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四告》校釋
作者:陳美絲
作者(外文):Mei-See Tan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林清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出土文獻清華簡四告尚書unearthed documentsbamboo inscriptions collected in Tsinghua UniversitySiGaoShangSh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論文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之〈四告〉為研究對象,各章闡述內容如下:第一章是「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介紹〈四告〉竹簡形制及內容,評介相關研究成果以及陳述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別以〈四告〉中之「周公旦告皋繇」、「伯禽父告三帝」、「周穆王滿祭告」及「召伯虎告北方尸」展開論述,以原整理者釋文為底本,參考各家意見並分析歸納,或證明其說法之正確,或補充舊說之不足,或提出新說,期能通讀文章。第六章是「結論」,本章主要綜述論證成果。
This thesis takes the "SiGao" of " Tsinghua Bamboo Slips Vol.10"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hapters are elaborated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of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form and content, reviews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and states the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s 2 to 5 respectively discuss "Zhou Gong Dan gao Gao Yao", "Bo Qin Fu gao Three Emperors ", "Zhou Mu Wang Man gao" and "Shao Bo Hu gao the ancestor in the north". Based on the original editor's interpretation, referring to the opinions of various scholars and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or proving the correctness of their statements, or supplementing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old ones, or proposing new ones, hoping to read the article thoroughly. Chapter 6 is "Conclusion", which mainly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the argumentation.
一、傳世古籍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戰國〕荀況著,楊倞注:《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清〕畢沅校正,余翔標點:《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王逸撰,黃靈庚點校:《楚辭章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二十四史•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漢]揚雄撰,[晉]郭璞注:《方言》,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北魏〕賈思勰撰,石聲漢譯注,石定枎、譚光萬補注:《齊民要術》,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晉〕孔晁注:《元本汲冢周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十三經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唐〕陸德明撰,黃焯斷句:《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朱熹集注,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宋〕沈括撰,金年良點校:《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宋〕蔡沈集傳,王豐先點校:《書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明〕王樵:《尚書日記•卷十四》,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三集•尚書日記十六卷》,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本景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王引之撰,虞思徵、馬濤、徐煒君校點:《經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清〕王念孫:《讀書雜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王念孫撰,張靖偉等校點:《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孔廣森撰,王豐先點校:《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清〕江聲:《尚書集注音疏•卷八》,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書類,據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吳大澂、丁佛言、強運開輯:《說文古籀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
〔清〕段玉裁撰,鍾敬華校點:《經韻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孫詒讓著,許嘉璐主編:《孫詒讓全集•大戴禮記斠補(外四種)》,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十三經清人注疏•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唐大沛:《逸周書分編句釋》,清道光十六年(1836)著者手定底稿本。
〔清〕郝懿行著,安作璋主編:《郝懿行集•爾雅義疏》,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上海:上海書店,1983年。

二、專書著作(按姓氏筆畫排序)
