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客家老街創生設計策略之研究
作者:陳瑛珣
作者(外文):CHEN, YING-HSUN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何明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地方創生老街社會連結客家設計策略design strategyHakkaold streetplace-makingsocial conne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近年先後於臺中市之郊區與市區,嘗試以截然不同之方式,促進客家老街創生。本博士論文採用行動研究,省察其實踐經驗,於不斷「嘗試-錯誤」之探索歷程,動態檢討執行之成效,確保方向無誤,隨時視需要而滾動式調整。願景設定為:孵育足以協助社區自立自足之地方創生事業體。為實現此非一蹴而至之願景,自勉耐心循序漸進,先以克盡大學社會責任之大學教師身分,既間接經由襄助有社會責任感之業者,爭取政府與地方創生相關之委託標案,並於標得後,助其切實執行,以實踐共同理想;此外,又直接進入社區,關懷社區之殷切需求,設法彌補其不足,作為邁向願景之多方嘗試。
鑑於有否積極主動之地方行動主體,乃能否活化地方之成敗關鍵。若尚無地方行動主體,務必盡早催生,而使之成為積極帶動地方行動之火車頭;如已有領導地方之組織,則須加以強化,使之更為健全,成為地方動能源源不絕之發電機。前者為東勢客庄老街創生所需,後者則適用於隱藏西屯鬧市中之客家老街創生。客家老街創生設計策略之研擬,須因時因地因人……等等因應諸多因素而靈活變通,方能奏效。故為臺中市東勢客庄農村工藝型老街,以及西屯鬧區生活聚落型隱形客家老街,分別因應各自狀況,精心量身研發「明推」與「暗拉」二種老街創生設計策略。又為因應老街創生個案現場實況,調整設計策略之執行方式。東勢老街以「滾動式」為主,「融入式」為輔;西屯老街則剛好相反,改以「融入式」為主,「滾動式」為輔。此外,依據東勢老街與西屯老街各自特點,更分別建立產業拓展型與地方連結型二種設計模式。
公民社會連結感之建立乃老街創生所首重,此可使共同創造利益共享之場域成為可能。若社區居民能進而精誠合作設計居民共享之社區公共空間,則鄰里之歸屬感油然而生,亦使社區公共空間更有安全感,更顯活力。唯有精神建設與物質建設雙管齊下,方能相得益彰,臻於完美。
In recent years, in the suburbs and urban areas of Taichung City, Taiwan, I have been trying to promote the place-making of Hakka Old Street in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ways. This dissertation adopts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to test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trial and error" explor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is dynamically reviewed to ensure the correct direction, and rolling adjustments can be made at any time as needed.
The vision is to foster place-making businesses that help communities become self-sufficient. To achieve this vision, which is not a one-time event, I remind myself to be patient and take it gradually. In the first step, as a college teacher who fulfills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indirectly by assisting the enterprise to assume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ive for the government's entrusted bidding for place-making, and help the enterprise to realize our common ideal after winning the bid. Besides, I go directly into the community to care about the fervent needs of the community and try to help it as an attempt to move towards the vision.
Given that active local action subjectivity is the key to revitalizing local success, if there is no local action subjectivity, it should be nurtured as soon as possible to make it a locomotive for active local action. If there is an existing local leadership organization, i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make it more sound and become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local momentum. The former is needed for the place-making of the old street in the Dongshi Hakka village, and the latter is suitable for the place-making of the Hakka old street hidden in Xitun downtown.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Old Street's place-making design strategy should be flexibly adapted to many factors in order to be effective. Therefore, in the rural craft-style old street in the Hakka village of Dongshi, the design strategy of "Pushing in the light" is adopted. The indistinguishable Hakka Old Street, a living settlement in the downtown area of Xitun, adopts the design strategy of "secretly pulling".
