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武力在河北省的困境
書刊名: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作者:劉熙明
出版日期:2008
卷期:13
頁次:頁151-180
主題關鍵詞:抗戰時期河北省敵後戰場國軍共軍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6
河北省在抗戰初期就淪陷,地方眾多游擊隊趁機在權力真空地帶興起,成為國府在敵後戰場的重要抗戰力量。共軍則趁機東進,打算在此敵後戰場建立自己的抗日根據地。 起初國府是此敵後戰場的領導力量,但這些龐雜游擊隊戰力與紀律不佳,通常只能在家鄉活動,也難以抵擋逐漸壯大共軍的滲透與武力併吞。所以國府為了統一指揮敵後武力,以便支援正面戰場抗戰戰事與壓制中共發展,1938年年中以後任命鹿鍾麟擔任河北敵後戰場領導人,以便前進冀南建立游擊根據地,並調派戰力較好的國軍潛入協助。但共軍也擴展為讓國府與日軍無法忽視的力量,所以鹿不僅難以指揮一盤散沙的國府武力,也難以調動共軍,在複雜的國共關係上也要依中央指示。 國府中央對中共的和戰立場方面,起初令鹿與共軍協調抗戰大業,並加派國軍進入,仍無法防止共軍藉打擊國府武力的擴張行動。此後,中央在政治上雖主張對中共採取強硬政策,軍事行動仍限制國軍的反共行動,使得國府武力在國共軍事衝突中經常處於被動劣勢。加上日軍掃蕩國軍,造成國軍與日軍、共軍三方混戰過程中,不僅成為日軍主要攻擊目標,也因此損失嚴重後,被共軍趁機攻擊,因而無法立足冀南而被迫撤離。而缺乏國軍奧援的游擊隊,即使不是日軍掃蕩重點,已難以抵抗茁壯共軍的武力併吞,使得1940年以後國府武力在冀南大幅衰退。 相對於國軍在河北敵後戰場衰退,共軍採取積極主動的開疆闢土目標。於是,抗戰初期東進河北敵後的少數共軍,配合敵後中共系統的地方武力,兼用統戰與赤色恐怖等胡蘿蔔與棍棒雙管齊下措施,並藉日軍削弱國府武力的機會,成功打擊不論是否抗戰,但不一定反共的其他武力,因而逐漸控制河北省廣大鄉村的抗戰勢力,河北省敵後戰場就成為堅持不撤離的共軍所主宰。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