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知識份子--以陳獨秀及毛澤東為例
作者:齊茂吉
書刊名:融通與新變:世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王次澄, 齊茂吉 (主編)
頁次:487-525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新北:華藝學術
主題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知識份子陳獨秀毛澤東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李大釗(1919)。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新青年,6(5),521-5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易白沙(1916)。孔子平議。新青年,1(6),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易白沙(1916)。孔子平議。新青年,2(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erkowitz, Leonard(1989)。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An examination and reformula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106,59-73。  new window
5.陳獨秀(1920)。隨感錄:(九九)革命與作亂。新青年,8(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大釗(1919)。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新青年,6(6),612-6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獨秀(19150915)。敬告青年。青年雜誌,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獨秀(19160215)。吾人最後之覺悟。青年雜誌,1(6),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arrison, James P.(1969)。The Communists and Chinese Peasant Rebellions: A Study in the Rewriting of Chinese History。New York:Atheneum。  new window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82)。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1991)。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華倫(1973)。中共史論。臺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學稼(1976)。列寧主義國家論之批判。臺北:國際共黨問題研究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金冲及、逄先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6)。毛澤東傳(1893-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Dollard, John C.、Doob, L. W.、Miller, N. E.、Mowrer, O. H.、Sears, R. R.(1939)。Frustration and Aggression。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楊奎松(1997)。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churmann, Franz(1968)。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0.金觀濤、劉青峰(1994)。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3)。毛澤東年譜(1893-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胡繩(1991)。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Huntington, Samuel P.(1968)。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Johnson, Chalmers(1964)。Revolution and the Social System。Stanford, California: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new window
15.郭成棠(1993)。陳獨秀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學稼(1992)。陳獨秀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錢穆(1985)。國史大綱。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聯共(布)中央黨史委員會(1939)。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上海: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蘇聯共產黨(波)中央委員會所設專門委員會(1940)。蘇聯共產黨(波爾什維克)歷史簡要讀本。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鄭學稼(1975)。列寧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澤厚(1991)。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中央檔案館(1998)。中國共產黨文獻資料庫:中共中央文件選1921-1949。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永發(1998)。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從革命奪權到告別革命。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958)。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Marx, Karl(1956)。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毛澤東(1969)。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12月)。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列寧(1986)。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國藩(1974)。討粵匪檄。曾文正公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列寧(1986)。怎麼辦?我們運動中的迫切問題(1901年秋-1902年2月)。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列寧(1985)。國家與革命: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的學說與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任務(1917年8月-9月)。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毛澤東(1969)。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6年3月)。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毛澤東(1993)。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農民問題叢刊》序(1926年9月1日)。毛澤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毛澤東(1969)。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年3月)。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毛澤東(1993)。在中央緊急會議上的發言(1927年8月7日)。毛澤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毛澤東(1969)。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1928年10月5日)。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毛澤東(1969)。井岡山的鬥爭(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毛澤東(1993)。給林彪的信(1929年6月14日)。毛澤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毛澤東(1993)。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1929年12月)。毛澤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毛澤東(1969)。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5月)。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毛澤東(1998)。給江青的信(1966年7月8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央文獻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跨學科的毛澤東研究--評中兼和津次《毛澤東論:真理從天而降》(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21)
2. 建黨初心與革命救國
3. 重返1949:杜魯門政府與現代中國的發展[評凱文.裴萊諾,《迅猛的力量:1949,毛澤東、杜魯門與現代中國的誕生》(臺北:遠足文化,2019年)]
4. 中共民主革命理論建構中的“封建”意涵之演變
5. “咬定青山不放鬆”--馮其庸“用馬克思主義研究《紅樓夢》”敘論
6. 五四時期李達的馬克思主義思想
7. 中國知識份子與烏托邦的幻滅[評Jonathan D. Spence (史景遷),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 溫洽溢譯,《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臺北時報出版社,2007)]
8. 書評:Jeremy Brown, City versus Countryside in Mao's China: Negotiating the Divid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9. 強迫與志願的結合--評楊奎松《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10. 研究當代中國的一塊宏大奠基石--評宋永毅主編《中國五十年代初中期的政治運動數據庫》(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2014)
11. 論毛澤東治黨治國的一條思想主綫
12. 2014年4月15日東亞所專題演講--關於「文化大革命」起源的研究
13. 政治、權力與批判:民初劉師復派無政府團體的抵抗與追求
14. 評Jeremy Brown (周傑榮), «City Versus Countryside in Mao's China: Negotiating the Divide» (毛澤東時代中國的城鄉對壘:差異與博弈)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15. 百年糾纏(一):華人與普世人權標準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