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愛情:精神分析觀點
書刊名:中外文學
作者:沈志中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en, Chih-chu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40:2=433
頁次:頁103-135
主題關鍵詞:佛洛依德拉岡愛情隱喻慾望客體FreudLacanLoveMetaphor of loveDesireObjec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163
對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而言,愛情是建立在已失去之早年的原初滿足經驗。愛情生活只是此一原初滿足經驗的重新演出。因此,愛戀客體的「選擇」事實上並沒有選擇,而是只能以提供滿足的協助者為模型(依附型對象選擇),或以自身為範本(自戀型對象選擇)。然而這個宿命的愛情構想卻使得精神分析面臨了巨大的理論困難。若愛情沒有選擇,究竟如何解釋愛戀客體的誕生這一「愛情奇蹟」(miracle de l’amour)? 拉岡(Jacques Lacan)在提出慾望的辨證之後,於1960-61年的第八講座《傳移》(Le transfert),藉由對柏拉圖《宴饗篇》的閱讀重新回到愛情的課題,並試圖從慾望結構的角度解決上述的難題。究竟慾望與愛情有何關係?為何與我們有愛戀關係的主體也同時是我們的慾望客體?對拉岡而言,澄清愛情的問題也等於是解釋了精神分析治療的「傳移之愛」的基礎,進而回答了他在1959-60年第七講座《精神分析倫理學》(L’éthique de la psychanalyse)所提出之分析師的慾望與倫理問題。而另一方面,對愛情與慾望的分析也促使拉岡在1961-62年的第九講座《認同》(L’identification)與1962-63年的第十講座《焦慮》(L’angoisse)中完整地提出了「慾望對象」(objet a)的概念。 透過對佛洛依德與拉岡之文本的批評閱讀,本文將鋪陳精神分析理論中之愛情與慾望的問題,並由此探討拉岡「慾望對象」構想的特殊性。
期刊論文
1.Freud, Sigmund(1905)。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Gesammelte Werke,5,29-145。  new window
2.沈志中(20080600)。精神病、話語結構與慾望辯證:拉岡理論的出發點。中外文學,37(2)=421,4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Freud, Sigmund(1999)。Bermerkungen uber die Ubertragungsliebe。Gesammelte Werke,10,306-321。  new window
4.Freud, Sigmund(1999)。Massen psychologie und Ich-Analyse。Gesammelte Werke,13,73-161。  new window
圖書
1.de Sade, Marquis(1912)。L'Oeuvre du Marquis de Sade。Paris。  new window
2.Lacan, Jacques(1958)。Seminaire VI: Desir et ses interpretations。  new window
3.Lacan, Jacques(1986)。Seminaire Livre VII: L'ethique de la psychanalyse。Paris。  new window
4.Lacan, Jacques(2001)。Seminaire livre VIII: Le transfert。Paris。  new window
5.Lacan, Jacques(1961)。Seminaire Livre IX: L'identification。  new window
6.Platon(1999)。Le Banquet。Paris。  new window
7.Kant, Immanuel、Brandt, Horst D.、Kiemme, Heiner F.(2003)。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Hamburg。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Lacan, Jacques(1966)。Kant avec Sade。Écrits。Paris:Seuil。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