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1946年重慶「較場口事件」:戰後初期國、共與第三勢力關係的探析
書刊名:東吳歷史學報
作者:顧立民
作者(外文):Ku, Li-min
出版日期:2017
卷期:37
頁次:頁185-217
主題關鍵詞:較場口事件國民黨共產黨第三勢力Chongqing Parade Ground IncidentGuomindang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CPThe third for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抗戰勝利後的國共關係,一方面受到美、蘇介入影響,另一方面則涉及以民主黨派為主的第三勢力。根據「重慶會談」的決議,國、共與第三勢力三方代表,於1946年1月集會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政府組織問題、施政綱領問題、軍事問題、國民大會問題與憲法草案問 題等五項議題。1946年2月10日在重慶較場口舉行「慶祝政協成功大會」,會議中途突有身份不明暴徒闖入,阻擾大會進行,並毆打李公樸等人,此即所謂「較場口事件」。此一事件與戰後許多群眾運動相較,在規模上相對較小,也為以往的研究者所忽略。但透過本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國民黨方面為暴動的幕後指使者。從戰術層面上來說,國民黨在事件中佔了上風,讓中共陣營吃了悶虧;但從戰略層面上來說,卻是授人以柄,讓中共方面得以藉故宣傳政府維持治安不力,更嚴重的是破壞了國民黨與第三勢力間原本脆弱的互信基礎。而事件的發展模式,也成為日後許多政治運動的基礎模式之一,由此可知其重要性。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uomindang and the CCP after world war two was influenced by U.S., Soviet Union, and the third force. According to "the Negotiation of Chongqing" in 1945, the representatives of Guomindang, CCP, and the third force agreed to hold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PCC) in January 1946 to discuss the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 the administrative program, the military problem, the National People Congress, and the draft of constitution. On February 10, 1946, ruffians intruded the celebration parade of the PCC and hit Li Gong-Pu and others, the event was the "Chongqing Parade Ground Incident." The "Chongqing Parade Ground Incident" was relatively a small movement on the scale and neglected by researcher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is incident was manipulated by Guomindang. Although the Guomindang got the upper hand in the incident, the CCP propagandized the government was unable to keep the peace and attempted to destroy the mutual trust foundation between the Guomindang and the third force. The "Chongqing Parade Ground Incident" was important since it had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models of later political movements after the world war two.
期刊論文
1.周西平(2000)。關於較場口事件的一些回憶。紅岩春秋,2000(5),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公樸(19460309)。起床以後。民主生活,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86)。重慶較場口事件檔案選編。歷史檔案,1986(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尤淑君(2003)。一九四六年較場口事件之探討。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變遷: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復旦大學歷史系,珠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443-4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曹建坤(2010)。1945-1949中國共產黨與自由主義力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聞黎明(2004)。第三種力量與抗戰時期的中國政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重慶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9)。政治協商會議紀實。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汪朝光(2010)。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方治(1986)。我生之旅。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1993)。梁漱溟全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縱、姚孔行(1998)。唐縱失落在大陸的日記。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戴晴(2009)。在如來佛掌中--張東蓀和他的時代。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梁敬錞(1994)。馬歇爾使華報告書簽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開慶(1972)。民國川事紀要。臺北:四川文獻月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蔣中正(1989)。蘇俄在中國。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中共中央統戰部(1999)。解放戰爭時期第二條戰線.愛國民主統一戰線卷。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6)。劉少奇年譜1898-196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匯森(1989)。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一至三月份。台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02)。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奎松(2008)。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天石(2014)。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小曼、周昭坎(2001)。中國民主黨派史叢書--中國民主同盟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梁漱溟(2004)。梁漱溟自述。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維漢(2013)。回憶與研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常保國(2008)。中間黨派與中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憲政運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鄧野(2010)。民國的政治邏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蔡盛琦(2012)。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台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蔣勻田(1976)。中國近代史轉捩點。香港:友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左舜生(1952)。近三十年見聞雜記。香港:自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顧維鈞(1988)。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熊式輝、洪朝輝(2008)。海桑集--熊式輝回憶錄(1907-1949)。明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徐永昌(1991)。徐永昌日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張發奎、夏蓮瑛、鄭義(2008)。蔣介石與我:張發奎上將回憶錄。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林桶法(2003)。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毛磊、范小方(1996)。國共兩黨談判通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世杰(1990)。王世杰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460211)。慶祝政協成功大會,會場發生紛擾,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460211)。陪都怪現象,鐵棍打散民眾集會,天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460211)。較場口暴行,多人遭毆受傷,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復亮,鍾復光(19460211)。憤怒的抗議,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460212)。陪都各界憤慨,組伸張正義會,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460211)。民盟邀約政協代表集議對較場口慘案交換意見,天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460211)。民主的恥辱,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460214)。九三學社籌備會負責人對較場口慘案向新聞記者發表談話,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460216)。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發言人談較場口血案意義,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451124)。李德全和劉王立明電美婦女界人士請向美政府呼籲避免中國內戰,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中共重慶市委黨史工委、重慶市檔案館(1990)。滄白堂事件和較場口事件。南方局黨史資料。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共中央(1991)。中共中央對目前時局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治(1981)。陪都較場口事件報告書。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抗日戰爭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野樵等(1981)。重慶市農會等人民團體代表致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告較場口事件經過並請嚴懲暴徒文。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抗日戰爭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俞工西(1983)。戰鬥在重慶的中國勞動協會。重慶文史資料。重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98)。燕大自治會抗議特務政治要求嚴懲凶犯函。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政治。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81)。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提出之談判要點。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抗日戰爭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81)。公布「停止國內軍事衝突辦法」。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抗日戰爭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81)。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抗日戰爭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毛澤東(1966)。中共中央關於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通知。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81)。政治協商會議協議事項。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抗日戰爭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98)。中統局關於民盟策動各界組織全國各界反對內戰聯合會情報。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政治。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98)。中統局關於羅紫薇籌組中國青年反對內戰同志會情報。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政治。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毛澤東(1966)。國民黨進攻的真相。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98)。中統局關於周恩來對政協前途之觀察情報。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政治。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毛澤東(1966)。關於重慶談判。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998)。中統局關於各民主黨派慶祝政協成功大會緩開原因情報。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政治。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毛澤東(1966)。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毛澤東(1966)。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毛澤東(1966)。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毛澤東(1966)。井岡山的鬥爭。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毛澤東(1966)。國共合作成立後的迫切任務。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