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標舞對大學生憂鬱傾向影響之研究
書刊名:嘉大體育健康休閒
作者:葉文青成和正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1:1
頁次:頁116-121
主題關鍵詞:國標舞憂鬱傾向CES-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4
  • 點閱點閱:125
背景:世界衛生組織(WHO, 2001)指出:憂鬱症是一種生理、心理與思考的疾病,不僅改變一個人的飲食及睡眠習慣,更會影響對他人及事物的感覺,且這些憂鬱症狀並不會自動痊癒。許多運動能有效減低憂鬱症傾向,而國標舞是一種需要透過團體練習、與人接觸以及展現自我的運動,但國內並無有關於國標舞此項運動對憂鬱傾向之研究。 目的:探討國標舞對大學生憂鬱傾向之影響。 方法:以有無從事國標舞運動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總共200位(國標舞組100位、無規律運動組100位),測量憂鬱傾向的量表是使用由鄭泰安翻譯為中文版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之憂鬱量表。所有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 結果:國標舞組和控制組大學生之CES-D分數t = -4.610 (p<.05),達顯著性差異。 結論:本研究結論為從事規律國標舞運動之大學生,相較於無規律運動之大學生憂鬱傾向低,證實從事國標舞運動有助於降低憂鬱傾向。
期刊論文
1.吳家碧、劉兆達(20070600)。憂鬱症的運動治療。大專體育,90,170-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智淵(20081200)。身心靈平衡運動課程介入對大專女學生憂鬱傾向及睡眠品質之影響。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論叢,19(2),37-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Robert, R. E.、Lewinsohn, P. M.、Seeley, J. R.(1991)。Screening for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comparison of depression scal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30(1),58-66。  new window
4.Hassmen, P.、Koivula, N.、Uutela, A.(2000)。Physical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population study in Finland。Preventative Medicine,30(1),17-25。  new window
5.張淑紅、蕭芝殷、吳思儀、張嫚純、林婉如(20050700)。「運勳與憂鬱症狀相關之研究」--以臺大學生為例。醫護科技學刊,7(3),258-2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嘉琪(20040600)。健身運動、情緒感受與心理健康。大專體育,72,156-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文章、洪偉欽(20090400)。運動與憂鬱症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8(1),228-2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Chien, C. P.、Cheng, T. A.(1985)。Depression in Taiw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utilizing CES-D。Seishin Shinkeigaku Zasshi,87(5),335-338。  new window
9.李宛津、黃恆獎、林慧麗、沈勝昂、劉同雪(2009)。探討大學生家庭功能、社會訊息處理與憂鬱之關係。輔仁醫學期刊,7(3),113-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俊宏(2007)。不可忽視的成人憂鬱防治。健康臺北季刊,90,33-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家碧(2008)。不同運動型態對憂鬱症傾向之研究--以育達商業技術學院學生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0-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家碧、劉兆達(2009)。憂鬱症傾向學生之運動治療--以育達商業技術學院新生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3),190-2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趙學瑾、孔建嘉、陳坤檸(2008)。元極舞對於憂鬱患者生理心理之影響。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4,37-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1-Mental Health: 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Avenue Appia, Geneva:WHO。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朱真儀(2003)。精神科從業人員對運動介入憂鬱症治療之知覺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嘉琪(2010)。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污名化、自我揭露與求助態度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存仙(2010)。花蓮縣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人員身體活動與憂鬱傾向之關係探討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鴻茹(2009)。青少年生活事件、友伴支持對憂鬱傾向的影響。慈濟大學,花蓮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0)。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Wolters Kluwer company。  new window
2.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2005)。健身運動心理學:理論與概念。易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董氏基金會(2008)。未來不是夢:大學生主觀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査,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9&Page=1, 2009/0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2006)。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 - 10th September 2006。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