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葛洪一生的際遇探討其入世與出世思想
書刊名:中華佛學研究
作者:彭慧嫻
作者(外文):Peng, Hueixian
出版日期:2000
卷期:4
頁次:頁169-186
主題關鍵詞:葛洪抱朴子入世出世道教魏晉南北朝鄭隱鮑靚治世修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
葛洪為魏晉時期道教主要的代表人物。葛洪生在儒、道世家,年幼喪父,多次遭遇兵火戰亂仍奮發自學。後拜師學五經、神仙導養之術等知識,並立志著一子書,令後世知其為文儒,但又慕仰歸隱之士。其一生為官數次,卻大都只是諮詢性質的小官。由於葛洪經歷了兩晉、八個君王的更迭,政治腐敗、仕族萎糜以及無數的宮廷鬥爭與內戰,加上其性格之不好附會、奉迎,堅持不肯隨波逐流等因素,形成其刑以輔德、君王修德、尚賢任能等的政治理想。這點從其代表作《抱朴子》外篇中即可明顯得知。另外,當時社會亦崇尚道教養生之術,從葛洪一生中常入山歸隱修道的行為,乃至晚年選擇以修煉養生終了一生,又可發現其人生的理想。入世與出世思想在葛洪身上皆可感受得到,但一般學者大多把他視為道家人物。本文擬從葛洪的家世背景、時代背景及其一生的際遇中,探討在這一大環境中,葛洪之入世與出世思想形成的原因、內容與特色。進而發現,雖然葛洪以「身入世而心出世」為修道的最高境界,也以其一生嘗試去實現此一理想,但最後卻選擇歸隱山林的出世行為,而捨棄世間的治世理想,其實是與其身處魏晉時期,整個大環境的限制密切相關。
期刊論文
1.林麗雪(19781200)。葛洪研究之2--抱朴子內篇思想析論。國立編譯館館刊,7(2),35-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飛龍(1987)。葛洪年譜。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1,149-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仲犖(1980)。魏晉南北朝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隱。晉書。廣雅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孚琛(1989)。魏晉神仙道教。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豐楙(1998)。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東晉)葛洪(1981)。抱朴子,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