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不可能的對話!?同志與教會 ──詮釋與行動的多元可能性
作者:顏慧旻
作者(外文):Hui-Min Yen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指導教授:王應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同志基督徒教會友善同志團體對話詮釋學故事神學LGBT ChristiansChurchgay friendly groupsdialogueHermeneuticsstory The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論文為詮釋取向的研究,以Gadamer的哲學詮釋學為理論視角,從Geertz的詮釋人類學進入田野,採宋泉盛的故事神學為路徑,透過文獻整理、訪談資料蒐集,以及「故事召喚故事」的書寫邀請,敘說同志基督徒的生命經歷,並探討此議題在教會中的對話空間。
  自教會的愛家運動奮起以來,保守陣營強勢抬頭,大舉出征,同志基督徒已成了教會內部受壓最深的一群人,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正是本研究關切的重點。本論文邀請了九位同志基督徒、七位直同志基督徒參與研究。研究發現,個人所在的基督教組織,其神學與聖經詮釋進路是左右教會看待此一議題的主要因素。置身於反同組織的同志基督徒發聲管道有限,生存是第一考量。而擁有較多社會資源的同志基督徒則與教會維持著可進可退的距離,做好應戰的準備。同時,也有部分同志基督徒離開了反同教會的射程,他們在不同的位置,繼續敘說社群的故事。
  相對而言,在教會中的友同基督徒擁有較平等的對話空間,但仍視個人在結構中的階級而有不同的施力點。此外, 同性婚姻的立法、性平教育的推行,也讓基督教機構不得不做出應變,即便它仍試圖固守教義。而近來社會氛圍的轉變也成為同志基督徒支持性的力量,雖然要從家人一般的教會離開是不容易的決定,但它確實讓部分在教會中無處安身的基督徒,有了轉身的力量。
  This dissertation is a hermeneutical research, taking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Geertz's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a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ee the struggling experiences of LGBT Christians in the churches and how hard they are trying to keep their beliefs. It also explores the room for dialogue on this issue in the churches.
  This paper invited nine LGBT Christians and seven straight Christia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search.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heology and biblical hermeneutic approaches of the Christian organizations are major factors in how churches view this issue. LGBT Christians who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nti-gay churches have limited voices. LGBT Christians who hold more social resources standing in positions where they can take safer distances and are ready to take on challenges. Besides, there are also some LGBT Christians who have left the anti-gay churches and keep telling their stories by their own ways.
  Relatively speaking, the straight ally in the churche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an equal dialogue with anti-gay Christians, but it still depends on the class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church. In addition, the legislation of same-sex marriage and the promotion of sexual equality education have also forced the anti-gay Christians reluctantly to change their strategies. The social atmosphere has also become a supportive power for LGBT Christians. Although it is not an easy decision to leave a church which they think of as “The Home of Christ”, the social atmosphere has indeed given some LGBT Christians the strength to leave their own churches.
