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間歇訓練的理論與實際運用:以跆拳道為例
書刊名:運動教練科學
作者:李後政許志耀呂學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e, Hou-chenHsu, Chih-yaoLu, Hsueh-kuan
出版日期:2005
卷期:5
頁次:頁35-51
主題關鍵詞:間歇訓練運動訓練跆拳道Interval trainingSport trainingTae Kwon Do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
  • 點閱點閱:18
期刊論文
1.錢紀明(19991000)。跆拳道裁判法。學校體育,9(5)=53,33-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湯惠雯(20010900)。跆拳道不同旋踢攻擊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5(2)=58,90-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福財、鍾子雯、劉珍芳(20000400)。補充維生素C對游泳耐力訓練之血乳酸影響。北體學報,7,146-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美蓮、黃漢年、張家銘(19980600)。跆拳道比賽時身體活動量及運動強度之基本研究。大專體育,37,44-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tegmann, H.、Kindermann, W.、Schnabel, A.(1981)。Lactate Kinellcs and individual anaerobic threshol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160-165。  new window
6.Cavis, J.、Frank, M.、Whipp, B.、Wasaerman, k.(1979)。Anaerobic threshold alterations caused by endurance tra: in middle aged man。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46,1039-1046。  new window
7.林榮培(20020300)。跆拳道運動員專項體能與致勝要素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6(1)=60,112-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明志、藍碧玉、吳惠櫻(20030500)。跆拳道專項運動技術與戰術概論。輔仁大學體育學刊,2,209-2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秀蘭(2003)。最新國際跆拳道規則(2001年10月公佈)修改內容之分析。92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臺北。238-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志峰、羅友維(2004)。柔道間歇訓練法--以連攻法訓練為例。93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體育學術研討會,355-3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翔星、湯惠雯(2000)。跆拳道男性優秀選手與一般選手雙重選擇反應能力之分析比較。2000年運動生物力學應用與展望研討會。台北市:國立陽明大學。38-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永祥(2003)。間歇訓練對國中男生籃球選手專項體能與技術及免疫球蛋白A的影響(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佩薰(2003)。不同訓練方式對國中男生身體組成及尿蛋白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榮三(1997)。跆拳道旋踢攻擊動作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吳鑒鑫、黃超文(2001)。運動生理學。台北市:亞太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樹淵(2000)。運動訓練智略。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吳萬幅(1983)。運動訓練科學。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正常(2002)。運動與科學訓練。銀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豬飼道夫、淺川正一、石河利寬、松井秀治、吳萬福(1968)。近代運動訓練法。臺北市:維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延峰(1995)。實用運動訓練問答。臺北:浩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正常(1983)。運動生理學--訓練的科學基礎。台北:健行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