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所見「書」類文獻綜合研究
作者:林啟新
作者(外文):LIN,CHI-HSI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許錟輝
林文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清華簡尚書逸周書尹至尹誥金縢程寤皇門祭公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0
本論文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出土與傳世《尚書》、《逸周書》異文的搜集整理,從文本書寫的角度討論先秦「書」類文獻流傳的具體面貌,以及說明各家解釋的基本方法與差異內容。論文各章節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與《尚書》、《逸周書》為中心,討論與此相關的各項議題,包括回應目前學術界的相關意見等,結論總結如下:
第一,透過上博簡〈容成氏〉中與《清華簡(壹)》〈尹至〉互見之內容,結合傳世文獻記載關於成湯代夏的傳說,依次討論先秦各家關於成湯代夏的傳述面貌及其精神,並藉此成果檢視《清華簡》〈尹至〉篇的文獻性質,或可反思其形成背景,同時重新認識成湯代夏及相關傳說。其次觀察甲骨卜辭、銅器銘文及傳世文獻中伊尹名號的異稱,找出《清華簡》〈尹至〉、〈尹誥〉所見伊尹稱號之原由。再來梳理歷來對伊尹身份的諸多說法,並結合先秦「盟誓」形式與觀念,得到《清華簡》〈尹至〉、〈尹誥〉中伊尹可能的身份與地位。
第二,將《清華簡》〈金縢〉與傳世《尚書》〈金縢〉篇的內容相互比對,首先對篇題與作者等相關背景問題展開論述,由外而內,漸次討論內容上的差異,包括「武王在位年數」、「成王即位之年齡」,並涉及周公相關問題的討論,包括「居東」的年歲,以及經學史上「葬疑說」與「信讒說」之爭,本論文對此進一步釐清。
第三,關於《逸周書》的討論,首先梳理歷代所見與太姒夢商庭相關文獻,釐清〈程寤〉中「太姒寤夢」之屬性。再藉由通過《清華簡》〈程寤〉,結合《詩》、《書》等傳世文獻,以及甲骨刻辭和鐘鼎銘文等出土文獻,得到對於「文王受命」較合理的解釋。其次關於《清華簡》〈皇門〉的討論,先將簡本與今本的內容對比,澄清今本脫訛問題。進而分析其訓誥時間、對象,配合周初相關史實,釐清〈皇門〉之成文時間。最後在《清華簡》〈祭公之顧命〉中,梳理簡本、今本與西周銅器銘文等文獻,分析關於祭公,以及畢 、井利、毛班三公的各種資料,整理出四者在西周時期的身分及世系。
一、清華簡之屬

(一)專著(首按作者姓氏筆劃,次依出版年升冪排列)

1.李學勤:《初識清華簡》,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
2.季旭昇主編,王瑜楨、黃澤鈞、李雅萍、金宇祥合撰:《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3.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4.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簡研究‧第一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5.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2月。
6.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2月。
7.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12月。
8.陳美蘭著:《戰國竹簡東周人名用字現象研究─以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為範圍》,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9.劉國忠:《走進清華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二)期刊論文(首按作者姓氏筆劃,次依出版年升冪排列)

