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全民國防」之理念與落實
書刊名:中華戰略學刊
作者:曾慶華
出版日期:2004
卷期:93:冬
頁次:頁36-68
主題關鍵詞:全民國防民間防衛軍民動員國防教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26
「全民國防」是全體國民為了保衛國家安全,共同參與戰爭準備的一種型態。由於國家安全的威脅並非僅來自於主權、領土的被挑戰,而是隨時可以通過軍隊或各種社會網絡來發動各種形式的攻擊。因此,國防不再是軍人獨有的職責,而是全民共同的義務。 「全民國防」的落實,在做到: 1.「全民參與」-由「軍事防衛」與「民間防衛」共同構成。 2.「軍民動員」-先從組織著手,做到「軍民不分」、「文武合一」。 3.「全民國防教育」-以各組織團體為基礎,對內教育成員,對外教育民眾。 4.「全民動員制度的確立與演練」-完善動員計畫、統一指揮事權、保持常態演習。
期刊論文
1.童兆陽、劉興岳(19940100)。戰略管理與國防資源管理之整合模式。國防管理學院學報,15(1),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劍寒(19630700)。動員之研究。社會科學論叢,13,81-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進強(1999)。從『全民國防』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全民看國防,創刊號,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慶華(19960900)。論國家安全--一個全方位的思考。中華戰略學刊,85(秋),100-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官德(1999)。我過全民國防的實踐與迷思。全民看國防,創刊號,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彭堅汶(2001)。國家精神總動員支援全民防衛動員準備之探討。全民防衛動員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後備動員管理學校 (會議日期: 2001/05/23)。臺北:後備動員管理學校。3-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文程(2001)。全民國防的要義及其落實。「新世紀展望全民防衛」學術研討會,台南師管區司令部 (會議日期: 2001/03/2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Toffler, Alvin、Toffler, Heidi、傅凌、吳迎春(1998)。新戰爭論。台北市: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偉光(1997)。新戰爭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喬良、王湘穗(1999)。超限戰:兩個空軍大校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俞大維、魏汝霖(1989)。國防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蘇志榮(1997)。跨世紀的軍事新觀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86)。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inal Dictionary。Massacchusetts:Merriam-Webster Inc。  new window
7.Wilkenfeld, Jonathan、Brecher, Michael、Moser, Sheila(1988)。Cri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Vol. II: Handbook of Foreign Policy Crises。Oxford:Pergamon Press。  new window
8.Mitchell, Donald W.(1963)。Civil Defense: Planning for Survival and Recovery。Washington, DC:Industrial College of the Armed Forces。  new window
9.Neufeldt, Victoria(1990)。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New York:A Warner Communications Company。  new window
10.Holst, Johan Jorgen、Butkevicius, Audrius、林哲夫、李崇僖(2001)。新時代:小國的防衛策略。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臺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2001)。群眾性防衛。台北: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Mahan, Alfred Thayer、奚明遠(1990)。海權對歷史的影響。臺北:海軍學術月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Huntington, Samuel P.(1981)。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 Military Relations。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Metz, Steven、Kievit, James、國防部軍務局(1998)。軍事革命譯文彙輯。台北:國防部軍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博、周航軍(1999)。第三代戰爭。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統籌學會軍事謀略研究中心組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徐錫康(1988)。局部戰爭與海軍。北京:海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許承璽(1995)。國軍建軍思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顯堯、周碧松(1998)。信息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秀欒(1976)。各國總動員制度。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Liddell-Hart, Basil H.、鈕先鍾(1996)。戰略論:間接路線。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國防部聯合作戰研究委員會(1966)。蔣總統軍事思想大系。台北:國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梁必駸、趙魯杰(1995)。高技術戰爭哲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Morgenthau, Hans J.、Thompson, Kenneth W.(1985)。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Alfred A. Knopf。  new window
其他
1.楊吉林(20020725)。地面作戰 中共犯台致命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作坤,盧德允(20020723)。大陸軍戰略將徹底改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作坤,盧德允(20020723)。國軍制敵戰略 刪除反登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滕建群(19970606)。信息時代呼喚新的國防觀,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包宗和(19990405)。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蔣百里、鈕先鍾(1967)。總動員之意義及其實施辦法綱要之說明。蔣百里選集。臺北:壬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炳彦(2000)。我們的國防戰略:把國防偉力植根於綜合國力之中。東方理念(中國政治年報2000年版)。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Rothstein, Bo(1996)。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 Overview。A New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