prasenjit Duara(杜贊奇),〈刻劃標誌:中國戰神關帝的神話〉,收入韋思諦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Stephan Feuchtwang(王斯福)著、趙旭東譯,《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Victor Tumer(維克多‧特納),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象徵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Victor Tunner(維克多‧特納)著,黃劍波、柳博賢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


三、期刊論文
不著撰人,〈寺廟祀神一覽(一○)〉,《南瀛佛教》第15卷第4號,昭和12年,1937.03,頁50。
王安祈,〈「星宿謫凡、本命顯形」〉在京劇的意義與位置-以薛仁貴、薛平貴、趙匡胤、楊家將等名劇為主要觀察,《戲劇研究》第19期,2017.01,頁51-82。
王宜娥,〈武廟之冠-解州關帝廟〉,《中國道教》03期,1988,頁56-57。
吳永猛,〈民間信仰的道法二門之探討〉、《空大學訊》第274期,2001.09,頁67-69。
吳永猛,〈法教步罡與易經象數〉,《空大學訊》355期,2005.12,頁73-76。
吳永猛,〈法教的造橋過限儀式〉,《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6期,2011.06,頁197-224。
吳永猛,〈法教的雷法〉,《道法自然》第1期,2012.09,頁16-27。
吳永猛,〈密宗曼荼羅與臺灣民間小法道壇的比較〉,《空大人文學報》第8期,1999.06,頁211-238。
吳永猛,〈澎湖小法呂山派現況的探討〉,《硓古石》第28期,2002.09,頁103-129。
吳永猛,〈澎湖宮廟小法普唵祖師之探源〉,《硓咕石》第16期,1999.09,頁57-70。。
吳永猛,〈澎湖嵵裡水仙宮王船祭之研究〉,《臺灣文獻》63卷第4期,2012.12,頁311-353。
宋峰,〈關羽兵器考究-兼論關羽神化的歷程〉,《弘道》第51期,2012.02,頁47-58。
李建德,〈從萬物有靈到聖王崇拜-臺灣三官信仰流變之探析〉,《興大人文學報》第53期,2014.09,頁167-192。
李遠國,〈符籙、咒術與中國傳統文化〉,《道教學探索》第10號,1997.09,頁235-262。
李憲彰,〈道教咒語與佛教咒語之比較析探〉,《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集刊》第1期,2006.06,頁21-42
李豐楙,〈「中央-四方」空間模型:五營信仰的營衛與境域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5期,2010.06,頁33-70。
李豐楙,〈金門閭山派奠安儀式及其功能-以金湖鎮復國墩關氏家廟為例〉,《民俗曲藝》91期,1994.09,頁395-458。
李豐楙,〈煞,一個非常的宇宙現象〉,《歷史月刊》132期,1999.01,頁36-470。
李豐楙,〈臺灣儀式戲劇中的諧噱性-以道教、法教為主的考察〉,《民俗曲藝》第71期,1991.05,頁174-210。
卓玫君,〈戲神咒「囉哩嗹」語源初探-一個臺灣傳統戲曲與梵語聲明學接軌的研究取徑〉,《戲劇學刊》23期,2016.01,頁7-58。
林政言,〈由文飾圖騰到咒語符籙-從符號學反顧語言文演進之意蘊〉,《華岡研究學報》第1期,1996.03,頁1-11。
林會承,〈澎湖社里的領域〉,《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期,1999春季,頁41-96。
林會承,〈澎湖聚落的形成與發展(下)〉,《文化與建築研究集刊》第5期,1995.12,頁1-44。
林會承,〈澎湖聚落的形成與變遷(上)〉,《文化與建築研究集刊》第4期,1994.12,頁1-36。
胡其德,〈濟度與登真:從三官信仰到三清信仰〉,《健行學報》第34卷第1期,2014.01,頁75-103。
馬上雲,〈澎湖宮廟普庵派法師之請神咒及其曲調〉,《臺灣音樂研究》第2期,2006.04,頁33-54。
張洪清,〈民間祭祀儀式中使用的神咒〉,《民俗曲藝》126期,2000.07,頁243-262。
張珣、洪瑩發,〈安平進錢補運科儀初探-以妙壽宮小法團為例〉,《民俗與文化》第77期,2012.06,頁19-42。