1.王輝:〈清華楚簡〈保訓〉「惟王五十年」解〉,《考古與文物》2009:6。
2.王連龍:〈清華簡〈皇門〉篇「惟正﹝月﹞庚午,公 (格)才(在) 門」芻議─兼談周公訓誥的時間及場所問題〉,《孔子研究》2011:3。
3.王連龍:〈清華簡〈皇門〉篇「 門」解〉,《考古與文物》2012:4。
4.王向輝:〈清華簡〈皇門〉篇主旨新讀〉,《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2012年10月。
5.王瑜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皇門」考〉,《第二十四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年5月。
6.孔令元:《清華簡《尚書‧金縢》「 」字研究》,第十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14年11月8日。
7.申超:〈清華簡〈程寤〉主旨試探〉,《管子學刊》,2013:1。
8.申超:〈清華簡〈皇門〉句義商兌〉,《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3期,2013年5月。
9.李學勤、劉國忠:〈清華簡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國學學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2009:4。
10.沈建華:〈清華楚簡〈祭公之顧命〉中的三公與西周世卿制度〉,《中華文史論叢》2010:4。
11.沈建華:〈清華楚簡〈尹至〉釋文試解〉,《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史研究》編輯部,2011:1。
12.沈寶春:〈論清華簡〈程寤〉篇太姒夢占五木的象徵意涵〉,《東海中文學報》(第23期),2011年7月。
13.李均明:〈周書《皇門》校讀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14.宋華強:〈清華簡〈皇門〉「 」、「 」二字考釋〉,見《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字》(新37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
15.李學勤:〈清華簡專題研究〉,《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廣東:深圳大學學報編輯部,2012:29:2。
16.杜勇:〈清華簡〈尹誥〉與晚書〈咸有一德〉辨偽〉,《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天津:《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12:3。
17.杜勇:〈清華簡〈金縢〉有關歷史問題考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2。
18.杜勇:〈清華簡《祭公》與西周三公之制〉,《歷史研究》2014:4。
19.李凱:〈說清華簡〈程寤〉「攻于商神」〉,《雲南社會科學》2014:5。
20.杜勇:〈清華簡與伊尹傳說之謎〉,《中原文化研究》2015:2。
21.房相楠:〈《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形容詞語法功能探析〉,《攀枝花學院學報》,四川:攀枝花學院學報編輯部,2012:29:3。
22.季旭昇:〈《清華一‧皇門》篇「大門宗子埶臣」解〉,台灣大學、中國經學研究會主辦:《第八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年4月20~21日。
23.季旭昇:〈清華簡一疑難字考評〉,《第二十四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年5月。
24.姚小鷗:〈《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芮良夫毖‧小序》研究〉,《中洲學刊》2014:5。
25.馬楠:〈清華簡第一冊補釋〉,《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11:1。
26.孫飛燕:〈清華簡〈皇門〉管窺〉,《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27.袁金平:〈利用清華簡考證古文字二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清華大學學報編輯部,2011:4。
28.高榮鴻:〈《清華簡‧程寤》4號簡釋讀〉,《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字》(第37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
29.馬智全:〈清華簡〈尹至〉商克夏史事考〉,《西北成人教育學報》,甘肅:《西北成人教育學報》編輯部,2012:1。
30.徐富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文字構形系統探析〉,《語文與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
31.徐富昌:〈清華簡〈金縢〉異聞管窺〉,《經學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
32.陳民鎮:〈清華簡〈尹誥〉釋文校補〉,《中華文化論壇》,成都,《中華文化論壇》編輯部。
33.許華峰:〈〈金縢〉與清華簡〈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對讀〉,國科會「出土簡帛人文學專家釋讀專著文哲讀書會」,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1年12月10日。
34.陳穎飛:〈清華簡〈程寤〉、〈保訓〉文王紀年探研〉,《中國文化研究》,北京:《中國文化研究》雜誌社,2012:1。
35.陳穎飛:〈清華簡祭公與西周祭氏〉,《江漢考古》2012:1,頁100~106。
36.張峰:〈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考釋〉,《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2012年4月。
37.章水根:〈清華簡〈程寤〉「果拜不忍」新解〉,《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3期,2014年5月。
38.復旦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八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39.黃懷信:〈清華簡〈金縢〉校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3。
40.黃懷信:〈清華簡〈程寤〉解讀〉,《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山東:魯東大學學報編輯部,2011:4。
41.黃懷信:〈由清華簡〈尹誥〉看《古文尚書》〉,《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山東:《魯東大學學報》編輯部,2012:6。
42.黃麗娟:〈清華簡〈尹誥〉疑難字詞考釋〉,《國文學報》第52期,2012年12月。
43.黃庭頎:〈論古文字材料所見之「伊尹」稱號——兼論〈尹至〉、〈尹誥〉之「尹」、「執」(摯)〉,《東華中文學報》第五期,花蓮:東華大學中文系,2012年12月。
44.虞萬里:〈清華簡〈尹誥〉「隹尹旣﨤湯咸又一悳」解讀〉,《史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史林編輯部,2011:2。
45.楊兆貴:〈清華簡〈皇門〉與《逸周書‧皇門解》篇校釋〉(初稿),中國先秦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地域研究所主辦:《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武漢大學,2011年10月29~31日。
46.楊善群:〈清華簡〈尹誥〉引發古文《尚書》真偽之爭─「咸有一德」篇
名、時代與體例辨析〉,《學習與探索》,哈爾濱:黑龍江社會科學院,2012:
9。
47.賈連翔:〈清華簡九篇書法現象研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編著:《古代簡牘保護與整理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48.廖名春:〈清華簡與《尚書》研究〉,《文史哲》,濟南: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2010:6。
49.廖名春:〈清華簡〈尹誥〉研究〉,《史學史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史學史研究》編輯部,2011:2。
50.熊崧策:〈清華竹簡:顛覆上古史〉,《文史參考》,北京:文史參考雜誌社,2011:6。
51.趙平安:〈〈芮良夫毖〉初讀〉,《文物》2012:8。
52.趙平安:〈談談出土文獻整理過程中有關文字釋讀的幾個問題─以清華簡的整理為例〉,《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廣東:深圳大學學報編輯部,2012:29:2。
53.劉國忠:〈清華簡入藏及其重要價值〉,《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清華大學學報編輯部,2009:3。
54.劉國忠:〈清華簡〈保訓〉與周文王事商〉,《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55.劉光勝:〈由清華簡談文王、周公的兩個問題〉,《東岳論叢》2010:5。
56.劉國忠:〈從清華簡〈金縢〉看傳世本〈金縢〉的文本問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57.劉國忠:〈從清華簡〈程寤〉看〈大誥〉篇的一處標點〉,《社會科學戰線》,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2011:12。
58.劉光勝:〈清華簡與先秦《書》經傳流〉,《史學集刊》,長春:吉林大學史學集刊編輯部,2012:1。
59.劉雲:〈清華簡文字考釋四則〉,《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考古研究所,2012:1。
60.劉國忠:〈清華簡與古代文史研究〉,《文史知識》,北京:中華書局,2012:3。
61.劉光勝:〈真實的歷史,還是不斷衍生的傳說─對清華簡文王受命的再考察〉,《社會科學輯刊》,瀋陽:遼寧省社會科學院,2012:5。
62.魯普平:〈清華簡〈尹誥〉篇名擬定之商榷〉,《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5卷第2期,2014年2月。
63.賴怡璇:〈《清華簡‧程寤》與文、武王受命研究〉,中國文字學會、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二十六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聖環圖書公司,2015年5月。
64.鍾濤、劉彩鳳:〈從政治象徵到文學意象─清華簡〈程寤〉「夢見商廷惟棘」的象徵意義及其流變〉,《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6期,2013年11月。

(三)學位論文(首按作者姓氏筆劃,次依出版年升冪排列)

