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革漫談
書刊名:二十一世紀
作者:王年一
作者(外文):Wang, Nian-yi
出版日期:2006
卷期:97
頁次:頁36-54
主題關鍵詞:文化大革命毛澤東中國紅衛兵運動彭德懷烏蘭夫受林彪四人幫及其幫派骨幹殘酷迫害致死的著名作家藝術家名單林彪四人幫陳伯達蒯大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期刊論文
1.胡喬木(1981)。當前思想戰線的若干問題。紅旗,198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聞天(1985)。張聞天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人民日報(1981)。學期〈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670518)。偉大的歷史文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毛澤東(1968)。中共中央、中央文革關於對敵鬥爭中應注意掌握政策的通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周恩來(1984)。關於知識份子問題的報告。周恩來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喬木(1982)。當前思想戰線的若干問題。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毛澤東(1977)。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毛澤東(1967)。大量吸收知識份子。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83)。伍修權同志回憶錄之四--中聯部八年(1958.10-1966.12)。中共黨史資料。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鄧小平(1983)。對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雲(1986)。關於「兩案」審理工作的意見。陳雲文選(1956-1985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何為「文化革命」?--文化大革命發生學再探
2. 何為「文化革命」?--文化大革命發生學再探
3. 文革研究的新範式與新發現--評Andrew G. Walder, «Agents of Disorder: Inside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4. 重返1949:杜魯門政府與現代中國的發展[評凱文.裴萊諾,《迅猛的力量:1949,毛澤東、杜魯門與現代中國的誕生》(臺北:遠足文化,2019年)]
5. 文革和六十年代青年理想主義--從毛澤東重提五四運動說起
6. 塑造「新人」的失敗實驗:上山下鄉五十年祭
7. 1966年的夏季到冬季:毛澤東的文革時間與共產主義戰略
8. 社會學視域中的毛時代--評Andrew G. Walder, «China under Mao: A Revolution Deraile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9. 書評:Jeremy Brown, City versus Countryside in Mao's China: Negotiating the Divid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10. 「手段」比「目的」更重要--從毛澤東發動文革的「思想史研究」談起
11. 巴黎公社原則在文革中的蛻變
12. 研究當代中國的一塊宏大奠基石--評宋永毅主編《中國五十年代初中期的政治運動數據庫》(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2014)
13. 文革時期毛澤東塑像的現狀
14. 論毛澤東治黨治國的一條思想主綫
15. 毛澤東崇拜現象的透視--評Daniel Leese, «Mao Cult: Rhetoric and Ritual in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