許麗玲,〈臺灣北部紅頭法師法場補運儀式〉,《民俗曲藝》105期,1997.01,頁1-146。
陳憲明,〈澎湖村落祭祀空間結構(上)〉,《硓咕石》第4期,1996.09,頁58-71。
陳憲明,〈澎湖村落祭祀空間結構(下)〉,《硓咕石》第5期,1996.12,頁26-34。
黃阿有,〈臺灣水仙尊王崇祀之溯源〉,《人文研究期刊》第8期,2010.12,頁81-112。
黃建興,〈三壇小法與閩台傳統社會〉,《宗教學研究》第3期,2018.09,頁245-288。
黃萍瑛,〈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民俗曲藝》203期,2019.03),頁163-197。
葉明生,〈共生文化圈之巫道文化形態探討-福建閭山教與湖南梅山教之比較〉,《宗教學研究》第4期,2005.12,頁118-125。
葉明生,〈試論“瑜伽教”之衍變及其世俗化事象〉,《佛學研究》第8期,1999.06,頁256-2645。
葉明生,〈道教閭山派與閩越神仙信仰考〉,《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2004.09,頁64-76。
葉明生,〈壽寧縣下房村的元宵會與「請婆神過關」〉,《民俗曲藝》第90期,1994.07,頁193-246。
劉枝萬,〈臺灣的法教〉,《臺灣文獻》57卷第3期,2006.09,頁2-4。
劉枝萬,〈閭山教之收魂法〉,《中國民間信仰論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十二,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4),頁207-418。
蕭啟村,〈澎湖宮廟請壇儀式音樂研究〉,《東方人文學誌》第4卷第1期,2005.03,頁157-186。
蕭登福,〈道教符、籙、咒探源〉,《鵝湖》16卷12期總號192,1991.06,頁33-36。
蕭進銘,〈淡水的法教、道法關係及年例祭天儀式-以忠義宮、保安廟及福德廟府為核心的探討〉,《華人宗教研究》第3期,2014.05,頁145-196
蕭進銘,〈連接根源、重建秩序及對於土地的懺謝:台灣道教「奠土」儀式的「土地觀」及其現在意函〉,《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5期,2007,頁1-29。
駱勇,〈延展與疊加-解州關帝廟早期營造史隨札〉,《唐宋歷史評論》第七輯,2020.01,頁129-141。
謝世維,〈密法、道術與童子:穢跡金剛法與靈官馬元帥秘法中的驅邪法式研究〉,《國文學報》第51期,2012.06,頁1-36。
Michael Saso(蘇海涵), “Lu Lhan, Ling Shan, and Mao Shan: Taoist Fraternities and Rivalries in North Taiwan,"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2),頁119-151。
Michael Saso(蘇海涵), “Red-Head and Black-Head: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aoists of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s of the 61st Heavenly Master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0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0),頁69-82。
Schipper, Kristopher(施舟人),“ Vernacular and Classical Ritual in Taoism,"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5,No. 1 (Nov., 1985), pp. 21-57.
Stephen M. Flanigan(馮思明),”The Minor Rite Invocations of the Tainan Ritual Master Tradition: An Overview of their Literary Form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臺南小法咒語的文體特徵和歷史背景),《人文研究學報》52卷2期,2018.10,頁1-45。