于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夢鷗注譯:《禮記今注今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
方述鑫等編:《甲骨金文字典》,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方向東:《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白於藍編:《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
林小安、李零:《全注全譯史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安作璋主編:《論語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編、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李學勤:《四海尋珍》,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李學勤:《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李學勤:《清華簡及古代文明》,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
宋華強:《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周書燦:《西周王朝經營四土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13年。
《金文今譯類檢》編寫組:《金文今譯類檢》,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季旭昇主編,王榆楨、黃澤鈞、李雅萍、金宇祥合撰:《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季旭昇主編,張榮焜、金宇祥、黃澤鈞、駱珍伊合撰:《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季旭昇主編,陳美蘭、蘇建洲、陳嘉凌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季旭昇主編,陳惠玲、連德榮、李綉玲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季旭昇主編,陳思婷、張繼凌、高佑仁、朱賜麟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季旭昇、高佑仁主編,高佑仁、王瑜楨、賴怡璇、龐壯城、駱珍伊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洪成玉:《古今字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俞紹宏、張青松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集釋(第七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高亨:《高亨著作集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明:《高明學術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殷寄明:《漢語同源詞大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1~8)》,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
徐在國:〈上博簡《性情論》補釋一則〉,收入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55-156。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年。
唐大沛:《逸周書分編句釋》,台北:學生書局,1969年。
唐蘭:《唐蘭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銅車馬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崔恆昇:《安徽出土金文訂補》,安徽:黃山書社,1998年。
曹元弼:《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郭聲波編著:《史記地名族名詞典》,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參)》,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上海:中西書局,2020年。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上海:中西書局,2021年。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顯成、李建平:《簡帛量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陳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陳劍:《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陳偉:《燕說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曾運乾:《尚書正讀》,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曾憲通:《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
單育辰:《郭店《尊德義》《成之聞之》《六德》三篇整理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
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雷黎明:《戰國楚簡字義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楊樹達:《詞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 耐林廎甲文說 卜辭瑣記 卜辭求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楊筠如著,黃懷信標校:《尚書覈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語言學名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趙立偉編纂:《《尚書》古文字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諸祖耿編撰:《戰國策集注匯考(增補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劉釗:《書馨集續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叢》,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
劉躍進著,徐華校:《文選舊註輯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劉翔:《商周古文字讀本(增補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
