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祖母照顧教養青少年孫子女經驗之敘說探究:以南部某漁村為例
作者:鄭珮嘉
作者(外文):CHENG, PEI-CHIA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性別教育博士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游美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隔代教養性別分工祖母祖孫青少年cross-generational parentinggender division of laborgrandmothergrandparents and grandchildrenteenag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本研究藉由探究隔代教養家庭中的祖母照顧青少年孫輩的經驗,了解祖母需求的資源與協助為何,另一方面也呈現隔代教養家庭更多元的樣貌。
  本研究主要以訪談及田野觀察蒐集研究資料,研究參與者與四位居住在南部某漁村的祖母訪談,進行敘事分析,並獲得研究結果,回應研究問題:理解祖母為何承擔及如何照顧教養孫輩,在照顧歷程中又面臨哪些困境與壓力,祖母如何因應以改善困境或減緩壓力,並從中看見自己身為祖母角色的意義與價值。
  本研究發現:隔代教養家庭形成原因,固然是子輩各種無法照顧孫輩的原因,但與孫輩深厚情感連結,是祖母主動願意承擔照顧責任的關鍵,同時也讓祖母努力想把孫顧好的原動力,特別的是,祖母對照顧孫輩的辛苦歷程毫無怨言,抱怨的對象,主要都是不負責任的子輩。教養孫輩的困境壓力是孫輩為青少年,處於身心發展變化大時期,加上個性特質殊異,衍生出這階段獨特的教養挑戰,或祖母自身狀態影響與孫輩互動,也是另一種難題,但照顧孫輩部分則差別不大;祖母善用資源的確能改善所面臨之困境與壓力,除了外部資源外,祖母自我調適能力也是資源;祖母也從投入的狀態及孫輩表現,確認是否達到自我期許,而找到身為祖母的意義。
  最後,本研究針對照顧孫輩的祖母及其家人、社福機構及社工、學校師長、社會大眾分別提供相關實務之建議,也說明未來研究可再深入探討之方向。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grandmothers in intergenerational parenting families. In terms of this narrative research on caring for their teenage grandchildren. The study attempts to learn more about cross-generational parenting how grandmothers parent their grandchildren.
  This research mainly collects research data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field observation with four research participants, to respond to the research questions.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parenting families is the deep emotional connection with grandchildren is the key to grandmothers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take care of them. In particular, the grandmothers have no complaint about the hard work of caring for her grandchildren, but they just complaint their irresponsible children. The difficulties and pressures of parenting grandchildren do vary depending on the age of the grandchildren or the state of the grandmother, but caring for the grandchildren is not very different. The grandmothers can improve the difficulties and pressures by making good use of resources. The grandmother also confirms whether she has achieved her self-expectation from the state of her own investmen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her grandchildren, and finds the meaning of being a grandmother.
  Finally,this study offers advice to grandmothers who take care of their grandchildrenand their families, the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the school teachers, thegeneral public, and it also shows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
丁奇芳,王勇智,洪慧真,張慈宜,陳永祥,蔡仲庭,鄧明宇,賴誠斌(譯)(2020)。IvorF. Goodson, Scherto R. Gill著。敘事教育學:生命史取向。台北市:五南。
王舒芸(2015)。隔代教養家庭生活需求及福利服務研究調查。衛生福利部社會家庭署委託研究。台中:衛生福利部社會家庭署。內政部統計處。
方雅欣(2020)。那些流浪的日子—國中代理教師角色壓力覺知及其調適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朱怡康(譯)(2020)。Jonathan Haidt, Greg Lukianoff著。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反智、反民主。台北市:麥田。
朱柔勳(2019)。國小專任輔導教師情緒智力、 人格特質與角色壓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何穎怡(譯)(2000)。Joy Magezis著。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市:女書文化。
吳怡嘉(2007)。隔代教養家庭中祖母角色與經驗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於1990)
吳芝儀(譯)(2008)。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Tamar Zilber著。敘事研究:閱讀、詮釋與分析。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明順(2002)。國民中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李玉冠(2000)。隔代教養祖孫關係之探討--以台北縣低收入戶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學位論文,台中市。
李宜樺(2011)。離婚單親隔代教養家庭系統-以祖輩照顧者之觀點論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學位論文。
李怡慧(譯)(2015)。Annette Lareau著。家庭優勢。台北市:群學。
李湘凌、高傳正(2006)。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2(1),37-56。
呂玉瑕(2011)。臺灣民眾性別角色態度的變遷:1991-2001。臺灣社會學刊,48,51-94。
呂明蓁、林津如、唐文慧(審訂)(2007)。AlisonI. Griffith, Dorothy E. Smith著。母職任務與學校教育的拔河。台北市:高等教育。
沈天勇(2009)。以優勢觀點探討隔代教養青少年家庭之祖孫互動─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私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慶鴻、李惠加、張耐、許雅惠(2006)。白髮童顏祖孫情:隔代教養家庭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易言嬡(2004)。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親職經驗之性別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尹那(2017)。從Bourdieu的習性論探討不同社會階級家長的教育行動模式。私立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妏砡(2012)。隔代教養家庭親子關係探究-以家庭動力繪畫之評估為例。諮商與輔導,316,11-17。
林雅容(2005a)。性別、牡蠣、經濟變動:東石漁村婦女之工作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0,1-34。
林雅容(2005b)。經濟變動中女性養家者的夫妻權力:以東石漁村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1,1-45。
林靜雅(2011)。喪親隔代教養家庭祖孫心理調適之對偶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靜瑜(2019)。警察派出所女警工作角色、壓力與成就感之研究 ─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瓊芸(2004)。淺談隔代教養家庭。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2/42-25.htm。