In order to adjust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the design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old street place-making case. Dongshi Old Street takes "rolling" as the main axis and "penetrating" as auxiliary; Xitun Old Street is just the opposite, with "penetrating" as the main axis and "rolling" as auxiliary.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Dongshi Old Street and Xitun Old Street, two design modes of industrial expansion and local connection a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The creation of a sense of civil society connection is the first priority in the place-making of the old street community,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jointly create a field of shared interests. If the residents of the community sincerely cooperate to design the community public space shared by the residents,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the neighborhood will arise spontaneously, and the community public space will also have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vitality. Perfection can only be achieved when spiritual creation and material construc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參考文獻
Bauman Z. (2018)。《廢棄社會:過剩消費、無用人口,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谷蕾、胡欣譯)。臺北:麥田。(原作出版年:2003)
Bourdieu P.(1997)。《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作出版年不詳)
Christensen, L. B., Johnson, R. B.,Turner, L. A.(2019)。《研究方法:設計與分析》。(郭俊顯、游婷雅譯)。臺北:雙葉書廊。(原作出版年:2010)
Crang, M., Crang, P., May, J.(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臺北:巨流。(原作出版年:1999)
Cresswell T.(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臺北:群學出版公司。(原作出版年:2004)
Danto, A. C.(2007)。《敘述與認識》。(周建漳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譯文出版社。(原作出版年不詳)
Feeney, S., Moravcik, E., Nolte, S.(1992)。《學前教育-「在孩子的世界裡,我是誰?」》(第11版)。(黃慧真譯)。臺北:桂冠。
Feuchtwang, S.(2009)。《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趙旭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原作出版年:1992)
Friedman, T. (2000). The Lexux and the Oliver Tree, 1st ed.; New York: Anchor Books.; Available online: http://www.labeee.ufsc.br/~{}luis/egcec/livros/globaliz/TheLexusandtheOliveTree.pdf
Giddens, A. (1990) .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all, E.T. (1966) . The Hidden Dimension. New York: Doubleday.
Kelkar, N. P., & Spinelli, G. (2016). “Building social capital through creative placemaking”. Strategic Design Research Journal, 9(2), 54-66.
Kroeber A. L., Kluckhohn C.(1952).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assistance of Wayne Untereiner, appendices by Alfred G. Meyer”, 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vol. XLVII, no. 1.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eavy, P. (2020)。《研究設計:量化、質性、混合方法、藝術本位與社區本位參與研究取向》。(鐘玉觀等譯)臺北:雙葉書廊。(原作出版年:2017)
Lynch, K.(2014)。《城市的意象》。(胡家璇譯)。臺北:遠流。(原作出版年:1960)
MARC, S., & JAKOB, S. (2010) . This is Service Design Thinking: basics, tools, cases. Amsterdam: BIS Publishers.
Mattelart A.(2011)。《文化多元性與全球化》。(繆永華、廖潤珮譯)。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公司。(原作出版年:2009)
Papanek, V.(2005)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 Chicago: Academy Chicago Publishers.
Polaine A.等(2015)。《服務設計與創新實踐》。(王國勝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原作出版年:2013)
Robertson, R.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Scharmer, O. (2019)。《U型理論精要:從「我」到「我們」的系統思考,個人修練、組織轉型的學習之旅》。(戴至中譯)。臺北:經濟新潮社。(原作出版年不詳)
Sommer, R.(1969) . Personal Space:The Behavioral Basis of Design. NJ: Prentice-Hall,Inc.
Sommer, R. (2009)。〈行動研究與綠色計畫〉。(劉寧譯)。《建築學報》,2009年7期,23-25。上海:美國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原作出版年不詳)
Tomlinson, J. (2011)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Toya, K. Interviewed. (2020, March 29). Giving Design a Local Touch: Yamazaki, Ry¯o and Studio-L. Nippon.com. https://www.nippon.com/en/people/e00043/giving-design-a-local-touch-yamazaki-ryo-and-studio-l.
Tromp N., Hekkert P. (2019) Designing for Society: Products and Services for a Better World, Illustrated ed., London: Bloomsbury Visual Arts.
Tuan, Y.F.(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潘桂成譯)。(原作出版年:1977)
Wagner, M. (2020)。〈透過歷史保護為基礎的街區振興手法「美國主街計畫」協助全美超過2千個街區完成振興計畫〉。(葉婉智譯)。《地方創生way(06)生意盎然號:老街區新經濟》。台北: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18-25。(原作出版年不詳)
Waters, M. (2001)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Whiteley, N. (1993) Design for Society. London: Reaktion Books.
