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資本主義及其對社會影響之探討
書刊名: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
作者:黃財源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0
卷期:2
頁次:頁87-104
主題關鍵詞:資本主義社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
  • 點閱點閱:32
     形塑近代西方文明及社會發展的諸多因素中,「經濟」因素是值得特別注意與思考的面向。無論是馬克斯(K.Marx),齊末爾(G. Simmel)或韋伯(Max Weber),皆企圖從經濟運作的規律去掌握近代社會發展的型態及問題,而當代諸多學者,亦希望從經濟體系之更迭,探討近代西方社會之重大轉變。 根據當代學者Polanyi的看法,在資本主義興起之前,經濟或市場力量在社會結構中只扮演著從屬的角色,社會中有市場存在,與市場社會的存在,兩者之間有著基本的不同,但資本主義之興起,經濟力量或市場機制顯然已從次要角色,一躍而成為宰制社會及發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擬從探討什麼是資本主義為起點,資本主義有何特徵及精神,何以資本主義的產生及發展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如此巨大之影響;理想型態的資本主義與先近代非合理的資本主義之間有何區別,這一部份將循著Max Weber偉大而豐富的著作中去探索。 此外,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如何透過各自律性市場自行相互勾稽運作,勞力、土地商品化對人類社會、自然環境,乃至人的價值代表著怎樣的意義以及產生何種衝擊;資本主義發展對社會階級結構產生什麼影響,資本主義是否為社會現代化歷程中必經的途徑,皆為本文所要探討之主要課題。另從學域淵源分,本文結合經濟、社會、哲學等理論(念),企圖從多層面探討資本主義的多面向影響,是學術科際整合的嚐試性研究。
期刊論文
1.Brenner, Robert(1976)。Agrarian Clas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re-Industrial Europe。Past and Present,70,30-75。  new window
2.陳介玄(19890900)。經濟在韋伯理論體系中的位置及其意義。思與言,27(3),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漢裕(19490200)。經濟作風論。國立台灣大學人文科學論叢,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漢裕(19560100)。歐洲封建制度之基本概念。中國經濟月刊,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翟本瑞(19840500)。韋伯論西方的經濟理性化發展。思與言,22(1),52-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維安(19870100)。韋伯論西方中古封建體制與資本主義的萌芽:新教倫理之外。思與言,24(5),474-4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克威(19850100)。世界體系中的階級意識和民族國家意識。思與言,22(5),82-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翟本瑞(19870300)。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布勞岱的歷史分劃。思與言,24(6),47-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漢裕(19620415)。西洋現代企業家精神及其成立之研究。大陸雜誌,24(7),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漢裕(19620430)。西洋現代企業家精神及其成立之研究。大陸雜誌,24(8),17-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漢裕(19620515)。西洋現代企業家精神及其成立之研究。大陸雜誌,24(9),10-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Malinowski, Bronislaw(1926)。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  new window
2.Weber, M.、Knight, F.(1950)。General Economic History。Glencoe, IL:The Free Press。  new window
3.張漢裕(1978)。西洋經濟發展史。臺北:臺灣大學經濟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ell, Daniel、Kristol, Irving、張瑞猛、張佩珍、洪惠專(1989)。現代經濟理論危機。台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Rosser, B. J.、Rosser, V. M.(1996)。Comparative Economics in a Transforming World Economy。IRWIN。  new window
6.Weber, M.、Parsons, T.(1958)。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Spirit of Capitalism。New York:Scribner'€™s。  new window
7.鄭朴(19770700)。社會經濟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樹民、石佳音、廖立文(19890100)。鉅變:當代政治、經濟之起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漢裕(1983)。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Mooer, Barrington、拓夫(19910200)。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現代世界誕生時的貴族與農民。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陸民仁(19731000)。經濟分析(乙)總體理論之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Dahl, Robert(1971)。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New Haven。  new window
13.Henderson, J. M.、Quand, R. E.(1980)。Micro-economic Theory: A Mathematical Approach。McGraw-Hill。  new window
14.Marchall, A.(1956)。Principles of Economics。  new window
15.Malinowski, Bronislaw(1930)。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new window
16.Weber, Max、Roth, Guenther、Wittich, Claus(1978)。Economy and Society。  new window
17.Sharp, Ansel M.(1996)。Economics of Social Issues。  new window
18.Polanyi, Karl(1957)。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Beacon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