邱珍琬(2004)。隔代教養家庭優勢-個案研究。南大學報:教育類, 3(2),33-44。
邱珍琬(2005)。隔代教養經驗-敘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95-120。
邱珍琬(2010)。國中生在隔代教養下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8,33-66。
邱珍琬(2013)。隔代教養親職教育實際─一個跨年研究:探看教養內容與挑戰。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63-84。
柯亦芬(2015)。隔代教養中祖輩的生命困境與韌性。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洪晨軒(2015)。隔代教養祖父母心路歷程之研究。私立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洪筱涵(2008)。隔代教養祖父母照顧經驗之初探-完整「生命裡的不完整」。政治大學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研究所學位論文。
胡幼慧(2002)。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祝若穎(2008)。女性主義方法論及對教育研究之啟示。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55-72。
高淑貴(1997)。漁村婦女在家庭經營決策參與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13,19-53。
高儀玲(2010)。幼兒階段隔代教養家庭祖輩教養困境與需求之研究:以臺中巿一所公立幼稚園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江清(2021)。鹽埕埔從事商場勞動高齡頭家娘老年生活之敘說探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書儀、傅郁涵、謝依妏(2017)。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隔代教養之祖孫關係。家庭教育雙月刊,70(11),59- 66。
張曉佩、卓秀足(譯)(2018)。Jeong-HeeKim著。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台北市:心理。
梁莉芳(2018)。養育「無污染」的孩子:有機食品論述、風險管理與母職實作。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2,73-125。
梁雅舒(2003)。祖父母的孩子-隔代教養家庭輔導。學生輔導,88,34-41。
莊珮瑋(2001)。台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淑美(2013)。高齡隔代教養祖父母生活壓力因應歷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惠(2016)。隔代教養家庭生活需求及福利服務研究調查。衛生福利部社會家庭署委託研究。台中:衛生福利部社會家庭署。內政部統計處。
許毓芳(2012)。三位布農族阿嬤隔代教養心境與社會支持網絡探討。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碧純、洪明皇(2012)。台灣中老年女性家庭照顧者經濟安全之研究。社會分析,5,39-63。
郭李宗文(2011)。原住民隔代教養家庭中順利成長之重要元素探討。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9, 71-105。
郭李宗文(2011)。原住民隔代教養真的註定失敗嗎?。幼兒教育,301, 4-24。
郭虹麟(2018)。居家照顧服務員的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角色壓力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芳(2010)。隔代教養者的生命意義:以老年期祖母之生命敘說為焦點。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富美(2018)。台灣祖父母的正向帶孫經驗。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1),69-97。
陳翠臻(2009)。原鄉地區之隔代教養分析─以花蓮縣光復鄉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2),137-161。
陳麗敏(2006)。生命轉彎處-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之生活經驗探究。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碧霞(2020)。偏遠地區親職教育之行動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秀媚、沈芳榕(2009)。發展遲緩兒童隔代教養家庭親職教育方案之建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1-24。
彭柑綾(2006)。從隔代教養家庭探究祖孫對偶關係之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渼津(2009)。以「雙」為名:一個雙性戀社群的興起與運作。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2007)。女性主義方法論:研究實作與實例。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嘉義縣:南華教社所。
游美惠,楊幸真,王儷靜,林昱瑄,楊巧玲,姜貞吟,蘇芊玲,成令方,蕭昭君(2016)。性別教育。台北市:華都。
溫秭翊 (2010)。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代間矛盾:由祖父母的觀點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葛惠、陳若琳(2011)。祖母和幼兒母親的教養參與及兩代共教養之相關研究。輔仁民生學誌,17(1),131-147。
賈浩妃、陳秉華(1999)。祖父母協助托育孫子女的決定過程-運用家族治療中結構學派的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1(1),109-137。
廖苑如、林麗嬋(2013)。三代同堂式微下的代間照顧。源遠護理,7(2),22-28。
廖慈惠、溫金豐(2012)。中年危機?角色壓力、健康壓力與就業力對職場退縮傾向的影響。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2(2),49-66。
劉怡妏(2002)。帶孫行為與相關因素對祖母生活品質之影響。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泗翰(譯)(2011)。Raewyn Connell著。性別的世界觀。台北市:書林。
劉恆佳(2003)。隔代教養高學業成就兒童之學習歴程。私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國航(2016)。澎湖縣政府警察局員警角色壓力、情緒勞務負荷、知覺組織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行銷與物流管理系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紫彤(2015)。全職母親之外,「最理想」托育模式選擇?-文化解釋觀點。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芳(2015)。基層外勤女警工作壓力、角色壓力與離職意願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私立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珮嘉(2012)。非自願離職中年轉業者之生涯轉換歷程與影響決定因素之探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鄭凱芸(2011)。從生命歷程觀點看危機家庭隔代教養者之困境。家庭教育雙月刊,34,6-27。
薛錦春(2014)。女警在工作職場上扮演角色、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質性研究-以屏東縣政府警察局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佳玹(2008)。一位90歲老阿嬤的隔代教養敘說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謝昀謙(2018)。隔代教養祖母的生命意義之敘說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市:群學。
簡銘宏、吳笍嫻、劉宛庭、游妙苓(2014)。上班族角色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研究。華醫社會人文學報,29,15-33。
藍佩嘉(2019)。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台北市:春田。
蘇嘉芸(2005)。跳躍生命的空缺:從孫子女觀點探討隔代教養家庭優勢。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Barnett, M. A.(2008). Mother andgrandmother parenting in low-income three-generation rural househol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0(5), 1241–1257. 
