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P不P】疑問句在漢文佛典的運用--兼論其來源與性質
書刊名: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作者:周碧香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6
卷期:8
頁次:頁107-123
主題關鍵詞:P不P選擇問句正反問句佛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
  • 點閱點閱:112
【P不P】是運用否定副詞「不」構成正反義項的一種疑問方式,朱慶之認為這是漢文佛典語法的特點。自馮春田提出秦簡的用例開始,學者紛紛由不同角度去解釋為何從秦簡以迄唐代間它的發展是一片空白?為何傳世的文獻不見其蹤跡? 本文由漢文佛典搜尋用例,分析運用的特點,發現唐以前【P不P】的發展並非空白,東漢六朝佛典的運用是多樣且繁複,隋唐時運用的較為簡潔,五代則兼具多元與簡要。此外,在三個時期P的成分除一般提及的動詞外,亦見形容詞與名詞。 文末參照先秦文獻的運用,說明正反問【P不P】乃源於選擇問句的刪簡,其本質亦為選擇問句。就發展歷史而言,【VPNeg】的定型早於【P不P】,因此這兩類句式,自古即是兩套獨立發展的疑問句。再者,根據性質提出重新歸類的可能性:將【P不P】統歸於選擇問句、將【VPNeg】、【可VP】納入是非問句的範疇。
期刊論文
1.梅祖麟(19780300)。現代漢語選擇問句法的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1),15-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裘錫圭(1988)。關於殷墟卜辭的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中國語文,1988(1),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馮春田(1987)。秦墓竹簡選擇問句分析。語文研究,1987(1),27-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慶之(1992)。佛典與中古漢語辭彙研究。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房玉清(1992)。實用漢語語法。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叔湘(1992)。中國文法要略。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福祥(1996)。敦煌變文語法研究。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太田辰夫、蔣紹愚、徐昌華(1987)。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邵敬敏(1996)。現代漢語疑問句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伯峻、何樂士(1992)。古漢語語法及發展。古漢語語法及發展。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