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帛書〈易說〉思想探析--兼論「子曰」及其相關問題
書刊名:語文學報
作者:曾美雲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4
卷期:11
頁次:頁203-244
主題關鍵詞:帛書周易孔子易傳易說黃老子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8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篇帛書〈易說〉,前所未見,受到學界高度重視。帛書〈易說〉的內容與思想為何?又五篇〈易說〉中有近百條冠以「子曰」之文句,此「子」為何人?是孔子,抑或他人?若指孔子,文字果為孔子自出?還是後人假託?為釋群疑,故有撰作之想。結果如下:就思想角度而言,五篇〈易說〉基本上屬儒家學派之作,然由於成書較晚,傳寫《易》說儒生,可能受有當時流刪思想之影響,在自覺或不自覺間帶入〈易說〉之中;又各篇〈易說〉的著成,可能還染有時代或地域文化的色彩,因此在內容思想上也呈現異同。其同者在於罕言象數而尚義理,皆主「尊天」,且有「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傾向;又動「德治」,然不廢刑政;人生思想啊,「戒驕尚謙」、「貴中務時」、「憂患意識」是共同關注的焦點。這些內容,基本上與儒學思想同調,然而其中不免雜有異家思想,如主張「希言、不言」,多論「天道」,每有「神明」、「鬼神」、「謙卑」、「無為」、「精白」之語,在概念與界說方面頗類黃,甚至攙雜了陰陽家、法家乃至於縱橫家思想,反映出當時各家融合的時代特點。至於五篇〈易說〉之「子曰」,透過解析〈易說〉文本的語言脈絡、思想傾向及「子曰」思想與《論語》旨趣的離合同異得知:五篇「子」,身份實非一致。〈二三子問〉,〈易之義〉、〈要〉中的「子曰」指孔子,而〈繆和〉、〈昭力〉中的「子曰」則指文未必盡出孔子真傳,不排除有後學附會己意或假托立言情形。而〈要〉篤明載孔子晚年學《易》始末,加上帛書收錄的60多條孔子《易》說佚文,也加重孔子教《易》及孔門傳《易》的可性。至於帛書〈易說〉詮解易理之法,如「義理解易」、「援史說易」、「五卦氣氣解易」,也開後世部份易學流派之濫觴,益見帛書〈易說〉在易學研究上之重要性。
期刊論文
1.廖名春(1995)。帛書〈繆和〉釋文。國際易學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龐樸(1979)。帛書五行篇校注。中華文史論叢,1979(4),47-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1984)。馬王堆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3),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名春(1995)。帛書《二三子問》釋文。國際易學研究,1,7-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松長(1995)。馬王堆帛書〈繆和〉、〈昭力〉釋文。道家文化研究,6,367-3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廖名春(1995)。帛書〈昭力〉釋文。國際易學研究,1,38-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名春(1995)。帛書「易之義」釋文。國際易學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松長(1993)。帛書《繫辭》釋文。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名春(1995)。帛書〈繫辭〉釋文。國際易學研究(1)。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名春(1995)。帛書《要》釋文。國際易學研究(第1輯)。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松長、廖名春(1993)。帛書〈二三子問〉、〈易之義〉、〈要〉釋文。道教文化研究。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