劉信芳編:《楚簡帛通假彙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禤健聰:《戰國楚系簡帛用字習慣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
王文耀:《簡明金文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三、期刊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于省吾:〈釋 〉,《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6年第2期,頁223-237。
于夢欣:〈從文字形體的角度看清華簡〈四告〉的書手和底本〉,《中國文字》2022年夏季號(總第7期),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頁217-248。
王子楊:〈釋甲骨文中的「阱」字〉,《文史》2017年第2期,頁5-15。
王安碩:〈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疏正〉,《東海中文學報》2012年第24期,頁167-190。
白軍鵬:〈漢代習字簡初探〉,《出土文獻》第15輯,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頁308-319。
石小力:〈清華簡第六輯中的訛字研究〉,《出土文獻》第9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頁190-197。
石小力:〈談談清華簡第五輯中的訛字〉,收入李學勤主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出土文獻(第1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頁126-130。
石小力:〈清華簡《攝命》與西周金文合證〉,《中國文字》總第4期冬季號,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頁201-218。
任荷、蔣文:〈清華簡《四告》及金文中的及物狀態動詞「宜」〉,《出土文獻》第1期,上海:中西書局,2022年,頁123-134。
任誼:〈清華簡《四告》札記四則〉,《現代語文》2022年第3期(總第717期),頁30-34。
朱鳳瀚:〈射壺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224-235。
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8卷第3期,頁1-11。
何家興:〈「通假糅合」補說〉,《中國文字研究》2016年第1期,頁42-45。
何家興:〈清華簡《廼命》《四告》與諸梁鐘合證及其他〉,《出土文獻》第2期,上海:中西書局,2022年,頁92-99。
李學勤:〈班簋續考〉,《古文字研究》1986年第13期,頁181-188。
李學勤:〈文王玉環考〉,《華學》1995年第1期,頁69-71。
李學勤:〈戎生編鐘論釋〉,《文物》1999年第9期,頁75-82。
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2010年第5期,頁51-58。
李松儒:〈《清華八》〈攝命〉字跡研究〉,《中國文字》總第3期夏季號,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頁341-355。
李松儒:〈清華簡《筮法》與《子產》字跡研究〉,《簡帛》2020年第21輯,頁29-62。
李春桃、凡國棟:〈嬭加編鐘的定名、釋讀及時代〉,《江漢考古》2022年第6期總第183期,頁113-120。
沈丹蕾:〈試論今文《尚書》的嘆詞〉,《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頁158-161、190。
吳毅強:〈嬭加編鐘銘文新釋及相關問題考辨〉,《北方論叢》2021年第4期總第288期,頁18-25。
李零:〈讀清華簡筆記: 與竊〉,《清華簡研究》2012年第1期,頁330-334。
林宏佳:〈訓「矧」〉,《台大中文學報》2009年第30期,頁1-50。
屈萬里:〈曾伯 簠考釋〉,收入《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2年第33本,頁331-349。
周忠兵:〈說金文中的「寵光」〉,《文史》2011年第4輯,頁37-44。
施謝捷:〈釋「索」〉,《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頁201-211。
范常喜:〈馬王堆帛書《式法》所記祝禱儀式疏釋〉,《文化遺產》2011年第1期,頁117-119。
侯乃峰:〈清華簡《四告》篇字詞箋釋〉,《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13輯,成都:巴蜀書社,2021年,頁23-42。
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學術界》2003年總第98期,頁98-103。
徐在國:〈據安大簡考釋銅器銘文一則〉,《戰國文字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9年,頁62-65。
孫合肥:〈楚系簡帛形聲字聲符替换現象考察〉,《簡帛研究》2020年春夏卷,頁48-62。
晁福林:〈從史墻盤銘文看周人的治國理念〉,《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1期,頁55-67、205。
馬楠:〈《尚書•立政》與《四告》周公之告〉,《出土文獻》第3期,上海:中西書局,2020年,頁37-42。
高中正:〈文本流傳與變異:兩漢今古文《尚書》新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3本,第3分,2022年,頁531-594。
郭理遠:〈嬭加編鐘銘文補釋〉,《中國文字》2019年總第2期,頁109-125。
郭長江、李曉楊、凡國棟、陳虎:〈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年第3期,頁9-19。
張光裕:〈樂從堂藏㺇簋及新見衛簋三器銘文小記〉,《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頁11-17。
張光遠:〈故宮新藏春秋晉文稱霸「子犯和鐘」初釋〉,《故宮文物月刊》1995年145期,頁4-31。
陳斯鵬:〈「眔」為「泣」之初文說〉,《古文字研究》2004年第25期,頁256-261。
陳致:〈「允」「 」「畯」試釋〉,《饒宗頤國學院院刊》創刊號,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頁135-159。
陳劍:〈簡談清華簡《四告》與金文的「祜福」——附釋唐侯諸器的「佩(賵)字」〉,《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2021年第13輯,頁1-21。
單育辰:〈清華拾《四告》釋文商榷〉,《簡帛》2022年第24期,頁33-43。
程浩:〈清華簡《四告》的性質與結構〉,《出土文獻》第3期,上海:中西書局,2020年,頁21-36。
程燕:〈「扁」字考——兼談多元結構的會意字〉,《出土文獻》第3期,上海:中西書局,2021年,頁48-54。
黃亞平:〈漢字起源和漢字體系形成問題的探索與思考——兼談漢字起源「漸變說」與「突變說」的融通〉,《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2020年第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頁1-65。
