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招收海外僑生回國升讀大學之回顧與展望
書刊名:教育資料集刊
作者:蘇玉龍李信
作者(外文):Su, Oliver YuhlongLee, Hsin
出版日期:2006
卷期:31
頁次:頁181-206
主題關鍵詞:僑生海外招生僑教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Recruit overseas students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
會議論文
1.王仁宏(2003)。擴大招收海外華裔子弟返臺升學應有之思考及作法。第五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3-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若雩(2003)。奮鬥、融入與展翅:亞洲留臺同學在國際社會的成就與發展淺析。第五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2-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崇雲(1999)。我國僑民教育現況與展望。僑民教育學術講座。臺北: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17+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袁頌西(1999)。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立後在推展僑教方面所扮演之角色。第一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1996)。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八十五年度委員會議會議資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金雄(2001)。擴大招收華裔子弟來臺升學策略與作法之研究。第二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梁文進、周昌弘(2003)。談擴大招收海外華裔子弟返臺升學策略--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為例。第五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僑務委員會(2005)。當前僑務施政報告。立法院外交及僑務委員會第六屆第二會,(會議日期: 2005/10/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趙林(1998)。近五十(一九四八至一九九八)年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華僑教育學術研討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37-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興漢、謝金青(1998)。臺灣地區大學僑生教育之現況檢討展望。華僑教育學術研討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53-2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陳金雄(2000)。僑生大學先修班在僑生教育上所扮演之角色及其績效之研究 (計畫編號:NSC 89-2413-H-226-0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伯駒(1995)。僑大先修班結業生與海外直接分發大學僑生學校適應及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 (計畫編號:NSC-84-2413-H-22630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興漢(1991)。設置華僑大學可行性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信(1989)。中華民國之華僑與僑務。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教育部統計處(2005)。九十三學年度回國升學僑生概況統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郁漢良(2001)。華僑教育發展史。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2001)。僑生教育。臺北: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夏誠華(2005)。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1912-2004)。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希哲(1991)。中華民國的僑生教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敬先(1973)。華僑教育。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教育部(2004)。我國研究所教育定位及未來發展專案報告,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5/930419.htm-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僑務委員會(2005)。僑教是華僑和臺灣血脈維繫臍帶,http://www.ocac.gov.tw/dep3new/01_news/news.asp?selno=13787, 2005/10/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信、張進福(2002)。招收僑生回國升學之加強。華僑教育論文輯。台北:中華民國僑政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