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唐至五代華嚴經變的「入法界品圖」探究
書刊名:書畫藝術學刊
作者:陳俊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un-chi
出版日期:2015
卷期:18
頁次:頁133-174
主題關鍵詞: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華嚴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
  • 點閱點閱:8
《華嚴經》產生的華嚴造像藝術,於唐代開創以來在華嚴宗與當時宗教氛圍的推廣下,使得相關造像活躍於歷史的舞臺上,但甚為可惜經過唐五代的毀佛運動,以及宋代以降華嚴經變的沒落,今日所剩下來的華嚴經變甚少,使得欲去探求中國早期華嚴經變的圖像發展脈絡,顯得有所難度。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敦煌至今仍遺存不少唐五代時期的華嚴經變,將可藉由相關的遺例試圖去了解早期華嚴經變發展,故本文將著重於中唐至五代時期華嚴經變中的入法界品圖部分,並透過相關遺例的分析探討,期望了解其發展脈絡。而入法界品圖此乃華嚴造像極重要的部分,爾後宋代在此基礎上,創造出童子五十三參圖像,該類造像受到禪宗、天台宗、華嚴宗…等宗教團體推崇,於宋、元、明、清時期使得該造像流通甚廣。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在唐五代的前身便是入法界品圖,蓋該類造像如何發展運用,相關研究尚待開發,可說是藝術史上極為重要且須釐清的部分。而華嚴經變圖的早期發展,在初唐時主要依止為《六十華嚴》,盛唐以降為《八十華嚴》,在中唐以降規模較宏大的華嚴經變會配置有入法界品圖,但晚唐至五代時有些較簡易的華嚴經變並未配置有入法界品圖,缺乏了入法界品圖,並不會影響華嚴經變畫面的判讀,反而言之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圖有獨立趨勢,可以離開華嚴經成為獨立造像,為宋代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立下基石。
期刊論文
1.藤枝晃(1961)。吐蕃支配期の敦煌。東方学報,31,199-2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宥海(193809)。燉煌千佛洞に於ける華嚴經七處八會圖像に就いて。密教研究,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惠民(2011)。華嚴圖像研究論著目錄。敦煌學輯刊,2011(4),155-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沙武田(2005)。敦煌P.4049「新樣文殊」畫稿及相關問題研究。敦煌研究,2005(6)=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沙武田(20070300)。敦煌石窟歷史的重構--敦煌吐蕃期洞窟諸現象之省思。圓光佛學學報,11,25-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祐孟(20110400)。敦煌莫高窟華嚴經變初探: 以唐代「七處九會圖」為主要課題。華嚴學報,1,221-2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俊吉(20140700)。「華嚴藏海圖」與「七處八會圖」的獨立發展至結合探究。書畫藝術學刊,16,45-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其瓊(1998)。論吐蕃時期的敦煌壁畫藝術。敦煌研究,56,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俊吉(20131200)。淺析中國華嚴造像體系:兼論善財童子的造像系譜。造形藝術學刊,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俊吉(20120600)。中國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語彙與圖像考。書畫藝術學刊,12,355-3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敦煌硏究院(200309)。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暨 敦煌學百年。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敦煌研究院(2008)。敦煌壁畫藝術繼承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敦煌壁畫藝術繼承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海住(2000)。莫高窟華嚴變相的考察。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殷光明(2008)。敦煌華嚴法華經變的配置與判教思想。敦煌壁畫藝術繼承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辭書出版社。561-5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中旭(2009)。陰嘉政窟:禮俗、法事與家窟藝術(博士論文)。中央美術學院,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孫曉崗(2007)。文殊菩薩:圖像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敦煌研究院、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九窟、第一二窟(晚唐)。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甘肅省古籍文獻整理編譯中心(2008)。敦煌莫高窟百年圖錄:伯希和敦煌圖錄。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大千、國立故宫博物院編輯委員會(1985)。張大千先生遺著漠高窟記。臺北:國立故宫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佐和隆研(2000)。仏像図典。東京:吉川弘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釋澄觀(1924)。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義天(1975)。圓宗文類。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實叉難陀(1924)。大方廣佛華嚴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敦煌文物研究所(1982)。敦煌莫高窟内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敦煌研究院(2003)。敦煌石窟全集:石窟建築巻。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敦煌研究院(1996)。敦煌石窟内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甯強(2008)。敦煌佛教藝術。高雄:高雄市復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炳林、沙武田(2005)。敦煌石窟藝術概論。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謝稚柳(1955)。敦煌藝術敘錄。上海:上海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石璋如(1996)。莫高窟形。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奈良国立博物館(2002)。大仏開眼一二五年:東大寺のすべて。東京:朝日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彥遠(1963)。歴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魏道儒(2007)。中國華嚴宗通史。臺北:空庭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敦煌文物研究所(1988)。敦煌藝術寶庫。地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史葦湘(1982)。關於敦煌莫高窟内容總錄。敦煌莫高窟 内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萍婷、賀世哲(1988)。敦煌壁畫中的法華經變。敦煌藝術寶庫。臺北:地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