四、學位論文
王釗雯,《台南市宮廟小法團之研究》,臺南市,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何欣欣,《西羅殿聖誕儀式音樂之探討》,臺南市,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李憲彰,《臺灣民間道壇咒語之研究》,花蓮市: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周舜瑾,《符令與儀式初探-以澎湖湖西玉聖殿入火安宮儀式為例》,臺南市,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志斌,《趨吉避邪:烈嶼民間信仰儀式觀點下的空間防禦系統》,金門縣,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林承毅,《澎湖宮廟小法操營結界儀式之研究》,臺北縣,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建育,《金門傳統漢人聚落領域的空間界定:一個五營信仰的考察》,高雄市,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邱致嘉,《安平宮廟小法之研究-以海頭社法派為例》,臺南市,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洪本訓,《法教普唵派請壇儀式的咒語與音樂-以臺北普安堂為核心的探討》,新北市,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9。
翁柏偉,《從符號體系到表演機制:一個以京劇鑼鼓為中心的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馬上雲,《犒軍儀式之音樂研究-以臺灣西南沿海地區為主的觀察》,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馬上雲,《澎湖法教普唵派音樂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高玉山,《戰後澎湖民間信仰與法師的側面—以望安鄉水垵村為研究中心》,台南市,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高怡萍,《澎湖離島果葉村的犒軍儀式與儀式象徵》,新竹市,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曹育齊,《府城普唵法教法師儀式之研究-以台南和玄堂為例》,嘉義縣,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梁惇凱,《臺南法教徐甲派研究-以南廠水門宮協成壇為例》,臺北縣,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許玉河,《澎湖鸞堂之研究(1853-2001)》,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柏穎,《解讀在地神明-玉皇三公主信仰研究》,嘉義市,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黃軍諺,《道教科儀清壇、祝壽儀式及其音樂之研究-以台南小北鎮山城隍廟和鎮堂小法團為例》,臺南市,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黃淑貞,《桃園地區三官大帝廟宇楹聯研究》,臺北市,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黃瑞貞,《臺東三處大東新村的聚落發展與生活方式》,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楊美靜,《小法【清壇咒】儀式音樂之研究-以板橋鎮國宮為例》,新竹市,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
葉佐倫,《道教祝由科之符籙研究》,新竹市,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9。
劉俊廷,《澎湖法教儀式空間之研究》,臺北縣,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歐佩怡,《澎湖的王爺信仰及其傳說》,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5。
歐財榮,《台南府城小法團傳承之探討》,臺南市,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歐陽伊倫,《民俗在學校社群的糾葛─以澎湖小法為例》,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014。
蔡翊鑫,《道教開光點眼儀式研究》,新竹市,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2。
蔣瓊微,《澎湖聚落民間信仰空間防禦體系之探討》,桃園市,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1997。
鄭豐穗,《台灣木雕神像之研究》,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蕭啟村,《澎湖宮廟小法造橋儀式及操營儀式音樂研究》,臺北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戴如豐,《戲謔與神秘-臺灣北部正一派紅頭法師獅場收魂法事》,嘉義縣,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戴嘉琦,《澎湖小法造橋過限儀式研究》,臺北縣,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鍾明全,《關聖帝君神聖信仰之研究》,嘉義縣,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
蘇哲毅,《澎湖宮廟小法角色與功能演變之研究》,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2010。
Edward L. Davis(戴維斯), “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uty of Hawar’i Press,2001.
Kennth Dean(丁荷生),“Taoist ritual and popular cults of Southeast China,"N.J. :University of Princeton Press, 1993.
Stephen M. Flanigan(馮思明),“Sacred Songs of the Central Altar : Texts and Histories of Ritual Master in the Religious Words of Southern Taiwa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awaiʻi at Mānoa,2019.