1.李麗虹著:《清華簡〈金滕〉、〈祭公之顧命〉異文研究》,天津: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2.李雅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皇門》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3.高飛:《清華簡〈祭公〉篇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3月。
4.扈曉冰:《清華簡〈金縢〉篇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3月。
5.莊文如:《清華簡(壹)‧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
6.強晨:《清華簡與西周開國史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7.黃澤鈞:《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金縢、祭公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
8.趙姍姍:《清華簡〈尹至〉、〈尹誥〉相關歷史問題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四)網路論文(首按作者姓氏筆劃,次依發表時間升冪排列)

1.子居:〈清華簡九篇九簡解析〉,孔子2000網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481, 2010年6月30日。
2.子居:〈清華簡〈程寤〉解析〉,孔子2000網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941,2011年7月1日。
3.子居:〈清華簡〈尹至〉解析〉,孔子2000網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5146,2011年12月19日。
4.王寧:〈讀清華簡〈程寤〉偶記一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86,2011年1月28日。
5.王寧:〈清華簡〈尹至〉、〈尹誥〉中的「衆」和「民」〉,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96,2011年2月4日。
6.王寧:〈清華簡〈尹至〉釋證四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03,2011年2月21日。
7.王寧:〈申說清華簡〈皇門〉中的「爾」〉,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2011/wangning002.htm,2011年3月7日。
8.王玉蛟:〈淺論《清華簡(一)》中的「于」和「於」〉,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74,2011年11月3日。
9.王寧:〈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24,2012年7月31日。
10.王寧:〈清華簡湯與伊尹故事五篇的性質問題〉,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站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5/20150601090347272748590/20150601090347272748590_.html,2015年6月1日。
11.申超:〈清華簡〈尹誥〉「我克協我友,今惟民遠邦歸志」試說〉,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72,2012年4月20日。
12.申超:〈清華簡〈皇門〉小識〉,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61,2012年5月12日。
13.申超:〈讀清華簡〈程寤〉札記〉,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01,2012年5月21日。
14.付强:〈清華簡與經學的今古文之爭〉,孔子2000網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anmu2/jianbo.htm,2013年1月8日。
15.朱曉海:《〈尹至〉可能是百篇《尚書》中前所未見的一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87,2010年6月17日。
16.何有祖:〈清華簡〈程寤〉補札〉,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59,2010年5月31日。
17.何有祖:〈清華大學藏簡讀札(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2,2011年1月8日。
18.宋華強:〈清華簡〈金縢〉校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0,2011年1月8日。
19.沈培:〈清華簡字詞考釋二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67,2011年1月9日。
20.邢文:〈清華簡〈程寤〉釋文所見祭禮問題〉,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4,2011年1月9日。
21.沈之傑:〈讀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札記一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66,2011年1月9日。
22.宋華強:〈清華簡校讀散札〉,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0,2011年1月10日。
23.宋華強:〈清華簡〈程寤〉「卑霝名凶」試解〉,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90,2011年1月14日。
24.宋華強:〈清華簡〈皇門〉札記一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97,2011年2月2日。
25.宋華強:〈清華簡與吳起、鐸椒〉,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01,2011年2月14日。
26.宋華強:〈清華簡〈皇門〉札記一則補正〉,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06,2011年2月28日。
27.李銳:〈〈程寤〉試讀〉,孔子2000網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834,2011年3月11日。又見簡帛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11/lirui001.htm,2011年3月30日。
28.邢文:〈談清華簡〈尹至〉的「動亡典,夏有祥」〉,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23,2011年3月25日。
29.李燁、田佳鷺:〈《清華簡》(壹)中的「厥」和「其」〉,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95,2011年6月17日。
30.汪亞洲:〈清華簡〈尹至〉「亡典」說〉,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56,2011年6月17日。
31.汪亞洲、陳民鎮:〈清華簡研究論著目錄簡編〉,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46,2011年9月12日。
32.汪亞洲:〈清華簡〈皇門〉集釋〉,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60,2011年9月23日。
33.李天虹:〈由清華簡〈皇門〉「 門」談上博簡〈姑成家父〉的「強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14,2012年7月4日。
34.沈培:〈清華簡和上博簡「就」自用法合證〉,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79,2013年1月6日。
35.肖芸曉:〈試論清華竹書伊尹三篇的關聯〉,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34,2013年3月7日。
36.呂廟軍:〈清華簡〈金縢〉與武王克殷在位年數研究〉,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550,2015年7月2日。
37.尚賢:〈談談清華簡用為「五行相勝」的「勝」字〉,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36,2010年12月24日。
38.胡凱集釋、按語:〈清華簡〈祭公之顧命〉集釋〉,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62,2011年9月23日。
39.孫飛燕:〈試論〈尹至〉的「至在湯」與〈尹誥〉的「及湯」〉,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73,2011年1月10日。
40.唐洪志:〈清華簡〈皇門〉「 舟」試釋〉,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71,2011年1月10日。
41.袁瑩:〈清華簡〈程寤〉校讀〉,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76,2011年1月11日。
42.曹方向:〈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尹誥〉篇補議一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3,2011年1月8日。
43.曹方向:〈記清華簡第一冊九篇竹書的若干書寫情況〉,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96,2011年1月31日。
