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右派」文學中的自然科學家
書刊名:二十一世紀
作者:黃勇
作者(外文):Huang, Yong
出版日期:2008
卷期:110
頁次:頁79-88
主題關鍵詞:文學右派文學自然科學中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丁東(2005)。一段塵封的歷史,一曲悲愴的挽歌--讀《束星北檔案》。博覽群書,2005(4),86-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揚宗(2007)。中國當代科學的歷史研究芻議。中國科技史雜誌,2007(4),380-3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偉宜(2000)。新中國50年科技政策的發展。科學管理研究,2000(6),49-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路振朝、王揚宗(2004)。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家的科研時間問題。科學文化評論,2004(2),2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沫若(1959)。科學戰線上的巨大勝利。科學通報,1959(19),6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曹聰(20070300)。中國的科學精英及其政治社會角色。當代中國研究,14(1)=96,128-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峻(2002)。黨的三代領導人的科技戰略思想。當代中國史研究,2002(3),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潘鈜(2004)。毛澤東科技思想發展軌跡。黨史縱覽,2004(3),1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董雪林、陳凡(1998)。試論我國傳統政治文化及其對建國初期科技政策的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1998(3),35-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單秋菊(2007)。毛澤東的科學觀評析。理論前沿,2007(13),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陶家柳(2001)。反右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負面影響。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1(4),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曹效業(1999)。中國科學文化的缺陷與科學精神的失落。科學對社會的影響,1999(2),1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高華(2007)。新中國五十年代初如何社會統合--十五個「小人物」的回憶錄研究。領導者,17,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戴大春、許杰平(2003)。李政道恩師束星北的個人檔案。檔案與建設,2003(12),33-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丁國強(2006)。束星北,一個學者的抗爭。社會科學論壇,2006(2),134-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邢小群(2005)。天才需要甚麼樣的土壤--《束星北檔案》隨想。隨筆,2005(3),99-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姚立澄(2005)。粗識束星北--讀《束星北檔案--一個天才物理學家的命運》。中國科技史雜誌,2005(3),2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鄭也夫(2004)。知識份子研究。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方(2000)。烏泥湖年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海軍(2005)。束星北檔案:一個天才物理學家的命運。北京: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誠(2004)。長河孤旅--黃萬里九十年人生滄桑。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誠(2004)。追尋黃萬里。太原: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德強(2005)。1949-1957:共和國教壇風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路甬祥(2005)。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科學批判資料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段治文(2006)。當代中國的科技文化變革。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裴毅然(2004)。中國知識份子的選擇與探索。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馮建輝(2006)。命運與使命:中國知識份子問題世紀回眸。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now, Charles P.、紀樹立(1994)。兩種文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正(1998)。1957年的夏季:從百家爭鳴到兩家爭鳴。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050418)。《束星北檔案》作者劉海軍訪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路甬祥(20031226)。毛澤東與中國的科技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芸(20051216)。留住遠去的背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周生(20051230)。2005歷史傳記類好書《束星北檔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199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毛澤東(1977)。打退資產階級右派的進攻(1957年7月9日)。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毛澤東(1977)。做革命的促進派(1957)。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海軍。閣樓上的日子(代後記)。束星北檔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政道。[束星北檔案]序言。束星北檔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革命話語與日常世界--讀陳建華的《從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國時期文學、電影與文化的轉型》
2. 「魯迅」的「現在價值」:對韓國學者劉世鐘教授的回應
3. 從「詞章」之學到「文學」學科
4. 評:石靜遠(Jing Yuen Tsu), Failure, Nationalism, and Literature: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Identity, 1895-1937 [《失敗、國族主義與文學》]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5. 評The Fragile Scholar: Power and Masculinity in Chinese Culture [文弱書生:中國文化中的權力與男性] by Song Geng (宋耕)
6. 評:Theodore Huters, Bringing the World Home: Appropriating the West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7. 評:吳燕娜編,魏綸助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第二集 (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 2001)
8. 讀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有感
9. Resisting While Holding the Tradition: Claims for Rights Raised in Literature by Chinese Women Writers in the New Period
10. 都市的體貌如女人一般難以索解[書評:Yingjin Zhang, The Cit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ilm: Configurations of Space, Time, and Gender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1. 「維摩詰經」與中國文人、文學、藝術
12. 牧羊女與採桑女﹣﹣論一個中國文學的題材
13. 大陸出版的文學年鑑:「中國文學研究年鑑」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年鑑」
14. 論中國現代寓言文學
15. 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