王奕筑(2016)《我是同志,但我也是基督徒-談同志的教會經驗》。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王崇堯(1992)《當代問題與基督教思想》。永望。
王增勇(2011)〈誰的改變?為誰改變?:回應錢玉芬的「從同性戀到前同性戀」一文〉。《生命教育研究》,3(1),155-162。
王應棠(2020a)《詮釋學、跨文化理解與翻譯》(上冊)。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
王應棠(2020b)《詮釋學、跨文化理解與翻譯》(下冊)。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
王應棠(2010)〈研究訪談的特性:哲學詮釋學的觀點〉。《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2,1-20。
石之瑜、周嘉辰(2001)。〈超越普遍主義與相對主義人權觀有關辯論的省思〉。《中國大陸研究》,44(11),1-14。
卯靜儒(2009)〈改變中的多元文化主義〉。劉美慧(編)《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頁3-22)。學富文化。
朱三才(2018)《2017年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基督教資料中心。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2001)《暗夜中的燈塔-台灣同志基督徒的見證與神學》。女書文化。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2016)《聽你剪裁星空》。基本書坊。
江思穎(2003)《基督男同志生命故事之敘說─信仰與性傾向衝突的認同歷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淑華(2018)《從文化霸權分析臺南市國民中學家長對同志教育觀點的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
艾蘋(2016)《彩虹之約:台灣教會對同志議題之聖經詮釋探討》。台灣好世協會。
目珠(2018)〈《牧者》紀錄片訪談〉。《新使者》,167,49-53。
吳秀菁(導演)(2005)《彩虹的另一端》【DVD影片】。雙福基金會。
吳銘恩(2010)〈超大型教會的衰敗〉。《台灣教會公報》,3063。http://www.pct.org.tw
吳豐維(2019)〈自由主義觀點下的肯認政治〉。《哲學論集》,50,1-20。
沈清松(2000)《呂格爾》。東大圖書。
宋全成(2014)〈族群分裂與宗教衝突:歐洲多元文化主義面臨嚴峻挑戰〉。《求是學刊》,6,185-191。
宋泉盛(2002)《故事神學》(莊雅棠譯)。人光出版社。
宋泉盛(2010)《神創造天地的時候》。永望。
邱淑嬪(2012)《小人物的大使命》。永望。
邱淑嬪(2019)〈同性戀議題的信仰之辯—一個敘事神學的觀點〉。鄭仰恩、曾宗盛(編)《我們何懼之有?基督信仰與同志群體的會遇》(頁83-112)。台灣好世協會。
李修慧(2016.11.30)〈宗教界又串連反同婚:我們尊重同志權益,但絕不能入民法〉。關鍵評論。https://reurl.cc/VXv4zb
李雅娟(2014.03.22)〈聖經如何談同志〉。台南蒙恩教會講座講義。
李銀河(2014.12.18)〈對所謂拉拉身份曝光的回應〉。https://reurl.cc/YWEo7x
〈李銀河回應"拉拉"身份:不是出櫃,沒有改變性取向〉(2021.01.11)。中國青年網。https://ppfocus.com/0/em172d886.html
杜光宇(1999)《人類學傳統參與觀察法的理論基礎─兼論建立現象學的參與觀察法的可能性》。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出走埃及輔導協會(2005)《彩虹的另一端》[紀錄片]。雙福基金會。
周功和(2013)〈聖經底本無誤論:論據的重述與方法的再思〉。周功和(編)《聖經真的沒有錯嗎?聖經底本無誤論的再思》(頁17-53)。華神。
周功和(2013.11.12)〈順興與逆性〉。《國度復興報》,590。https://pse.is/MAWY2
金毓瑋(2018)〈婚姻的真義-以基督之愛的結合〉。《哲學與文化》,45(5),179-195。
林火旺(1998)〈公民身分:認同和差異〉。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頁379-409)。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徐達(2015)《詮釋人類學》。桂冠。
洪漢鼎(2008)《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五南。
柯志明(2008)《愛之義》。基督徒學會。
柯志明(2009)《理解的應許-聖經詮釋與批判文集》。基督徒學會。
