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葛洪《抱朴子》「道本儒末」與魏晉玄學「會通儒道」之關係
書刊名:世界宗教學刊
作者:李宗定
作者(外文):Lee, Tsung-ting
出版日期:2008
卷期:12
頁次:頁69-107
主題關鍵詞:葛洪抱朴子道教魏晉玄學道本儒末會通儒道Ge HongBao-Pu ZiTaoismWei-Jin metaphysicsTaoism is primary while the Confucianism is seconda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14
  • 點閱點閱:71
「會通儒道」是魏晉玄學的主要論題,士人在儒道關係的思索討論過程中,企圖建立一個調和儒道的理想社會。而道教對於這個議題,一方面本有「治身」與「治國」合一的淵源,道教吸收儒家的道德與治世主張有其歷史背景,構成道教獨特的「會通儒道」方式;另一方面,經過魏晉玄學建構「儒道會通」此議題的本體及方法論述,對於道教教義的發展也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葛洪《抱朴子》是兩晉時重要的道教理論著作,書中曾明確提出「道本儒末」的觀點,試圖以「本/末」的架構安排儒道,除了援引玄學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玄學的方法,又著重道教成仙的目的,強調行善積德之修道方法,為道教建立一套特獨的「會通儒道」理論。本文分析葛洪「道本儒末」的意義,藉以觀察其與玄學的關係,並指出葛洪在這個議題上提供的實踐方式,有助於避免「名教」異化所產生的困境。
期刊論文
1.曾春海(19900600)。魏晉「自然」與「名教」之爭探義。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1,45-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禎祥(20040700)。三尸信仰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1,81-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中國道教協會道教文化研究所(2003)。道教教義的現代闡釋: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任繼愈(1997)。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固盛、劉玲娣(2006)。葛洪研究論集。葛洪研究論集。武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充(1990)。論衡。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唐長孺、朱雷、唐剛卯(2006)。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司馬遷、瀧川資言(198609)。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湯一介(2006)。早期道教史。北京:昆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丹波康賴(1955)。醫心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麗雪(1980)。抱朴子內外篇思想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建良(2003)。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胡孚琛(1991)。魏晉神仙道教。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龔鵬程(2009)。道教新論。北京:北京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韓星(2005)。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曉波(2009)。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壽(1997)。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蔡忠道(2007)。魏晉處世思想之硏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莊耀郎(199909)。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于吉、王明(1997)。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羅宗強(2005)。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攖寧(2000)。道教與養生。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湯一介(2000)。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福井康順、山崎宏、木村英一、酒井忠夫(1990)。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郭象、成玄英、陸德明、郭慶藩、王孝魚(1993)。莊子集釋。臺北市: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蒙思明(2007)。魏晉南北朝的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呂宗力、欒保群(1991)。中國民間諸神。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湯用彤(1995)。魏晉玄學論稿。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嵇康、戴明揚(1962)。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辛旗(1996)。阮籍。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曉毅(2003)。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卿希泰(1990)。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房玄齡等(19971100)。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文進(1999)。仕隱與中國文學。台北:台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曾春海(2004)。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姜生(1995)。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論稿。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葛洪、楊明照(1996)。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余敦康(2004)。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葆玹(1996)。玄學通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張蓓蓓(1991)。中古學術論略。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唐大潮(2001)。中國道教簡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葛兆光(1987)。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李豐楙(1998)。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啟雲(19970000)。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臺北:新文豐。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高晨陽(1994)。阮籍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葛洪、王明(1985)。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晁公武(1978)。郡齋讀書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張魯、饒宗頤(1991)。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阮籍、陳伯君(1987)。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王弼、樓宇烈(1980)。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卿希泰(1996)。中國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龔鵬程(2007)。國學入門。國學入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1982)。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梁)蕭統(1991)。文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西漢)揚雄(1985)。法言,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漢)劉劭(2007)。人物志,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88)。道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