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伏几案而書:再論中國古代的書寫姿勢
書刊名:故宮學術季刊
作者:邢義田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ing, I-tien
出版日期:2015
卷期:33:1
頁次:頁123-167
主題關鍵詞:伏几書案格套禮與書姿禮儀美術滯後TableDeskNormRites and writing posturesCeremonial fine artTime la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
  • 點閱點閱:112
近世學者多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桌椅以前,是採跪坐或站立,一手執筆,一手持 簡帛或紙,懸肘懸腕書寫或繪畫而無須任何依托。本文試圖說明,書畫姿勢應多樣共 存:或站立,或跪而危坐,或盤坐,或伏身,甚或箕踞、垂足,或置T 形坐器於臀下, 或懸肘,或懸腕,或枕腕,或雙手各持簡帛紙和筆,或置簡帛紙於几案上;有些合於 禮,有些不那麼合於禮,有些甚至違禮卻方便舒適。 本文想要強調包括刀筆吏在內的一般書寫者,大概自戰國以來就以「著臂就案, 倚筆成字」的書寫姿勢為主,並非如某些學者所主張到宋代利用桌椅以後才出現,也 非因唐代僧人大量抄經才帶來書寫姿勢上革命性的變化。常民百姓甚至不必像官吏那 般拘於禮制,為求方便快速舒適,置簡帛或紙於几案上,臂肘憑依於几案而書,應是 較常見的書寫姿勢。因為這樣的書姿太過平常,不合講究禮儀的古代圖像格套,或為 書畫名家所不肖,因此很難在較早期的文獻和圖畫中留下痕跡。
期刊論文
1.張俊民、曹旅寧(2010)。畢家灘《晉律注》相關問題研究。考古與文物,6,67-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松長(2007)。馬王堆帛書的抄本特徵。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5),20-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丘光明(1984)。我國古代權衡器簡論。文物,10,77-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甘肅玉門官莊魏晉墓葬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6,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炎泉(20130900)。晉唐法書中的節筆現象與摺紙文化。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5,1-48+2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何炎泉(20140300)。北宋的毛筆、桌椅與筆法。故宮學術季刊,31(3),57-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曉岑、郭金龍、王博(2014)。新疆民豐東漢墓出土古紙研究。文物,7,94-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邢義田(2011)。漢代簡牘公文書的正本、副本 、草稿和簽署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2(4),606-6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岳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湖南岳陽桃花山唐墓。文物,11,48-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怡(2013)。中國古代書寫方式探源。文史,2013(3),147-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揚州博物館(1987)。江蘇儀徵胥浦101號西漢墓。文物,1,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潘吉星(1977)。談漢灘坡東漢墓出土的麻紙。文物,1,6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龔德才、楊海豔、李曉岑(2014)。甘肅敦煌懸泉置紙製作工藝及填料成份研究。文物,9,85-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大渭(1994)。中古漢人由跪坐到垂腳高坐。中國史研究,4,102-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高至喜、湖南省博物館(1959)。長沙兩晉南北朝隋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9(3),75-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易家勝、阮國林(1990)。南京幕府山東晉墓。文物,1990(8),4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3)。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考古學報,1993(4),455-513+551-5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荊州文物保護中心(2014)。成都市天回鎮老官山漢墓。文物,2014(7),59-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甘肅省博物館(1972)。武威磨嘴子三座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馬怡(2013)。簡牘時代的書寫--以視覺資料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四屆年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51-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臨胊縣博物館(2002)。北齊崔芬壁畫墓。北京:文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曉雲(2003)。書法有法。臺北:未來書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賀西林、李清泉(2009)。中國墓室壁畫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湖北省博物館(2007)。九連墩:長江中游的楚國貴族大墓。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子顯(1974)。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蕭統(1987)。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昀(1974)。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鍇(1965)。說文解字繫傳通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范曄(1974)。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段玉裁(1973)。說文解字注。臺北:蘭臺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利器(1982)。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中國考古學會(2001)。考古學年鑒2001。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沈剛(2008)。居延漢簡語詞匯釋。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0)。曹操高陵考古發現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孫機(2015)。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莊天明(2014)。執筆的流變--中國歷代執筆圖像匯考。南京:鳳凰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松長(2000)。帛書史話。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湖北省博物館(2007)。曾侯乙墓:戰國早期的禮樂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朝鮮古蹟研究會(1935)。樂浪王光墓。漢城:朝鮮古蹟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勇(1972)。世說新語校牋。臺北: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蔣英炬(2000)。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大阪市立美術館編(1996)。聖徳太子信仰の美術。大阪: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正倉院事務所(1988)。正倉院寶物中倉。東京:朝日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光森正士(1993)。正倉院寶物にみる佛具儀式具。京都:紫紅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東京國立博物館(2011)。法然と親鸞--ゆかりの名寶。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鶴間和幸(2002)。世界四大文明展:中國文明展。東京:NHK。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永志、黑田彰(2009)。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孝子傳圖輯錄。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黃明蘭、郭引強(1996)。洛陽漢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張彥遠、秦仲文、黃苗子(196305)。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歐陽詢(2003)。藝文類聚。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孫機(2008)。漢代物質文明資料圖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段文杰、敦煌研究院(1999)。敦煌石窟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1980)。滿城漢墓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昉(1967)。太平御覽。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利器(1970)。鹽鐵論校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充(1974)。論衡。北京:上海:中華書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嚴可均(198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李延壽(1974)。南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桓譚、朱謙之(2009)。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黃庭堅(1965)。豫章黃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沈約(19741000)。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魏收(1974)。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邢義田(2011)。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裘錫圭、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4)。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1991)。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家浩(2002)。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孫機(1991)。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2001)。關沮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2001)。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張彥遠、洪丕謨(1986)。法書要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巫鴻、鄭岩、王睿(2005)。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充、黃暉、劉盼遂(1990)。論衡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姚思廉(1974)。梁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李延壽(1974)。北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小松茂美(1978)。日本繪卷大成。日本繪卷大成(第18冊)。東京:中央公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揚之水(2004)。古詩文名物新證。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紅星(1991)。包山二號楚墓漆器群研究。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邢義田(2011)。允文允武:漢代官吏的一種典型。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雅麗。包山二號楚墓遣策初步研究。包山楚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怡(2013)。漢代的麻布及相關問題探討。古代庶民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怡(2013)。從 「握卷寫」到 「伏紙寫」--圖像所見中國古人的書寫姿勢及其變遷。形象史學研究(2013)。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馬場基(2014)。書寫技巧的傳播與日本文字文化的基礎。東亞木簡學的構建。奈良:奈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曹旅寧(2013)。玉門花海所出《晉律注》初步研究。秦漢魏晉法制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俊民(2005)。玉門花海出土的《晉律注》。簡帛研究2002、2003。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籾山明(2001)。魏晉樓蘭簡の形態。流沙出土の文字資料--樓蘭,尼雅を文書中心に。京都:京都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場基(2014)。書寫技術の傳播と日本文字文化の基層。東アジア木簡學のために。奈良:奈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塚本善隆編(1977)。法然上人繪傳。新修日本繪巻物全集。東京:角川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貽俊(1985)。中國造紙史話。中國造紙史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邢義田(2011)。漢代簡牘的體積、重量和使用--以中研院史語所藏居延漢簡為例。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