柯志明(2012)《尊貴的人、婚姻與性:同性戀風潮中基督徒絕不妥協的立場》。橄欖。
柯志明(2016)《無所謂「同性婚姻」:婚姻的本性與價值》。橄欖。
施鈞皓(2018)《台灣排灣族同志基督徒的處境與牧養》。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
袁幼軒、蔣朗今(2014)《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校園。
徐信得(2021)〈PCT教會體制不是民主,是什麼?〉。《新使者》,178,16-19。
郭承天(2010)〈台灣宗教與政治保守主義〉。《台灣宗教研究》,9(2),5-26。
郭勝偉(2017)《同志在宗教信仰中的自我認同歷程:以基督教徒與佛教徒為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向明(1997)〈質的研究中的局內人與局外人〉。《社會學研究》,6,81-89。
陳尚仁(2006)〈保羅反對同性性行為:羅馬書1:26-27有關同性性行為的註解與詮釋〉。《獨者》,12,241-255。
陳尚仁(2011)〈同性性行為的道德評價〉。《生命教育研究》,3(1),68-91。
陳尚仁(2012)〈基督徒對同性性行為的看法〉。《新使者》,132,25-28。
陳尚仁(2012)〈從敘事倫理回應龔立人教授〉。《雙連講座台灣神學院教牧研習會》,台灣神學院
陳欣悌(2016)《與神對話:同志神職人員自我認同之探討》。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儀(2019)《牧者性別平等意識形成歷程及行動實踐之探究─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如(2017.06.26)〈還是不平等—美國同婚合法化的兩年後〉。上報。https://reurl.cc/Y6Q1Ea
陳南州(2004)〈同志神學面面觀〉。《新使者》,82,35-38。
陳南州(2019)〈從基督教倫理學觀點看同性戀〉。鄭仰恩、曾宗盛(編)《我們何懼之有?》(頁155-174)。台灣好世協會。
陳南州(1997)〈從基督教倫理學的觀點看同性戀〉。《新使者》,39,50-54。
陳南州(2003)《認同的神學》。永望。
陳南州(2003)《教會面對挑戰的世界》。永望。
陳南州(2009)《委身上帝,認同人民》。教會公報社。
陳南州(2010)《開放與堅持-變遷社會中的基督徒思想》。麗文文化。
陳家玉(2007)《從台灣基督教刊物看同志議題》。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陳家玉(2015)〈「2014多元性別實務工作與對話」華語國際研討會,「同志基督徒的挑戰」場次紀實〉。《婦研縱橫》,102,78-84。
陳培驊(2005)《見與不見-同志現身經驗的研究》。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榮華(2011)《Gadamer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三民。
陳樂山(2016)《走出暗櫃:瑪拉同志的現身故事》。台灣好世協會。
陳瀅劼(2015)《衝突或融合?同志基督徒的雙重認同之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康來昌〈哥林多前書6: 9〉。《道-認識基督教的神》,網路查經mp3。https://reurl.cc/MZoKom
許家恆(2008)《同志基督徒宗教經驗之研究─以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為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家恆(2106)〈玫瑰色的妳/你〉。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編)《聽你剪裁星空》(頁219-224)。基本書坊。
張心怡(2015)〈解析多元文化主義在歐洲的發展與退卻─以荷蘭的移民政策為例〉。《全球化與多元文化學報》,3,33-51。
張喬婷(2000)《異質空間vs.全視空間:台灣校園女同志的記憶.認同與主體性浮現》。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2014)《多元文化主義與族群傳播權—以原住民族為例》。黎明文化。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 4,224-259。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巨流。
畢恆達、Cheenghee Koh、高穎超(2018.11.10)〈當學術研究為偏見服務:產製反同論文的各個環節出了什麼差錯?〉。關鍵評論。https://reurl.cc/rDYYYN
莊雅棠(1995)《意識形態批判與聖經詮釋》。信福。
莊雅棠(2010)《哲學詮釋學與台灣本土神學》。永望。