Wildevuur, S., Van Dijk, D., Hammer-jakobsen, T., Bjerre, M., Ayvari, A.(2016)。《創造連結:用設計創造有同理心的社會》。(顏志翔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原作出版年:2014)
大內正伸(2014)。《里山生活實踐術》。(陳盈燕譯)。臺中:晨星出版。(原作出版年不詳)
山崎亮(2015)。《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莊雅琇譯)。臺北:臉譜、城邦文化。(原作出版年:2011)
山崎亮(2018)。《社區設計的時代: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 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莊雅琇譯)。臺北:臉譜、城邦文化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原作出版年:2012)
山崎亮(2019)。《引路者:導引山崎亮走上社區設計的大師們,探究英國社區設計如何發跡,重新回復工業社會所剝奪的人性與尊嚴》。(詹慕如譯)。臺北:臉譜。(原作出版年:2016)
三船康道等(1997)。《まちづくりキーワード事典》。京都:学芸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研究所宗教資料庫,〈西屯庄丹慶季〉,《臺中州寺廟臺帳》,紙本編號:059007,01。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全國人口資料庫統計地圖,遷入、遷出、淨遷徙人數按性別分。https://gis.ris.gov.tw/dashboard.html?key=B06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重大公共建設計畫。https://www.ndc.gov.tw/cp.aspx?n=608FE9340FE6990D
中橋惠、鈴木裕一、宮部浩幸、漆原弘、鷹野敦(2019)。《地方創生最前線:全球8個靠新創企業、觀光食文化,和里山永續打開新路的實驗基地》。(林詠純譯)。臺北:行人文化。(世界の地方創生: 辺境のスタートアップたち)(原作出版年:2017)
木下齊(2017)。《地方創生:小型城鎮、商店街、返鄉青年的創業10鐵則》。(張佩瑩譯)。新北:不二家(張佩瑩譯)。新北:
木下齊(2018)。《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28則生存智慧》。(張佩瑩譯)。新北:不二家。(原作出版年不詳)
文化部台灣社區通,網址: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
牛井淵展子、黃世輝、黃淑真、陳文標、翁徐得、宮崎清(1996)。A Research on the Rate of the School Lunch System in Pu-Li。《日中工業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317-322。
王本壯(2008)。〈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府際關係硏究通訊》第三期(民97年9月),頁18-21。
王本壯、藍忻怡(主編)(2016)。《社區X營造:政策規劃與理論實踐》。臺北:唐山出版社。
王明珂(2001)。〈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5期,頁136-147。
王萬邦(2003)。《臺灣的古圳道》。臺北:遠足文化。
田村秀(2017)《怎能不愛在地文化:日本軟實力的祕密》。(游韻馨譯)。臺北:開學文化。(原作出版年:2014)
丘昌泰(2006)。〈台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客家研究》,創刊號,45-96。
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2010)。行政院全球資訊網。https://www.ey.gov.tw/Advanced_Search.aspx?q=%e5%8a%a0%e9%80%9f%e6%8e%a8%e5%8b%95%e5%9c%b0%e6%96%b9%e5%89%b5%e7%94%9f%e8%a8%88%e7%95%ab
全國人口資料庫統計地圖。https://gis.ris.gov.tw/dashboard.html?key=E01
牟鍾璘(2020)。《巷弄經濟學》。(曾晏詩譯)。臺北:馬可孛羅文化事業公司。(原作出版年不詳)
行政院:重要政策。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9fd14ac8-4814-4b69-90e3-726e2641be39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14)。《101至102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https://www.hakka.gov.tw/Block/Block?NodeID=77&LanguageType=CH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016)。《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詔安客家研究計畫──閩臺詔安客文化的傳承與嬗變》。子計畫二:「適應與變異:詔安客信仰祭祀文化」成果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西屯區公所。https://www.xitun.taichung.gov.tw/831932/831997/832009/911459/post
何明泉(2011)。〈設計的核心價值與核心能力〉。《朝陽學報》,16,31-44。
何舒軒、宋同正(2014)。〈綜論服務設計學術研究發展〉。《設計學報》,19(2),53-74。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圖書。
社企流(2019)。〈日本「社區設計」大師山崎亮的社造哲學:4大步驟與居民共同設計理想生活〉。《社企流•社區/社會設計/人物評論》。2019年5月10日。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1/3276/6276(查詢時間:2022年6月20日)
李永展(2019)。〈因應「城鎮收縮」的地方創生〉。《經濟前瞻》,183期,頁41-45。
李謁政(2020)。〈產業遺產與地方創生的辯證 蒜頭糖廠文化景觀保存與文化再生產的美學式規劃〉。《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98期,頁36-48。
長谷川浩己、山崎亮(編)(2021)。《地方創生來解答:11場讓日本社區變有趣的設計對談》。(曾鈺珮譯)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周佳雯(2005)。《當地居民社區依附與其觀光發展態度關係之研究──以三峽老街周邊居民為對象》。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奇伯(2018)。〈國發會射出地方創生5支箭 鼓勵年輕人返鄉發展〉。《今周刊》。2018年10月10日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810100006/
