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排球防守反擊文獻研究分析--以2000年至2007年為範圍
書刊名:休閒保健期刊
作者:李建平莊清泉 引用關係楊聯琦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9
卷期:1
頁次:頁119-132
主題關鍵詞:防守反擊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
  • 點閱點閱:47
防守技術在比賽中的運用占了大部分的時間與次數,許多的扣球須靠後排防守去完成,其深深影響比賽的勝負,如果防守失誤太高,即會造成比賽的劣勢與失敗。自由球員的設置,使比賽防反的次數增加,由於自由球員在一傳和防守中能夠發揮較大的作用,進而使攻擊手相對減輕了一些壓力,而男、女隊自由球員防守起的球,在數量與品質都高於全隊水準,防守效果是積極與有效。反擊能給對手回馬槍致勝的一擊,是排球比賽中的重要得分方式之一,在防反系統中,提高防守才能有效組織反擊的戰術,因而防守是極其重要的環節,同時只有防守起對方的扣球才能有反擊的機會,反擊品質與防守品質密切相關,兩者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
期刊論文
1.鍾秉樞、董天姝、張然、關永伍、辛析、李耀先、安琪(2000)。實施新規則後排球比賽規律初探。體育科學,20(3),33-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袁川、劉建華(2002)。從得失分看男排聯賽接發球進攻系統特點。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1(1),43-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銘鐘(2000)。排球新規則實施後攻擊技術效果分析:以1999 亞洲青少年排球錦標賽為例。大專排球研究論集,6 期,143 -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段禮松、彭業仁(2005)。每球得分制對排球--攻戰術系統的影響。體育科技,26(4),37- 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褚斌、鐘衛紅(2001)。對我國男子排球甲A聯賽「自由人」現況的研究。中國體育科技,37(3),86-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白樺(2000)。排球每球得分制比賽中的得分因素效果分析。延邊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6(4),319-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連到明、蘇建伍(2000)。新規則對我國男排比賽得失分規律的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7(4),53-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倪偉(2000)。從排球規則的變化看自由防守運動員在比賽中的作用。中國體育科技,36(9),2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桂青、宋永平、鐘霖(2002)。每球得分制條件下一攻與防反關係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5(4),552-5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桂青(2000)。每球得分制對排球技戰術影響的研究。濱州師專學報,16(2),57-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福明、王宗騰(20040200)。2002年男子世界排球錦標賽自由球員接發球與防守表現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163-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霞、尹沛(2004)。對中國男排在2003年世界盃賽中得分情況的比較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8(5),84-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統娟、薛俊彬(2007)。對第十五扈排球世錦賽中外女排球接發球和防守效果的研究分析。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75,162-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孔麗涵(2000)。自由防守隊員的現況與訓練。福州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6),92-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甘健輝(2004)。第9屆世界盃女排前六強隊網上實力分析。體育與科學,25(4),56-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阿英嘎(2003)。關於14屆世界女排錦標賽技術應用特點的研究。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7(2),86-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尹沛、王霞(2005)。2005年世界女排大獎賽總決賽中國隊得失分情況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1(1),67-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濤(2000)。對第13屆排球世錦賽中古、女排技術的研究分析。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4(3),7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寧、江偉新(2004)。世界男子排球強隊失分環節的技術統計研究。中國體育科技,40(6),4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甯、楊成彬(2002)。論排球比賽中自由防守隊員。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2(3),65-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美娜、孫健、何清、宋信勇、王娟(2000)。對排球後排自由防守隊員相關問題的研究。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6(45),67-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俊銘(2001)。實施新規則後世界高水平排球比賽特點的分析。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7(4),78-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俊霞(2006)。從第13屆亞洲女排錦標賽談中國女排技戰術運用。許昌學院學報,25(5),63-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郭榮、張歡(2001)。第27屆奥運會中國女排進攻戰術效果的剖析。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8(1),56-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毅鈞、張麗、趙文娟、薑冠軍、朱敏(2002)。2002年全國女排聯賽八一隊主場技術分析。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2),79-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朱征宇、頤偉宸、付強(2002)。九運會女子排球決賽勝負對得失分規律的分析。中國體育科技,38(10),3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常茹(2000)。從第九屆男排世界盃看每球得分制對排球態勢得影饗。瀋陽體育學院學報,4,3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朱征宇、陳子銳、付強(2002)。從技術统計看九運會男子排球決賽的技術運用。體育學刊,9(3),117-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品(2002)。2001年全國女排聯賽各項技術舆淨勝分的關聯度分析。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2(4),68-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鐵成、連道明(2000)。世界男排技戰術特徵分析。體育科學研究,4(2),5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卓儒(2004)。第九屆世界盃中國女排奪冠因素探討。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4(4),67-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軍(2001)。新規則實施後中國女排與世界強對得失分之比較。山東體育科技,23 (1),2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修平、袁克營(2000)。試論現代排球技術的發展趨勢。山東體育科技,22(3),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瑞文(2006)。浙江省大學男子排球進攻戰術的研究分析。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7(2),108-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澍非、李偉、黃秀琴(2003)。九運會男排冠軍決賽淺析。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6(2),84-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汪流、陳海燕(2004)。