五、會議、專書論文
王見川,〈「關公大戰蚩尤」傳說之考察〉,收入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主編,《2001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市:花蓮師院民間文學研究所,2001,頁163-174。
王見川,〈清代皇帝與關帝信仰的「儒家化」:兼談「文衡聖帝」的由來〉,收入《漢人宗教、民間信仰與預言書的探索》(臺北:博揚文化,2008),頁55-75。
呂理政,〈台南東嶽殿的打城法事〉,《中央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2期,1990.09,頁1-48
吳永猛,〈台灣宮廟的三十六官將信仰〉,玄天上帝信仰與和諧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湖北武當山),2007.8,頁155-170。
吳永猛,〈台灣宮廟將軍神祇之探討〉,《2007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4-138。
吳永猛,〈王爺宮廟的法教儀式之探討〉,2008南鯤鯓五王信仰與鹽分地帶文化資產研討會。
吳永猛,〈法教「合壇咒」與玄天上帝信仰的剖析〉,第二屆海峽兩岸武當文化論壇,2010。
吳永猛,〈法教小法團在遶境過程的功能〉,收入《2010、2011法教與民俗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3,頁245-254。
吳永猛,〈法教五營召放儀式之丹道意涵〉,收入《丹道在台灣的流傳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2008,頁118-127。
吳永猛,〈法教的玄天上帝信仰之探討〉,2008玄天上帝信仰文化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吳永猛,〈法教的童乩〉,收入《2012、2013、2014法教與民俗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5,頁139-148。
吳永猛,〈法教哪吒咒的探討〉,收入《2008年中壇元帥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高雄,中華道教中壇元帥弘道協會,2009,頁61-70。
吳永猛,〈法教普唵派的發展〉,收入《2012、2013、2014法教與民俗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5,頁3-13。
吳永猛,〈法教與民俗學-從民間傳承的視野出發〉,收入《2009法教與民俗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1,頁17-36。
吳永猛,〈法教請壇儀式的丹道修煉之探討〉,收入賴賢宗、蕭進銘編著,《臺灣的仙道信仰與丹道文化》,臺北市,博揚文化,2010,頁55-72。
吳永猛,〈法教的進錢補運儀式〉,2008財富與民俗信仰文化研討會。
吳永猛,〈澎湖法教王船醮儀式之探討〉,收入《2010、2011法教與民俗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3,頁3-17。
吳永猛,〈哪吒太子在法教小法壇的地位〉,收入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主編,《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03,頁155-169。
吳永猛,〈普菴禪師與民間信仰〉,收入張淑芳編,《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中輯)》,臺北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1995頁485-497。
吳永猛,〈臺灣法教關聖帝君的咒語〉,財團法人佛教大華巖寺主辦,《「2017萬神博覽會-萬神論壇」論文集》,2017,頁89-98。
吳永猛,〈澎湖小法探索〉,收入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主編,《菊島人文之美:澎湖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頁27-40。
吳永猛,〈澎湖村落五營信仰之探討〉,收入紀麗美總編輯,《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澎湖縣,澎湖縣文化局,2002,頁68-79。
吳永猛,〈澎湖法教王船醮儀式之探討〉,收入《2010、2011法教與民俗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3。
吳永猛,〈法教普唵法與密教穢跡金剛法摘要〉,收入台灣民俗信仰學會編《2009法教與民俗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1,頁61-76。
呂理政,〈台南東嶽殿的打城法事〉,收入《中央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2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
李豐楙,〈五營信仰與中壇元帥:其原始與衍變〉,收錄於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主編,《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中山大學清代學術中心,2003,頁549-594。
李豐楙,〈天靈靈地靈靈-靈蛇幻化成法繩〉,收錄於王秋桂主編,《神話、信仰與儀式》,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96,頁123-124。
李豐楙,〈巡狩:一種宣示與驅除性的禮儀模擬〉,收入李進益、簡東源主編,《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市,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2008,頁5-36。
李豐楙,〈道法二門:台灣中、北部的道、法複合〉,收入譚偉倫主編,《中國地方宗教儀式論集》,香港新界,香港中文大學,2011,頁147-180。
李豐楙,〈煞與出煞:一個宇宙秩序的破壞與重建〉,收入《民俗系列講座》(十),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北分館,1993,頁257-336。
林振源,〈正邪之辨、道法之合:台灣北部道法二門源流〉,收入謝世維主編,《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臺北市,政大出版社,2014,頁359-387。
林振源,〈地方道教研究:以閩南與臺灣道法二門為中心〉,收入謝世維、林振源主編,《道法縱橫: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台北市,新文豐,2019,頁387-430。
林會承,〈望安中社村的實質環境〉,《澎湖開拓史-西台古堡建堡暨媽宮城建城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實錄》,澎湖縣,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89,頁139-166。