44.張新俊:〈據清華簡釋字一例〉,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73,2011年6月29日。
45.陳民鎮:〈清華簡〈尹至〉集釋〉,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47,2011年9月12日。
46.陳民鎮:〈清華簡〈尹誥〉集釋〉,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48,2011年9月12日。
47.陸建初:〈清華簡〈尹誥〉出於誤讀〉,國學網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zhexue/15363591.html,2011年9月14日。
48.陳民鎮、胡凱集釋、陳民鎮按語:〈清華簡〈金縢〉集釋〉,復旦網http://www.gwz.fuda n.edu.cn/SrcShow.asp?Src_ID= 1658,2011年9月20日。
49.張峰:〈《清華簡〈程寤〉》中的「思」〉,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76,2011年11月11日。
50.清華讀書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研讀劄記(一)〉,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43,2011年12月22日。
51.張崇禮:〈釋清華簡〈尹至〉的「瓚」字〉,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48,2011年12月23日。
52.清華讀書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研讀劄記(二)〉,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43,2011年12月31日。
53.張懷通:〈〈程寤〉佚文校讀〉,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09,2012年7月29日。
54.復旦讀書會:〈清華九簡研讀札記〉,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66,2010年5月30日。
55.復旦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2011年1月5日。
56.復旦讀書會:〈清華簡〈程寤〉簡序調整一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43,2011年1月5日。
57.復旦讀書會:〈清華簡〈皇門〉研讀札記〉,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45,2011年1月5日。
58.復旦讀書會:〈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研讀札記〉,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4,2011年1月5日。
59.復旦讀書會:〈清華簡〈金縢〉研讀札記〉,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44,2011年1月6日。
60.黃人二、趙思木:〈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後(一)〉,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8,2011年1月7日。
61.黃杰:〈初讀清華簡釋文筆記〉,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6,2011年1月7日。
62.黃人二、趙思木:〈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後(二)〉,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9,2011年1月8日。
63.程浩:〈清華簡〈程寤〉研讀札記〉,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64,2011年1月8日。
64.黃人二、趙思木:〈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後(三)〉,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5,2011年1月9日。
65.黃杰:〈讀清華簡筆記(二)〉,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6,2011年1月9日。
66.黃人二、趙思木:〈清華簡〈尹至〉補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3,2011年1月11日。
67.黃杰:〈清華簡〈程寤〉筆記一則〉,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7,2011年1月12日。
68.黃人二、趙思木:〈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後(四)〉,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02,2011年2月17日。
69.黃懷信:〈清華簡〈皇門〉校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14,2011年3月14日。
70.黃懷信:〈清華簡〈尹至〉補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16,2011年3月17日。
71.黃懷信:〈由清華簡〈尹誥〉看《古文尚書•咸有一德》〉,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24,2011年3月25日。
72.楊家剛:〈〈祭公〉校札(一)〉,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53,2012年10月29日。
73.楊坤:〈說清華竹書所見從爾、重貝之字〉,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23,2013年10月8日。
74.趙雅思:〈從簡本與傳世本〈皇門〉看古書流傳與校勘問題〉,《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5月。
75.劉波:〈清華簡〈尹至〉「僮亡典」補說〉,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21,2011年3月4日。
76.劉信芳:〈清華藏簡(壹)試讀〉,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34,2011年9月9日。
77.劉樂賢:〈讀清華簡札記〉,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4,2011年1月11日。
78.鄧佩玲:〈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程寤〉篇札記(兩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95,2011年2月4日。
79.鄧少平:〈清華簡研究論著目錄(2008.12~2011.8)〉,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31,2011年8月30日。
80.禚孝文:〈清華簡〈程寤〉研讀札記〉,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53,2011年9月17日。
81.蔡偉:〈據清華簡校正《逸周書》三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9,2011年1月6日。
82.蔡哲茂:〈讀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札記一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36,2011年3月17日。
83.蔡哲茂:〈讀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札記第二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63,2011年4月22日。
84.蔡哲茂:〈讀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札記第三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73,2011年5月4日。
85.蔡哲茂:〈讀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札記第四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74,2011年5月5日。
86.蔡哲茂:〈讀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札記第五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76,2011年5月13日。
87.蕭旭:〈清華竹簡〈皇門〉校補〉,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72,2011年1月10日。
88.蕭旭:〈清華竹簡〈祭公之顧命〉校補〉,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75,2011年1月11日。
89.蕭旭:〈清華竹簡〈程寤〉校補〉,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79,2011年1月13日。
90.蘇建州:〈〈清華簡九篇綜述〉封二所刊〈皇門〉簡簡釋〉,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65,2010年5月30日。
91.蘇建洲:〈《清華簡》考釋四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68,2011年1月9日。
92.蘇建洲:〈楚竹書的「罝」字〉,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44,2012年4月13日。

