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汗國到帝國:金至清初賓禮制度的更定
書刊名:故宮學術季刊
作者:尤淑君
作者(外文):Yu, Shu-chun
出版日期:2014
卷期:32:2
頁次:頁81-115
主題關鍵詞:跪拜禮抱見禮尚右之制尚左之制天下秩序Ceremonial kneeling bowCeremonial clasping upon meetingRight palace systemLeft palace systemOrder throughout the lan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7
  • 點閱點閱:321
本文以金國的賓禮制度為切入點,探討金國如何把部落習慣和明朝典制融合為 新的禮儀制度,進而討論金國時期的政治變化、賓禮禮儀的制訂及其政治文化意義。 金國建立之初,努爾哈齊忙於征伐,金國禮儀制度很大程度延續女真舊俗,呈現不 同於儒家文化的面貌。天聰年間,皇太極注重禮儀制度的作用,並藉文書稱呼、行 禮動作、座次安排的安排,區分尊卑,確立金國汗與諸貝勒之間的君臣關係,同時 也彰顯金國的政權正當性,進而確定金國與明朝、蒙古、朝鮮之間的名分秩序。為 了實現「汗國」到「帝國」的體制轉型,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並引入明朝典制, 再融入過去的部落習慣,創造出新的賓禮禮儀及其禮秩意義。
期刊論文
1.王麗(2007)。滿族座次尊卑辨:清入關前滿族賓禮研究。滿族研究,2007(2),36-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杜家驥(1998)。從入關前檔案看滿族抱見禮俗。歷史檔案,1998(4),8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韋澤(2007)。滿族的抱見禮。滿語研究,2007(1),9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啟雄、伊東貴之(200907)。中華世界秩序原理の起源--先秦古典の文化的価值。中國--社會と文化,24,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剛(1992)。清代宮廷抱見禮漫談。紫禁城,1992(2),14-15+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篠原啟方(201103)。朝鮮王朝の茶禮--明•清使への賓禮を中心に。周縁のシリーズ1:東アジア茶飲文化と茶業,1,57-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金在善(2001)。韓國三田渡所立大清皇帝功德碑考述。清史研究,2001(3),85-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成百仁(1970)。三田渡碑滿洲文。東亞文化,1970(9),115-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文石(19681000)。清太宗時代的重要政治措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上),295-3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李保文(2002)。康熙六年《蒙古律書》。歷史檔案,2002(4)=88,3-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國立故宮博物院(2005)。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啟仁(2002)。清初滿族跪拜禮簡述。第三屆國際滿學研討會。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Li, Gertraude Roth(1975)。The Rise of the Early Manchu State: A Portrait Drawn from Manchu Sources to 1636(博士論文)。Harvard University。  new window
2.李勤璞(2007)。蒙古之道:西藏佛教和太宗時代的清朝國家(博士論文)。內蒙古大學,呼和浩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Wakeman, Frederic Evans Jr.、陳蘇鎮、薄小瑩(2005)。洪業:清朝開國史。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Waley-Cohen, Joanna(2006)。The Culture of War in China: Empire and the Military under the Qing Dynasty。I. B. Tauris Press。  new window
3.李元淳、詹卓穎(1987)。韓國史。臺北市:幼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史編纂委員會(1961)。承政院日記。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rossley, Pamela Kyle(1999)。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Oing Imveriai Ideolog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6.允祿(1993)。大清會典•雍正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大清國禮志•賓禮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來保(1983)。欽定大清通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勒德洪(1986)。清太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覺羅勒德洪(1986)。清太祖實錄。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申叔舟(2010)。國朝五禮儀。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朴容大(1958)。増補文獻備考。首爾:古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國史編纂委員會(1997)。敕使謄錄。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國史編纂委員會(1981)。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舊滿洲檔譯註•清太宗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趙慶男(2011)。續雜錄。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韓永愚(2012)。朝鮮王朝儀軌。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2009)。内閣藏本滿文老檔•太宗朝。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三人行出版社(1974)。清代掌故綴錄。臺北:三人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大陸雜誌社編輯委員會(1960)。清史及近代史研究論集。臺北:大陸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尤淑君(2013)。賓禮到禮賓:外使覲見與晚清涉外體制的變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5)。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周遠廉(2004)。清太祖傅。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孟森(2012)。清史講義。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金梁(1967)。滿洲秘檔。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孫文良、李治亭(1993)。天聴汗崇德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袁閭琨、蔣秀松、滕紹箴、魏鑒勛、馮年臻(2004)。清代前史。瀋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莊吉發(1999)。清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重譯滿文老檔。瀋陽:遼寧大學歷史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潘喆、孫方明、李鴻彬(1989)。清入關史料選輯•二輯•天聴朝臣工奏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劉鳳雲(2012)。清代的國家認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茂木敏夫(2007)。變容する近代東アジアの國際秩序。東京:山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柯(2007)。「天下」を目指して:中國多民族國家の歩み。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關嘉錄、佟永功、關照宏(1987)。天聴九年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Zito, Angela、李晉(2014)。身體與筆:18世紀中國作為文本/表演的大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Fairbank, John King、杜繼東(2010)。中國的世界秩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Rawski, Evelyn S.、周衛平(2009)。清代宮廷社會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溫體仁、黃彰健(1966)。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1966)。崇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勒德洪(1986)。滿洲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鄭昌順(1978)。同文匯考。臺北:珪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金啟孮(1989)。北京郊區的滿族。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理藩院、楊選第、金峰(1998)。理藩院則例。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蕭一山(1980)。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林士鉉(2009)。清代蒙古與滿洲政治文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廣祿、李學智(1971)。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崑岡(1991)。清會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Hevia, James Louis、鄧常春(2002)。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Millward, James A.、Dunnell, Ruth W.、Elliott, Mark C.、Forêt, Philippe(2004)。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Routledge。  new window
51.定宜庄(1999)。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張存武(19850000)。清韓宗藩貿易:1637-189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張永江(2001)。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變遷為中心。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劉家駒(1986)。清朝初期的中韓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李光濤(1986)。明清檔案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Lattimore, Owen、唐曉峰(2005)。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陳康祺、褚家偉、張文玲(1997)。郎潛紀聞四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張晉藩、郭成康(1988)。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9)。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莊吉發(19970000)。清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顧炎武、徐文珊(1979)。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伊桑阿(1993)。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織田萬(1979)。清國行政法汎論。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張廷玉(1997)。明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河內良弘(1992)。明代女真史の研究。同朋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劉錦藻(1987)。清朝續文獻通考。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Elliott, Mark C.(2001)。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8.李東陽、申時行(1963)。大明會典。臺北:國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徐珂(1984)。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張雙智(2010)。清代朝覲制度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捷先(1992)。三田渡滿文清太宗功德碑研究。滿學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