林鍵璋,〈法教、咒語與玄天上帝關係初探〉,「武當玄帝臺灣巡遊籌備座談會」暨「第二屆玄天上帝信仰與武當文化研討」,2013。
林鍵璋,〈法教咒語及其民俗歌謠的演變與發展〉,2012年台灣宗教學會年會暨「全球化下台灣宗教發展之典範」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1-261。
邱延洲,〈臺南府城地區王宮法脈的「哪吒太子」咒文探析-以《協合壇咒簿》為中心〉,收入於吳建昇等撰搞、謝國興主編,《哪吒與太子爺信仰文化研究》,臺南市,新營太子宮太子爺管委會、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頁191-229。
高橋晉一,〈台湾法師の儀礼とシャーマニズム——「打城」法事を事例として〉,收入《慶応義塾大学地域研究センタ-叢書-東アジアのシャーマニズムと民俗》,東京,勁草書房,1994,頁308-329。
麥谷邦夫,〈關聖帝君前史〉,收入蕭登福、林翠鳳主編,《關帝信仰與現代社會研究論文集》,臺北市:宇河文化,2013,頁18-42。
張超然,〈自我身分、倫理性格與社會象徵:道與法的根本差界與複合現象〉,收入謝世維、林振源主編,《道法縱橫: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19,頁347-384。
張家麟,〈論華人民間宗教神祇的神格轉化-以關公晉升玉皇大帝為焦點〉,收入群登福、林翠鳳主編,《關帝信仰與現代社會研究論文集》,臺北市,宇河文化,2013,頁113-154。
許麗玲,〈疾病與厄運的轉移-台灣北部紅頭法師大補運儀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人類學組,收入林美容主編,《信仰、儀式與社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頁339-365。
黃文車,〈地方敘說的信仰建構——屏東縣大潭、北勢寮保安宮保生大帝信仰研究〉,收入於陳益源主編:《周懋琦、祀典興濟宮與保生大帝信仰》,台南市,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南市大觀音亭興濟宮,2013,頁169-184。
葉明生,〈道教閭山派之研究(一)-閭山派的源流與形成〉,收入詹石窗主編,《道韻(九)-淨明閭山派與養生哲學》,台北市,中華大道文化事業,2001,頁149-184。
葉明生,〈澎湖民間信仰“普庵教”傳自福建閩南考〉,收錄於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泉州委員會編,《閩南文化研究(下)》,泉州市,海峽文藝出版社,2004,頁1257-1273。
葉明生,〈澳門臨水夫人信仰源流與發展調查及考探〉,收入氏編,《澳門陳靖姑文化論壇-首屆澳門臨水夫人陳靖姑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頁1-28。
葉明生,〈屏南縣龍潭村上元「請奶」醮儀與道壇科儀研究〉,收入譚偉倫主編,《中國地方宗教儀式論集》(香港新界:香港中文大學,2011),頁243-299。
葉明生,〈古本陳靖姑小說之發現及其研究-《海遊記》校注引言〉,收入〔明〕無根子集、葉明生校注,《海遊記》(臺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0),頁7-26。
周舜瑾,〈澎湖宮廟保生大帝請神咒析探〉,收入陳益源主編,《周懋琦、祀典興濟宮與保生大帝信仰》,臺南市: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臺南市大觀音亭興濟宮,2013,頁235-254。
劉枝萬,〈臺灣之瘟神信仰〉,收入《台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5。
劉枝萬,〈閭山教之收魂法〉,收入《中國民間信仰論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十二,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4,頁207-418。
劉韋廷,〈除罪與潔淨-試析臺灣法教的洗淨儀式〉,收入《2009法教與民俗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1,頁37-60。
蔡武晃,〈《道法會元》中正一玄壇趙元帥型態與傳統民間趙玄壇〉,收錄於臺灣民俗信仰學會編,《2009法教與民俗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1,頁143-172。
蕭登福,〈哪吒溯源〉,收入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新營太子宮管理委員會主編,《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新文豐,2003,頁1-65。
謝世維,〈宋元道教清微法與地方密教傳統〉,收入《道法縱橫: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19,頁57-102。
謝世維,〈殺伐與捉斬-宋元時期官將元帥文本之戰爭意象〉,收入《道密法圓-道教與密教之文化研究》,臺北市:新文豐,2018,頁7-24。
謝世維,〈道法與地方-以臺南和意堂為核心的考察〉,收入氏編,《鴻濛妙觀-道教文化研究多元面向》,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19,頁219-266。
Baptandier-Berthier, Brigitte(貝桂菊),“The Kaiquan 開關 Ritual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ld’s Identity,"收入《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4。
Michael Saso(蘇海涵), “Red-Head and Black-Head: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aoists of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s of the 61st Heavenly Master ,” 收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0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0。
Wilkerson James(魏捷茲),“Rural Village in the Peng-hu Island and Their Latel mperil Corporate Organization,”收錄於林如主編,《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1995,頁67-95。
Wilkerson James(魏捷茲),〈澎湖群島的村廟公司與人觀〉,收錄於莊英章、潘英海編,《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5,頁225-227。