二、古籍之屬(首依經、史、子、集,次按朝代先後,再次按作者姓氏筆劃升冪排序)
(一)經部之屬

1.(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2.(周)孔子門人輯、(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3.(戰國)孟軻撰、(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4.(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見(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5.(西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見(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6.(西漢)公羊壽傳、(魏)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見(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7.(西漢)伏生撰、鄭玄注、(清)陳壽祺輯校:《尚書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8.(西漢)劉向撰:《尚書洪範五行傳》,(清)王謨輯:《漢魏遺書鈔》,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9.(西漢)韓嬰撰:《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0.(西漢)戴德撰、(北周)盧辯注:《大戴禮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1.(東漢)許慎撰、(清)陳壽祺輯:《五經異義疏證》,《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17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2.(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13.(東漢)鄭玄注:《尚書中候》,見(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第四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52年。
14.(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見(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15.(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16.(東漢)鄭玄注:《易是類謀》,見(清)黃奭輯:《漢學堂經解》,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17.(東漢)鄭玄注:《易乾鑿度》,見(清)黃奭輯:《漢學堂經解》,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18.(魏)王肅撰、(清)陳士珂輯:《孔子家語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9.(魏)宋均注:《春秋緯元命苞》,(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52年。
20.(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1.(晉)郭璞注、(明)葉自本糾譌:《爾雅》,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2.(晉)譙周撰:《五經然否論》,(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台北:文海,1952年。
23.(唐)陸德明撰、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4.(唐)釋玄應撰、(清)莊炘錢坫、孫星衍校:《一切經音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5.(北宋)歐陽修:《詩本義》,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續編‧經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26.(北宋)林之奇:《尚書全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5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7.(北宋)蘇軾:《書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54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8.(南宋)朱熹撰:《四書集註》,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29.(南宋)陳經:《尚書詳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0.(南宋)蔡沈《書經集傳》,台北:世界書局,1967年。
31.(南宋)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32.(南宋)薛季宣:《書古文訓》,《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3.(元)金履祥:《尚書表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4.(明)郝敬:《尚書辨解》,杜松柏編:《尚書類聚初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35.(清)王引之著:《經義述聞》,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36.(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37.(清)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杜松柏編:《尚書類聚初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38.(清)王鳴盛《尚書後案》,陳文和主編:《嘉定王鳴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39.(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40.(清)皮錫瑞著:《今文尚書考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41.(清)朱駿聲:《尚書古注便讀》,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
42.(清)朱彝尊《經義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
43.(清)朱駿聲編著:《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44.(清)江聲:《尚書集注音疏》,《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45.(清)吳大澂:《字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46.(清)胡培翬:《儀禮正義》,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47.(清)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48.(清)郝懿行:《爾雅義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49.(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50.(清)孫詒讓:《周書斠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51.(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7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2.(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53.(清)孫詒讓:《古籀餘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54.(清)孫詒讓:《古籀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55.(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56.(清)陳奐:《詩毛氏傳疏》,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
57.(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8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8.(清)莊存與撰:《尚書既見》,《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59.(清)康有為:《新學偽經考》,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60.(清)孫詒讓:《契文舉例》卷上,甲骨文硏究資料編委會編:《甲骨文硏究資料彙編》(第19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61.(清)程廷祚:《晚書訂疑》,《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62.(清)劉心源:《奇觚氏吉金文述》,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63.(清)劉鶚:《鐵雲藏龜》,甲骨文硏究資料編委會編:《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一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8年。
64.(清)閻若璩撰;黃懷信、呂翊欣校點:《尚書古文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65.(清)簡朝亮:《尚書集注述疏》,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二)史部之屬
1.(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
2.(西漢)劉向編、高誘注:《戰國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東漢)吳平撰:《越絕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5.(北魏)酈道元注、(清)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注疏》,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6.(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7.(梁)沈約撰:《宋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8.(梁)沈約注、(清)洪頤煊校:《竹書紀年》,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9.(晉)皇甫謐撰:《帝王世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0.(唐)長孫無忌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1.(唐)劉知幾:《史通》,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12.(南宋)羅泌撰:《路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13.(清)方濬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14.(清)馬驌:《驛史》,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
15.(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6.(清)梁玉繩:《漢書人表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7.(清)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三)子部之屬
1.(周)孫武撰,曹操、李荃、杜牧等十一家注:《孫子十一家註》,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2.(周)晏嬰撰:《晏子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周)管仲撰、(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
4.(戰國)莊周撰、(西晉)郭象註:《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5.(戰國)列禦寇撰、(晉)張湛注:《列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戰國)荀況撰、(唐)楊倞注、(清)盧文弨、謝墉校:《荀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7.(秦)呂不韋撰:《呂氏春秋》,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8.(西漢)賈誼撰、(明)黃甫龍等校:《新書》,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9.(西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10.(西漢)劉向撰:《說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1.(西漢)劉向撰:《新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2.(西漢)董仲舒撰、(明)孫鑛等評:《春秋繁露》,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13.(西漢)陸賈撰:《新語》,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14.(東漢)王充撰:《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5.(東漢)王符撰:《潛夫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6.(東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17.(東漢)班固撰:《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8.(東漢)應劭纂、(清)張澍編輯補注:《風俗通》,1985年。
19.(晉)郭璞注、(清)洪頤煊校:《穆天子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0.(晉)張華傳:《博物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1.(梁)梁元帝撰:《金樓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2.(梁)釋慧皎著:《高僧傳》,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23.(唐)林寶撰:《元和姓纂》,北京:中文出版社,1976年。
24.(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73年。
25.(唐)魏徵撰:《群書治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6.(唐)釋智昇撰:《開元釋教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1051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7.(北宋)司馬光撰:《稽古錄》,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史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28.(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29.(北宋)佚名:《續考古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0.(南宋)程大昌撰:《考古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1.(南宋)葉大慶撰:《考古質疑》,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
32.(南宋)葉夢得著:《避暑錄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3.(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
34.(明)楊慎:《丹鉛總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5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5.(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36.(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52年。
37.(清)崔述:《商考信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8.(清)張澍輯:《三輔舊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9.(清)黃奭輯:《漢學堂經解》,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40.
(四)集部之屬
1.(西漢)劉向編集、王逸章句:《楚辭》,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東漢)蔡邕撰:《琴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梁)劉勰著:《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5.(北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台北:華正書局,1975年。
6.(清)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7.(清)汪中著,田漢雲點校:《新編汪中集》,江蘇:廣陵書社,2005年。
8.(清)陳介祺:《簠齋尺牘》,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9.(清)崔述撰:《崔東璧遺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10.(清)錢大昕著,陳顯軍、陳文和點校:《十駕齋養新錄附餘錄》,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11.(清)魏源:《魏源全集》,長沙 : 岳麓書社,2004年。
12.(清)顧炎武:《日知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三、近人論著(首按作者姓氏筆劃,次依出版年升冪排列)

(一)專著(首按作者姓氏筆劃,次依出版年升冪排列)