莊雅棠(2019)《故事神學詮釋學與台灣本土神學》。教會公報社。
黃克先(2021)〈臺灣基督教會發展與社會變遷:兼談教會分類〉。《改變中的基
督信仰:臺灣基督教會與基督徒的社會學分析》(頁65-88)。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伯和(1996)〈何謂異端?〉。《新使者》,37, 37 - 38。
黃厚基(2017)《同性戀的十字架 2:從生命掙扎中的叩問到靈性的願景》。印象文字。
黃穎航(2013)〈聖經無誤的聖經經文根據〉。周功和(編)《聖經真的沒有錯嗎?聖經底本無誤論的再思》(頁270-278)。華神。
馮復華(2006.08.26)〈北市辦同志婚禮,牧師批亡國滅種〉。《聯合報》。
https://reurl.cc/1gWNzV
游謙(2004)〈從歷史脈絡談新興宗教與主流教派的關係〉。《慈濟通識教育學刊》,創刊號,124-144。
曾宗盛(2019)〈聖經與「同性性行為」:舊約的相關經文分析〉。鄭仰恩、曾宗盛(編)《我們何懼之有?》(頁53-81)。台灣好世協會。
曾恕敏(2016)〈上主是我的牧者,他知道我是同志〉。同光教會(編)《聽你剪裁星空》(頁45-52)。基本書坊。
曾裕璋(2007)《教會中產階級「幸福家庭」的文化資本與文化再製之研究》。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慶豹(1998)《哈伯瑪斯》。生智。
雷式明(2000.09.05)〈教會界反對「同志公民運動」〉。《基督教論壇報》,1831。https://www.ct.org.tw/1164062
葉宏(2015.09.11)〈從頭巾法案看法國處理政教關係中的得失〉。普世社會科學研究網。https://reurl.cc/Z75B4a
楊于萱(2015)《同志基督徒的身分認同歷程探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楊洪貴(2007)〈多元文化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探析〉。《學術論壇》,2(7),75-77。
楊雅惠(2008)《背著十字架的女牧師》。楊雅惠出版,教會公報印製。
楊寧亞(2011)《30天禱告手冊03:幸福家庭重建》。真理堂。
楊鳳麟(2006)《同志基督徒的性、愛戀與信仰經驗》。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恩光(2008)〈從存有論詮釋學循環到解釋人類學─真理與方法與格爾茲理論運思之緣起〉。《圖書資訊學研究》,2(2),61-89。
董晨皓(2017)《「姊妹」在北排灣族長老教會 處境之民族誌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先秦(2012)〈台灣五旬節/靈恩運動現況的神學反思〉。《台灣神學論刊》,34,87-105。
鄭仰恩(2008)〈台灣靈恩運動發展初探〉。《台灣神學論刊》,30,77-95。
齊明(2006)〈同性同居也是婚姻?〉。《獨者》,12,283-316。
廖珮如(2019a)〈從「小三教肛交、小六教性高潮」論假訊息的跨媒體平台傳播效應〉。兒少新聞妙捕。取自:https://reurl.cc/bzrXWl
廖珮如(2019b)〈媒介化反婚姻平權聖戰:網路民族誌初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3(2),1-25。
趙彥寧(2000)〈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207-244。
趙恩潔、蔡晏霖(2019)《反田野,返田野-給這一輪田野盛世的備忘錄》。左岸文化。
管貴貞、連秀鸞(2005)〈詮釋學方法在質性研究中之探究〉。《輔導季刊》,41(3),1-10。
鄭仰恩(2008)〈台灣靈恩運動發展初探〉。《台灣神學論刊》,30,77-93。
鄭仰恩(2016)〈普世教會對同志族群的態度以及同志封牧之路〉。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編)《聽你剪裁星空》(頁518-531)。基本書坊。
鄭進耀(2020.11.01)〈【同婚後來怎麼了3】信仰危機!同志教友曝平權風暴後教會現況〉。鏡周刊。https://reurl.cc/e92VA7 
潘家駿(2008)《聖事禮儀神學導論》。光啟文化。
黎志添(2003)《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中文大學。
蔡銘偉(2019)〈解經是否只有毒「出來」(ex-egesis)不能讀「進去」(eis- egesis)〉。鄭仰恩、曾宗盛(編)《我們何懼之有?》(頁133-119)。台灣好世協會。
蔡麗貞(1996.07.28)〈從婦女神學看同性戀〉。《基督教論壇報》,582。https://www.ct.org.tw/1147323
蔡麗貞(1999)〈從聖經的角度談同志議題〉。走出埃及季刊。22,2-3。
蔡麗貞(2001)《十字架討厭的地方:世紀末教會爭論議題》。橄欖。
劉美慧、游美惠、李淑菁(2019)《多元文化教育》四版。高等教育。
