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周易》〈彖〉〈象〉體例及思想研究
作者:曹行
作者(外文):Hsing Tsao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傅佩榮
李賢中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周易易經易傳彖傳大象傳小象傳儒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周易《彖傳》《大象傳》及《小象傳》都是解釋周易古經之作。本論文首要目標在針對此三傳,探究其解經的方法、規則、文體、及慣例,並將之說清楚,講明白。先求能對三傳釋經體例有清楚的認識及解說,其次才是對三傳思想的客觀剖析與比較。
為了讓上述的研究工作能有一個好的起始點,本論文從二擱置及一假設開始。二擱置指擱置傳統易學的二個信念,即(1)周易與天地準;(2)周易成書人更三聖。一假設指本論文假設《彖傳》《大象傳》及《小象傳》為三份各自獨立的文本。第一項擱置旨在暫時解除易經神秘的面紗,第二項擱置旨在降低非必要的學術限制,一個假設的目的在避免《經》與《傳》之間,《傳》與《傳》之間的彼此糾纏。
在二擱置及一假設的前提下,本研究對三傳解釋卦畫及解釋卦爻辭的方法,作了全面性的整理、分析及比較,並從其易例及文例中,研判《大象傳》與《小象傳》相差甚遠,不能是同一時期或同一著作。《彖傳》與《小象傳》則近似處甚多,有可能同源,甚或是同一著作。此外,亦依研究所現之事證對三傳提出一些新觀點:三傳未必是源於儒家,亦有可能源自王官。尤其大象傳,應成書於彖傳及小象傳之前,並在孔子之前。
Tuanzhuan, Daxiangzhuan, and Xiaoxiangzhuan are three most important commentaries for interpreting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 Yijing (I Ching). In conventional Yi-ology, the study of the Yijing has to refer to these three documents. The ancient Yijing along with the three commentaries should be treated as on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study the methods, rules, literal style, and conventions for each of these three documents separately. Try to speak it out clearly and distinctly, and then, to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for those concepts and ideas they involv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for this research a suitable starting point, this dissertation begins with two suspensions of judgment and one assumption. The two suspensions parenthesize two beliefs of traditional Yi-ology, namely, (1) the Zhouyi is proximate to the universe and (2) the Zhouyi (Jing & Zhuan) was completed by the three sages. The assumption is that Tuanzhuan, Daxiangzhuan, Xiaoxiangzhuan are three separate texts, each has its own system independently. The first suspension of judgment is intended to temporarily remove the mysterious veil surrounding the Zhouyi. The second suspension is intended to reduce unnecessary academic research constraints on the Zhouyi. The purpose of the assumption is to avoid tangling the analysis of the Tuanzhuan, Daxiangzhuan, and Xiaoxiangzhuan.
Given these two suspensions of judgment and one assumptio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how these documents interpret the hexagrams, including each figure, name, hexagram statement (guaci 卦辭), line statement(yaoci 爻辭),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elements. After detailed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resulting in several conclusions: (1) Daxiangzhuan and Xiaoxiangzhuan are totally different, and should not be treated as one text. (2)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s, rules, and even literary style of the Tuanzhuan and Xiaoxiangzhuan are mostly similar, meaning they are possibly from same source, or even part of the same original text. (3) These three documents are not necessarily derived from Confucianism, but may be derived from official education of Zhou (wangguanxue 王官學). (4) The composition of the Daxiangzhuan precedes both the Tuanzhuan and Xiaoxiangzhuan and precedes even Confucius.
—、古籍文獻(依年代順序)
1.〔周〕《周易》,收錄於《乾隆御定石經》碑,北京:蔣衡書十三經墨拓本,1795。
2.〔周〕左丘明撰,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3.〔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周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4.〔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臺北:台灣古籍,2001年。
5.〔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收入《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6.〔宋〕歐陽修:《易童子問》,收入《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7.〔宋〕程頤撰:《易程傳》,收入楊家駱主編:《易程傳,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8.〔宋〕朱震撰:《漢上易集傳》,收入《四庫全書》,經部,易類。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9.〔宋〕朱熹撰:《周易本義》,收入楊家駱主編:《易程傳,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10.〔宋〕俞琰:《俞氏易集說》(上下冊),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11.〔清〕王之夫:《周易大象解》,收入《船山易學》,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
12.〔清〕顧炎武:《音學五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3.〔清〕顧炎武:《日知錄》收錄於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14.〔清〕毛奇齡:《春秋占筮書》,收入《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15.〔清〕胡煦:《周易函書》,收錄於《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16.〔清〕惠棟:《古文尚書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二、近代著作 (依作者筆畫順序)
1.王化平:《帛書《易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2.王博:《易傳通論》,台北市:大展出版社,2004年。
3.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一卷,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4.呂紹綱:《周易闡微》,臺北:韜略,2003年。
5.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 年。
6.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7.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
8.屈萬里:《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收錄於《屈萬里全集》第二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
