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論三、四○年代巴金長篇小說的敘事結構
書刊名: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余少君
出版日期:2008
卷期:6
頁次:頁131-154
主題關鍵詞:巴金巴金長篇小說敘事結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6
巴金是中國現當代的多產作家之一,三、四○年代是他創作長篇小說的高峰期。三○年代分別出版了《家》、《春》、《秋》(合稱《激流三部曲》)與《霧》、《雨》、《電》(合稱《愛情三部曲》),四○年代則有《火》、《憩園》和《寒夜》。除了長篇小說之外,中、短篇小說及散文的數量亦甚爲豐沛,然而於文學史的視角及影響的廣泛來看,巴金的長篇小說更具有代表性及影響力。同時,巴金在這二十年之間所撰寫的長篇小說,在創作的風格上也有著變動的痕跡。少年時期的巴金還是懷著滿腹理想的青年。他生於清末,處於年代更換的時期,親身經歷「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的浩蕩,因而產生渴望國家求變,擺脫舊時封建社會文化的腐敗,開始相信革命可爲國家扭轉敗壞與平定波亂的思想。恰好無政府主義於清末引進及燃燒中國,點燃了少年熾熱的心,使他開始信奉無政府主義。巴金的第一本小說《滅亡》就是以無政府主義爲寫作的背景。然而,理想隨著時間與現實生活的考驗後,終究要回歸到真實。五四以後直到三○年代,中國政局每況愈下,無政府主義潮流不再。《愛情三部曲》是巴金對革命作最後的熱情回應,因爲眼看著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失敗,巴金終於明白革命的成功只能活存在童話的世界。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導致之後所發表的長篇小說,已與前期的風格迥異。到了四○年代的作品已回到真實世界,小說中的重要人物不再是充滿著理想性的英雄,而只是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如巴金最後的一部長篇小說《寒夜》撰寫的就只是一般的社會生活,刻劃人們在面對戰亂時,那種人情冷暖和現實的無情。
期刊論文
1.曾冬水(1994)。巴金--20世紀中國愛國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鄭州大學學報,1994(6),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雪萍(199911)。愛情三部曲中的女權主義思想表現。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巴金(19380821)。寫給讀者。烽火,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巴金(19381001)。給讀者。烽火,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巴金(19381220)。寫給讀者。文叢,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巴金(19390120)。寫給讀者。文叢,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易庵(19420910)。巴家的家.春.秋及其它。雜誌,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辜也平(2002)。期待與互動中的同構--巴金創作的共時接受研究。東南學術,2002(4),142-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思和(1990)。中國新文學整體觀。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蘭英(200311)。感覺巴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巴金(1986)。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巴金(1986)。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Forster, Edward Morgan(1985)。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譚興國(2003)。走進巴金的世界。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巴金(1995)。霧.雨.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巴金(1986)。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巴金(1986)。寒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巴金(1986)。談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米克.巴爾、譚君強(1995)。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夏志清、劉紹銘(2001)。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玲(2002)。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胡亞敏(1994)。敘事學‧附錄金聖嘆的敘事理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振鶴、陳玉申(2003)。晚清報業史。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巴金簡介,http://www.cflac.org.cn/bajin/2003-11/07/content_1166253.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巴金(1992)。日,臺北:業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巴金(2002)。寫給讀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巴金(2002)。給讀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巴金(19790306)。把心交給讀者,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巴金(2002)。把心交給讀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巴金(19810305)。我和讀者,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巴金(2002)。我和讀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巴金(19840516)。核時代的文學--我們為什麼寫作,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巴金(2002)。核時代的文學--我們為什麼寫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巴金(1986)。文學生活五十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洪承(2004)。五四文學與政治文化。非文學的世紀:20世紀中國文學與政治文化關係史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思和(1990)。中國新文學對文化傳統的認識及其演變。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洪承(2004)。作為政治文化載體的新文學的源流。非文學的世紀:20世紀中國文學與政治文化關係史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芳伶(1994)。清末小說的誕生。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台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昭新(2003)。中國現代小說理論的產生與發展(1917-1927)。中國現代小說理論史。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梁啟超(1994)。小說界革命。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台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剛(2002)。結構主義/解構主義。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辛勇(1989)。結構主義敘事學--巴特「敘事文的結構分析導論」。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市: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米克.巴爾、譚君強(1995)。素材:諸成分。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米克.巴爾、譚君強(1995)。故事:諸方面。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格非(2002)。語言--人物對話:語義之外。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剛(2002)。精神分析批評理論。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思和(1992)。巴金的文學創作道路。青少年巴金讀本。臺北:業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謝昭新(2003)。30年代小說理論批評與批評家。中國現代小說理論史。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格非(2002)。作者與讀者--期待與滿足。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中良(2004)。火山的噴發與沉寂。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小說敘事。臺北:秀威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