劉漢傑(2008)〈同志神學之回應─再思聖經對同性戀之教導〉。《義顯之聲》, 43,1-16
歐陽文風(2013)《天國孽子》。大將。
錢玉芬(2011)〈從同性戀到前同性戀─基督徒前同性戀者生命改變歷程的解釋現象學分析〉。《生命教育研究》,3(1),111-154。
賴建國(2005)《天道聖經註釋:出埃及記(卷下)》。天道出版社。
賴建國(2008)〈從舊約幾處爭議經文看同性戀問題〉。《華神期刊》,創刊號,127。
賴建國(2012)〈從聖經利未記律法看同性戀議題〉。《基督教對同性戀的態度與觀點教牧研習會》(頁23-28)。台灣神學院。
駱維仁(2011)〈聖經翻譯和文化詮釋〉。陳南州、黃伯和、鄭仰恩(編)《聖經、詮釋、實況:駱維仁博士榮退紀念文集》(頁1-30)。永望。
盧盈良(導演)(2018)。《牧者》[紀錄片]。獨立電影。
韓台武(2017)〈Will Kymlicka多元文化思想研究〉。《通識教育學報》,21,1-26。
鍾聖一(2006)《基督教對同性戀倫理之研究─以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為例》。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謝溪海(2000)《靈糧分享:羅馬書》。腓力門書坊。
顏卲璇(2005)《性傾向、宗教信仰、社會運動─以同光教會為研究實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慧旻(2021)〈帝國或上帝國?在出離與回歸之間建構同志神學〉。黃伯和(編)《帝國與上帝國》(頁199-217)。恩惠文教基金會。
瞿海源(2002)〈台灣的新興宗教〉。《二十一世紀雙月刊》,73,105。
簡家欣(1997)《喚出女同志:九○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羅光喜(2019)〈祭司點人觀之性別觀─創世記1:27的實況化詮釋〉。鄭仰恩、曾宗盛(編)《我們何懼之有?》(頁29-52)。台灣好世協會。
羅秉祥(2012)〈再思基督教倫理學與同性戀:神學倫理學與自然理性的進路〉。《基督教對同性戀的態度與觀點教牧研習會》(頁47-53)。台灣神學院。
羅裕賓(2006)〈回應齊明「同性同居也是婚姻?」〉。《獨者》,12,316-320。
關啟文(2012)〈同性婚姻是人權嗎?〉。https://reurl.cc/B2NeYK
關琁丰(2013)《愛與信仰:同志基督徒的自我認同歷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論文。
蘇國賢(2021)〈臺灣傳道人的工作與家庭:衝突和調適〉。《改變中的基督信仰:臺灣基督教會與基督徒的社會學分析》(頁159-208)。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嚴祥鸞(2002)〈參與觀察法〉。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1)。巨流。
龔立人、羅秉祥(2013)《同性戀的十字架―倫理學者的對話與交鋒》。香港基督徒學會。
龔群(2009)〈道德相對主義〉。《哲學與文化》,36(6),29-43。
Jeremiah(2001)〈聖經:是敵?是友?〉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編)《暗夜中的燈塔-台灣同志基督徒的見證與神學》(頁83-105)。女書文化。
Jeremiah(2001)〈失樂園?──從創世記談起〉。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編)《暗夜中的燈塔》(頁106-126)。女書文化。
Jeremiah(2001)〈雙城記:錯置的罪名〉。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編)《暗夜中的燈塔》(頁127-136)。女書文化。
Jeremiah(2001)〈上帝厭惡同志嗎?-利未記釋疑〉。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編)《暗夜中的燈塔》(頁137-147)。女書文化。
Jeremiah(2001)〈使徒書信中的爭議〉。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編)《暗夜中的燈塔》(頁148-169)。女書文化。
Jeremiah(2001)〈千年糾葛:基督教會與同性愛〉。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編)《暗夜中的燈塔》(頁249-268)。女書文化。
Alan Brash(2007)《面對我們的差異》(張懋禛等譯)。教會公報社。
Al-Hibri, A. Y. (1999). Is Western Patriarchal Feminism Good for Third World / Minority Women, Is multiculturalism bad for women, 41-46.