9.林義正:《《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10.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臺北;東大圖書,1987年。
11.林麗真:《王弼及其易學》,臺北:臺大文學院文史叢刊,1977年。
12.金春峰:《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臺北:臺灣古籍,2003年。
13.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北京:商務印書館,1919年。
14.胡樸安:《周易古史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5.唐作藩:《音韻學教程》,臺北:五南圖書,1994年。
16.孫中原,吳進安,李賢中:《墨翟與《墨子》》,臺北:五南,2012年。
17.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18.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華正書局,2008年。
19.高亨:《周易古經通說》,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20.高亨:《高亨《周易》九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21.張朋:《春秋易學研究:以《周易》卦爻辭卦象解說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2.張金平著:《考古發現與易學溯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23.郭沂, 郭店竹簡與先秦儒家思想,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4.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25.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釋及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26.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新知三書店,1996年。
27.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28.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十六講》,新北市:立緒文化,2018年。
29.傅佩榮:《解讀老子》,新北市:立緒文化,2003年。
30.傅佩榮:《解讀論語》,新北市:立緒文化,2003年。
31.傅佩榮:《解讀易經》,新北市:立緒文化,2005年。
32.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十六講》,新北市:立緒文化,2018年。
33.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四版,臺北:三民,2010年。
34.曾春海:《中國近當代哲學史》,臺北:五南,2018。
3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1993年。
36.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2001年。
37.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38.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89年。
39.楊勇:《世說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92。
40.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
41.楊慶中:《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42.楊慶中:《周易經傳研究》,北京:人商務印書館,2005年。
43.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44.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45.劉大鈞:《 今、帛、竹書《周易》綜考》,上海:上海古籍,2004年。
46.潘德榮:《文字.詮釋.傳統:中國詮釋傳統的現代轉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47.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2年。
48.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49.嚴靈峰:《易學新論》,臺北:正中書局, 1979年。
50.顧頡剛:《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1982年(重印)。
51.Dupre 著,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臺北:立緒文化,2006年。
52.Jung(榮格)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臺北:商鼎文化,1993年。
53.Palmer(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臺北:桂冠,1992年。
三、期刊論文(依時間順序)
1.朱學瓊:〈周易彖象傳例補〉,《(書目季刊》,1972年7月。頁39-48。
2.程元敏:〈淺說周易小象傳易理〉,收錄於林尹等著《易經研究論集》(孔孟學說叢書),頁359-364,臺北:黎明文化,1981年。
3.高亨:〈左傳、國語的周易通說〉,收錄於黃壽祺、張善文編《易研究論文集》第2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89年。頁125-153。
4.楊慶中:〈論《易經》與《易傳》思維方式的異同〉,《哲學研究》1990年5月。頁75-81。
5.廖名春:〈現代易學通論〉,《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8月。頁76-82。
6.呂紹綱〈略說卦變〉,中國文化月刊 ,192期,頁2-17,1995.10。
7.廖名春:〈《彖傳》《大象傳》釋卦次序考〉,《周易研究》,1995年第三期。頁25-33。
8.于春海、卞良君:〈易經中的君子觀〉,《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頁63-66。
9.郭沂:〈《易傳》成書與性質若干觀點平議〉,《齊魯學刊》1998年第一期。頁34-42。
10.杜保瑞:〈《易傳》中的基本哲學問題〉,《周易研究》1999年第四期。頁14-24。
11.陳榮華:〈詮釋學循環:史萊瑪赫、海德格和高達美〉,《台大哲學評論》, 2000年第二十三期。頁97-136,
12.何澤恆〈孔子與易傳相關問題覆議〉,《台大中文學報》,2001年第十二期,1-56頁。
13.李賢中〈「辯者廿一事」論思想的單位結構及應用〉,收錄於於《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 第28期,2001年7月,第79-90頁。
14.張鼎國:〈「較好地」還「不同地」理解〉,收錄於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頁15-50,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1年。
15.黃沛榮《《易經》形式結構中所蘊涵之義理》,漢學研究第19卷第一期,2001年6月。頁1-22。〈附錄:六十四卦占辭表〉
16.池田知久:〈周易與原始儒學〉,《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三期。頁73-81。
17.金春峰:〈恐懼修省與觀象進德-《周易.大象》成書之時代與思想特色〉,《周易研究》2002年第3期。頁58-65。
18.楊慶中:〈論《易傳》詮經的向度〉,《哲學與文化》,2004年10月。頁57-73。
19.趙雅博:〈從乾坤兩卦看《易經》與《易傳》關係〉,《哲學與文化》,2004年10月。頁29-55。
20.程林〈胡煦之體卦主爻說及對卦變說及錯綜說之批判〉,周易研究,2005年第6期。頁43-50。
21.楊慶中:《周易經傳研究》,北京:人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150-187。
22.鄭吉雄:〈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易傳》對《易經》的詮釋〉,《漢學研究》第24卷第一期,2006.6。頁1-33。
23.林忠軍:〈中國早期解釋學:《易傳》解釋學的三個轉向〉,《學術月刊》2007年7月。頁40-47。
24.周欣婷:〈論《易傳》詮釋卦爻辭之方法、效用及形式〉,《興大中文學報》,2010年12月。頁1-37。
25.劉廷剛:〈易傳的成書年代與作者新說〉,《四川大學學報》,2011年第一期。頁17-24。
26.鄭吉雄,傅凱瑄:〈《易傳》作者問題檢討(上)〉,《船山學刊》,2015年第三期。頁62-76。
27.鄭吉雄,傅凱瑄:〈《易傳》作者問題檢討(下)〉,《船山學刊》,2015年第五期。頁76-87。
28.王曉農:〈閔福德《易經》英譯與《易經》外譯的兩個系統--兼論中華古籍外譯的當代化取向〉,《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3月。頁1-6。
四、碩博士論文
1.王永平:《先秦的卜筮與《周易》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2.蘭甲云,《周易古禮研究》,湖南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3.王超英:《周易彖傳義理之探析》,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4.王婭維,《王弼、朱熹《周易》注釋比較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5.楊生照,《易道形而上學何能?以象為中心的《周易》思想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6.曹行:《周易大象傳之成書、體例與思想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7.楊虎:《左式易傳:《左傳》《國語》易學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