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爭下的新移民--大陳人在臺灣的安置與輔導
書刊名:暨南史學
作者:何政哲
作者(外文):Ho, Cheng-che
出版日期:2008
卷期:10/11
頁次:頁147-196
主題關鍵詞:移民大陳撤退大陳人MigrationDachen retreatDachen peop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
  • 點閱點閱:73
1950年代,國共隔著臺灣海峽持續對峙,面對中共的軍事威脅,身處最前線的東南沿海島嶼,隨時都有可能遭受共軍攻擊。民國42年(1953)7月韓戰逐漸平息,中共將軍隊集結浙江、福建與廣東沿海,準備集中力量處理臺灣問題,臺海間瀰漫著詭譎的氣氛。民國44年(1955)1月,中共攻下大陳島上方的一江山,取得地理上的優勢,大陳島的安危受到嚴重威脅。爲避免國共雙方進一步的衝突,美國勸國府放棄大陳地區的島嶼,集中軍力固守臺澎地區。國府基於現實與外在的壓力下,終於決定將大陳地區全體軍民撤退,原駐軍分防金門與馬祖兩地,民眾則移居臺灣,此爲史上著名之「大陳撤退」。國府在面對1萬8千餘名的大陳居民,如何妥善安置與處理,直接考驗政府的施政能力,在安置的過程中,究竟面臨何種挑戰,其配套措施是否完善,皆是本文探討之重點。
During 1950's, KMT troops and communist troops constantly faced each other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ose islands located in the battlefront along south-east coast, encountering the military threats from Chinese communist, might incur attack at any time by communist troops. In July of 1953, after Korea war gradually calmed dow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massed troops along the coasts of Zenjiang, Fujen, Kuandong, prepared to concentrate its power to deal with Taiwan issue, the Taiwan Strait was full of strange atmosphere. In January of 1955, Chinese communists captured the Ejunshan island of Dachen, thereby obtaining the geographical superiority over KMT troop, resulting in the serious threat to Dachen's security. To avoid further conflict between two troops, USA advised KMT government to abandon those islands of Dachen area, concentrating military power to defense Taiwan and Penhu areas. KMT government considered the pressures of real situation and foreign factors, determined to withdraw overall people and troop in Dachen, the troop were transferred into Kinmen and Machu to garrison the two islands, while the people was to immigrate to Taiwan, this is historically know as Dachen withdrawal. This directly examined KMT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ve capability in terms of proper settlement and installment when facing over 18,000 residents of Dachen, the key study points of this article will be placed on such issues as the challenges that KMT encountered, and the perfection of associated approaches it adop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ttlement.
期刊論文
1.陳仁和、馬志堅、林志明(19971100)。從大陳到臺灣--大陳島的歷史與遷徒。宜蘭文獻雜誌,30,108-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55)。《 總統府公報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炎(2005)。《 大陳記實─島嶼傳奇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55)。〈 大陳義胞撒退來臺 〉。《 豐年 》,5 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釆璋(2002)。〈 鰻魚旗兒高高掛─來去大陳 〉。《 東海岸評論 》,164 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釆璋(2002)。〈 大陳印象 〉。《 東海岸評論 》,164 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邱花妹、李柱芳(1999)。〈 大陳一村無法回應的承諾 〉。《 天下雜誌 》,217 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興華(2000)。〈 臺灣光復初期之漁船放領 〉。《 漁業推廣月刊 》,162 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金麟(1997)。大陳島耆老座談會記錄。《 宜蘭文獻 》,30 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振夫(1982)。〈 大陳島往事記述 〉。《 傳記文學(上、下) 》,40 : 4 / 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文心(1999)。〈 臺東富岡新村大陳義胞生活方式的變遷 〉。《 臺東文獻 》,復刊 5 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55)。〈 對大陳撒退應有的認識>。《 中國勞工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昭然(1991)。大陸逆轉前後國軍在浙江沿海島嶼的經營(一九四九年五月~一九五五年二月)。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1)。《 臺灣漁業 40 年專輯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1955)。《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四十四年( 1955 )一至六月份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1955)。《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四十四年( 1955 )七至十二月份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3)。《 戡亂戰史(十四)─東南沿海地區作戰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4)。《 戡亂戰史(十五)─總檢討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柯凱珮(2003)。〈 大陳人移民經驗的認同歷程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品華(1996)。〈 新區域地理學的發展分析─兼以花蓮市大陳新村地區為例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6)。台灣漁業運用美援成果檢討。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姚誠(2002)。從異鄉到家鄉:花蓮大陳聚落生活文化田野紀實。花蓮市:花蓮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正寰(1991)。《 谷正綱先生與救總 》。臺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1960)。救總十年。臺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雪姬、薛化元、吳文星、張淑雅(200405)。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1961)。十年來接受美援單位的成長。臺北: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谷(2001)。胡適、葉公超使美外交文件手稿。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圻(1998)。大陳回憶。臺北:國防部軍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俞大維先生年譜資料初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志奇(1981)。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臺北:中華日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仁和(1987)。大陳島--英雄之島。陳仁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景弘(2000)。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趙既昌(1985)。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1992)。《 救總特刊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2000)。《 一九四九: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9)。《 農復會工作報告(十)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臺北縣溫嶺同鄉會(2001)。《 感恩與惜福─大陳人來臺的故事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臺北縣浙江省溫嶺同鄉會(2005)。《 大陳地區同鄉遷臺五十週年紀念大會手冊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臺北縣浙江省溫嶺同鄉會(2005)。《 大陳遷臺五十週年紀念特刊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臺東縣文獻委員會(1964)。《 臺東縣志 》。臺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臺東縣文獻委員會(1983)。臺東文獻。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元平(1993)。《 俞大維傳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鐸主(2000)。《 救總五十年金慶特刊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蘊暉(1991)。《 一九四九~一九八九年的中國 》 (一):凱歌行進的時期。河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宜蘭縣政府(1985)。《 宜蘭縣軍眷村及大陳義胞新村改建國宅 》。宜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周琇環(1995)。《 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孫靜江(1970)。《 大陳紀略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袁文靖(197812)。美國對華政策--繼續協防臺灣。臺北:國際現勢週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仁和(1976)。《 民之歸仁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紹馨(1993)。《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趙俊濤(1993)。《 一九四九~一九六六對臺作戰實錄 》。西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戶外生活圖書公司(2001)。《 臺灣全圖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玉法(2000)。《 中國現代史料指引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96)。臺灣堡圖,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國史館藏臺灣省衛生處檔(1960)。(大陳義胞(一) ~ (十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國史館藏行政院秘書處檔(1966)。〈 屏縣辦理大陳義胞新村基地贈與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史館藏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檔(1955)。〈 大陳義胞就業輔導委員會租撥房地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國史館藏臺灣省社會處檔(1966)。〈 大陳義民工程隊籌組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國史館藏臺灣省社會處檔(1956)。〈 大陳義胞及榮院民戶籍(一) ~ (二)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國史館藏臺灣省社會處檔(1965)。〈 大陳義胞貸款造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國史館藏臺灣省地政處檔(1955)。(大陳義胞農墾(一) ~ (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國史館藏臺灣省地政處檔(1955)。(大陳義胞配田(一) ~ (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國軍檔案(1955)。〈 大陳軍民撒退案(一) ~ (七)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國軍檔案(1966)。〈 大陳義胞使用營地贈與移轉案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國軍檔案(1958)。<大陳義胞建築船臺(一) ~ (二)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國軍檔案(1955)。〈 大陳來臺眷屬處理案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宜蘭縣政府(1994)。宜蘭縣地理圖集,宜蘭:宜蘭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