黃德寬:〈清華簡《四告》疑難字詞二考〉,《出土文獻》第3期,上海:中西書局,2020年,頁1-12。
黃德寬:〈清華簡新見「湛(沈)」字說〉,《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頁35-38。
黃德寬:〈釋新出戰國楚簡中的「湛」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第58卷總271期),頁49-52。
馮時:〈曾侯乙編鐘的所謂「變宮」問題〉,《考古》1986年第7期,頁632-638。
裘錫圭:〈㺇簋銘補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頁1-7。
賈連翔:〈《封許之命》綴補及相關問題探研〉,《出土文獻》第3期,上海:中西書局,2020年,頁13-20。
鄔可晶:〈釋上博楚簡中的所謂「逐」字〉,收入卜憲群、楊振紅主編:《簡帛研究•2012》,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20-33。
鄔可晶:《說金文「䝳」及相關之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頁216-235。
鄔可晶:〈戰國時代寫法特殊的「曷」的字形分析,並說「 」及其相關問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頁170-197。
楊安:〈「助」、「叀」考辨〉,《中國文字》新37期,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頁155-170。
董珊:〈釋西周金文的「沈子」和〈逸周書•皇門〉的「沈人」〉,《出土文獻》第2輯,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頁29-34。
董珊:〈試說山東滕州莊里西村所出編鎛銘文〉,《古文字研究》第3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頁196-199。
董珊:〈新見商代金文考釋四種〉,《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頁1-16。
葉正渤:〈后羿傳說源流考〉,《東南文化》1994年第6期,頁42-43。
趙平安:〈古文字中的「????」及其用法〉,《中國文字》夏季號總第1期,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頁129-134。
趙平安:〈清華簡《四告》的文本形態及其意義〉,《文物》2020年第9期,頁72-76。
趙平安:〈出土文獻視域下的「庶昚」〉,《中國文字》2020年夏季號 總第3期,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頁131-142。
趙平安:〈 字形體結構的意蘊及其影響〉,《漢字漢語研究》2021年第2期總第14期,頁6-10。
趙平安:〈「司慎」考——兼及《四告》「受命」「天丁」「辟子」的解釋及相關問題〉,《簡帛》2022年第24期,頁25-32。
趙國華:〈清華簡《四告》中一字形對應多詞現象探析〉,《殷都學刊》2022年第1期,頁85-89。
臧克和:〈讀《殷周金文集成》雜誌〉,《古文字研究》第24期,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294-296。
蔣文:〈清華簡《四告》「不卒純」解〉,《古文字研究》第34期,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頁369-371。
蔡一峰:〈清華簡字詞散記四則〉,《簡帛》2022年第24期,頁45-51。
劉光勝:〈清華簡《書》類文獻界定原則新探〉,《簡帛》2020年第21輯,頁63-72。
劉釗:〈出土文獻與《山海經》新證〉,《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1期,頁83-103+205-206。
劉國忠:〈清華簡與西周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1期,頁68-82、205。
劉樂賢:〈釋《說文》古文慎字〉,《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4期,頁94-95。
蔣玉斌:〈釋甲骨金文的「蠢」兼論相關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頁118-130。
蔣玉斌、周忠兵:〈據清華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說「沈子」、「沈孫」〉,《出土文獻》第2輯,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頁35-38。
鄧少平:〈試說楚簡中讀為「散」的「戔」字〉,《中國文字研究》第17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頁36-39。
禤健聰:〈釋「 」並論「印」、「卬」、「色」諸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第54卷,頁74-79。
冀小軍:〈說甲骨金文中表祈禱義的????——兼談????字在金文車飾名稱中的用法〉,《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頁35-44。
謝明文:〈試談㝬中兩例 字的讀法〉,《青銅器與金文》2018年第2輯,頁315-322。
龐壯城:〈清華簡〈祝辭〉非典型楚文字構形考察〉,《中國文字》總第4期冬季號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頁235-262。
顏世鉉:〈郭店楚墓竹簡儒家典籍文字考釋〉,《經學研究論叢》第6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蘇建忠:〈清華簡《四告》校讀舉隅〉,《濱州學院學報》2022年第38卷第1期,頁91-96。
蘇建洲:〈隨州文峰塔曾侯與墓編鐘銘文「固」字補說〉,《簡帛》2016年第12輯,頁19-27。
蘇建洲:〈清華簡《四告》考釋三則——「夒」、「盍」、「 」〉,《中國文字》2022年夏季號 總第7期,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頁91-111。

四、學位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瑜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國史料三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白顯鳳:《出土楚文獻所見人名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
江秋貞:《《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越公其事》考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0年。
呂佩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通假字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吳澤順:《漢語音轉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2004年。
馬嘉賢:《清華壹《尹至》、《尹誥》、《皇門》、《祭公之顧命》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張曉夢:《《周官》天神祭祀樂儀及其圖騰文化考辨》,南京: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碩士論文,2017年。