1.丁山:《新殷本紀》,《史董》第一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40年。
2.丁山:《商周史料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3.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4.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5.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6.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臺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0年。
7.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8.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84年。
10.王國維疏證:《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台北:廣文書局,1986年。
11.《中國考古學研究》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12.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
13.王慎行:《古文字與殷周文明》,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14.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新北市: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15.王國維:《古史新証》,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16.王暉:《古文字與商周史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17.王國維:《人間詞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8.中國古文字硏究會、吉林大學古文字硏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9.中國古文字硏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2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1.王永誠編:《甲骨文考釋》,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
22.王連龍:《逸周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23.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24.(日)白川靜:《甲骨金文學論叢初集》,京都:立命館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研究室,1955年。
25.(日)白川靜:《金文通釋》,《白鶴美術館誌》(第三輯),京都:中村印刷株式會社,1975年。
26.(日)白川靜:《字統》,東京:平凡社,1984年。
27.古國順:《史記述尚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28.朱鳳瀚,張榮明編:《西周諸王年代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29.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30.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31.朱亮、宋鎮豪、蔡運章、郭引強主編:《西周文明論集》,北京:朝華出版社,2006年。
32.西南大學出土文獻綜合研究中心、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2015年。
33.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70年。
34.李振興:《尚書流衍及大義探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35.李平心:《李平心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36.杜松柏編:《尚書類聚初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37.余嘉錫:《古書通例》,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38.吳闓生:《尚書大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
39.吳鎮烽編:《金文人名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40.何光岳:《楚滅國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1.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42.李學勤、齊文心、艾蘭:《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43.肖黎、李桂海主編:《中國古代史導讀》,上海:文匯出版社,1992年。
44.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45.(日)尾形勇、平勢隆郎:《中華文明の誕生》,東京:中央公論社,1998年。
46.李零:《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47.余嘉錫:《余嘉錫說文獻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1年3月。
48.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49.李學勤:《重寫學術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0.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51.李玉潔:《中國早期國家性質》,台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
52.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53.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54.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55.呂靜:《春秋時期盟誓研究─神靈崇拜下的社會秩序再構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6.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57.李學勤:《古文獻叢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58.李峰:《西周的政體一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59.余迺永校註:《新校互註宋本廣韻》,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60.李學勤:《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61.汪高鑫:《董仲舒與漢代歷史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62.杜勇:《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與國家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63.杜勇主編:《叩問三代文明:中國出土文獻與上古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64.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1年。
65.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66.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67.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68.林天人:《先秦三晉區域文化研究》,台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69.季旭昇:《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70.林慶彰主編、支偉成著:《尚書去偽》,臺中:文听閣圖書,2008年。
71.林志強:《古本《尚書》文字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72.季旭昇主編:《孔壁遺文論集》,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73.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72年。
74.胡厚宣主编:《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75.姜亮夫:《敦煌寫本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6.姜文奎:《夏商西周年代考》,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77.(日)島邦男著;溫天河、李壽林譯:《殷墟卜辭硏究》,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78.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79.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80.孫淼:《夏商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81.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82.高亨編纂:《古字通假會典》,北京:齊魯書社,1989年。
83.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84.徐蜀選編:《二十四史訂補》,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
85.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86.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87.晁福林:《先秦民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8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8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90.容庚撰:《金文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9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92.(美)夏含夷:《古史異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93.(日)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94.徐富昌:《簡帛典籍異文側錄》,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9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96.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臺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
97.晁福林:《天命與彝倫》,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98.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99.陳登原:《中國文化史》,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
100.郭沬若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79年。
101.張亞初:《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02.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包山楚簡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
103.張光裕、滕壬生、黃錫全主編:《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104.郭沫若著、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105.曹瑋編著:《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106.張政烺:《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07.(日)淺野裕一:《戰國楚簡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108.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09.許建平:《敦煌經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10.許建平:《敦煌文獻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111.張成秋:《詩序闡微》,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112.陳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113.陳昭容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
114.郭沫若:《殷契粹編》,甲骨文硏究資料編委會編:《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七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8年。
115.郭沫若:《卜辭通纂》,臺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
116.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臺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
117.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撰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18.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月。
119.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
120.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一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2009年10月。
121.常玉芝:《商代宗教祭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122.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
123.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二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2011年。
124.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6月。
125.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二輯),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1月。
126.陳睿宏、林宏明、楊明璋等作:《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三輯),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127.曹音:《《尚書‧周書》釋疑》,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2月。
128.張顯成:《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六輯),成都:巴蜀書社,2012年5月。
129.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編著:《古代簡牘保護與整理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6月。
130.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三輯),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3月。
131.陳致主編:《簡帛、經典、古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132.陳劍:《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133.張懷通:《《逸周書》新研》,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2月。
134.曹錦炎:《鳥蟲書通考》(增訂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2014年。
135.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四輯),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2月。
136.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四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2014年6月。
137.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五輯),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10月。
138.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六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4月。
139.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140.勞幹:《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141.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142.馮勝君:《二十世紀古文獻新證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143.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144.彭浩、陳偉、(日)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145.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146.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14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7月。
148.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八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149.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150.黃人二:《戰國楚簡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51.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
15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153.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月。
154.程元敏:《尚書周書牧誓洪範金縢呂刑篇義證》,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155.聞一多:《神話與詩》,台中: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156.楊筠如:《尚書覈詁》,台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
157.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158.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159.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160.董作賓:《董作賓先生全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161.楊朝明:《周公事迹研究》,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2年。
162.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63.楊寬:《先秦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164.葉玉森:《殷墟書契前編集釋》,許錟輝主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第一編),台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
165.裘錫圭:《裘錫圭學術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166.睡虎地秦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167.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168.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169.趙光賢:《亡尤室文存》,北京:北京師範人學出版社,2001年。
170.熊道鄰:《先秦夢文化探微》,台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
171.趙鵬:《殷墟甲骨文人名與斷代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172.趙成傑:《今文《尚書‧周書》異文研究及彙編》,台北:蘭臺出版社,2015年。
173.黎建寰撰:《百篇書序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82年。
174.潘英:《中國上古史新探》,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175.劉起釪:《尚書源流及傳本考》,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176.蔣善國:《尚書綜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77.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178.劉堅、侯精一主編:《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
179.鄭慧生:《甲骨卜辭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180.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181.劉釗:《出土簡帛文字叢考》,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182.劉慶柱、段志洪、馮時主編:《金文文獻集成》(第二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183.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184.劉信芳著:《楚系簡帛釋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
185.羅振玉:《敦煌石室遺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編:《敦煌資料叢編三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186.羅家湘:《逸周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87.羅振玉:《殷墟書契前編》,甲骨文硏究資料編委會編:《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二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8年。
188.羅振玉著、羅繼祖主編:《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89.嚴靈峰主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5年。
190.嚴靈峰主編:《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
191.嚴靈峰主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3年。
192.嚴靈峰主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193.(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194.蘇建洲著:《楚文字論集》,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195.陳直:《殷契賸義》,民國間石印本。
196.羅振玉:《殷虛書契後編》,出版項不詳。