Bekker, M. H., & Boselie, K.A. (2002). Gender and stress: is gender role stress? A re‐examination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feminine gender role stress and eating disorders. Stressand Health: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Society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Stress, 18(3), 141-149.
Burton, L.M.(1992). Black grandparents rearing children of drug-addictedparents: stressors, outcomes, and social service needs.The Gerontologist,32(6),744-751
Chorn Dunham, C., &Casadonte, D.(2009). Children’s aitudes and classroom interaction in an intergenerationaleducation program. EducationalGerontology,35(5), 453–464. 
Clandinin, D.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qualitative Research. Jossey-Bass.
Connelly, F.M., & Clandinin, D. J. (1990). 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nquiry.EducationalResearcher, 19(5), 2-14.
Dolbin-MacNab, M. L. (2006).Just like Raising your own? Grandmothers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a second time around. Family Relations, 55(5), 564–575. 
Eisler, R. M., & Skidmore,J. R. (1987). Masculine gender role stress: Scale development and componentfactors in the appraisal of stressful situations. Behavior modification, 11(2),123-136.
Fogarty, T. J. (1994). Publicaccounting work experience: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andorganizationalattributes. ManagerialAuditing Journal, 9(7), 12-20.
Harwood,J.(2001). Comparinggrandchildren's and grandparents' stake in their relationship.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Human Development,53(3),195-210
Jakupcak, M., Lisak, D., &Roemer, L. (2002). The role of masculine ideology and masculine gender rolestress in men's perpetration of relationship violence.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3(2), 97.
Martz, D. M., Handley, K. B.,& Eisler, R. M.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inine gender rolestress, body image, and eating disorders. Psychologyof Women Quarterly, 19(4),493-508.
Eisler,R. M., Skidmore, J. R.,& Ward, C. H. (1988).Masculine gender-role stress: predictor of anger,anxiety, and health-risk behaviors. Journal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2(1),133-141
Moore, S. M., & Rosenthal, D.A. (2015). Personal growth, grandmother engagement and satisfaction amongnon-custodial grandmothers. Aging &Mental Health, 19(2), 136–143.https://doi.org/10.1080/13607863.2014.920302
Ruiz, D. S. (2008). The Changingroles of African American grandmothers raising grandchildren: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Piedmont Region of North Carolina.
    Western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32(1),62–71. 
Sager, J. K., & Wilson, P.H. (1995). Clarif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job stress in the context of sales forceresearch. Journal of Personal Selling & SalesManagement, 15(3),51-63.
Sands, R. G., &Goldberg‐Glen, R. S. (2000).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tress among grandparentsraising their grandchildren. Family Relations, 49(1), 97-105.
Singh, J., Goolsby, J. R., &Rhoads, G. K.(1994).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boundaryspanning burnoutfor 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s. Journalof Marketing Research, 31,558-569.
Smith , D. E . ( 1993 ). The standardNorth American family:SNAF as an ideological code .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 14 (1) ,50 – 65 .
Smith , D. E . ( 1999 ). Thestandard North American family:SNAF as an ideological code . In Writing the Social Critique,Theory,andInvestigations.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ronto.Chapter8;157-171.
Stephens, M. A. P., &Townsend, A. L. (1997). Stress of parent car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women's other roles. Psychology andAging, 12(2), 376.
Waldrop, D. P., & Weber, J.A. (2001). From grandparent to caregiver: The stress and satisfaction ofraising grandchildren. Families inSociety, 82(5), 461-472.
Whitley, D. M., Lamis, D. A.,& Kelley, S. J.(2016). Mental health stress, family resourc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Longitudinal mediation analysis in African American grandmothers raising grandchildren.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72(6), 563–57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