許雁綺:《楚簡同形字辨析》,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駱珍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九)》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字根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鄭榆家:《清華簡中鄭國事類簡集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20年。
薛培武:《《雅》《頌》字詞與出土文獻合證》,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五、會議/專書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志平:〈上博簡(二)劄記〉,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頁495-510。
王子楊:〈續釋甲骨文「阱」——兼論《尚書•立政》「列用中罰」的解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二十三屆年會,2020年10月30日-11月2日,頁82-87。
朱鳳瀚:〈清華簡〈繫年〉所記西周史事考〉,收入李宗焜主編:《第四屆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出土材料與新視野》,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頁441-460。
吳振武:〈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形方式〉,《漢語史學報專輯(總第3輯):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頁92-93。
吳振武:〈「 」的字形音義〉,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頁139-148。
吳振武:范解〈楚簡「蒿(祭)之」與李解㺇簋「燹夆馨香」〉,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頁95-109。
李松儒:〈清華六《鄭武夫人規孺子》等四篇字跡研究〉,第三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5-114。
李發:〈甲骨卜辭兩組義近祭名辨析——說「祭與祀」「告與 」〉,「《中國文字》出刊100期暨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福州場)」會議論文,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2020年,頁65-78。
林素清:〈利用出土戰國楚竹書資料檢討〈尚書〉異文及相關問題〉,《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頁79-100。
侯乃峰:〈清華簡《四告》篇字詞箋釋〉,西南大學出土「書」類文獻研究高端學術論壇,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主辦,2021年3月27日,頁67-85。
侯乃峰:〈清華簡《四告》篇從「自」之字詞試釋〉,出土文獻文本釋讀與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1年5月16日,頁40-46。
徐難于:〈商周天帝考〉,《紀念徐中舒先生誕辰11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頁321-328。
陳偉:〈試說簡牘文獻的年代梯次〉,收入李宗焜主編:《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出土材料與新視野》,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頁493-500。
陳劍:〈簡談清華簡《四告》與金文的「祜福」〉,《出土「書」類文獻研究高端學術論壇論文集》,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主辦,2021年3月27日,頁1-19。
單育辰:〈由清華簡《四告》中的「列」與「昚」考釋甲骨金文中的相關字〉,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二十三屆年會,2020年10月30日-11月2日,頁248-258。
單育辰:〈由清華簡《封許之命》《四告》釋四十二年逑鼎「 」字〉,《出土「書」類文獻研究高端學術論壇論文集》,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主辦,2021年3月27日,頁130-136。
黃澤鈞:〈清華拾〈四告〉性質初探〉,「《中國文字》出刊100期暨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場)」會議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勤大樓七樓語文視聽室,2020年,頁207-216。
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札記〉,收入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頁75-93。
劉國忠:〈清華簡《皇門》「 事」解〉,「《中國文字》出刊100期暨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福州場)」會議論文,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2020年,頁91-94。
鞠煥文:〈釋甲骨金文中的「卬」字〉,《紀念徐中舒先生誕辰1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2022年,頁779-791。
顏世鉉:〈郭店楚簡淺釋〉,《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頁379-396。

六、網路資源(按姓氏筆畫排序)
子居:〈清華簡十《四告•旦告》解析〉,中國先秦史網,2020年12月19日,https://www.xianqin.tk/2020/12/19/2148/。
子居:〈清華簡十《四告•禽父之告》解析〉,中國先秦史網,2020年12月31日,https://www.xianqin.tk/2020/12/31/2282/。
子居:〈清華簡十《四告•满告》解析〉,中國先秦史網,2021年1月14日,https://www.xianqin.tk/2021/01/14/2385/。
子居:〈清華簡十《四告•召虎之告》解析〉,中國先秦史網,2021年1月27日,https://www.xianqin.tk/2021/01/27/2464/。
王寧:〈釋上博簡《彭祖》中的「傴」——兼議清華簡《四告》的所謂「祔」字〉,復旦網,2020年11月14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694。
王寧:〈清華簡《越公其事》與《四告》中的「尞(燎)」別議〉,復旦網,2020年11月23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699。