(二)期刊論文(首按作者姓氏筆劃,次依出版年升冪排列)

1.于省吾:〈歲時起源初考〉,《歷史研究》,北京:《歷史研究》雜誌編輯部,1961:4。
2.于省吾:〈從古文字學方面評判清代文字、聲韻、訓詁之學的得失〉,《歷史研究》,北京:《歷史研究》雜誌編輯部,1962:5。
3.于省吾:〈鄂君啟節考釋〉,《考古》1963:8。
4.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1959年河南偃師二里頭試掘簡報〉,《考古》,1961:2。
5.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65:5。
6.王維堤:〈關於伊尹的姓氏名號及其他─與陳奇猷先生商榷〉,《中華文史論叢》第2輯,1982年。
7.王培真:〈金文中所見西周世族的產生和世襲〉,《人文雜誌叢刊》第二輯,1984年。
8.王貴民:〈商朝官制及其歷史特點〉,《歷史研究》第4期,1986年。
9.方介:〈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賛〉析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4卷第2期,1995年12月。
10.尹盛平:〈邢國改封的原因及其鄭邢豐邢的關係〉,《三代文明研究(一)》,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11.王暉:〈周文王受命稱王考〉,《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12.王連龍:〈近二十年來《尚書》研究綜述〉,長春: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板),2003:5。
13.白軍鵬:〈《尚書》新證三則〉,《史學集刊》2013:1。
14.向光忠:〈釋古文字「盟」與古文化「盟」〉,《河池師專學報》,1998:3。
15.杜正勝:〈試論先秦時代的成湯傳說〉,《大陸雜誌》第47卷第2期,1973年8月。
16.李學勤、王宇信:〈周原卜辭選擇〉,《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17.何幼琦:〈〈海經〉新探〉,《歷史研究》,1985:2。
18.李學勤著:〈論長安花園村兩墓青銅器〉,《文物》1986:1。
19.宋鎮豪:〈夏商食政與食禮試探〉,《中國史研究》第3期,1992年8月。
20.李學勤:〈釋郭店簡祭公之顧命〉,《文物》1998:7。
21.李學勤:〈出土佚書的三點貢獻〉,《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22.李學勤:〈武王在位有四年說〉,《東岳論叢》第21卷第3期,2000年5月。
23.李家浩:〈 鐘銘文考釋〉,《著名青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24.李學勤:〈論 簋的年代〉,《中國歷史文物》2006:3。
25.吳新蓮:論周代膳夫的職掌與定位─兼談周代宮廷飲食的特色,《國文天地》第24卷第11期,2009年4月。
26.李學勤:〈楚文字研究的歷史和意義〉,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7.李守奎:〈清華簡〈周公之琴舞〉與周頌〉,《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8。
28.何志虎:〈關於《尚書》的幾個問題─與劉國忠博士商榷〉,《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2。
29.屈萬里:〈西周史事概述〉,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71年12月。
30.尚志儒:〈奠丼國銅器及其事蹟之研宄》,《中國考古研究論集:紀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週年》,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
31.易寧:〈《史記‧魯周公世家》引《尚書‧金縢》經說考論〉,《中國史研究》,1998年。
32.邱淵、陳天亮:〈論上古的「告」與「風」〉,《雲南社會科學》2007:6。
33.姚孝遂:〈吉林大學所藏甲骨選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春:《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1963:4。
34.徐連城:〈春秋初年「盟」的探討〉,《文史哲》,濟南: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1957:11。
35.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學報》1959:3。
36.陝西周原考古隊:〈陝西岐山鳳雛村發現周初甲骨文〉,見文物編輯委員會編輯:《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10。
37.孫常敘:〈伊尹生空桑與歷陽沉而為湖─故事傳說合二為一以甲足乙例和語變致誤例〉,《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1982年。
38.徐喜辰:〈論伊尹的出身及其在湯伐桀中的作用〉,《人文雜誌》第3期,1990年5月。
39.宫長為:〈西周三公辨析〉,《吉林師院學院學報》1994:4。
40.宫長為:〈論西周三公的職掌範圍〉,《歷史教學問題》1994:4。
41.祝中熹:〈文王受命說新探〉,《人文雜誌》1998:3。
42.徐良高:〈邢、鄭井、豐井當議〉,《三代文明研究(一)》,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43.徐盛雷:〈「三公制」演變之探討〉,《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9:1。
44.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一)〉,《考古學報》第九冊,1955年。
45.陳奇猷:〈伊尹的出身及其姓名〉,《中華文史論叢》第3輯,1981年。
46.張亞初:〈商代職官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47.張景賢:〈關於西周中央官制的幾個問題〉,《歷史教學》1988:12。
48.許錟輝:〈誓以訓戎辨〉,《中國學術年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89:10。
49.連劭名:〈甲骨刻辭中的血祭〉,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50.張國碩:〈釋 、 與 〉,《殷都學刊》,1994:3。
51.曹定雲:〈從《史記‧魯世家》看西周積年與武王克商年代〉,《殷都學刊》,2000:4。
52.連劭名:〈再論甲骨刻辭中的血祭〉,見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甲骨文考釋‧文字考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53.許建平:〈敦煌出土《尚書》寫卷研究的過去與未來〉,季羨林編:《敦煌吐魯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7。
54.張天恩:〈論西周采邑制度的有關問題〉,《考古與文物》2008:2。
55.張啟成、傅星星:〈商出賢相伊尹新論〉,《貴州文史叢刊》2009:1。
56.麻愛民:〈《逸周書‧祭公》新証〉,《古籍整理研究集刊》2010:7,頁30~31。
57.陸慧娟:〈2011年「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高校社科動態,2012:1。
58.郭偉川:〈武王崩年考〉,《光明日報》(國學版),2012年9月17日。
59.勞幹:〈周初年代問題與月相問題的新看法〉,《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
60.程武:〈一篇重要的法律史文獻─讀 匜銘文札記〉,文物編輯委員會編輯:《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5。
61.黃盛璋:〈岐山新出 匜若干問題探索〉,文物編輯委員會編輯:《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6。
62.黃懷信:〈武王在位年數考─兼說文王受命及武王是否改元〉,《人文雜誌》,1998:3。
63.黃若惠:〈伊尹身分之再探討〉,《史學彙刊》第20期,2005年12月。
64.臧克和:〈《尚書》「誥」字考─中國古代刑罰原始以及刑與德的結構關係〉,《中國文化》第19~20期,2002年12月。
65.趙誠:〈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構形關係〉,中國古文字硏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66.趙桂芳:〈「出土飽水竹木漆器及簡牘保護學術研討會」紀要〉,《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3。
67.駱嘯聲:〈論伊尹〉,《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1987年。
68.劉曄原:〈從伊尹傳說看殷代人神轉化契機〉,《民間文學論壇》,1987年。
69.鄭瑞俠:〈寓大道於庖藝之中─伊尹、庖丁形象的典型意義〉,《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2006年9月。
70.劉國忠:〈周文王稱王史事辨〉,《中國史研究》2009:3。
71.劉國忠:〈《尚書‧酒誥》「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解〉,《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11:1。
72.劉光勝:〈清華簡與先秦《書》經傳流〉,《史學集刊》,2012:1。
73.蔡哲茂:〈殷卜辭「伊尹 示」考─兼論它示〉,《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7年。
74.蔡哲茂:〈甲骨綴合對殷卜辭研究的重要性-以《甲骨綴合集》為例〉,《第十一屆中國文字學會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臺南師範學院語教系,2000年。
75.鍾柏生:〈卜辭中所見的尹官〉,《中國文字》(新25期),台北:藝文出版社,1999年。
76.羅振玉:〈敦煌石室書目及發見之原始〉,陳仲逸編:《東方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09:6:10。
77.顧頡剛:〈武王的死及其年歲和紀元〉,《文史》1983:18。

