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張大千早期 (1920~1940) 的青綠山水:傳統青綠山水在二十世紀的復興
書刊名: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作者:馮幼衡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Feng, You-he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29
頁次:頁217-251+253-268+273
主題關鍵詞:青綠山水抽象表現主義淺絳山水沒骨借古開今集大成Blue and green landscape paintingAbstract expressionismLightly-colored landscape paintingBoneless styleCreation of a new style based on classical elementsThe great synthe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57
張大千 (1899~1983) 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家中使用色彩最為成功的畫家之一,他晚年所發展的潑彩山水,色彩鮮豔大膽,形式或狂飆湧動,或沉潛深邃,時人皆以為受到當時席捲全球之抽象表現主義 (Abstract Expressionism) 之影響,然而回顧他一生風格的形塑,就會發現實則他早年約1930年代左右,就已開始有系統的將中國歷史上的用色方法,一一吸收至自己的「青綠山水」中,因之他一生所繪的著色山水,放在歷史的脈絡中,既可視為一項傳統「青綠山水」在二十世紀的復古,也可視為「青綠山水」在二十世紀的復興。   他早期 (1920~1940) 的青綠山水深受石濤 (1642~1707) 及董其昌 (1555~1636) 的影響,從前者他得到線條與結構,從後者他習得用色的方法,尤其是仿古人—唐代揚昇 (活動於 713~741),六朝張僧繇 (活動於500~550) 的「沒骨」山水,也就是不見線條,只重顏色的山水。除此而外,晚清自海上畫派以來至民國,畫壇上重視色彩的風氣有增無減,張大千此時期青綠山水中的紅色山頭,很可能便是受到任伯年 (1840~1896),與齊白石 (1864~1957) 重用硃砂及洋紅的影響。而廣泛吸收學習的他,又繼金城 (1878~1926)、吳湖帆 (1894~1968) 之後,向唐代李思訓 (651~716) 及宋代王詵 (1048~約1104) 之青綠山水取經。所以此時張大千醒目耀眼的大紅(硃砂)與大綠 (石綠) 堆疊之青綠山水,反映的正是二十世紀以來,各家藉仿古人的沒骨、青綠,而提倡色彩的大勢所趨。
期刊論文
1.劉素真(20090600)。嶺南繪畫的意境探討--以高奇峰《木魚伽僧》為例。書畫藝術學刊,6,105-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ickford, Maggie(2002)。Huizong and the Aesthetic of Agency。Archives of Asian Art,53,71-104。  new window
3.李樸園(1933)。中國藝術的前途。前途雜誌,創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輝(1996)。藍瑛。中國巨匠美術週刊,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風眠(1929)。重新估定中國繪畫底價值。亞波羅,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pee, Clarissa von(2008)。Zhang Daqian, Wu Hufan and the Story of Sleeping Gibbon。美術學報,2,53-66。new window  new window
7.關志昌(1989)。張大千多采多姿的一生。傳記文學,42(5),38–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頌堯(1929)。文人畫與國畫新格。婦女雜誌,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正華(2001)。從陳洪授的〈畫論〉看晚明浙江畫壇:兼論江南繪畫網絡與區域競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329-3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鶴田武良(1988)。張大千的京都留學生涯。臺北。197-2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馮幼衡(1996)。Fishing Society at Hsi-sai Mountain by Li Chieh (1124-before 1197): A Study of Scholar-Official’s Art in the Southern Sung Period。  new window
圖書
1.佚名(1974)。宣和畫譜。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申(1991)。Challenging The Past:The painting of Chang Dai-Chien。Washington, D. C.。  new window
3.郎紹君(1995)。現代中國畫論集。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1965)。故宮書畫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馮幼衡(1983)。形象之外。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傅申(1998)。張大千的世界。臺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宋路霞(2005)。百年收藏--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收藏風雲錄。佳士得拍賣目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密(1982)。雲煙過眼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彥遠(1974)。歷代名畫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康有為(1977)。萬木草堂藏中國畫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萬青力(2005)。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莊申(1997)。從白紙到白銀--清末廣東書畫創作與收藏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琦(1991)。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永翹(1987)。張大千年譜。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傅申(1990)。略論日本對國畫家的影響。中國、現代、美術─兼論日韓現代美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于非闇(1961)。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中國畫顏色的研究。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方宇(1988)。從張大千看張僧繇。張大千紀念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耀庭(2009)。與古人對畫,畫中有話--大千寄古。張大千110歲書畫紀念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朱惠良(1979)。趙左研究。趙左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伍霖生(1991)。傅抱石畫論。傅抱石畫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偉銘(2003)。高劍父繪畫中的日本風格及相關問題。嶺南畫派研究。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木(2003)。現代中國畫史上的嶺南派及廣東畫壇。嶺南畫派研究。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姜丹書(2007)。姜丹書稿。姜丹書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滯冬(1998)。張大千與當代中國繪畫。張大千談藝錄。河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莊申(1997)。晚清民初水墨畫集。晚清民初水墨畫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故宮書畫圖錄(第九冊)。故宮書畫圖錄(第九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大千(1982)。工筆山水。張大千畫。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大千(1993)。明末四僧畫展序。張大千詩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史樹清(2005)。張大千卷 現代書畫投資叢書。張大千卷 現代書畫投資叢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萬青力(2007)。近代中國畫學之變:1796-1948。世變 形象 流風 中國近代繪畫 1796-1949(3)。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大千(2007)。大風堂書畫錄。大風堂書畫錄。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英和(1969)。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元)夏文彥(1974)。圖繪寶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米芾(1982)。畫史,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明)詹景鳳(1975)。詹氏玄覽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顧愷之(1973)。畫雲臺山記,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董其昌(1982)。畫禪室隨筆。歷代論畫名著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悲鴻(1947)。張大千畫集序。張大千畫集。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