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盛清鼻煙壺的文化意義初探
書刊名: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
作者:陳嘉翎
作者(外文):Chen, Jialin
出版日期:2008
卷期:38
頁次:頁23-38
主題關鍵詞:鼻煙壺中西文化交流舶來品造辦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8
鼻煙壺,乃中國人用來盛裝鼻煙的容器,明末清初歐洲使節獻方物而有之。鼻煙進入中國後,京城旗人重視休閒文化,朝野吸食,蔚為潮流。鼻煙壺被加進了東方元素,成為社會時尚;意即將西方新奇發明和中國工藝巧思完美融合,成為清宮時至今日的中西合璧文物之代表,並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民族藝術,鼻煙壺乃即成為當時人們珍藏玩賞的盈握器物,甚且蔚為流行符號與地位表徵,但同時也被人們忽略其原有的實用功能,進而轉化為政治犒賞、官場文化、休閒與玩賞層面的藝術品,遂促發盛清鼻煙壺的發展,百花齊放,大放異彩。 十六世紀中西文化正式展開交流,至清康熙、雍正與乾隆時到達高潮,西方舶來品帶給中國社會某種程度的衝擊與影響,特別是鼻煙與鼻煙壺。鼻煙壺創新發展的過程,顯現中國人在接納西方與其學習交流後產生的諸多文化意義,而這些意義大體包括:文物玩賞與休閒文化的形成、中西役匠攜手合作與交流、中國工藝產生的新風貌、封建體制下的君臣餽贈與官場酬應、接受與回饋文物的邦交友誼、天朝大國視西方夷夏而走向滅亡等面向。鼻煙壺可謂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下西學中用最成功的例證,這亦是本文所要初步探究的主題。
期刊論文
1.謝貴安(2003)。西器東傳與前近代中國社會。學術月刊,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伯達(1990)。清代玻璃配方化學成分的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2),17-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伯達(1983)。清代玻璃概述。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4),3-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沈定平(2001)。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Trevo, Comforth、Nathan, Cheung(2002)。Chinese Snuff Bottles。Atglen:Schiffer Publishing Ltd.。  new window
3.楊達志(1983)。中國鼻煙壺之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柱昭、許漠士(1978)。清代鼻煙壺。香港藝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夫也(1999)。外國工藝美術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垣(1932)。康熙朝與羅馬教皇使節關係文書。北平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方豪(1983)。中西交通史。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08)。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造活計清檔.瑕瑯作,http://www.xuancaoyuan.com/GuanYao/Qing/FaLangCai/ZiLiao/NianBiao.html, 2008/08/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08)。大清會典事例〈康熙、雍正、乾隆朝瓷胎畫琺瑯歷史檔案資料〉,http://www.xuancaoyuan.com/GuanYao/Qing/FaLangCai/ZiLiao/NianBiao.html, 2008/08/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何芳川、萬明(1993)。古代中西文化交流。近代西方殖民主義的東來與明清之際中西文化的撞擊與交流。台北:商務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士禎(1984)。三國貢物。池北偶談。臺北:漢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之謙(1947)。勇盧閒詰。美術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南懷仁(1966)。熙朝定案。天主教東傳文獻續編。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士禎(1979)。香祖筆記。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