Anzaldúa, G. (1991). To (o) queer the writer: Loca, escritay chicana. In Warland, B.(Ed.), InVersions: Writing by Dykes, Queers, and Lesbians (pp. 249-263). Vancouver:Press Gang
Tate, W. R. (2008).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Baker Books.
Bailey, D. S. (1955). Homosexuality and the Western Christian Tradition.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Beckett, C., & Macey, M., (2001). Race, gender and sexuality: The oppression of multiculturalism.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24(3/4), 309–319.
Bevans, S. B., & Schroeder, R.(2011)《演變中的永恆──當代宣教神學》(孫懷亮、柯博識、雷立柏譯)。道風書社。
Blount, B. K. (1995).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Reorienting New Testament Criticism. Fortress Press.
Boswell, J. (1980). Christianity, Social Tolerance and Homosexuality: Gay People in Western Europ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hristian Era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urdieu, P., & Passeron, J.(2002)《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邢克超譯)。商務印書館。
Butler, J. (2006). 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s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 New York and London: verso.
Butler, J. (1993). Imitation and Gender Insubordination., 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307-320
Butler, J.(2003)〈模仿與性別反抗〉(李銀河譯)。李銀河(編)《酷兒理論》(頁329-344)。文化藝術出版社。
Clifford, J.(2019)《路徑》(林徐達譯)。桂冠。
Clifford, J., & Marcus, G. E. (1986). Writing cul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lifford, J., & Marcus, G. E.(2017)《寫文化》(高丙中、吳曉黎、李霞譯)。商務印書館。
Countryman, L. W.(1988). Dirt, Greed and Sex: Sexual Ethics in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oday.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Cresswell, T. (2004), 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Cresswell, T.(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群學。
Daniel, A. (1994). What the Bible really says about homosexuality: San Francisco: Alamo Square Press.
De Certeau, M.(2009)《日常生活實踐: 1. 實踐的藝術》(方琳琳、黃春柳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Foucault, M. (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S. Smith, Trans.). New York: Pantheon.
Gadamer, H.-G. (1989). Truth and Method (J. Weinsheimer, & D.Marshall, Trans.) New York: Continuum.
Gadamer, H. G.(2007)《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商務。
Castells, M.(2002)《認同的力量》(夏鑄九、黃麗玲等譯) 。 唐山。
Geertz, C.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 Inc,Publishers.
Geertz, C.(2002)《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楊德睿譯)。麥田。
Geertz, C.(2014)《文化的解釋》(韓莉譯)。譯林。
González, J.(2011)《教會歷史要點指南1》(胡宏志譯)。聖經資源中心。
Grondin, J.(2009)《哲學解釋學導論》(何衛平譯)。商務。
Graham, W.(ed.)(2000).The Certeau reader ,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Haraway, D. (1988). Situated knowledges: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and the privilege of partial perspective. Feminist studies, 14(3), 575-599.
Hauerwas, S.(2020)《品格的群體:基督教倫理學新典範》(申美倫、施多加譯)。校園。
Hays, R. (1986). Relations Natural and Unnatural: A Response to John Boswell’s Exegesis of Romans 1. The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14, 184-215.
Hays, R.(2001)《基督教新約倫理學:活出群體、十架與新造的倫理意境》(陳毓華譯)。校園。
Helminiak, D.(2015)《聖經究竟怎麼說同性戀?》(黃禕一譯)。友善築橋工作室。
Highmore, B.(2009)〈米歇爾•德賽爾托的日常生活的詩學〉。《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導論》(王志宏譯)(頁240-287)。商務。
Hordern, W.(2000)《近代神學淺說》(梁敏夫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Horner, T. (1978). Johnathan Loved David: Homosexuality in Biblical Times. Honig,
B. (1999). My culture made me do it. Is multiculturalism bad for women, 35, 38-39.
Johnson, W. S. (2006). A time to embrace: Same-gender relationships in religion, law, and politic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Kincheloe, J. L., & Steinberg, S. R.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London: Open University.