得失分中看中國男排與世界強隊的實力差距--對第10屆世界盃男子排球賽16局比賽的分析。遼寧體育科技,26(2),6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周潔、楊碧英、呂雅君(2001)。中、外女子排球隊技術運用比較分析。中國體育科技,37(15),37-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周潔(2006)。以13屆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中國隊比賽情況分析。中國體育科技,42(1),66-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周愛東(2003)。14屆排球世界錦標賽中外男排技戰術比較研究。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7(4),96-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吳金章、林少琴、郭瓊珠(2001)。中國女排與世界強隊之間的差距分析。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1(2),8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金春植、金福順、白樺、權澤民(2001)。延邊大學女排技術效果的比較分析。延邊大學學報,27(3),214-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夏光(2001)。排球新規則對技戰術的影響與對策。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6(2),57-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翁標、王寧(2003)。執行新規則後排球比賽技戰術特點即世界排壇格局變化--2000年奥運會排球比賽技術統計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6(2),268-2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徐祇華、聶文龍(2005)。論排球的攻防發展和演變。安慶師院學院學報,11(4),119-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展更豪(2004)。第14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半決賽與決賽中國女排失利原因分析。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1(3),76-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馬金鳳、孫在玲(2002)。論排球比賽中“自由人”的作用。湖北體育科技,21(3),332- 3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連到明(2005)。我國男排優秀自由防守隊員的接發球、防守效果分析。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9(1),75-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謝春霞(2001)。高校排球比賽中自由防守隊員的作用。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5(5),109-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張大有(2007)。2005年中國、巴西、義大利三國女排實力比較分析。體育料技文獻通論,15(3),74-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利明(2004)。淺析排球新規則對中國男排技戰術的影響。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7(5),706-7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黃依柱、李永智(2002)。九運會男排決賽攻防技術效果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5(5),704-7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黃宏裕、黃娟娟(2004)。2002年世界盃男子排球四強決賽防守後進攻攻擊位置及得失分之比較研究。排球教練科學,4,49-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黃煥民(2002)。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與全日本大學明星男子隊自由球員與非自由球員之接發球及防手能力初探。大專排球論文集,8,49-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承玉(2000)。21世紀世界排球技戰術發展趙勢探討。曲阜師範大學學報,26(4),9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張承玉(2000)。中、日之戰中國女排失利的因素分析。安徵體育科技,2,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張承玉(2000)。第8屆世界盃女子排球比賽各參賽隊進攻技戰術運用特徵規律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36(9),26-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張桂青、張德廣、鐘霖(2002)。每球得分制條件下一攻與防反關係的主要研究--兼談中國女排與世界女排的比較。中國體育科技,38(5),7-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曾倩、張濤、項賢林(2001)。從分段法探討中國女排與世界強隊之間的差距。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5(4),4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賀明津、張桂青(2001)。新規則下排球聯賽男女排得失分情況分析。濱州師專學報,17(2),74-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葉丁嘉、朱益成、吳伯叙(2002)。排球自由防守球員比賽時運用探討。大專排球論文集,8,99-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楊春卉、程雨華(2006)。我國少年男排的快速反擊组成現況調查。遼寧體育科技,28(6),5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楊勁蒼、樊國慶、那樹森(2000)。中國男子排球隊參加第9屆世界盃排球比賽得分情況比較研究。中國體育科技,14-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楊勁蒼、榖崎、王震、靜鐵(2004)。中國女子排球隊參加第14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得分情況的比較。中國體育科技,40(2),5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閭鋒(2005)。我國男子排球聯賽進攻現狀分析。湖北體育科技,24(1),76-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劉春忠、蔣燁(2003)。2002年世界女排錦標賽中國對宇前3名的差距分析。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2),26-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潘少敏、李傳想(2002)。新規則對女排技術環節的影響及中國女排對策。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2(2),7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鄭煥然、張麗(2007)。從世界性兩大賽事分析中俄女排的差距--2004年奥運會女排冠亞軍比賽及2006年女排世錦賽中俄對決比賽分析。山東體育科技,29(3),40-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薛永州、王貴生、張有生、盧衛中(2002)。2002年全國男排聯賽冠軍江蘇男排的技戰術優勢探討。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6(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浚良(2002)。亞洲男排四強基本技術運用現況及效果差異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新(2003)。第六屆全國大運會男子甲組排球比賽得失分規律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中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洪智(2005)。第28屆奥運會女排技戰術特點及發展趨勢研究。遼寧師範大學,中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邵長專(2005)。2003年世界盃排球賽中國男排與世界強隊技戰術比較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強(2004)。中外排球比賽自由人運用情況的對比研究。北京體育大學,中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龍(1996)。腳擊球技術在排球防守中應用的設計研究。北京體育大學,中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安格、黃輔周(1995)。現代排球。北京:北京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