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田培林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早期發展(1954~1975)
書刊名:教育研究集刊
作者:施宜煌 引用關係歐陽教
作者(外文):Shih, Yi-huangOu Yang, Jiao
出版日期:2010
卷期:56:4
頁次:頁27-58
主題關鍵詞:田培林教育愛教育學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Pei-Lin TienEducational loveEducation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
  • 點閱點閱:76
觀諸臺灣教育學研究的發展,實不容忽視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因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長期以來是臺灣教育學研究的重鎮之一。然而,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之所以能成為國內教育學研究的重鎮,歸因於創所所長田培林的擘畫經營。依此,本文藉由歷史文獻的閱讀分析,旨在探討田培林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早期發展(1954-1975),以洞識田培林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關係,進而認知田培林創立教育研究所的經過,了解國內教育學研究的重鎮―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發展,窺知臺灣教育發展的部分樣貌。而關於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早期發展,本文探究出五項主要的事實:一、「研究」是教育研究所早期發展的重要方向;二、教育研究的內容偏重於教育哲史;三、聘任學有專精的教授來授課;四、學生的素質要高,寧缺勿濫;五、田培林教育愛的實踐,裨益教育研究所早期的發展。
With regard to the study of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GIE)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NTNU), undoubtedly,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its development. The founder Pei-Lin Tien made vari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GIE. By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historical works, this essay explores Pei-Lin Tien and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GIE (1954-1975)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ir relationship. Furthermore, by knowing how Pei-Lin Tien founded the GIE, it is hoped we can gain an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IE, an important research center of education, and then gain some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ere are five main fact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First, “research” w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GIE. Second, with respect to the focus of research,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education were emphasized. Third, scholars with different specialties were invited to teach the students at the GIE. Fourth,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must be excellent. Fifth, Pei-Lin Tien put educational love into practice, and such practice positively affected early GIE development (1954-1975).
期刊論文
1.田培林(1958)。本所研究旨趣。教育研究所集刊,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光雄(1992)。心靈的饗宴--憶田伯蒼教授的師道風範。現代教育,7(4),6-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臺灣省立師範大學(1956)。研究生錄取名單。師大校刊,15,3 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54)。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組織規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86,版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簡成熙(20051000)。臺灣教育哲學的回顧與前瞻:1949-2005年。教育資料與研究,66,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賈馥茗、張鍠焜(19900600)。師大教育研究所的建立和發展經過--對碩士班學生講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2,131-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省立師範大學(1956)。教育研究所。師大校刊,12,版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臺灣省立師範大學(1955)。各系簡介。師大校刊,5141,版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49)。教育系近況。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復刊號,版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田培林(1956)。省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與文化,10 ( 9 ),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73)。教育學院的發展現況與計劃。師大校刊,,172,13 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75)。教學研究。師大校刊,,205,14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郭為藩(1961)。梁啟超先生之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所集刊,4,233 - 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55)。本院改為師範大學省府會議業已通過。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89,1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55)。本院改為大學獲得輿論界讚揚。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 ,,91,2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臺灣省立師範大學(1955)。本校教育研究所 • 國民教育專修科 •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 • 工廠師資班新生名錄。師大校刊,,5,2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73)。教育學院的發展現況與計劃。師大校刊,17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75)。教學研究。師大校刊,205,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田培林(1956)。省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與文化,10(9),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郭為藩(1961)。梁啟超先生之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所集刊,4,233-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49)。教育系近況。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55)。本院改為師範大學省府會議業已通過。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8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55)。本院改為大學獲得輿論界讚揚。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9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臺灣省立師範大學(1955)。本校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專修科、童子軍教育專修科、工廠師資班新生名錄。師大校刊,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施宜煌(2001)。田培林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學術事業(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田培林(1971)。田序。英國的公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田培林(1975)。教育史。臺北市: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柏園(1991)。中庸形上學思想。臺北市: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程又強、陳明終、吳清山(1988)。教育與心理論文索引彙編。臺北市: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田培林(1995)。教育與文化 (上冊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玉體(1993)。西洋教育史。臺北市:文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冰瑩(2003)。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邦道(1981)。近代教育先進傳略初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玉体(1991)。台灣教育面貌40年。臺北市: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園會(2001)。臺灣師範教育史。臺北市: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文俊(1976)。敬悼我國文化教育學導師田培林博士。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世英(2006)。台灣教育人物誌。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伍振鷟(1976)。追記田師伯蒼二三事。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明德(1983)。林序。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清江(1976)。「教育之愛」的解釋者。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周邦道(1981)。近代教育先進傳略初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周愚文(1992)。中國文化教育大師 - 田培林。人類航路的燈塔:當代教育思想家。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70)。師大要覽。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建成(2004)。導言。文化、人格與教育。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戚長誠(1976)。悼念田培林先生。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郭為藩(1976)。懷念伯蒼恩師。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葉祖顯(1976)。田培林先生其人其事。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賈馥茗(1976)。序。教育論叢(二 )。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賈馥茗(1976)。痛失良師。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楊亮功(1976)。人事靡常清樽難續。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雷國鼎(1976)。追念田公伯蒼先生。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趙雅博(1976)。田培林先生的教育思想。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鄧玉祥(1976)。無盡的哀思永恆的戚念 ― 悼念田師伯蒼先生。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歐陽教(1976)。饗宴與哀思。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Waks , L. J .(2008)。Leader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new window
3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70)。師大要覽。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Waks, L. J.(2008)。Leaders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new window
33.伍振鷟(1976)。追記田師伯蒼二三事。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文俊(1976)。敬悼我國文化教育學導師田培林博士。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世英(2006)。序。台灣教育人物誌。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林明德(1983)。林序。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清江(1976)。「教育之愛」的解釋者。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周愚文(1992)。中國文化教育大師--田培林。人類航路的燈塔:當代教育思想家。臺北市: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張建成(2004)。導言。文化、人格與教育。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戚長誠(1976)。悼念田培林先生。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郭為藩(1976)。懷念伯蒼恩師。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中國教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葉祖灝(1976)。田培林先生其人其事。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賈馥茗(1976)。序。教育論叢(二)。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鄧玉祥(1976)。無盡的哀思永恆的感念--悼念田師伯蒼先生。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中國教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賈馥茗(1976)。痛失良師。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楊亮功(1976)。人事靡常清樽難續。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雷國鼎(1976)。追念田公伯蒼先生。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中國教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趙雅博(1976)。田培林先生的教育思想。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歐陽教(1976)。饗宴與哀思。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教育部統計處(2010)。歷年校數、教師、職員、班級、學生及畢業生數(39-98學年度),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2010/03/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士剛(2008)。從河北女師走出的德國哲學博士--田培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昆輝(1976)。懷念田師。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市:中國教育學會:師大教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延濤(1976)。田伯蒼先生行述。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中國教育學會:師大教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賈馥茗(1998)。田培林傳。國史擬傳。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賈馥茗(1985)。田培林。中華民國名人傳。臺北:近代中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賈馥茗(1976)。田培林先生的教育思想簡述。教育論叢。臺北市:文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廷以、沈雲龍、謝文孫(1991)。從高小到北大的求學生涯--田培林先生訪問記錄。口述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亢曾(1976)。追思伯蒼先生。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中國教育學會:師大教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安(1976)。學人的典範。田故教授伯蒼先生紀念文集。臺北:中國教育學會:師大教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