林讓均(2019)。〈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陳美伶:五箭齊發、地方創生成全民運動〉《遠見雜誌》。https://www.gvm.com.tw/article/70035
芥助網:社區力點線面。
https://ms-community.azurewebsites.net/spotlight_20190313/
孟祥瀚(2008)。《臺中市志.沿革志》。臺中:臺中市政府。
岩佐十良(2018)。《地方創生 x 設計思考:「里山十帖」實戰篇》。(鄭舜瓏譯)。臺北: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原作出版年:2015)
施添福(總編纂)、張伯鋒等(撰述)(2006)。《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臺中縣(一)。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施雅軒(2007)。《區域.空間.社會脈絡──一個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柯珊珊(2017)。《一定要跟日本學,Japan Style商機力:美好生活商機在這裡!CEO見學之旅,必去取經的55個日本現場》。臺北:原點。
段義孚(2014)。《逃避主義:從逃避到創造「Escapism」》。(周尚意、張春梅譯)。新北:立緒文化。(原作出版年不詳)
宮崎清(1995)。〈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載於文建會編印《「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頁4-7。
翁徐得、宮崎清(1996)。《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翁徐得(1995)。〈地方產業與地域振興〉。《「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南投: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業研究所。
郭怡棻(2018)。〈木下齊臺北演講側記Ⅰ:地方創生教育篇〉。《社會創新.行動中》。Vol.55(2018.06) 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65/articles/237
郭肇立(1998)。〈傳統聚落空間的研究方法〉。《聚落與社會》,頁7-24。臺北:田園城市。
崔洋、陳雪、陳俞杉、李岩(2014)。〈服務設計思維模式下的公共服務設計及模式探討──通過接觸點設計提升公共服務體驗〉。《設計》,6期,頁127-128。
張肇廷(2004)。《歷史性都心商業區的居住環境之研究──以五條港歷史區域之核心區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張賢源(2006)。《老街再造中參與者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大溪老城區為例》。新北: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畢恆達(1989)。〈環境心理學研究資料引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4,頁115-136。
祭祀公業法人臺中市廖烈美(2016)。《105年度(2016)祭祀公業法人臺中市廖烈美派下員大會手冊(第一屆)》,臺中:祭祀公業法人臺中市廖烈美。
莊修田(1996)。《PROXEMICS的中文譯名與相關研究議題》。桃園:《中原學報》,24卷4期,頁39 - 46。
莊婷鈺(2017)。《以服務設計觀點探討農業體驗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都市發展局(2013)。《大臺中市景觀綱要整合計畫》。臺中:臺中市政府。
梨之鄉休閒農業區官網。http://pearshomeland.mmweb.tw/
軟埤坑休閒農業區官網。http://www.softpond.com.tw/
陳世龍(2018)。〈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願景目標及推動情形〉。《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6(2),頁8-17。
陳志仁(2018)。〈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發展經驗〉。《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6(2),頁18-25。
陳姿汝、曾碧卿(2018)。〈文化體驗設計與社會企業營運模式初探〉。《輔仁管理評論》,25(1),頁83–107。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第241期。頁5-7
陳佳楓(2019)。要複製貼上日本的地方創生,台灣要走一條自己的路行政院:重要政策。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9fd14ac8-4814-4b69-90e3- 726e2641be39
陳朝建(2009)。〈生活日誌:地方治理與老街再造〉。《台灣法律網‧地方制度與地方治理》。https://www.lawtw.com/archives/378959
陳瑛珣(2018)。《張廖家族宗祠與臺中西屯的客家歷史記憶》。臺中:臺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陳瑛珣(2019)。〈臺中市西屯區祭祀公業存續與都市化的關係〉。《臺灣源流》,86/87期,頁94-107。
陳瑩育(2006)。《台化真實性理論應用於老街觀光意象之研究──以台南安平老街為例》。臺中: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慶德(2018) 。〈銀髮凋零之路(上):無社緣、無血緣、無地緣的日本「無緣死」〉。《關鍵評論網‧國際》。2018年5月7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4986/fullpage
國家發展委員會a。〈「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部會補助規定〉。https://www.twrr.ndc.gov.tw/message/detail?uid=ea3bf961-0bba-41f1-b32c-6f802ca56820
國家發展委員會b。〈「設計翻轉、地方創生」示範計畫〉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4A000EF83D724A25
《國家發展委員會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 (行政院1080103核定本)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78EEEFC1D5A43877
國家發展委員會網站。https://www.ndc.gov.tw/cp.aspx?n=F5BC16A2AE8C8AB9&s=6D5CD422604E8E53
