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同情的理解」略說--以陳寅恪、賀麟為考察中心
書刊名:孔孟學報
作者:彭華
作者(外文):Peng, Hua
出版日期:2012
卷期:90
頁次:頁173-193
主題關鍵詞:同情的理解陳寅恪賀麟中西淵源比較研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
  • 點閱點閱:138
期刊論文
1.胡逢祥(200309)。科學與人文之間--關於現代史學建設路向的一點思索。史學理論研究,3,113-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賀麟(1990)。談儒家精神--致朱熹誕辰860周年學術討論會。哲學動態,12,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彭華(1999)。陳寅恪的文化史觀。史學理論研究,4,40-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華(2006)。《華佗傳》《曹沖傳》疏證--關於陳寅恪運用比較方法的一項檢討。史學月刊,2006(6),79-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懷宇(2004)。陳寅恪與赫爾德--以瞭解之同情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4,23-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彭華(2006)。陳寅恪與佛教研究。宗教學研究,4,117-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彭華(2006)。賀麟的文化史觀。湖南科技學院學報,3,96-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彭華(2005)。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論語〉為考察中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11,217-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舒蕪(1997)。偉大詩人的不偉大一面。讀書,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夢溪(2004)。「暸解之同情」--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簡釋。江西社會科學,4,205-2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劍鳴(2005)。歷史解釋建構中的理解問題。史學集刊,3,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彭華(2006)。賀麟年譜新編。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78-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姜炳璋。詩序補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熊十力(2001)。明心篇。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賀麟(1934)。德國三大哲人處國難時之態度。重慶:獨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柯林伍德、何兆武、張文傑(1986)。歷史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伯格森、劉放桐(1963)。形而上學導言。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冠三(2003)。新史學九十年。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賀麟(1989)。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孟軻、趙岐、焦循、沈文倬(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Heidegger, Martin、陳嘉映、王慶節(1999)。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Dray, William H.(1957)。Laws and Explanation in Hist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Clarendon Press。  new window
11.Bunnin, Nicholas、余紀元(2001)。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2004)。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湯用彤(2000)。湯用彤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洪漢鼎(2001)。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國維(1994)。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議。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魯迅(1981)。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學勤(1994)。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寅恪(2001)。元白詩箋證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賀麟(1990)。宋儒的思想方法。哲學與哲學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復觀(2004)。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與態度問題(代序)。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寅恪(200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金明館叢稿。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湯用彤(1997)。跋。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彭華(2007)。賀麟年譜新編。現當代學人年譜與著述編年。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錢穆(1994)。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賀麟(1988)。儒家思想的新開展。文化與人生。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賀麟(1988)。讀書方法與思想方法。文化與人生。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賀麟(1989)。當代中國哲學原序。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賀麟(1988)。序言。文化與人生。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賀麟(1984)。作者後記。現代西方哲學講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樹達(1983)。與陳寅恪書。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唐君毅(1992)。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意識宇宙的探索--唐君毅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羅志田(2003)。陳寅恪史料解讀與學術表述臆解。近代中國史學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魯迅(1981)。科學史教篇。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賀麟(1988)。王船山的歷史哲學。文化與人生。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賀麟(1984)。亨利•柏格森。現代西方哲學講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洪漢鼎(2006)。編者引言:何謂詮釋學?。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狄爾泰、李超傑(2006)。對他人及其生命表現的理解。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施萊爾馬赫、洪漢鼎(2006)。詮釋學講演。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施萊爾馬赫、洪漢鼎(2006)。詮釋學箴言。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陸九淵。雜說。象山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陸九淵傳。宋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歐陽漸(193110)。論語十一篇讀敘。論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歐陽漸。論語十一篇讀敘。孔學雜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國維(1983)。譯本〈琵琶記〉序。靜庵文集續編。上海古籍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章學誠。漢書•六藝篇。校讎通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國維(1983)。玉溪生詩年譜會箋序。觀堂集林。上海古籍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羅志田(2001)。「詩史」傾向及怎樣解讀歷史上的詩與詩人。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與學術掠影。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劉夢溪(1991)。「瞭解之同情」--陳寅恪先生的闡釋學。國學今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賀麟(1988)。楊墨的新評價。文化與人生。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賀麟(1988)。諸葛亮與道家。文化與人生。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賀麟(1988)。陸象山與王安石。文化與人生。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賀麟(1988)。王安石的哲學思想。文化與人生。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梁啟超(1999)。譜牒學。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寅恪(2001)。楊樹達論語疏證序。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賀麟(1990)。近代唯心論簡釋。哲學與哲學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