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環境損害中多數污染源之組合形式及其在侵權行為法上責任歸屬之基本原則
書刊名:政大法學評論
作者:王千維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Chien-wei
出版日期:2000
卷期:63
頁次:頁203-237
主題關鍵詞:因果關係條件理論等價理論相抵效應等加效應累進效應互補效應競合效應持分不明之效應多者擇一的因果關係證據負擔共同侵權行為人併行的侵權行為人全部補償原則相當因果關係說法規目的說連帶債務損害補償理念客觀證據負擔構成要件分類說個人主義之責任理論環境媒介總體判斷危險共同體責任上單一個體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環境損害中多數污染源之基本組合型態,即為:相抵效應、等加效應、累進效應、互補效應、競合效應、持分不明之效應以及多者擇一的因果關係等。至於有關多數侵權行為人之外部責任,除了共同侵權行為人(包含造意人及幫助人)之情形外,基於「全部補償原則」,係以因果關係作為決定基準,當此一扮演著決定性角色的因果關係,在個案中無法澄清清楚時,則以客觀證據負擔的規定來處理責任歸屬的問題。基於此等歸責理念,在多數污染源所造成的環境損害中,只要能夠掌握各該污染源彼此之組合型態同時出現時,亦復如此。成問題的,即是在具體的案件中,各該污染源之組合形式無法澄清清楚,此時各該污染源責任範圍之界定即失其根據,惟有借助客觀證據負擔的規定,以決定損害究竟由各該污染源之所有人或由被害人自己來承擔。 此外,在連帶債務人(或是多數侵權行為人)之內部求償關係上,相反地便隊再以因果關係作為責任成立的前提要件以及責任範圍決定之唯一基準,而是參酌在個案中個項可資考量之因素,綜合地做一次判斷,以探查出各個侵權行為人對損害的貢獻究竟有多少?從而決定各個侵權行為人在內部關係上最終的責任。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