黃世輝(1995)。〈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談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海峽兩岸工業設計研討會》。廈門。
黃世輝、宮崎清(1996)。〈做為台灣地方文化再生的「社區總體營造」的展開〉。《日本設計學會誌——設計學研究》, 43 (1),頁 97-106。
黃育徵、陳惠琳(2021)《循環台灣》。臺北:天下雜誌。
黃應貴(2020)。(聚落:一個考古學與人類學研究的匯合點〉。《考古人類學刊》,92,頁1-24。
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https://statfy.mol.gov.tw/index01.aspx
葉守禮(2015)。〈小農經濟現代變遷:東勢果農的商品化之路〉。《2015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頁1-46。https://www.atss.org.tw/download/2015E4-2.pdf
楊玉惠等(2018)。〈訪問日本國家推動地方創生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出國報告書〉。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公務出國報告查詢•出國報告詳細資料》。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Detail/detail?sysId=C10702586
楊緒賢(1981)。《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再版)。臺北:臺灣新生報社。
楊鎮宇(2018)。《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臺北:游擊文化。
溫振華(1991)。〈神明會資料與清代臺灣鄉村研究──臺中縣石岡鄉舉例〉。《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019年6月,頁51-55。
溫振華等(1989)。《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筧裕介(2019)。《社會設計──用跨界思維解決社會問題》。(李凡譯)。北京:中信出版社。(原作出版年:2013)
新聞傳播處(2019)。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在地連結、人才培育。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9fd14ac8-4814-4b69-90e3-726e2641be39
鄒崇銘(2015)。《流動、掠奪與抗爭──大衛‧哈維對資本注意的地理批判》。臺北:南方家園文化。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2015)。民俗-104年「萬和宮老二媽西屯省親遶境」調查研究計畫。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information?uid=48&pid=4416
臺中市政府主計處(2020)。〈客家人口數及客語腔調統計〉。民國109年(2020)9月。《臺中市統計通報》第109-09-03號。https://www.dbas.taichung.gov.tw
臺中市政府民政局人口管理統計平台。https://demographics.taichung.gov.tw/Demographic/index.html?s=13959658
臺中市政府東勢區戶政事務所(2016)。《2016年臺中市東勢區公所統計年報》頁2。網址http://www.dongshi.taichung.gov.tw/public/data/142010/762614434371.pdf (查詢日期:2018年3月24日)
臺中都市資訊站(非官方)。
http://taichung.s-club.tw/viewthread.php?tid=88&styleid=39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2021)。《臺北市重要統計指標名詞定義》。https://dbas.gov.taipei/news.aspx?n=CE1296E27DE6B8E1&sms=9C2BFA02577D5A1E&_CSN=1CA5557E46FA7DCB
廖寄彰(主編),朝孔公派下族譜(協編)(2011)。《清武垂裕堂朝孔公派下員族譜》。臺中:祭祀公業廖朝孔管理委員會、祭祀公業廖廷????管理委員會。
廖敏惠(2000)。《大溪老街保存之地理意涵》。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繼三(2004)。《廖氏族譜2004重修》。臺中縣:廖氏族譜編輯委員會。
增田寬也(2019)。《地方消滅:地方創生的理論起源》。(賴庭筠、李欣怡、雷鎮興、曾鈺珮譯)。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原作出版年:2014)
劉新圓(2012)。〈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發軔與運作〉。http://culture-notes.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html
樂橙創意有限公司(2020)。《臺中客家故事館──數位展示建置計畫結案報告書》,臺中:臺中市客家事務委員會。
蔡志堅(2018)。〈地方創生之設計力實踐〉。《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6(2),頁68-77。
蔡奕屏(2021)。《地方設計:萃取土地魅力、挖掘地方價值,日本頂尖設計團隊公開操作秘訣,打造全新感動經濟!》臺北:果力文化。
蔡相煇(2021)。《臺灣的媽祖信仰》。臺北:獨立作家出版。
蔡鳳凰(2018)。〈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經濟前瞻》,177期(2018年5月12日),頁107 - 113。
蕭惠中(2018)。〈地方為什麼要創生:曾旭正演講側記〉。《社會創新.行動中》,55。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65/articles/238
謝英從(2010)。《臺南吳郡山家族發展史──以彰化平原的開發為中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齋藤茂樹(1995)。〈建設活用山村資源的共同體〉。(黃淑芬、翁徐得譯)。《「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南投: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業研究所。
羅敏儀(2003)。《臺灣老街發展之社會經濟分析──以北臺灣為例)。新北:臺北大學都市計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藻古浩介、NHK廣島採訪小組/林宜佳譯(2016)。《里山資本主義:不做資本主義的奴隸,做里山的主人》。臺北:天下雜誌。
顧振宇(2016)。《交互設計:原理與方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