(三)學位論文(首按作者姓氏筆劃,次依出版年升冪排列)

1.李莉:《《尚書‧金縢》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2.許錟輝:《先秦典籍引尚書考》,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0年。
3.許舒絜:《傳鈔古文《尚書》文字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4.葉懿芳:《伊尹的神話傳說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5.劉艷:《先秦兩漢占夢現象的文化考察》,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6.韓巍:《西周金文世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6月。

(四)網路論文(首按作者姓氏筆劃,次依發表時間升冪排列)

1.王寧:〈上博二〈容成氏〉湯伐桀記載辨析〉,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64,2015年3月11日。
2.呂廟軍:〈「中國出土文獻與上古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236,2014年3月7日。
3.苗豐:〈卜辭「中录」補證〉,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09,2012年3月25日。
4.袁瑩:〈說「 」〉,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65,2011年9月26日。
5.陸建初:〈清華簡〈尹誥〉出於誤讀〉,國學網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zhexue/15363591.html,2011年9月14日。
6.張世超:〈佔畢脞說(三、四)〉,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87,2012年2月23日。
7.張世超:〈佔畢脞說(五、六)〉,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90,2012年2月29日。
8.張世超:〈佔畢脞說(七)〉,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95,2012年3月7日。
9.張世超:〈佔畢脞說(八)〉,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00,2012年3月9日。
10.張懷通:〈今本《逸周书》篇题中的「寤」〉,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02,2012年7月17日。
11.張崇禮:〈「疐」字解詁〉,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36,2015年1月26日。
12.單育辰:〈佔畢隨錄之十三〉,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63,2011年1月8日。
13.楊安:〈「助」字補說〉,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77,2011年4月26日。
14.新亭:〈大克鼎的「逸于上下」及其意義〉,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022,2013年3月22日。
15.劉剛:〈釋楚簡中從「冊」的兩個字〉,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11,2012年4月1日。
16.蘇建州:〈上博楚竹書(二)考釋四則〉,簡帛網http://www.jianbo.org/Wssf/2003/sujianzhou05.htm,2003年1月18日。
17.蘇建洲:〈戰國文字「殷」字補釋〉,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74,2011年6月30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