王寧:〈清華簡拾《四告》之三讀札二則〉,復旦網,2021年1月18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751。
王寧:〈清華簡拾《四告》之二讀札〉,復旦網,2021年1月30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758。
王寧:〈讀清華簡拾《四告一》散札〉,復旦網,2021年8月5日,http://www.fdgwz.org.cn/Web/Show/5801。
王磊:〈釋清華簡《四告》中的「馨」字〉,簡帛網,2020年11月2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608。
付強:〈釋清華簡《四告》中所謂的「逸」字〉,2020年10月12日,https://m.sohu.com/a/424177395_713036。
成湯咸:〈讀書五則〉,復旦網,2021年1月16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749。
朱國雷:〈清華簡《四告》札記(一)〉,簡帛網,2020年11月2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610。
朱國雷:〈說清華簡《四告》《廼命一》中的「虖」字〉,簡帛網,2020年12月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612。
朱國雷:〈清華簡《四告》簡27「殷」字補說〉,簡帛網,2020年12月1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618。
沈培:〈由清華簡《四告》申論周人所言「懿德」的內涵〉,復旦網,2020年12月5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707。
沈培:〈關於清華簡《四時》「征風」等詞的訓釋〉,簡帛網,2020年12月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614。
抱小:〈據清華簡《四告》語句訓釋《詩經》「遐福」之「遐」〉,微信公眾號:錦州抱小,2020年10月2日,https://reurl.cc/LN3DGX。
抱小:〈說清華簡《四告》之「畢狄」與「畢易」〉,微信公眾號:錦州抱小,2020年10月5日,https://reurl.cc/rLxXON。
抱小:〈釋清華簡《四告》的一個聯綿詞〉,微信公眾號:錦州抱小,2020年10月13日,https://reurl.cc/Y81Yal。
抱小:〈說清華簡《四告》「允厥元良」之「允」〉,復旦網,2020年11月27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702。
抱小:〈釋清華簡《四告》篇中的一個同義複詞〉,復旦網,2020年12月1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705。
抱小:〈試說清華簡《四告》之「 士弟男」〉,復旦網,2020年12月18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725。
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http://www.bsm.org.cn/?chujian/4416.html。
邱洋:〈釋清華拾《四告》簡38的「豕」〉,簡帛網,2021年4月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668。
范常喜:〈上博簡《容成氏》和《天子建州》中「鹿」字合證〉,簡帛網,2007年8月10日,http://www.bsm.org.cn/?chujian/4905.html。
徐在國:〈談清華六《子產》中的三個字〉,簡帛網,2016年4月19日,http://www.bsm.org.cn/?chujian/6681.html。
張崇禮:〈談談古文字中「粦」字的讀法〉,復旦網,2020年9月3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633。
張懷通:〈大克鼎與《多方》體例研究〉,復旦網,2020年12月11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713。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簡拾整理報告補正(之一)〉,清華網,2020年11月27日,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index.html。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簡拾整理報告補正(之二)〉,清華網,2020年12月24日,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20/20201224162059042617564/20201224162059042617564_.html。
陳民鎮:〈清華簡《楚居》集釋〉,簡帛網,2011年9月23日,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663。
陳劍:〈簡談清華簡《四告》的「㕟」字省體〉,復旦網,2020年11月4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690。
陳劍:〈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組差異釋字又一例〉,復旦網2019年2月5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382。
梁立勇:《郭店簡二三字試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7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liangliyong01.htm
單育辰:〈佔畢隨錄之二〉,簡帛網,2007年7月28日,http://www.bsm.org.cn/?chujian/4887.html。
單育辰:〈《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釋文校訂〉,簡帛網,2021年1月1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624。
楊澤生:《上博(五)零釋十二則》,簡帛網,2006年3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96。
劉海宇:〈據清華簡《四告》談《師同鼎》銘文首句的釋讀〉,復旦網,2021年2月25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762。
劉洪濤:〈談戰國楚系的「????」字〉,簡帛網,2010年5月31日,http://www.bsm.org.cn/?chujian/5456.html。
薛培武:〈試釋清華簡《四告》篇的「胡耇」〉,簡帛網,2020年12月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613。
簡帛論壇:清華十《四告》初讀,簡帛網,2020年9月30日,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624&extra=&page=1。
顏世鉉:〈海昏竹書《保傅》「知知非色」補說〉,簡帛網,2021年1月2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6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