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戒毒復歸中心美沙酮治療計畫考察報告--兼談美國毒品抗制政策中醫療的角色定位
書刊名:軍法專刊
作者:黃宗旻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0
卷期:56:5
頁次:頁158-169
主題關鍵詞:戒毒美沙酮美國毒品抗制政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6
本文雖以考察報告為題,但其實是借題發揮,重點的論述擺在後半部。本文前 半部為參訪紀要,介紹紐約西奈山戒毒復歸中心的設立原委、理念、運作方式及若 干實務細節。但為瞭解該中心存在及實踐的真正意義,有必要連其所處的時空脈絡 一併觀察,故於後半部介紹近半世紀左右美國醫療與毒品抗制政策的關係,以突顯 該中心的歷史內涵。 在美國,毒品抗制政策應倚重醫療(衛生行政)還是刑罰(刑事司法),於問 題誕生之初即引起爭議。醫療部門將毒癮者視為病患,但所採取的「維持療法」使 毒癮者仍過著依賴藥品的生活,不符合社會期待中的毒品問題「解決」,因此難獲 民意支持,其命途也隨著社會政經情事起伏。醫療與刑罰之爭在20 世紀經歷數次 擺盪,最後1980 年代至今的趨勢是刑事司法獲得了勝利,不過主流的毒品論述仍 在表面上假借著醫學的權威。只是,此種實質上已抽離醫學專業判斷的毒品論述, 其實內容空洞,只是一種政治性的修辭。醫療部門被剝奪了發聲權,能夠照顧的對 象也只剩下未被刑事司法以「罪犯」之名網羅而去的病患,但仍默默地不斷進展, 以研究成果指引新的毒癮治療理念誕生。此種新發展出的、將毒癮定性為「慢性 病」的治療途徑,即展現在上述西奈山戒毒復歸中心的實踐之中。
期刊論文
1.Pilgrim, D.(2002)。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in Anglo-American psychiatr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ournal of Mental Health,11(6),585-586。  new window
2.Fallon, B. M.(2001)。The Key Extended Entry Program(KEEP): From the Community Side of the Bridge。The 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68(1),21-22。  new window
圖書
1.Galanter, M.、Kleber, H. D.(2008)。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Textbook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new window
2.Sullum, J.(2003)。Saying Yes: In Defense of Drug Use。New York:Jeremy P. Tarcher:Putnam。  new window
3.佐藤哲彦(200604)。覚醒剤の社会史ードラッダ.ディスコース.統治技術。東京都:東信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Lowinson, J. H.(2004)。Substance abuse: a comprehensive textbook。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new window
5.張奇林(200508)。美國醫療保險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蕭宏恩(200409)。醫事倫理新論。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Garland, David(2001)。The Culture of Control: Crime and Social Order in Contemporary Socie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Wright, H.(19110312)。Uncle Sam is the Worst Fiend in the World。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