Klarman, M. J. (2012). From the closet to the altar: Courts, backlash, and the struggle for same-sex marriage.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ymlicka, W. (1999). Liberal complacencies. Is multiculturalism bad for women, 31-34.
Leeuw, M. d. (2013). The Unstable Equilibrium. Paul Ricoeur’s Renewal of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Nederland: UvH
Kymlicka, W. (1989). Liberalism, Community, Cul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vitas, R. (1990). Ch. 4. Utopian hope: Ernst Bloch and reclaiming the future, The concept of utopia. Syracuse, N.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83-105.
Marcus, G. E. & Fischer, M. M.(1998)。《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藍達居、王銘銘譯)。新華書店。
Marcus, G. E. & Fischer, M. M. (1986). Anthropology as cultural critique: An experimental moment in the human scienc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rtin, J.(2020)《在橋上,與你相遇:基督徒和同志團體如何建立彼此尊重、同情、體貼的互動關係》。張令憙譯。啟示。
Massey, D. (1997). A global sense of place in Barnes, T. and Gregory, D. eds. Reading human geography, 315-323. London: Arnold.
McDowell, L.(2006)《性別、認同與地方: 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王志弘、徐苔玲譯)。群學。
McDowell, L. (1999) Gender, Identity and Place: Understanding Feminist Geographie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ruda, P. (1997)《聶魯達詩精選集》(陳黎、張芬齡譯)。桂冠。
Okin, S. M. (1999). Is multiculturalism bad for women? New Jersey: Princeton
Olson, R. E.(2002)《神學的故事》(吳瑞誠、徐成德譯)。校園。
Polkinghorne, D. (1983). Methodology for the human sciences Systems of inquir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emafedi, G. (1999). Sexual orientation and youth suicide. Jama, 282(13), 1291-1292.
Ricoeur, P. (1973). The model of the text: Meaningful action considered as a text. In P.
Ricoeur (Ed.), From Text to Action (pp. 144-167).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Ricoeur, P. (1970). Freud and philosophy: An essay on interpretation. (D. Savage, Tra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icoeur, P.(1995)《詮釋的衝突》(林宏濤譯)。桂冠。
Rubin G.(2000)《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李銀河譯)。時事。
Schleiermacher, F. (1994). On Religion: Speeches to its cultured despisers. (J. Oman, Trans.)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Scroggs, R. (1983). Homosexuality in the New Testament: Contextual Background for Contemporary Debate.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Taylor, C. (1992). The Dialogical Self. The Interpretive Turn: Philosophy, Science, Cultur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304-314.
Taylor, C., & Gutmann, A. (1997).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New contexts of Canadian criticism, 98, 25-73.
Taylor, C.(1997)〈承認的政治〉(董之林、陳燕谷譯)。陳清僑(編)《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頁3-46)。牛津大學出版社。
Taylor, C.(2016)〈對話的自我〉(陳通造譯)。https://reurl.cc/xgmNez
Tagore, R.(2017)《流螢集Fireflies》(杜力璇譯)。好讀。
Torres, C. A. (1998). Democracy, educ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Dilemmas of citizenship in a global world.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42(4), 421-447.
Troeltsch, E.(2005)《基督教社會思想史》(戴盛虞、趙振嵩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Turnbull, S.(2015)《上帝的同志計劃》(張藝寶譯)。社團法人台灣真光基督教協會。
Ward, G.(2008)《塞杜文選(一)──他種時間/城市/民族》(林心如譯)。桂冠。
Ward, G.(2008)《塞杜文選(二)──他種語言/信仰》(林心如譯)。桂冠。
Warren, R.(2019)《直奔標竿(精裝):成為目標導向的教會》(楊高俐理譯)。
道聲。
Young, I. M. (2011).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