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上邪〉古今詩系譜的建構與意義的承轉--從文化象徵質變至語言形式改異的互文關係
書刊名: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翁燕玲
出版日期:2008
卷期:6
頁次:頁37-74
主題關鍵詞:上邪系譜文化象徵語言形式禱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0
漢代樂府詩〈上邪〉在台灣現代詩壇反覆藉由不同詩人改作而不斷地再現,可謂台灣現代詩發展裡的特殊現象,這些〈上邪〉改作構成一相當頗具規模的系譜,同一首古詩在不同時空經由不同作者反覆地再現,爲何〈上邪〉引起如此眾多現代詩人選擇〈上邪〉做爲意圖改作的典型?從現代詩自身的發展觀之,這些意圖轉化古典再予以改作的現代詩,呈現出怎樣的風貌?古典精神之於現代創作中,究竟何者被保存?又有什麼被顛覆?本文先探討〈上邪〉原詩長期爲人所忽視的基本意涵乃在於呼天立誓時所展現的宗教信仰,由此可知原詩原有形式應爲祈願愛情的禱詞;接著梳理古代詩人依此詩進行改作所形構的系譜及其中的文化意識,再探討現代詩人改作〈上邪〉而構成的現代系譜,闡明其中自我化、身體化及信仰失落下的猶疑不信等現代意識特質,並考察〈上邪〉原詩中的古代文化象徵於今的承變關係,及其對後世相關詩作書寫形式的影響,最終即總結〈上邪〉與後世〈上邪〉諸作反覆對話的意涵,即原始〈上邪〉體現一種以信仰爲基礎的宗教感,並依此形成禱詞式的自然語言,在非自覺意識下產生了單純且感染力極強的表達形式,使現代眾詩人列爲範式,反覆改作;而現代意識籠罩下,詩人們不時以理性反思或身體感官所改作的〈上邪〉,在語言及文學形式上雖有新變之姿,亦有亟欲與古典對話之跡,但「看似複雜,實則雷同」的現代版〈上邪〉的語言形式中,蘊含現代意識及依此而生的懷疑不定,反覆重演懷疑論者的悲哀與疑悔,在意義及書寫形式上都漸流於刻意、陷入窠臼,〈上邪〉古今系譜使我們得以看到文化象徵變遷導致書寫形式的改變,省思非自覺意識創作與理性反思/感官身體的創作意識的差異,辨明其文學意境的形構脈絡,探索現代詩創作發展的限制及發展方向。
期刊論文
1.曾淑美(19850731)。上邪曲。草原詩刊,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侯吉諒(199802)。上邪。臺北畫刊,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義芝(200001)。上邪。聯合文學,183,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復生、林德俊(20070100)。隱題詩〈上邪〉、傍海,更遙遠的。幼獅文藝,637,124-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鴻鴻(1996)。在旅行中回憶上一次旅行。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長耀(1997)。逆溫層。台北市:詩之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夏宇(1986)。備忘錄。夏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智成(2000)。光之書。台北:天下遠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燿德(1987)。銀碗盛雪。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曾淑美(1987)。上邪曲,台北: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婷(19851215)。戀愛物語Ⅰ:上邪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侯吉諒(2001)。塑身廣告,台北:未來書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