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運動性疲勞之探討
書刊名:大專體育
作者:許薰升林瑞興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8
卷期:94
頁次:頁160-165
主題關鍵詞:運動性疲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
  • 點閱點閱:55
期刊論文
1.王龍(2005)。運動性疲勞的消除。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152-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惠娟(2004)。運動疲勞的產生機制。常熟高專學報,18(2),97-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奇(2004)。淺談運動性疲勞與恢復。山西師大體育學會院學報,19(1),9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柏平、王小梅(2006)。高壓氧與運動疲勞的恢復。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5(1),104-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蕾、邱樹勛(2002)。運動疲勞與神經遞質的生理學研究發展。體育學刊,9(2),118-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磊(2002)。運動疲勞的產生機制研究綜述。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6(5),47-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吉祥、駱俊霖、黃建人(2003)。柔道比賽中運動疲勞的產生及消除。文化體育學刊,1,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崇濱(20040100)。運動性疲勞的研究進展。成大體育,37(1)=40,14-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蔣茂貴(2001)。運動疲勞的生化特點與恢復措施。婁底師專學報,2,106-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冬梅(2002)。運動疲勞堵塞學說探討。山西師大體育系學院學報,17(2),8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abul, S.、Rhodes, E. C.(2000)。The role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in sports medicine。Sports Medicine,30(6),395-403。  new window
12.馮煒權(2003)。對運動疲勞機理的再認識。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6(4),433-4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啟煌(19970200)。運動性肌肉疲勞的評估與消除。大專體育,29,95-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Nieman, D. C.、Pedersen, B. K.(1999)。Exercise and immune function-recent development。Sports Medicine,27(2),73-80。  new window
15.林正常(19950600)。從生理學談運動疲勞。中華體育季刊,9(1)=33,35-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曲綿域、高雲秋、浦鈞宗、陳吉棣、田得祥(1996)。實用運動醫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