六、計畫成果
浯島民俗文化工作室,《2017金門道法壇暨執業內容普查紀錄計畫》,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2017。
柯仲甫、呂祝義,「澎湖無形文化資產普查計畫」:「澎湖傳統表演藝術調查研究-小法儀式音樂」計畫,文建會指導,2006。


七、網站、圖資、音訊、碑記資料
烏崁里地理位置圖:https://www.google.com.tw/maps/place/880澎湖縣馬公市烏崁里(衛星圖層)(搜尋日期:2022年4月11日)

烏崁里與鄰近村里位置圖: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台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html(行政區-村里界NLSC圖層套疊)(搜尋日期:2022年5月25日)

烏崁五營位置圖:https://www.google.com.tw/maps/place/880澎湖縣馬公市烏崁里(衛星圖層),筆者加繪。(繪製、搜尋日期:2022年4月5日)

《澎湖紀略》中〈澎湖全圖〉裡的烏崁社:翻攝自〔清〕胡建偉編纂、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澎湖紀略》,臺北市:文建會,2004,頁32。

馬公市戶政事務所提供各里現住人口數,統計日期:2022年1月31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社寺廟宇調」(1897)〈明治三十二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二十七卷戶籍人事社寺軍事警察監獄〉,《臺灣總督府檔案》,典藏號:00000395002。

2020年〈澎湖縣登記立案寺廟清冊〉(截至2021年12月31日),澎湖縣政府民政處網站,網址:https://www.penghu.gov.tw/civil/home.jsp?id=408&act=view&dataserno=201902190003。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線上字典,網址: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quote_code=QTAwODE5 (搜尋日期:2022年1月18日)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搜詞解字」線上資料庫/漢語大字典,網址:http://words.sinica.edu.tw/sou/sou.html (搜尋日期:2022年1月18日)

Merriam-Webster韋氏線上英文字典: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organic (搜尋日期:2022年6月3日)

澎湖知識平台:https://penghu.info/

新莊保元宮「弄過火」,文化資產局網站:https://nchdb.boch.gov.tw/embed/assets/overview/folklore/20130207000006(搜尋日期:2021年10月1日)

〈靖海宮重建碑記〉,未出版。
〈烏崁靖海宮小法師培訓排班表〉,未出版。
案山北極殿《澎湖大案山北極殿咒簿》,未出版。
東衛天后宮《妙法寶筏》,未出版。
白坑玉聖殿咒語簿,未出版。
鼎灣開帝殿咒語簿,未出版。
西衛宸威殿咒語簿,未出版。
嵵裡水仙宮咒語簿,未出版。
風櫃溫王殿咒語簿,未出版。
小門震義宮咒語簿,未出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